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应临 赵智聪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24,共5页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研...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演变、发展特点,以及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相互关系的2种模式,即包含模式和交错模式,并认为交错模式更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2种体制在保护最重要和最美丽国土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出2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 国土空间规划 文化景观
下载PDF
国家保护地体系建设:西方标准反思与中国路径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宋峰 代莹 +1 位作者 史艳慧 王博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07-1819,共13页
借鉴西方标准曾对我国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际标准对我国已建立起来的保护地体系已经显现出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回溯我国及世界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关联,由于我国在国际保护地标准制定过程中... 借鉴西方标准曾对我国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际标准对我国已建立起来的保护地体系已经显现出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回溯我国及世界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关联,由于我国在国际保护地标准制定过程中参与度过低,导致我国保护地的特性与发展阶段需求在国际标准中体现不足。我国保护地具有的文化景观属性,即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西方人和自然对立的思想截然不同。我国保护地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双重挑战,直接将基于特定人口状况和发展阶段的保护地所制定的标准用于其他状况下的保护地,其合理性存在着问题。应更加批判地看待西方标准,积极探讨可持续和平发展的中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文化景观 西方标准 中国路径
原文传递
贵州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建立与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献溥 李文埕 刘韶杰 《贵州科学》 2011年第4期77-84,共8页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建立和研讨是当地决策者和广大公众意识到时代的进步和呼吁的具体行动。应该说,它是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和世界旅游主题确定为旅游与生物多样性时刻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意味着必需从生物多样性,...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建立和研讨是当地决策者和广大公众意识到时代的进步和呼吁的具体行动。应该说,它是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和世界旅游主题确定为旅游与生物多样性时刻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意味着必需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方面入手,制定自己的生态发展规划和具体行动计划,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应从下列各个方面考虑布置试验区的工作。1.建立各级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生态发展规划,发动利益攸关者和广大公众的参与,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2.建立和完善保护区管理体系(包括其它保护实体),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作用;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4.重视生态小城镇的建设;5.创建民族文化村;6.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建设体系;7.加强生态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8.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圣境认知传统与空间格局研究——以澜沧江源园区昂赛乡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智聪 王沛 《风景园林》 2021年第4期117-123,共7页
自然圣境指对原住民和本土社区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自然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地形式。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圣境的空间格局体现了三江源地区典型的风景特征,其文化体系体现了当地藏民对风景的认知传统。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 自然圣境指对原住民和本土社区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自然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地形式。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圣境的空间格局体现了三江源地区典型的风景特征,其文化体系体现了当地藏民对风景的认知传统。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空间制图等方法,识别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圣境的文化体系、空间格局与行为传统,以及牧民对上述三者的认知。揭示三江源地区自然圣境作为原住民生活及信仰空间、民间自然保护地和访客游憩空间的多元价值,探讨气候变化、社会变迁、原住民生活方式改变、访客活动增加等现象导致的自然圣境自然与文化环境改变、生态影响加剧、管理存在空白等问题。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圣境识别、研究与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圣境 三江源 自然保护地 风景认知
下载PDF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问题与路径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梦 黄金玲 《广东园林》 2015年第4期41-45,共5页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国家公园体系的概念以及与我国现有保护地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建立国家公园存在分部门管理体制导致部门分割、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保护地范围...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国家公园体系的概念以及与我国现有保护地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建立国家公园存在分部门管理体制导致部门分割、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保护地范围交叉重叠、碎片化严重、缺乏公益性等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对管理体制方面的建议,整合资源进行试点建设,实行"一园一法",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土地资源权属以及建立特许经营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风景名胜区 保护地 景观规划 自然遗产
下载PD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y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ed area system in the Sanjiang Plain 被引量:3
6
作者 LIU Hong\|yu, LU Xian\|guo, LIU Zhen\|qian (Chang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1,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61-366,共6页
Wetland is one of the richest biodiversity areas in the earth. The main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wetland protected area i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is t... Wetland is one of the richest biodiversity areas in the earth. The main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wetland protected area i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is the key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In order to protect regional ecosystem and landscape, it is a good way to establish wetl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ed area which connected wetland nature reserves by habitat corridors. The Sanjiang Plain as a study area, its landscap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wetland protected area was studied, and some problems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y construction were further approached in this paper.It showed that establishing wetl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ed area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tect regional wetlands, to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and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y construction wetland protected area
下载PDF
景观保护的生态成效评估: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例
7
作者 钟乐 许欢 +2 位作者 刘开意 王上 孙乔昀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8,共7页
大尺度景观保护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举措,但其保护成效究竟如何,还未得到充分验证,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为验证其成效提供了良好契机。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案例,以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为评估指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建构反... 大尺度景观保护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举措,但其保护成效究竟如何,还未得到充分验证,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为验证其成效提供了良好契机。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案例,以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为评估指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建构反事实评估模型以克服样本选择的内生性偏差,评价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生态成效。分别比较了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内非自然保护区、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内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各自的对照区在试点建立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减缓景观破碎化、提升生态保护成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对非原有保护区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对于原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制试点的进一步保护措施效果提升并不明显,需要更长时间观察或更深入的干预措施才能显现出其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景观格局 匹配 反事实 绩效
下载PDF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空间关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廖凌云 鲁贝 曹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27,共7页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统筹周边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少有关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破碎化关系的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县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Fragstats分析近40年(1...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统筹周边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少有关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破碎化关系的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县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Fragstats分析近40年(1980—2020年)生境质量和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较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平均值从0.861下降至0.845;2)近40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小但波动较大,建阳区的景观格局破碎化最为显著;3)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空间关联,LPI、CONTAG与生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D、LSI、SHEI与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区域城镇中心的景观破碎显著、生境质量较低;武夷山脉附近景观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高。解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空间关系,可为国家公园周边区域规划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区域规划 景观破碎化 生境退化
下载PDF
Balancing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needs of stakeholders in the Tusheti Protected Landscape 被引量:1
9
作者 SVAJDA Juraj MALAC Lukas KHARTISVILI Lel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709-723,共15页
Public governance and civil socie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specific region of Tusheti. This area is an interesting study object also due to its uniqu... Public governance and civil socie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specific region of Tusheti. This area is an interesting study object also due to its unique governing model and different management issues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region and the current growth of tourism. In the region, wher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initiatives supported by donors, a management plan for the protected landscape was prepar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and selected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 Our evaluation of the activities was focused on relevance,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impacts and sustainability of outcomes.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ulated conclusions, a few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process and system nature, implementation and replicability of approaches are suggested. The results show an increase in tourism in the region,which leads to an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represents a threat to natural and cultural values, historical identity and uniqueness. The Management Plan is an excellent platform for stakeholder co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tect this exceptional terri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cted landscape Management plan GOVERNANCE BIODIVERSITY Tourism
下载PDF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发展方向和有效管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献溥 于顺利 朱景新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08年第3期51-56,共6页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鼎盛时期的大型皇家园林,由于园林和建筑艺术之精湛,它被誉为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型。近代以来,因屡遭劫难而被破坏,现在只保留有部分当年建筑物的残迹和山形水系形态。关于如何发展和管理,专家和公众争议颇大。笔...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鼎盛时期的大型皇家园林,由于园林和建筑艺术之精湛,它被誉为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型。近代以来,因屡遭劫难而被破坏,现在只保留有部分当年建筑物的残迹和山形水系形态。关于如何发展和管理,专家和公众争议颇大。笔者认为它既是一个城市公园,也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保护区,即所谓保护景观,主要任务在于开展生态和文化教育与旅游,展示北京地区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色和价值。本文就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明园遗址公园 保护区 保护景观 生物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的实践模式: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鹏 何友均 +1 位作者 高楠 陈亚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40-46,共7页
景观治理是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治理,引入列斐伏尔“三元空间理论”。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局部景观为案例,探讨了保护地景观治理与景观空间相互关联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设... 景观治理是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治理,引入列斐伏尔“三元空间理论”。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局部景观为案例,探讨了保护地景观治理与景观空间相互关联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设计介入景观治理的4种实践模式。总结实践得出,设计是实现保护地景观治理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行为手段和价值方式,虽非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根本,但却能以自身优势,调节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体制管理与监测评估等多方矛盾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 空间治理 治理模式 设计介入
下载PDF
Agriculture and Forest Transition: Understanding of Land Use Change in a Cultural Landscape
12
作者 José Eduardo dos Santos Angela Terumi Fushita +2 位作者 Imyra Maíra Martins de Souza Lia Martucci Amorim Valéria Aparecida David Andrade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5年第12期797-807,共11页
Land use trajectory analysis provides both the time and kind of land cover changes to monitor land use dynamics. Land cover change trajectories for three different dates (1965, 1989 and 2014) extracted from satellite ... Land use trajectory analysis provides both the time and kind of land cover changes to monitor land use dynamics. Land cover change trajectories for three different dates (1965, 1989 and 2014) extract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by vectorization of the thematic information were studied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a cultural landscape (S?o Carlos municipality, SP, Brazil) with three major land use-cover classes (forest, agriculture and other u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patio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forest and agriculture change trajectories. Analysis based on these landscape trajectories demonstrates that agriculture and forest cover changes have bee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results reflect the conflict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systems in the study area. A key question is that the pressure exerted on forest land use-cover depends on the incentives that move society from a conflicting relation with a municipal territory. A more sustainable landscape transition and trajectory for S?o Carlos municipality are extremely dependent on the regulatory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hrough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categories of legally protected areas (Legal Reserves and Areas of Permanent Pre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Change Trajectories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Legally protected Areas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Diversity and Taxonomy of Basidiomycetous Fungi at the Northeastern Side of Quezon Protected Landscape,Southern Luzon,Philippines
13
作者 Felimon Pacle Brazas Jr Liwayway Perlado Taglinao +2 位作者 Arianne Grace Mapacpac Revilla RaymundoFajardo Javier Edwin Roces Tadios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primarily,to determine the diversity of basidiomycetous fungi and their taxonomy,in the northeastern side of Quezon Protected Landscape,bordering the municipalities of Pagbilao,Padre Bu...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primarily,to determine the diversity of basidiomycetous fungi and their taxonomy,in the northeastern side of Quezon Protected Landscape,bordering the municipalities of Pagbilao,Padre Burgos and Atimonan in Quezon province,Southern Philippines.Ten quadrats measuring 10 m×15 m with an interval of 50 m were established from a transect line set up from the baseline to the peak of the landscape.Species of basidiomycetous fungi were pre-identified in the field.Substratum,form,texture,size,color and other noteworthy characteristics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time of collection.Confirmation of identities was done using published textbooks,literature and consultation with mycology expert.A total of 863 individuals of basidiomycetous fungi were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belonging to 19 different families,31 genera and 53 species.Polyporaceae family has the highest number of species representing 30%of the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documented.Most of the species belong to Hexagonia and Polyporus genera.The current research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substrates used by these fungal organisms are woody substrate,specifically rotten woods.The results of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showed that the area has a high basidiomycetous fungal diversity.There was also a high species richness of these fungal organisms,but there was a low dominance and the species we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As this area is open for hikers,it is recommended that a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the macrofungi community be done for sustainability and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imonan basidiomycetous DIVERSITY Hexagonia MACROFUNGI northeastern side Quezon protected landscape POLYPORACEAE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遥感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路春燕 王宗明 +3 位作者 刘明月 欧阳玲 贾明明 毛德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9-609,共11页
以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综合运用最小均方差、变异系数、景观指数、信息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研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 以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综合运用最小均方差、变异系数、景观指数、信息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研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大致呈递减趋势;1987~2013年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强度不断增加,且与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耕地和草地为湿地转出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转出面积的63.71%和21.69%;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的降低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变化是内因,而人为活动干扰,尤其是开垦造田和水利修建加速了湿地退化.最后,论文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保护区管理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松嫩平原西部 信息熵模型 遥感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 景观发展强度指数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与识别——以泰山为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婧雅 张玉钧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33-1849,共17页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和文化双重价值,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界面,如何识别其价值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以泰山为例,通过古籍文献和实地勘察等方法,从历时性角度对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泰山...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和文化双重价值,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界面,如何识别其价值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以泰山为例,通过古籍文献和实地勘察等方法,从历时性角度对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泰山文化景观价值经历了山岳崇拜的自然价值、君权神授的政治价值、佛道信仰的宗教价值、祭祀游居的民俗价值及保护利用的综合价值五个阶段。结论认为: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名山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是从自然到文化再到综合、从御到民、从单一到多元、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基础、环境条件、行为方式及空间结果四部分,具有鲜明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文章还对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识别策略进行了讨论,为相应类型的国家公园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文化景观价值 演变 识别 泰山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贵州省思南县为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罗红 陈磊 +3 位作者 姜运力 李从瑞 周凤娇 吴建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076-8086,共11页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举措。利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国土三调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保护地边界分析法,对贵州思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举措。利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国土三调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保护地边界分析法,对贵州思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各阶段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整合优化后土地利用/覆盖组成变化显著,耕地、建设用地显著减少,优势景观林地面积增加。(2)整合优化后,思南县自然保护地景观异质性降低、优势度增强、破碎度增加。(3)各斑块类型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降低,林地优势度增强,但耕地、园地的破碎度增加,整合优化未造成优势景观的破碎化。(4)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边界复杂度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变化最明显,将给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桩增加难度。(5)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变化是思南县自然保护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耕地、建设用地主要作为矛盾调出自然保护地,而林地则主要作为破碎化斑块伴随矛盾一并调出。本研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围绕矛盾和问题开展调整,所反映的景观格局变化,与整合优化调整规则限定的内容相适应,整合优化方案总体可行、合理。由于存在的破碎化、边界复杂化、区域分离等问题,在整合优化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调整规则,统一数据精度,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所反馈的信息可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科学开展及其成果的合理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引入成果评估机制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景观格局 破碎化 异质性 复杂性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滩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利红 张华国 +1 位作者 史爱琴 厉冬玲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采用2006年SPOT-5和2010年WorldView-1两个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2006~2010年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滩涂湿地景观及其转移变化,并采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 采用2006年SPOT-5和2010年WorldView-1两个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2006~2010年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滩涂湿地景观及其转移变化,并采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2014年滩涂湿地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比例。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各景观类型朝均衡化和多样化发展,保护区滩涂湿地异质性增加、抗干扰能力增强;②预测分析表明人类对滩涂湿地资源的利用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遥感 景观格局
原文传递
羌塘高原自然保护地社会生态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增让 邹秀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743-8752,共10页
自然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稳定起着积极作用。社会生态评价有助于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采用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景观生态指数等指标对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价... 自然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稳定起着积极作用。社会生态评价有助于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采用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景观生态指数等指标对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价,以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为指标,对自然保护地的社会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生态效果:2000—2015年自然保护地的NPP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保护地建立后NPP下降趋势有所减缓。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形态复杂化。草地、农田、城镇等人类主导景观斑块空间集聚性增强。除部分偏远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减小外,大部分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扰动依然较强。其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用地比重增加、生产用地比重下降,自然景观得到一定恢复;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生产用地比重增加,尤其是草地优势度进一步增大,生态压力加大。2)社会经济效果:1990—2015年自然保护区人口密度、农业产值总量显著低于生态功能区,但人均农业产值自然保护区显著高于生态功能区。保护地建立后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都有增加,人口密度生态功能区增加更显著,人均农业产值自然保护区增加更显著。今后,对自然保护区要强化管理、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功能区要着力缓解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冲突,提高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针对性,探索保护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与切实保护相协调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社会生态效果 Fragstats景观生态指数 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 羌塘高原
下载PDF
世界遗产视角下的国外自然圣境保护实践进展与代表性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爽 韩锋 马蕊 《风景园林》 2019年第12期85-90,共6页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方向性转变,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主义时代背景下从"术"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SNS保护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世界遗产角度,在阐述SNS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不同国际组织机构参与下的SNS保护实践进展;总结目前在其保护中涉及的景观方法和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等主流保护方法;最后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充分开展本土SNS基础调研,完善相关规划并确立保护条例,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SNS中的人际间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公平关系是中国SNS保护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圣境 自然保护地 文化景观 生物文化多样性
下载PDF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云 崔晓伟 +5 位作者 陶江坤 刘志伟 邵飞 张文昌 郑敏 王富海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26-30,20,共6页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将引起自然保护地内的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对构筑山东生态格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2020年封库数据为基础,...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将引起自然保护地内的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对构筑山东生态格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2020年封库数据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两个尺度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借助ArcGIS和Fragstats 4.1软件,探讨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从景观类型水平看,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农用地的斑块面积、空间连接度等显著降低,建设用地、林地景观类型破碎度和连接度降低;从景观格局水平看,调出矛盾面积的大小与景观格局变化贡献率呈正比,村庄面积虽小,但由于村庄分散性的分布特征导致其对景观格局破碎度的贡献率与城镇建成区和开发区基本一致。在六大类矛盾中,永久基本农田、人工集体商品林和矿业权的调出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力 山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