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 被引量:190
1
作者 潘忠党 陆晔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124,共34页
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业态以及相应的传播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业因此"面临危机"。新闻业何去何从?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职业意识形态是否仍具有现实的相关性?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仍然具有规范新闻实践的重大意义... 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业态以及相应的传播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业因此"面临危机"。新闻业何去何从?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职业意识形态是否仍具有现实的相关性?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仍然具有规范新闻实践的重大意义,原因在于,新闻业为民主的公共生活所不可或缺,新闻专业主义蕴含理性交往模式,构成民主的公共生活。在人人生产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信息的"技术民主"当中,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以理性交往模式为"元传播范本"展开重新阐释,并以之与现实条件相勾连。本文梳理了当下业界和学界关涉新闻专业主义的表述,借助不同学科的社会和文化理论,重新阐发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在新的传播生态中再出发的可能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 元传播 话语 公共生活
原文传递
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 被引量:142
2
作者 赵春丽 杨滨章 刘岱宗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4-38,共5页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即PSPL调研法)是扬·盖尔开展"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关系"研究并用以指导设计的主要方法。该法旨在通过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成...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即PSPL调研法)是扬·盖尔开展"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关系"研究并用以指导设计的主要方法。该法旨在通过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成果,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创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市民开展公共生活的需要。通过对扬·盖尔的访谈及对其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其所完成的设计项目,将PSPL调研法的实施目的、内容及具体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介绍,以期为改善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升城市公共生活的质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扬·盖尔 PSPL调研法 以人为本 公共空间 公共生活
下载PDF
论教育权力 被引量:41
3
作者 金生鈜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51,共6页
教育中存在知识权力、国家权力、教师权力等权力形式,教育权力在支配性结构中转变成消极的霸权或暴力。权力是社会实现公共秩序、保障社会权利、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团结的必要形式,暴力则破坏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教育权力保障教育... 教育中存在知识权力、国家权力、教师权力等权力形式,教育权力在支配性结构中转变成消极的霸权或暴力。权力是社会实现公共秩序、保障社会权利、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团结的必要形式,暴力则破坏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教育权力保障教育世界的公共秩序和交往理性,使得教育这种公共生活的形式和空间得以存在,从而使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获得平等的权力和权利。教育权力的失能和不足,造成教育中种种压制性暴力的泛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暴力 公共生活 教育权力
下载PDF
论公共精神的培育 被引量:38
4
作者 戚万学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32,共5页
现代公民的成长及公共社会的发育依赖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生长。公共精神与公民的"公共"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定,公共精神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培育公共精神... 现代公民的成长及公共社会的发育依赖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生长。公共精神与公民的"公共"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定,公共精神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培育公共精神须增强公共理性自觉,培养公民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优良品质,在开放的公共生活中培养与倡扬公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共理性 公共生活 公民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被引量:30
5
作者 林尚立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3,共23页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民主体系的成长。战后,人类民主发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生活 责任 民主
下载PDF
论学校教育作为公共生活 被引量:27
6
作者 冯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8,共11页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共性 公共生活 学校生活
下载PDF
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以福建乡村老年协会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5
7
作者 甘满堂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7-21,28,共6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增强农民自身的自我组织能力,除了重视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之外,还应当引导乡村其它社会与经济组织的发展。福建大多数乡村都有地方政府推动成立的老年协会组织,老年协会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宗祠与村庙组织有了合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增强农民自身的自我组织能力,除了重视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之外,还应当引导乡村其它社会与经济组织的发展。福建大多数乡村都有地方政府推动成立的老年协会组织,老年协会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宗祠与村庙组织有了合法化的外衣。福建乡村老年协会是"草根型"的民间非政府组织,拥有较丰富组织资源,该组织除开展老人福利互助与维护老人权益之外,还兼办社区公共文化娱乐活动与其它公共事务,丰富了社区公共生活,是村委会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草根组织 老年协会 公共生活
下载PDF
适应公共生活变化的公共空间 被引量:23
8
作者 扬·盖尔 杨滨章(编译) 赵春丽(编译)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4-38,共5页
随着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改变,公共生活和城市空间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世界各地许多成功的范例中(不论是历史上自然而然形成的,还是当今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人们可以体会和感受到... 随着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改变,公共生活和城市空间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世界各地许多成功的范例中(不论是历史上自然而然形成的,还是当今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人们可以体会和感受到充满人情味的公共空间所具有的魅力。概括而言,简单但却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品质评定标准,可以帮助人们分析、评估和评价广场、街道和其他城市空间。就开放空间的设计而言,防护性、舒适性和享受性是极为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共空间 公共生活 防护性 舒适性 享受性
下载PDF
失落与再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水生 石龙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0-73,共4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形态与功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城市政府的服务能力。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根源在于物化主义的发展逻辑压倒了人本主义的发展导向,城市公共空间反映了资本和权力的利益与意志而...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形态与功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城市政府的服务能力。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根源在于物化主义的发展逻辑压倒了人本主义的发展导向,城市公共空间反映了资本和权力的利益与意志而非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消失、经济性挤压人性、脱离民众的真实需求构成了失落的城市空间的具体表征。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视角出发,遵循观念更新、利益调节和需求整合三位一体的再造策略,构建人性之城、包容之城、服务之城和宜居之城,从而创建真正的幸福之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城市管理 公共生活
原文传递
重新思考公民与公共生活 基于儒家立场和中国历史经验 被引量:25
10
作者 姚中秋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5-162,共18页
本文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儒家理念,重新思考公共生活与公民概念。在西方,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理论中,公共生活的基本载体都是城邦,这是一个点状的政治共同体。不过,至少从尧舜开始,自觉的中国就呈现为超大规模的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由此... 本文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儒家理念,重新思考公共生活与公民概念。在西方,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理论中,公共生活的基本载体都是城邦,这是一个点状的政治共同体。不过,至少从尧舜开始,自觉的中国就呈现为超大规模的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由此也决定了中国的公共生活形态和公民身份与西方不同:中国存在着多中心、多层级的公共生活单元;所有人在不同层级上参与公共生活,多少都具有公民性;作为积极公民的古典君子或者儒家士君子的公民身份是多层次和可扩展的,是真正的国家公民。这一中国经验提醒我们,应该超越基于西方经验形成的关于公共生活和公民的地方性概念和理论,发展更为普遍的共同体、公共生活和公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共生活 儒学 君子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中的共同体理论——兼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3
11
作者 孔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97,共10页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类存在物,而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共同体概念源远流长,从古希腊至今,共同体在不断的瓦解和重构中经历着公共生活的退化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但共同体也具有稳定的关系性的存在,即公共性、自主性和身份认同...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类存在物,而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共同体概念源远流长,从古希腊至今,共同体在不断的瓦解和重构中经历着公共生活的退化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但共同体也具有稳定的关系性的存在,即公共性、自主性和身份认同等方面。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反思传统共同体基础上,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抽象共同体和虚假共同体,提出了构建人类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同时,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共同体 公共生活 马克思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23
12
作者 上官酒瑞 程竹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106,共8页
解释现代公共生活建构中的政治信任"悖论",需要分析政治信任的结构。根据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与"保护带"的方法论,政治信任结构可分为硬核与保护带两部分。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属... 解释现代公共生活建构中的政治信任"悖论",需要分析政治信任的结构。根据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与"保护带"的方法论,政治信任结构可分为硬核与保护带两部分。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属于政治信任的硬核,公共政策、政治组织和政治行动则属于保护带,它们在整个政治信任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发挥的功能也不相同,由此构成了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原理,对于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提高政治不信任的修复能力,建构长期稳固的政治信任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政治制度 政治价值 公共生活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公共生活 被引量:14
13
作者 周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9-42,共4页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时代变化相伴随的哲学主题转换中形成的“主体间性”理论,既是人类生活时代变迁的哲学思想反映,也是与其相适应的哲学主题转换的必然结果。“主体间...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时代变化相伴随的哲学主题转换中形成的“主体间性”理论,既是人类生活时代变迁的哲学思想反映,也是与其相适应的哲学主题转换的必然结果。“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现代生活的公共本质;表达了多元共生的整体理念;体现了消解中心的平等原则。探讨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公共生活 主体间性
下载PDF
停留空间设计与公共生活的开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探析(2)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春丽 杨滨章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4-47,共4页
基于多年心理感知和物质环境2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扬·盖尔对停留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主张。从驻足空间和坐歇空间2个方面对其停留空间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影响驻足空间的3个效应(即边界、壁龛和界面效应)和坐歇空间的4... 基于多年心理感知和物质环境2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扬·盖尔对停留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主张。从驻足空间和坐歇空间2个方面对其停留空间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影响驻足空间的3个效应(即边界、壁龛和界面效应)和坐歇空间的4个要素(即数量、材料、位置和景观)分别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对扬·盖尔理论的研究与介绍,能够对改进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停留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扬·盖尔 公共空间设计 停留空间 空间品质 公共生活
下载PDF
社区营造:通往公共美好生活的可能及可为 被引量:20
15
作者 闵学勤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62,共8页
伴随40年改革开放完成建设发展初级阶段的城市,正在进入空间更新和公共生活再建构的崭新周期。其中以持续集体行动来回应社区公共议题、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社区营造正成为引领城市新型公共生活的路径选择。如果从空间更新和美化、地缘... 伴随40年改革开放完成建设发展初级阶段的城市,正在进入空间更新和公共生活再建构的崭新周期。其中以持续集体行动来回应社区公共议题、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社区营造正成为引领城市新型公共生活的路径选择。如果从空间更新和美化、地缘文创和再造以及居民参与和行动等方面持续推进社区营造,不仅可以有机会创建社区的公共美好生活,同时也可能为所谓移动互联时代"公共人的衰落"提供反面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营造 公共生活 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公共人及其培育:公共领域的视角 被引量:18
16
作者 冯建军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7-37,共11页
公共人是公共领域的行动者,是基于公共立场,参与公共生活,开展公共交往,谋求公共福祉,具有公共品格的社会人。走进公共领域,参与公共生活,开展公共交往,做一个自由行动者,是公共人生成的行动逻辑。公共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 公共人是公共领域的行动者,是基于公共立场,参与公共生活,开展公共交往,谋求公共福祉,具有公共品格的社会人。走进公共领域,参与公共生活,开展公共交往,做一个自由行动者,是公共人生成的行动逻辑。公共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对于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培育公共人,需要确立公共生活的理念,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教育中开展行动与言说,以道德教育提升公共品格,积极参与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公共活动,做公共领域的行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公共领域 公共生活 公共人 公共品格
原文传递
基于PLPS调研方法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评估 被引量:18
17
作者 姜洋 王悦 +2 位作者 余军 胡海 Kristian Skovbakke Villadsen 《城市交通》 2011年第5期28-38,共11页
开展系统性的步行、自行车交通调研和实证分析,对于弥补城市相关基础数据不足、梳理现状问题、指导规划设计、评估实施效果等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首先介绍了PLPS调研的目的及具体方法,... 开展系统性的步行、自行车交通调研和实证分析,对于弥补城市相关基础数据不足、梳理现状问题、指导规划设计、评估实施效果等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首先介绍了PLPS调研的目的及具体方法,包括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两部分调研。以重庆市渝中半岛步行交通示范项目实践为例,探讨PLPS方法在项目前评估和制订方案阶段中的应用。以美国纽约和丹麦哥本哈根两市为案例,阐述PLPS调研在步行、自行车交通项目后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总结PLPS调研方法的优势,并针对其在中国的推广和本土化改进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步行 自行车 PLPS 公共生活 公共空间 调研方法 评估
下载PDF
使用者行为视角的城市大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深圳北中轴广场为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陈义勇 刘卫斌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8-112,共5页
聚焦于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应有的沟通,通过调研城市大型公共空间使用情况,总结了使用者行为与景观空间要素的关系,提出了适应使用者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建议。以深圳市中心区北中轴广场为例,对行为注记法观测到的13 468个使用者行... 聚焦于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应有的沟通,通过调研城市大型公共空间使用情况,总结了使用者行为与景观空间要素的关系,提出了适应使用者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建议。以深圳市中心区北中轴广场为例,对行为注记法观测到的13 468个使用者行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发现使用者活动内容及分布受到设施供给及位置、空间边缘与过渡、光照、场地尺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提出大型公共空间设计应提供多样化的设施,合理进行空间分割,丰富内部景观要素并充分考虑气候特点,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使用者行为 大型公共空间 设施效应 公共生活 GIS
下载PDF
公共生活与“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住区规划设计初探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东君 查君 许伟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59,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村原有集体化关系的解体,公共生活作为联系每个居民的纽带,是重塑农村昔日和谐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的分解研究,以武汉市流芳新市镇中心区的示范安置区为例,探讨了城市中“新农村”住区的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村原有集体化关系的解体,公共生活作为联系每个居民的纽带,是重塑农村昔日和谐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的分解研究,以武汉市流芳新市镇中心区的示范安置区为例,探讨了城市中“新农村”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公共生活 新农村
原文传递
现代犬儒主义教育哲学批判 被引量:16
20
作者 高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30,共10页
现代犬儒主义教育哲学批判具有对现代教育进行全面整理与反思的特征。现代犬儒主义既是现代教育哲学问题之所在,也是现代教育哲学危机之表征。这是一种比虚无主义更极端、更普遍的时代病症。现代犬儒主义不仅是哲学的犬儒化,更重要的是... 现代犬儒主义教育哲学批判具有对现代教育进行全面整理与反思的特征。现代犬儒主义既是现代教育哲学问题之所在,也是现代教育哲学危机之表征。这是一种比虚无主义更极端、更普遍的时代病症。现代犬儒主义不仅是哲学的犬儒化,更重要的是生活、体制的犬儒化。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实践话语,它产生了一种既无能量,也没有深度的教育实践。超越犬儒主义之要津在于重塑精神生活的价值。公共生活、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是现代教育哲学致思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儒主义 教育哲学 公共生活 公共理性 公共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