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染砷致家兔肝脏蛋白巯基水平及巯基代谢相关酶活力下降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昕 皮静波 +4 位作者 孙洋 二阶堂正聪 山内博 熊谷嘉仁 孙贵范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长期砷暴露对家兔肝脏蛋白巯基水平及与巯基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家兔以自由饮水方式慢性暴露于无机3价砷(iAsⅢ)及5价砷(iAsⅤ),18周后,测定肝脏组织中蛋白巯基、非蛋白巯基、硫氧还蛋白(TRX)水平,以及硫氧还蛋白... 目的探讨长期砷暴露对家兔肝脏蛋白巯基水平及与巯基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家兔以自由饮水方式慢性暴露于无机3价砷(iAsⅢ)及5价砷(iAsⅤ),18周后,测定肝脏组织中蛋白巯基、非蛋白巯基、硫氧还蛋白(TRX)水平,以及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同时检测血、尿及毛发中无机砷及其代谢产物甲基砷(MMAs)和二甲基砷(DMAs)。结果经过18周的砷暴露,两个染毒组血和尿中iAs、MMAs、DMAs以及毛发中iAs、DMA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AsⅤ组血中iAs、MMAs及尿中MMAs水平显著低于iAsⅢ组,而尿及毛发中iAs水平显著高于iAsⅢ组。iAsⅤ组总巯基及蛋白巯基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AsⅤ组TRX水平、TR及GR活力以及iAsⅢ组TR活力与对照组相比亦显著下降。结论家兔长期砷暴露导致肝脏中蛋白巯基水平及与巯基代谢密切相关的TR、GR活力显著下降,提示慢性无机砷暴露会引起肝脏内氧化及抗氧化失衡从而引发组织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动物实验 肝脏蛋白巯基 巯基代谢相关酶 酶活力 地方性砷中毒 组织氧化损伤
下载PDF
三硝基甲苯对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克维 张弘 +1 位作者 张家萍 张昌颖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2期247-251,共5页
我们采用三硝基甲苯(TNT)与大鼠晶状体体外培养的方法,动态观察了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蛋白质巯基、蛋白质结合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变化,发现随着三硝基甲苯作用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及蛋白质... 我们采用三硝基甲苯(TNT)与大鼠晶状体体外培养的方法,动态观察了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蛋白质巯基、蛋白质结合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变化,发现随着三硝基甲苯作用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及蛋白质巯基均减少,蛋白质结合巯基及二硫键交联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其中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变化皆达到了统计学上显著意义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恩梯 职业中毒 白内障 病理
下载PDF
复方参果液对大鼠亚硒酸钠性白内障晶状体中巯基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3
作者 陈双厚 刘瑞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2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观察复方参果液对亚硒酸钠性白内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选用 1 0日龄Wistar大鼠 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亚硒酸钠性白内障大剂量复方参果液治疗组、亚硒酸性钠白内障小剂量复方参果液治疗组和亚硒酸钠性白内障未治... 目的 观察复方参果液对亚硒酸钠性白内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选用 1 0日龄Wistar大鼠 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亚硒酸钠性白内障大剂量复方参果液治疗组、亚硒酸性钠白内障小剂量复方参果液治疗组和亚硒酸钠性白内障未治疗对照组 ,每组均为 1 0只。在 4组中分别用不同剂量的复方参果液和等量清水灌胃给药 3 0天。灌胃结束后测定晶状体上清液中非蛋白巯基 (nonproteinsulfhydryl,NP -SH)、沉淀部分蛋白巯基 (proteinsulfhydryl,P -SH)和晶状体匀浆液中谷胱甘肽 (glutathione ,GSH)等含量。结果 白内障未治疗组中NP -SH、P -SH和GSH含量均明显降低 ,大剂量和小剂量复方参果液组中NP -SH、P -SH、GSH含量均明显增加 (P <0 0 5,P <0 0 0 1 ) ,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复方参果液能提高大鼠亚硒酸钠性白内障晶状体中NP -SH、P -SH和GSH的含量 ,这可能与复方参果液抑制亚硒酸钠性白内障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参果液 白内障 亚硒酸钠 非蛋白巯基 蛋白巯基 谷胱甘肽
下载PDF
比较不同类型白内障形成过程中非蛋白质巯基与蛋白质巯基的动态变化及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商福 张家萍 张昌颖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1年第2期237-241,共5页
本文报道了在亚硒酸钠、平阳霉素及半乳糖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过程中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及蛋白质巯基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其变化机理及相互关系。在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过程中,给药24h后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减少到正常的二分之一,以后... 本文报道了在亚硒酸钠、平阳霉素及半乳糖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过程中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及蛋白质巯基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其变化机理及相互关系。在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过程中,给药24h后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减少到正常的二分之一,以后又逐渐回升,但始终未达到正常水平,至第7天,非蛋白质巯基又再度减少。在平阳霉素及半乳糖诱发白内障过程中,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分别在给药后的第7天及第3天开始大量减少,以后继续减少,至第15天时,其含量分别为正常的十分之一及五分之一。在体外,亚硒酸钠有促进还原型谷胱甘肽自氧化的作用,半乳糖对此作用无影响,而平阳霉素可阻止其进行,但能加强亚硒酸钠的促进作用。在三种白内障晶状体中,蛋白质巯基开始减少的时间均较非蛋白质巯基为晚,这表明只有非蛋白质巯基减少到一定程度后蛋白质巯基才会被大量氧化,同时也说明非蛋白质巯基具有保护蛋白质巯基免受氧化的作用。只有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后,才会使蛋白质巯基遭受氧化而导致白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蛋白质巯基 非蛋白质巯基
下载PDF
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在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与适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曹家畅 周倩 龚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8期6-10,共5页
植物细胞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存在着氧化还原状态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生物大分子正常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植物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植物细胞会发生氧化还原代谢的紊乱,导致植物细胞中活性氧大量积累,进而对植物形成... 植物细胞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存在着氧化还原状态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生物大分子正常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植物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植物细胞会发生氧化还原代谢的紊乱,导致植物细胞中活性氧大量积累,进而对植物形成氧化胁迫。氧化胁迫的持续,会使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失衡,最终造成植物大分子(例如DNA、蛋白质、脂质等)的氧化损伤,甚至导致植物细胞的死亡。在植物细胞中,主要通过蛋白巯基系统、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以及吡啶核酸[NAD(H)和NADP(H)]等实现对植物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阐述植物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平衡的调控,及其在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与适应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氧化还原状态 植物细胞 蛋白巯基系统 谷胱甘肽
下载PDF
蛋白质中总巯基的测定及标记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保新 范卓 +4 位作者 于晨昕 刘喆 沈永雯 惠新平 房建国 《大学化学》 CAS 2022年第5期44-52,共9页
生物硫醇的检测与蛋白质荧光标记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本实验使用传统的Ellman法及Naph-EA-Mal荧光探针标记法对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巯基进行检测,并利用该探针实现了细胞内巯基的原位标记,使学生对传统方... 生物硫醇的检测与蛋白质荧光标记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本实验使用传统的Ellman法及Naph-EA-Mal荧光探针标记法对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巯基进行检测,并利用该探针实现了细胞内巯基的原位标记,使学生对传统方法和前沿热点均有较好的掌握和了解。通过本实验的开展,学生不仅可以清楚了解蛋白三维结构对其所含基团的反应活性的影响,而且可以从化学层面理解硫醇类探针的工作原理及活细胞中生物硫醇的原位成像。实验内容涵盖蛋白质还原、变性、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的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以及活细胞荧光成像等,综合性强且容易操作。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模块化,便于不同学校根据条件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化学生物学知识,也帮助学生了解前沿交叉学科热点,同时在虚拟实验平台开设了补充实验,使得教学更加立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巯基 Ellman法 荧光探针 活细胞成像 蛋白质的化学修饰
下载PDF
泡桐毛白33号对镉的吸收及其亚细胞分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秀红 李哲静 +3 位作者 张记钟 张萌 王明昆 茹广欣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77-82,共6页
为研究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对重金属镉的耐性机制,以泡桐毛白33号(Paulownia tomentosa×P.fortunei 33)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泡桐毛白33号对Cd的吸收累积特性、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Cd在植... 为研究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对重金属镉的耐性机制,以泡桐毛白33号(Paulownia tomentosa×P.fortunei 33)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泡桐毛白33号对Cd的吸收累积特性、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Cd在植株各部位亚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镉胁迫处理下,泡桐毛白33号植株各部位的Cd含量均表现为根>叶>茎;随着镉胁迫浓度的升高,幼苗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非蛋白巯基(NPT)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螯合肽(PCs)含量显著升高,细胞壁和细胞液中Cd含量之和所占比例增大,根部和叶片MDA含量显著升高,叶片SOD活性无明显变化,根部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镉浓度高于20 mg/L时,植株POD活性和根部CAT活性显著升高,叶片CAT活性总体先升高后降低,根部和叶片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综上表明,泡桐毛白33号通过增强根系中SOD、POD、CAT活性和叶片中POD、CAT活性以及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对镉的耐受及富集能力;根部细胞壁对Cd的滞留作用、茎叶中细胞液对Cd的区室化作用及非蛋白巯基类化合物对Cd的螯合,可能是泡桐毛白33号耐受Cd胁迫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CD) 泡桐毛白33号(Paulownia tomentosa×P.fortunei 33) 根系形态 抗氧化酶 非蛋白巯基 亚细胞分布
下载PDF
四氯化碳引起大鼠肝微粒体钙泵的抑制与巯基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符立梧 周炯亮 何玉莺 《职业医学》 1995年第6期2-3,共2页
四氯化碳(CCl_4)与肝微粒体共同温浴,引起微粒体的丙二醛(MDA)升高、蛋白巯基的降低和钙泵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且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及时间-反应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发现CCl_4引起蛋白巯基的... 四氯化碳(CCl_4)与肝微粒体共同温浴,引起微粒体的丙二醛(MDA)升高、蛋白巯基的降低和钙泵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且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及时间-反应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发现CCl_4引起蛋白巯基的降低和钙泵的抑制呈明显的相关关系。用巯基供剂DTT、过氧化物自由基清除剂SOD均能部分地桔抗CCl_4引起肝微粒休脂质过氧化(LPO),从而保护了微粒体的蛋白硫基及钙泵。表现为DTT+CCl_4及SOD+CCl_4与单纯的CCl_4组比较MDA降低、蛋白疏基升高和钙泵活性升高,且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CCl_4所致蛋白巯基降低、钙泵抑制与LPO有关。在无脂质过氧化的条件下,蛋白巯基络合剂N-乙酰基马来酰亚胺(NEM)络合80%以上蛋白巯基时,钙泵的活性也降低。说明钙泵的活性下降的机理可能是CCl_4先经微粒体P450裂解,产生自由基,引发LPO,消耗蛋白巯基,继而引起钙泵的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蛋白巯基 钙泵 过氧化脂质
原文传递
氯乙醇引起大鼠肝线粒体钙泵的抑制途径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明 符立梧 +1 位作者 周炯亮 何玉莺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590-592,共3页
目的:探讨氯乙醇(CE)对肝线粒体钙泵的影响及其钙泵抑制的机制。方法:CE与肝线粒体共同温浴,分别测定丙二醛(MDA)、蛋白巯基及钙泵的变化。结果:CE能引起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LPO),表现为MDA升高,同时,还引... 目的:探讨氯乙醇(CE)对肝线粒体钙泵的影响及其钙泵抑制的机制。方法:CE与肝线粒体共同温浴,分别测定丙二醛(MDA)、蛋白巯基及钙泵的变化。结果:CE能引起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LPO),表现为MDA升高,同时,还引起蛋白巯基的降低和钙泵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且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及时间反应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发现CE引起的蛋白巯基的降低与钙泵抑制呈平衡关系。用巯基供剂二硫苏糖醇(DTT)能部分地拮抗CE引起肝线粒体LPO,保护了线粒体蛋白巯基,从而保护了钙泵。结论:钙泵的抑制可能与LPO耗竭蛋白巯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醇 钙泵 肝线粒体
下载PDF
重组蛋白药物游离巯基荧光法检测方法探索、优化及验证
10
作者 刘振东 高晗 +3 位作者 江楠 杨勇 王庆民 安振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33-1542,共10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荧光法测定重组蛋白药物中微量游离巯基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基于荧光法巯基检测试剂盒进行游离巯基检测,首先对蛋白变性条件进行摸索优化,确定了变性剂种类及变性条件,并采用重组蛋白药物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均符合...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荧光法测定重组蛋白药物中微量游离巯基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基于荧光法巯基检测试剂盒进行游离巯基检测,首先对蛋白变性条件进行摸索优化,确定了变性剂种类及变性条件,并采用重组蛋白药物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均符合验证标准。但在采用该方法对我公司PEG-GCSF和KGF产品(分子序列中理论均含有1 mol巯基/mol蛋白)进行检测时,发现游离巯基检测值均显著低于理论值,检测值最高仅为理论值的29%,可能与蛋白分子内部包埋的游离巯基未充分暴露有关。因此,本研究在已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蛋白酶酶解的方式,充分暴露蛋白分子中的游离巯基,并对样品的酶切条件及其他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对优化后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通过筛选,确定了最佳变性条件:终浓度为8 mol·L^(-1)尿素37℃孵育30 min。针对已知理论游离巯基含量的重组蛋白1(PEG-GCSF)和重组蛋白2(KGF)产品游离巯基检测值明显低于理论值的问题,采用蛋白酶切方式,酶切条件为蛋白酶K酶切(目的蛋白):蛋白酶K(20∶1,w:w),37℃孵育1 hr,酶解后检测巯基实测值与理论值一致。经验证该方法实测结果RSD均<15%;各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均在80%~120%范围内;在1~15μmol·L^(-1)游离巯基范围内线性良好-1定量限(LOQ)为1μmol·L^(-1),各项验证指标均符合验证标准,满足检测需求。结论:本研究采用蛋白酶酶切的方式进行样品前处理,充分暴露重组蛋白药物分子内包埋的游离巯基,解决了复杂重组蛋白药物产品中游离巯基无法准确定量的难题,为该类蛋白分子中微量游离巯基的定量测定和表征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蛋白药物 游离巯基 荧光法 蛋白酶切 已知巯基含量重组蛋白 方法优化 方法验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