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erior approach (Kraske procedure)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presacral tumors 被引量:12
1
作者 José Manuel Aranda-Narváez Antonio Jesús GonzálezSánchez +4 位作者 Custodia Montiel-Casado Belinda Sánchez-Pérez Carolina Jiménez-Mazure Marta Valle-Carbajo Julio Santoyo-Santoy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2年第5期126-130,共5页
Presacral tumors are rare,but can comprise a great variety of histological types.Congenital tumors are the most common.Once the diagnosis is established,surgical resection is essential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for mal... Presacral tumors are rare,but can comprise a great variety of histological types.Congenital tumors are the most common.Once the diagnosis is established,surgical resection is essential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for malignancy or infection.Previous biopsy is not necessary or may be even harmful.To decide the best surgical approach(abdominal,sacral or combined) an individu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must be carried out.We report three cases of cystic presacral masses in which a posterior approach(Kraske procedure) enabled complete resection,the only way to decrease local recurrence.All patients had a satisfactory recovery.A brief overview of retrorectal tumors is presented,focusing on classification,clinical presentation,diagnosi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acral TUMORS POSTERIOR approach SURGICAL MANAGEMENT
下载PDF
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骶前肿物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兆京 姚学权 刘福坤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骶前肿物的临床特点及经骶尾部入路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33例骶前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45.5%的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肛门部肿痛(27.3%)、坠胀(21.2%)、排便困难(3.0%... 目的:探讨骶前肿物的临床特点及经骶尾部入路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33例骶前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45.5%的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肛门部肿痛(27.3%)、坠胀(21.2%)、排便困难(3.0%)、尿频(3.0%)等。75.8%的患者直肠指检可触及肿物。在诊断骶前肿物的性质方面盆腔MRI检查的准确率为69.7%。本组患者均经骶尾入路手术,术中见36%的患者骶前肿物与直肠致密粘连。术后病理证实骶前先天性囊肿18例(表皮样囊肿7例,皮样囊肿2例,尾肠囊肿6例,骶前囊肿3例),畸胎瘤3例,恶性肿瘤3例(黏液腺癌2例,转移腺癌1例),交界性肿瘤2例(黏液性肿瘤1例,囊腺瘤1例),脂肪瘤、神经鞘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错构瘤、孤立性胶原瘤、肌纤维母细胞瘤样增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后异位肠壁各1例。全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围手术期死亡、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出现直肠阴道瘘1例,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后1周患者出院。出现切口感染2例,经外科引流、换药后痊愈。结论:骶前肿物临床表现多样,直肠指检和盆腔MRI检查是病情评估的重要手段。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低位骶前肿物,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肿物 经骶切除 并发症
下载PDF
骶尾旁入路治疗成人骶前囊肿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柏林 邵万金 +1 位作者 吴彬 丁义江 《临床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30-231,共2页
目的探讨成人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经骶尾旁入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4年之间诊治的23例成人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23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骶尾或会阴部疼痛伴肛门坠胀,直肠腔内B超和MRI检... 目的探讨成人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经骶尾旁入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4年之间诊治的23例成人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23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骶尾或会阴部疼痛伴肛门坠胀,直肠腔内B超和MRI检查准确率100%。手术采用经骶尾旁入路,21例囊肿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无直肠损伤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骶前囊肿常无典型临床表现,直肠腔内B超可作为初步诊断的首选检查。经骶尾旁入路可以治疗大多数骶前囊肿,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明显降低了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囊肿 骶尾旁入路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的骶前囊肿切除术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4
作者 黄建 胡安丽 王建平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6期683-68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于骶前囊肿切除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87例骶前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骶前囊肿切除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45例)采用经会阴入路,对照组(n=42例)采用经骶尾入...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于骶前囊肿切除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87例骶前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骶前囊肿切除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45例)采用经会阴入路,对照组(n=42例)采用经骶尾入路。应用SPSS 25.0统计分析数据。围手术期指标、肛门功能评分量表(Wexner)等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骶骨切除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Williams分级、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入路行骶前囊肿切除术更利于手术操作,能有效减少手术出血,保护肛门功能,尤其适用于高位骶前囊肿切除,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囊肿 骶前囊肿切除术 经骶尾入路 经会阴入路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肿瘤切除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马亮 孙中武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3期130-133,共4页
目的分析沿上颌窦外侧壁切除翼腭窝肿瘤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接收的翼腭窝肿瘤患者9例,均采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的手术方法切除翼腭窝肿瘤。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法,同时控制术中... 目的分析沿上颌窦外侧壁切除翼腭窝肿瘤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接收的翼腭窝肿瘤患者9例,均采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的手术方法切除翼腭窝肿瘤。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法,同时控制术中患者低血压状态。术前以接受鼻窦CT和MRI检查为主,术后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成功完成手术,翼腭窝肿瘤得到一次性清除,并于术后6~12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24个月内虽有2例患者出现短暂面部上颌神经轻微麻痹的现象,但整体无严重并发症或复发情况。结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能够安全有效地清除肿瘤组织,保留鼻腔外侧壁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减轻面部的损伤和鼻腔功能,是一种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恢复快的新型微创入路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泪前隐窝入路 翼腭窝 肿瘤
下载PDF
骶前肿瘤手术治疗情况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辛诚 王志彬 +5 位作者 郑阔 郑楠薪 周继点 高显华 郝立强 张卫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第2期143-147,153,共6页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7例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37例行经骶入路手术,17例行经腹入路手术,2例行经腹骶联合入路手...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7例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37例行经骶入路手术,17例行经腹入路手术,2例行经腹骶联合入路手术,1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经骶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经腹入路组【90(70,120)min vs.165(130,225)min,50(20,75)mL vs.300(200,500)mL】,肿瘤直径小于经腹入路组【(41.3±17.5)mm vs.(74.9±23.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7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6例,包括骶前出血1例,切口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积极治疗后均顺利出院。共检出16种病理类型,其中恶性肿瘤8例(14%)。49例良性骶前肿瘤患者最常见症状为肛门部坠胀感,共32例(占65.3%),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4例有明显的骶尾部疼痛症状。术后随访期间有5例复发。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骶前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前需仔细评估肿瘤情况,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肿瘤性质选择恰当的手术路径非常关键。骶前肿瘤病理类型多样,当患者出现骶尾部疼痛症状时提示肿瘤可能发生恶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肿瘤 手术治疗 经腹入路 经骶入路 病理类型
下载PDF
骶前囊肿切除的多种手术入路与解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刚成 王聪 +7 位作者 王有财 张国强 刘英俊 王方 王红丽 张燕 周寒 张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6期419-422,共4页
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目前的观点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1-3]。骶前囊肿会压迫直肠或侵蚀直肠,导致患者排便困难或肠瘘,因此,尽管骶前囊肿多... 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目前的观点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1-3]。骶前囊肿会压迫直肠或侵蚀直肠,导致患者排便困难或肠瘘,因此,尽管骶前囊肿多数为良性,其治疗策略仍以手术切除为主[4-5]。但是,如果手术时囊壁没有彻底切除,则会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骶前囊肿能否完全切除与手术入路有很大关系,不适宜的手术入路不仅不能完全切除囊肿,还容易给患者带来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肠瘘、肛门失禁、性功能障碍等。本文将根据骶前囊肿的位置,探讨相关的手术入路及解剖,以及并发症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肿 骶前囊肿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学
原文传递
L5/S1轴向固定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宋西正 王文军 +4 位作者 易明 王善坤 王利 易新 马向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 通过对直肠后间隙入路L5/S1椎间隙轴向固定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的实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成年尸体标本8具,轴向固定螺钉和单向锁定螺钉及锁定瞄准器等,模拟直肠后间隙入路L5/S1椎间隙轴向固定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手... 目的 通过对直肠后间隙入路L5/S1椎间隙轴向固定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的实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成年尸体标本8具,轴向固定螺钉和单向锁定螺钉及锁定瞄准器等,模拟直肠后间隙入路L5/S1椎间隙轴向固定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手术.测量矢状面轴向固定螺钉与单向锁定螺钉相交头倾角以及轴向固定螺钉在椎体中的位置.水平面轴向固定螺钉的矢状面与单向锁定螺钉相交外展角以及轴向固定螺钉在椎体中的位置.观察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螺钉通道对周围毗邻重要组织结构有无损伤.结果 在矢状面轴向固定螺钉与单向锁定螺钉的头倾角平行且均为90.,轴向固定螺钉与椎体后纵韧带平行,多位于椎体中心.在水平面轴向固定螺钉的矢状面与单向锁定螺钉相交的外展角为45.9&#176;~79.0&#176;,平均68.9&#176;,轴向固定螺钉居于椎体中心.单向锁定螺钉通道在L5多穿行横突、进入椎弓根峡部内与椎体中心轴向固定螺钉相交固定.在S1穿行髂棘后,再从关节突外缘进入椎弓根峡部内与椎体中心轴向固定螺钉相交固定.单向锁定螺钉通道与周围毗邻组织无重要结构损伤.结论 L5/S1轴向固定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只要单向锁定经过椎弓根峡部中心与椎体中心相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骶骨前入路 轴向固定 经皮椎弓根
原文传递
A Single 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Kraske’s Transsacral Approach: A Review
9
作者 Cédric Bouts Kurt Van der Speeten 《Surgical Science》 2014年第10期454-466,共13页
Aim: Presacral lesions are uncommon and represent a diagnostic and surgical challen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our experience with Kraske’s transsacral resection and to review current literature. Methods:... Aim: Presacral lesions are uncommon and represent a diagnostic and surgical challen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our experience with Kraske’s transsacral resection and to review current literature. Methods: Seven patients who had a transsacral resection between 2001 and 2013?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wo men and five women with a mean age of 39 (range 17?- 60) years were diagnosed with a presacral lesio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was nonspecific;pain was the most common symptom. All lesions were palpable on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as necessary to assess the tumor’s extent,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to adjacent structures. MRI predicted malignancy with 100% accuracy. All lesions were located below S3 and underwent a transsacral resectio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four tailgut cysts, two epidermoid cysts and one chordoma.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wound infections (two cases) and spasms of the gluteus muscle (one case). We reported no recurrence or mortality. Conclusion: Clinical awareness, the use of MRI in the routine work-up and avoidance of an incisional biopsy result in a good outcome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of presacral lesions. Kraske’s approach can be used for presacral lesions below S3, resulting in low morbidity, no recurrence and no mort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acral TUM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ranssacral approach Kraske
下载PDF
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
10
作者 易国良 王善坤 宋西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4546-4551,共6页
背景: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L5-S1单纯轴向融合内固定进行了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其技术微创,利于植骨的成功融合,并能够满足人体生理需求,但其抗旋转固定不够。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微创操作、又能达到稳定固定的新内固定器械。目的:... 背景: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L5-S1单纯轴向融合内固定进行了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其技术微创,利于植骨的成功融合,并能够满足人体生理需求,但其抗旋转固定不够。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微创操作、又能达到稳定固定的新内固定器械。目的:通过对团队前期研制的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螺钉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进一步加以改进及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取5具新鲜成人脊柱标本,截取腰骶椎运动节段(L3-S5),分为以下5组顺次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①正常组:结构完整;②峡部裂组:双侧峡部裂;③锁定组:带锁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④螺钉组: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⑤复合固定组:轴向固定螺钉固定+双侧峡部裂+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分别测试各个标本在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各个不同运动状态下L5/S1节段的活动度及轴向抗压刚度;其中在屈伸状态下,另外测试各组标本在施加300N轴向跟随力时的运动范围。实验方法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峡部裂组在屈伸及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在侧弯方向上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屈伸及侧弯方向上,3种内固定方式的活动度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其中在屈伸方向上复合固定组及锁定组的活动度均显著小于螺钉组(P<0.05),轴向螺钉+椎弓根钉组(复合固定组)与锁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在侧弯方向上锁定组的活动度与其他2种内固定方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复合固定组的活动度显著小于螺钉组(P<0.05);④在旋转方向上,轴向锁定组与轴向螺钉+椎弓根钉组(复合固定组)的活动度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轴向螺钉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复合固定组活动度显著小于锁定组(P<0.05);锁定组中左旋与右旋的活动度比较差异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经骶前入路 脊柱融合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腹腔镜与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皎琳 吴斌 +8 位作者 邱辉忠 王琦璞 肖毅 林国乐 陆君阳 孙曦羽 牛备战 张冠南 徐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9月~2015年9月我科行腹腔镜(腹腔镜组,n=32)或经骶尾部入路(经骶尾入路组,n=36)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对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9月~2015年9月我科行腹腔镜(腹腔镜组,n=32)或经骶尾部入路(经骶尾入路组,n=36)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对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骶尾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4±54)、(105±45)min,无统计学差异(t=-1.582,P=0.118);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0 ml(5~200 ml)、50 ml(10~800 ml),无统计学差异(Z=-1.575,P=0.115);迟发性直肠穿孔发生率分别为6.3%(2/32)、0(0/36),无统计学差异(P=0.218)。腹腔镜组切口感染率0(0/32),明显低于骶尾入路组16.7%(6/36)(P=0.026);术后住院时间(6±3)d,明显短于骶尾入路组(9±5)d(t=2.953,P=0.004)。2组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率分别为9.4%(3/32)、5.6%(2/36),无统计学差异(χ~2=0.019,P=0.891)。结论对于经过筛选的良性直肠后肿瘤,腹腔镜手术为传统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术式,具有肿瘤头侧显露好、解剖更精细、切口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后肿瘤 骶前肿瘤 腹腔镜 经骶尾部入路
下载PDF
骶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窦道的再次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国强 王刚成 +7 位作者 李红乐 古想花 刘瑞霞 丰锐 王有财 刘英俊 张志 王红丽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73-978,共6页
目的探讨骶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窦道再次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9例骶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窦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骶前囊肿切除... 目的探讨骶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窦道再次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9例骶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窦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骶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窦道形成的特点、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结果29例骶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窦道患者,表皮样囊肿9例,皮样囊肿7例,成熟畸胎瘤10例,囊肿癌变(包括尾肠囊肿癌变及畸胎瘤癌变)3例。29例患者外院手术入路均为后入路,其中1例联合经腹入路。全组患者接受再次骶前残留囊壁、窦道切除,其中25例为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4例为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联合经腹入路。全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及MRI显示残留囊壁均完整切除,窦道愈合。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围手术期处理对骶前囊肿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窦道患者的残留囊壁完整切除及会阴部窦道愈合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囊肿 囊壁残留 会阴部顽固性窦道 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
原文传递
经腹会阴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骶前囊肿1例及文献回顾
13
作者 汤艳 王小峰 +2 位作者 马好 薛雅红 樊志敏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骶前囊肿临床发病率不高,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合适的手术入路是完全切除骶前囊肿的关键,但现还缺乏成熟统一的手术入路。目前,经骶尾入路是多数肛肠外科医师治疗骶前囊肿的首选入路方式,而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入路治疗骶前囊肿的临床... 骶前囊肿临床发病率不高,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合适的手术入路是完全切除骶前囊肿的关键,但现还缺乏成熟统一的手术入路。目前,经骶尾入路是多数肛肠外科医师治疗骶前囊肿的首选入路方式,而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入路治疗骶前囊肿的临床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骶前囊肿患者的诊治经过,与同道交流相关临床诊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囊肿 经腹会阴联合入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43例骶前发育性囊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迪 苏丹 +2 位作者 胡邦 彭慧 任东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7年第6期506-509,共4页
目的总结骶前发育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探讨经骶尾入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于2007年8月至2016年8月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的43例骶前发育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中,男性4例,女性39例,临床症状不... 目的总结骶前发育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探讨经骶尾入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于2007年8月至2016年8月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的43例骶前发育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中,男性4例,女性39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在最终确诊前有16例患者曾被误诊。手术治疗均采用经骶尾入路,手术时间为(125±43)min,术中出血量为(157±56)ml,术中32例患者切除尾骨,4例患者切除部分骶骨及尾骨。术后伤口感染2例(4.6%)。术后病理结果:尾肠囊肿15例,表皮样囊肿9例,畸胎瘤14例,皮样囊肿4例,恶性畸胎癌1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5(6~74)月,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2.3%。结论骶前发育性囊肿患者症状不典型,初诊时易被误诊,经骶尾入路手术可以治疗大多数骶前发育性囊肿,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明显降低了术后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发育性囊肿 误诊 经骶尾入路手术
原文传递
1例骶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报告
15
作者 张加乘 徐世赟 +4 位作者 王彩明 鲁中祥 姜蕾 毕亮 李来元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4年第5期637-641,共5页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罕见肿瘤,它可以发生在全身的不同部位,常见于胸膜,骶前是相对少见的发病部位。笔者团队收治了1例因腰背部胀痛前来就诊的骶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采用经骶尾入路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得以整...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罕见肿瘤,它可以发生在全身的不同部位,常见于胸膜,骶前是相对少见的发病部位。笔者团队收治了1例因腰背部胀痛前来就诊的骶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采用经骶尾入路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得以整块切除。术后1个月随访时,患者的总体恢复情况良好。本文报告该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并结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同道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骶前肿瘤 经骶尾入路切除
下载PDF
成年女性骶前肿物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6,共3页
成年女性骶前肿物涉及多个学科,根据肿瘤的解剖部位、大小、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存在多种分型。全面了解肿瘤的解剖情况对于确定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对于成年女性骶前肿物患者,经严格的术前评估,经阴道手术是不应忽视的入路选择。
关键词 骶前肿物 成年女性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经骶尾部入路术式治疗骶前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西玲 郭萌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7期42-44,共3页
目的研究经骶尾部入路术式治疗骶前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骶前囊肿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例骶前囊肿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骶尾部入路术式治疗,对... 目的研究经骶尾部入路术式治疗骶前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骶前囊肿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例骶前囊肿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骶尾部入路术式治疗,对照组给予经腹入路术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中输血率及盆腔脏器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12个月,两组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骶尾部入路术式治疗骶前囊肿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术中输血率、盆腔脏器损伤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囊肿 经骶尾部入路术式 经腹入路术式
下载PDF
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
18
作者 唐浩 贺平 +2 位作者 徐良 黄素 曾晓梅 《西部医学》 2021年第8期1225-1229,共5页
目的探讨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9例成人骶前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手术方式:将传统的俯卧折刀位经旁骶尾入路改为左侧卧位右... 目的探讨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9例成人骶前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手术方式:将传统的俯卧折刀位经旁骶尾入路改为左侧卧位右下肢屈曲的经旁骶尾入路,传统切除骶尾骨增加显露的方式改为完整保留骶尾骨,对部分肿瘤与周围致密粘连的患者在致密粘连区行肿瘤内层上皮切除,所有患者肿瘤切除后重建肛尾韧带及盆底肌,完成盆底解剖复位。结果9例患者全部保留骶尾骨及完整重建盆底;7例完整切除,2例大部切除+局部肿瘤内层上皮切除;8例一期愈合,1例院外手术后感染伴直肠内瘘经分期手术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11年无复发。结论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可明显减少创伤及完全恢复盆底稳定性,同时减少直肠及骶前损伤的并发症,适用于囊性及囊实性骶前良性肿瘤和部分实性良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良性肿瘤 经旁骶尾入路 改良手术 成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