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9
1
作者 赵井东 施雅风 王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67-884,共18页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MIS)比较经历了2000年、2002年两次立案与改进。笔者基于近年来新测得的年代学数据、已建立的冰川演化序列以及青藏高原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新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中国冰期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比较的2011年改进方案,包括近百万年冰川变化的15个特征时段及其对应的时间与中国冰期名称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中国冰期 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 中国西部 中国东部
原文传递
中国第四纪冰期数值年表初步划分 被引量:61
2
作者 易朝路 崔之久 熊黑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9-619,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主要是根据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的相对年代;80~90年代开始有放射性碳和地衣法的测年;90年代以后,采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年,获得了我...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主要是根据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的相对年代;80~90年代开始有放射性碳和地衣法的测年;90年代以后,采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年,获得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的一些数值年代,划分了5次冰期,其时代初步定为:小冰期Ⅲ(1871±20A.D.),小冰期Ⅱ(1777±20A.D.),小冰期Ⅰ(1528±20A.D.);新冰期Ⅲ(1550±70aB.P.,1580±60aB.P.),新冰期Ⅱ(2.8~2.5kaB.P.),新冰期Ⅰ(3.1kaB.P.);末次冰期Ⅳ(YD)(11.5~10.4kaB.P.),末次冰期Ⅲ(24~16kaB.P.),末次冰期Ⅱ(56~40kaB.P.),末次冰期Ⅰ(73~72kaB.P.);倒数第二冰期(相当于MIS6~10),Ⅲ阶段(154~136kaB.P.),Ⅱ阶段(277~266kaB.P.),Ⅰ阶段(333~316kaB.P.);倒数第三冰期(相当于MIS12~16),Ⅱ阶段(520~460kaB.P.),Ⅰ阶段(710~593kaB.P.)。未来的研究趋势是采用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方法和光释光技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对冰川地貌精细定年,分析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空间差异和异时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数值年代 冰期划分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5
3
作者 李吉均 舒强 +2 位作者 周尚哲 赵志军 张建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5-243,共9页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到达长城一线,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到达长江口一带.海平面下降约140m,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km.由于冬季风加强,气候以干冷为主,不利于冰川发育;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只是在0 8MaBP之后才抬升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第四纪冰川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云南玉龙雪山第四纪冰期与冰川演化模式 被引量:54
4
作者 郑本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3-61,共9页
云南玉龙雪山高峰区有现代冰川19条,面积11.61km2,冰川融水汇入金沙江.在现代冰川外围有丰富的古冰川遗迹,可划分3次更新世冰期,即大理、丽江和云杉坪冰期,相当于欧洲阿尔卑斯的玉木、里斯和民德冰期,其中以丽江冰期... 云南玉龙雪山高峰区有现代冰川19条,面积11.61km2,冰川融水汇入金沙江.在现代冰川外围有丰富的古冰川遗迹,可划分3次更新世冰期,即大理、丽江和云杉坪冰期,相当于欧洲阿尔卑斯的玉木、里斯和民德冰期,其中以丽江冰期冰川规模最大,当时,白水河古冰川长11km,比云杉坪冰期的山麓冰川边缘(3100~3200 m)还低,末端海拔2860m.比末次冰期的白水河冰川长 2.5 km.冰川演化模式与梅里雪山、贡嘎山东坡相同,均属藏东南型,而与青藏高原广大高山区以倒数第三次冰期冰川最大规模有别.主要是它们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高山的上升幅度、时间和气候条件与青藏高原内部不同所致.近期冰川变化小. 1998年比1982年后退约100~150m,上升高度约 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雪山 第四纪 冰期 冰川演化模式
下载PDF
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被引量:39
5
作者 周尚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7-125,共9页
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 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因的地貌现象。见到锅穴而不加多方辨别论证,一概说成是冰川形成,显然是十分危险的。风化和溶蚀形成锅穴属于物理化学作用,而流水和浪蚀形成锅穴属于水动力作用。关于水动力如何形成锅穴,西方地学界早就形成了公认的解释。冰水锅穴经过反复研究也确认,其形成机理与山区河流无异,均属湍急流水在河床局部形成环流驱动沙砾长期磨蚀的结果。既非西方人19世纪提出的“Mou lin Hypothesis”能够成功解释,更非眼下国内少数人倡导的“滴水穿石”能够说明。河谷跌水比想象的冰川终端冰崖缺水更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穴 冰臼 第四纪冰川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对M.Kuhle的大冰盖假设的否定 被引量:28
6
作者 施雅风 郑本兴 李世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6,共16页
M.Kuhle把青藏高原外缘山地的山麓泥石洪流堆积误认为冰碛,推算出高原上末次冰期雪线普遍比今降低1100-1500m,已低于高原平均高度,以此推断在青藏高原形成了统一大冰盖。本文根据中国学者大量的研究事实和确凿的冰川作用遗迹,重建冰期... M.Kuhle把青藏高原外缘山地的山麓泥石洪流堆积误认为冰碛,推算出高原上末次冰期雪线普遍比今降低1100-1500m,已低于高原平均高度,以此推断在青藏高原形成了统一大冰盖。本文根据中国学者大量的研究事实和确凿的冰川作用遗迹,重建冰期雪线分布高度,提出了“分散的山地冰川”的观点,并从古气候学和高原构造隆升等方面分析了原因,以此论证了“大冰盖说”的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青藏 高原 冰川 第四纪
下载PDF
西藏当雄—羊八井盆地的第四纪地质与断裂活动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吴中海 赵希涛 +2 位作者 吴珍汉 江万 胡道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在当雄—羊八井盆地进行的详细地质填图工作表明,该盆地中堆积了上新世或早更新世以来多套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其中最显著的是形成于约700~500kaB.P.、250~125kaB.P.和75~12kaB.P.等三个阶段的冰川和冰水沉积物,它们指示念青唐古拉山地... 在当雄—羊八井盆地进行的详细地质填图工作表明,该盆地中堆积了上新世或早更新世以来多套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其中最显著的是形成于约700~500kaB.P.、250~125kaB.P.和75~12kaB.P.等三个阶段的冰川和冰水沉积物,它们指示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在中更新世以来曾有过三次冰期。对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包含了三条次级断层带,它们具有不断向盆地内部迁移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其中中更新世以来的几次重要活动分别发生在700~500kaB.P.、350~220 kaB.P.、140kaB.P.和70~50kaB.P.。断裂带错动中更新世以来地层所形成的断层崖高度随着地层时代的变新发生系统地减小,指示该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4mm/a^2mm/a之间,其中第四纪期间的长期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1±0.3mm/a,而全新世期间的垂直活动速率为1.4±0.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念青唐古拉山 南北向地堑 活动断裂 第四纪冰川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高山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8
作者 于海彬 张镱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68-1278,共11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通过谱系地理学研究可以探讨高山植物演化历史与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根据对已经报道的36种高山植物的谱系地理分析,其谱系地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一、冰期退却到高原边缘的避难...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通过谱系地理学研究可以探讨高山植物演化历史与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根据对已经报道的36种高山植物的谱系地理分析,其谱系地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一、冰期退却到高原边缘的避难所,冰后期回迁到高原面;二、地理隔离造成冰期存在多处避难所(含微型避难所),冰后期发生局域性扩张。青藏高原在晚第三纪的快速隆升促进了物种的分化和成种,而第四纪冰期更是加剧了物种的快速分化,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周期性气候波动是形成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现代谱系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横断山脉地区作为第四纪冰期高山植物的主要避难所,在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最后在物种选择、采样策略、基因片段选择和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提出青藏高原地区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地理学 高山植物 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期 避难所
下载PDF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焦克勤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42,共9页
自中更新世以来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 )和 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 )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 (0 80~ 0 6 0MaBP) ,不仅是本区最早... 自中更新世以来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 )和 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 )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 (0 80~ 0 6 0MaBP) ,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 ,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 ,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6~ 18倍 ;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 (0 30~ 0 135MaBP) ,比现代冰川大 13~ 15倍 ;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 ,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 (75 0~ 5 8 0kaBP)和晚冰阶 (32 0~ 15 0kaBP ,2 3 0kaBP时达到极盛 ) ,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 ,因此 ,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 (LMG)进行了探讨 .LMG时 ,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0倍 ;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 ,冰碛物的14 C测年为 (3 5 40± 16 0 )aBP ,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 ;小冰期发生在 15~ 19世纪 ,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 .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 ,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 ,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 ,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第四纪 冰川作用 小冰期 冰碛物 新冰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山东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良 相石宝 徐兴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38-142,242,共6页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部,是中国海岸上海拔最高的山。崂山花岗岩是苏鲁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套和碱性岩套构成的I—A型复合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球内外应力作用下,崂山形成了丰...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部,是中国海岸上海拔最高的山。崂山花岗岩是苏鲁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套和碱性岩套构成的I—A型复合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球内外应力作用下,崂山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发育峰林、峰墙、崮、洞、像形石、岩臼等花岗岩地貌和砾石堤、巨砾扇、砾石海岸、砾石滩等独特的花岗岩堆积地貌。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花岗岩类型、丰富的地质资源、典型而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使得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崂山 花岗岩 第四纪冰川 地貌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及其气候响应的讨论 被引量:10
11
作者 欧先交 周尚哲 +1 位作者 赖忠平 曾兰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8,共17页
关于青藏高原和周边山地第四纪冰川作用及其气候响应存在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老冰期主要发生在氧同位素奇数阶段;MIS 3和早全新世存在规模较大的冰川前进;南亚季风对青藏高原冰川作用起主导作用(水汽驱动).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青藏高... 关于青藏高原和周边山地第四纪冰川作用及其气候响应存在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老冰期主要发生在氧同位素奇数阶段;MIS 3和早全新世存在规模较大的冰川前进;南亚季风对青藏高原冰川作用起主导作用(水汽驱动).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青藏高原冰川作用主要对应于氧同位素偶数阶段;冰川发育是构造隆升-冰期气候耦合的产物(低温驱动).本文基于现有的陆地生成宇宙核素(TCN)和光释光(OSL)等年代结果总结了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类型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历史的对比,并对几个关键的争议问题做了讨论.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冰川区和不同时间尺度下,冰川作用在湿润期和低温期都有可能发生,但总体上主要与低温相对应.青藏高原冰川对气温的响应似乎更为敏感.MIS 3冰进规模较大可能是降水较多结合冷期(或冷事件)降温所致,显示了印度季风降水和气温波动对高原冰川的共同作用.早全新世冰进也与印度季风和北半球冷事件关系密切.目前的测年数据还没有推翻“冰期发生在氧同位素偶数阶段”这种传统认识.当前急需更多精确的数字定年工作,以不断更新对青藏高原冰期时代及其气候响应机制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川 冰期成因 冰川波动 气候响应
原文传递
黄山第四纪冰缘地貌遗迹及古地理环境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秉根 邹学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61-166,共6页
黄山第四纪残留的冰缘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寒冻风化岩屑堆积物、泥砾堆积物、石河、夷平阶地、泥流阶地、摇篮状谷地、不对称谷地等。从分析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地貌营力和古地理环境,得出黄山第四纪冰期时为一季风型冰缘环境和融冻流水侵... 黄山第四纪残留的冰缘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寒冻风化岩屑堆积物、泥砾堆积物、石河、夷平阶地、泥流阶地、摇篮状谷地、不对称谷地等。从分析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地貌营力和古地理环境,得出黄山第四纪冰期时为一季风型冰缘环境和融冻流水侵蚀堆积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冰缘地貌 古地理 冰期 季风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石膏^(230)Th定年及成盐期与第四纪冰期和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安东 郑绵平 +3 位作者 施林峰 王海雷 徐建明 袁文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4-504,共11页
本文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MC-ICP-MS),对柴达木盆地一里坪15YZK01钻孔中前336.2 m含石盐地层中的7个石膏样品进行230Th定年。依据年代-深度公式,获得S1-S4盐层的成盐年代分别为733.8~716.0 ka、581.9~573.8 ka、181.6~179.... 本文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MC-ICP-MS),对柴达木盆地一里坪15YZK01钻孔中前336.2 m含石盐地层中的7个石膏样品进行230Th定年。依据年代-深度公式,获得S1-S4盐层的成盐年代分别为733.8~716.0 ka、581.9~573.8 ka、181.6~179.3 ka和158.0~154.2 ka;含芒硝粉砂地层的年代为171.6 ka。结合前人对一里坪表面盐壳的14C测年数据,证实一里坪表面盐层S5开始形成于末次冰期。15YZK01钻孔记录的成盐期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及构造运动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石盐层S1对应于"昆黄运动"之后的望昆冰期,以及深海氧同位素第18阶段(MIS18);S2对应于大间冰期,但是该年代比较接近望昆冰期;S3和S4石盐层及含芒硝粉砂层对应于共和运动和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S5石盐层开始形成的时代对应于末次冰期MIS2。同时,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多个钻孔含盐地层的测年数据进行总结,证实中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冰川活动与柴达木盆地盐类沉积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成盐盆地中通常发于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冰期的石盐层;而盆地东南部的察尔汗盐湖区仅发现有末次冰期以来的石盐层。柴达木盆地成盐期受到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和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冰期中盐湖水源补给量的减少,是导致柴达木盆地成盐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230Th定年 成盐期 构造运动 第四纪冰期
下载PDF
渐趋完善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范式——记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乃昂 赵井东 +2 位作者 余莺潇 于昕冉 张文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9-1038,共10页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不仅建立了80万年以来可与M IS进行比对的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演化序列,还推动了中国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通过研讨和交流,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某些疑似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完全可以用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岩石地貌、气候地貌和外动力地貌过程的综合研究,尤其需要加强诸如颤痕等微观冰蚀地貌的分类、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研究。适时指出泛冰川论的缺陷和不足是本领域科学家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进一步开展具备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的研究,从而完善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建议国家级学会组织编制第四纪冰川遗迹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加强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冰川学、地貌学的科学普及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环境变化 范式 冰川地貌 颤痕 技术规范
下载PDF
LAST GLACIATION AND MAXIMUM GLACIATION I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 CONTROVERSY TO M. KUHLE,S ICE SHEET HYPOTHESIS 被引量:4
15
作者 施雅风 郑本兴 李士杰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2年第4期3-21,共19页
Since the late 1950’s, many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explored the remains of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 i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mountains. In the main, 3-4 glaciations have been recogn... Since the late 1950’s, many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explored the remains of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 i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mountains. In the main, 3-4 glaciat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The largest one occurred in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with piedmont glaciers, ice caps and trellis valley glaciers in many high peak regions. But here is no evidence of a unified ice sheet covering the whole plateau as described by M. Kuhle. Due to the further uplifting of the Himalayas and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climate became progressively drier, diminishing the extension of glaciers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elevation of the snow line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was about 4,000 m on the south, east and northeast edges of the plateau and ascended to 5500 m on the hinder northwest of the plateau. The thermal effect of the big plateau massif, the sharp increase of aridity from the southeast rim to the northwest inland area and the abrupt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ternary glaciation dispersed MOUNTAIN glaciers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下载PDF
西藏吉隆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冰川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诚 《山地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219-225,T001,共8页
吉隆盆地七级阶地和一级山顶剥蚀面的存在说明:本区自早更新世沉积贡巴砾岩后,新构造运动抬升有8次,其中以早更新世Q_1晚期至中更新世Q_2抬升最强,共5次,相对于吉隆河河面(盆地基准面)的抬升幅度896m;晚更新世Q_... 吉隆盆地七级阶地和一级山顶剥蚀面的存在说明:本区自早更新世沉积贡巴砾岩后,新构造运动抬升有8次,其中以早更新世Q_1晚期至中更新世Q_2抬升最强,共5次,相对于吉隆河河面(盆地基准面)的抬升幅度896m;晚更新世Q_3和全新世Q_4两者共3次的抬升幅度较小(计74m).区内第四纪以来经历过4次冰期:2次发生在Q_1晚期至Q-2,2次分别出现于Q_3,Q_4.从漂砾数量推断,以Q_3冰期规模最大,Q_4冰期规模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吉隆盆地 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 冰川
下载PDF
四川省西南部小相岭东坡黄土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朝路 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4期557-561,共5页
本文研究了四川省西南部小相岭东坡的三层黄土的分布、宏观结构、微结构、粘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等,认为它们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第四纪冰期时由风从西北方向搬运来的,沉积以后受当地环境的影响,性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 黄土 风成 第四纪冰川 分布 特征
下载PDF
湖南第四纪冰川的证据 被引量:3
18
作者 童潜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通过十多年来反复观测到的洞庭湖周边近岸岗地的巨砾和网纹红土中孤立镶嵌的包括巨砾级的砾石,以及浏阳市大围山花岗岩岩面上无以数计的臼状圆穴,用排他法进行研究;结合前人对洞庭湖区第四纪的气候信息研究。认为湖南有第四纪山岳冰川活... 通过十多年来反复观测到的洞庭湖周边近岸岗地的巨砾和网纹红土中孤立镶嵌的包括巨砾级的砾石,以及浏阳市大围山花岗岩岩面上无以数计的臼状圆穴,用排他法进行研究;结合前人对洞庭湖区第四纪的气候信息研究。认为湖南有第四纪山岳冰川活动,支持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泥石流 冰川壶穴(冰臼) 漂砾 坠石
下载PDF
江西庐山牧马场剖面泥砾堆积物的成因分析及年代测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安东 田明中 +2 位作者 赵志中 钱方 张志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庐山第四纪泥砾堆积物成因争论是庐山第四纪冰川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新发现的庐山牧马场泥砾剖面进行了石英砂电镜扫描(SEM)和成因分析,并初步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定。石英砂电镜扫描表明该剖面泥砾堆积物为冰川和流水共同作... 庐山第四纪泥砾堆积物成因争论是庐山第四纪冰川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新发现的庐山牧马场泥砾剖面进行了石英砂电镜扫描(SEM)和成因分析,并初步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定。石英砂电镜扫描表明该剖面泥砾堆积物为冰川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并在后期湿热化影响下导致部分化学特征明显;ESR测年数据表明该剖面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225.5±20)—(242.6±24)ka BP,与推测的时代(庐山冰期)基本一致。根据测试结果,作者认为庐山牧马场剖面具有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痕迹,但其时代和规模尚有待探讨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第四纪冰川 冰碛泥砾 石英砂电镜扫描 ESR测年
下载PDF
Two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in the Quaternary
20
作者 李南 陈星 刘富弘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0年第6期657-670,共14页
Milankovitch Theory shows tha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in the Quaternary are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solar insolation forcing linked to the earth's astronomical parameters.However,the summer insolation at nor... Milankovitch Theory shows tha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in the Quaternary are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solar insolation forcing linked to the earth's astronomical parameters.However,the summer insolation at northern high latitudes,usually considered as the main external forcing for the ice age as Milankovitch pointed out,is marked by the 19- and 23-ka precession periodicities,which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On the other hand,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 mean insolation dominated by the obliqu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external forcing in glacial cycles.In this paper,it is assumed that the glacial oscillation is regulated simultaneously by the annual mean insolation at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related to obliquity and the noon insolation at summer solstice at the ice-line latitude related to precession. Only when both of them exceed some thresholds,does the ice sheet start to melt continuously to induce the global warming and deglaciation.Furthermore,the periodicity transition of glacial cycles at mid-Pleistocene was a natural change when the ice sheet thickness altered.A conceptual model based on this idea gives encourag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isotopic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ternary glaciation Milankovitch Theory solar insolation forcing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