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青峰 平萍 张涤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9-71,T001,共4页
目的 研究使用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预构皮瓣存活的作用 ,探讨VEGF能否促进正常血供组织的血管化。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动脉 8cm移植 ,两端分别与股动、静脉吻合 ,成环状植入下腹部皮下组... 目的 研究使用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预构皮瓣存活的作用 ,探讨VEGF能否促进正常血供组织的血管化。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动脉 8cm移植 ,两端分别与股动、静脉吻合 ,成环状植入下腹部皮下组织 ,对照组局部应用 0 9%NaCl和16 %聚乙烯乙醇 ,实验组将VEGF分别溶于 0 9%NaCl和 16 %聚乙烯乙醇局部应用。分别于术后 3,4 ,5周以植入的尾动脉为血管蒂于下腹部形成 3cm× 4cm大小皮瓣 ,游离掀起皮瓣后缝回原处 ,7d后运用面积仪测出存活皮瓣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第 5周后的皮瓣存活率VEGF组 (75 0 0 % ,5 8 4 1% )明显优于实验组 (10 % ,2 5 % )。结论 VEGF有利于预构皮瓣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聚乙烯乙醇 预构皮瓣 基因治疗 整形外科
原文传递
以颞浅动、静脉为携带血管的扩张预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元波 赵敏 +3 位作者 李养群 李森恺 杨明勇 翟洪峰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综合应用血管移植和组织扩张技术,将任意型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移转或游离移植的轴型皮瓣,用于缺损的修复或器官再造。方法将颞浅动、静脉筋膜岛状瓣移转至颈部,其下埋置扩张器,进行皮肤扩张后,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形成岛状预制皮瓣... 目的综合应用血管移植和组织扩张技术,将任意型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移转或游离移植的轴型皮瓣,用于缺损的修复或器官再造。方法将颞浅动、静脉筋膜岛状瓣移转至颈部,其下埋置扩张器,进行皮肤扩张后,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形成岛状预制皮瓣。结果自1996年以来,为8例面、颈部严重烧伤的患者形成颈部扩张预制皮瓣,带蒂移转,无血运障碍等并发症发生,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在局部无可资利用的轴型皮瓣,不能满足缺损修复与器官再造的需要时,以颞浅动、静脉为携带血管的扩张预制皮瓣技术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效果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血管 预制 皮瓣 组织扩张术
原文传递
应用预构皮瓣治疗颜面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海蓉 陆文婷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预构皮瓣治疗颜面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行预构皮瓣技术治疗颜面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9例,做好扩张器植入期、注水期以及... 目的探讨应用预构皮瓣治疗颜面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行预构皮瓣技术治疗颜面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9例,做好扩张器植入期、注水期以及预构皮瓣转移术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 8例颜面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应用预构皮瓣治疗成功,成功率达到88.9%;1例患者部分皮瓣坏死,经重新修复治疗后痊愈。结论系统、规范地观察及护理可预防和减少预构皮瓣治疗颜面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及时的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构皮瓣 颜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 临床护理 心理护理
下载PDF
预构眼睑组织修复睑缺损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传德 李森恺 +4 位作者 李养群 赵振民 杨明勇 黄渭清 唐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0-191,共2页
目的 介绍预构眼睑组织修复睑缺损的方法。方法 应用扩张后的颞浅血管额支岛状复合组织瓣 (皮肤 +额肌 +口腔硬腭粘骨膜 )转移、修复睑缺损。结果 本方法修复先天性睑缺损 3例 ,外伤后睑缺损 2例 ,获良好疗效。结论 预构眼睑组织修... 目的 介绍预构眼睑组织修复睑缺损的方法。方法 应用扩张后的颞浅血管额支岛状复合组织瓣 (皮肤 +额肌 +口腔硬腭粘骨膜 )转移、修复睑缺损。结果 本方法修复先天性睑缺损 3例 ,外伤后睑缺损 2例 ,获良好疗效。结论 预构眼睑组织修复缺损的方法是一种合理、实用的修复眼睑缺损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预构 眼睑 组织修复 复合组织瓣 骨膜 外伤后 复眼
原文传递
鼻再造术中衬里组织的修复方法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玉萍 姜浩 +2 位作者 顾斌 沈国雄 李青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再造术中衬里组织的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局部组织条件,应用局部翻转皮瓣、口腔黏膜瓣、鼻唇沟皮瓣和预构皮瓣等方法,对24例鼻缺损患者的鼻衬里进行了修复,并转移额部皮瓣和移植自体肋软骨行鼻再造术。术后通过6-34个月的随访,... 目的探讨鼻再造术中衬里组织的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局部组织条件,应用局部翻转皮瓣、口腔黏膜瓣、鼻唇沟皮瓣和预构皮瓣等方法,对24例鼻缺损患者的鼻衬里进行了修复,并转移额部皮瓣和移植自体肋软骨行鼻再造术。术后通过6-34个月的随访,以了解鼻腔衬里组织的情况,如挛缩、破溃等,评价各方法的疗效。结果本组17例采用局部翻转皮肤、瘢痕作为鼻腔衬里,1例采用口腔黏膜瓣,5例采用局部皮瓣,1例采用预构皮瓣重建衬里。再造鼻额部皮瓣及衬里皮瓣均存活,外形逼真,仅瘢痕瓣通气不良。结论在鼻再造术中,正确评估鼻部缺损范围、程度及鼻周残留组织量,选择适当的衬里修复手术方案,可收到良好的手术效果。预构皮瓣可以很好地修复复杂鼻缺损的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再造 预构皮瓣 鼻唇沟皮瓣
原文传递
超长蒂颞浅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部缺损 被引量:10
6
作者 方建蔺 祁佐良 +4 位作者 邹丽剑 戴传昌 时峰 卢慕峻 金羽青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4年第6期291-293,共3页
目的 介绍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  2 9例外伤性鼻缺损 ,其中采用颞浅动脉额支筋膜岛状皮瓣修复 12例 ,颞浅动脉顶支筋膜岛状耳后皮瓣修复 14例 ,预制颞浅动脉顶支筋膜耳后皮瓣 3例。结果  2 7例皮... 目的 介绍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  2 9例外伤性鼻缺损 ,其中采用颞浅动脉额支筋膜岛状皮瓣修复 12例 ,颞浅动脉顶支筋膜岛状耳后皮瓣修复 14例 ,预制颞浅动脉顶支筋膜耳后皮瓣 3例。结果  2 7例皮瓣的颜色、质地和形态良好 ,疗效满意 ;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 ,需再次修复手术。结论 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治疗鼻尖、鼻小柱及鼻翼缺损 ,供区损伤小 ,受区颜色形状好 ;并且预制的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耳后皮瓣血运可靠 ,可一次解决衬里问题 ,此皮瓣是修复鼻尖、鼻翼缺损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血管 预制皮瓣 超长蒂 鼻缺损
下载PDF
颞顶筋膜岛状瓣植入耳后乳突区预制扩张筋膜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元波 范金财 +8 位作者 焦鹏 唐欣 刘立强 王黔 田佳 甘承 杨增杰 张卓南 陈玉刚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cm,平均6.2cm,筋膜瓣面积4cm×3cm.7cm×7cm,平均5.7cm×4.9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cm×5cm~8.0cm×7.5cm,平均6.4cm×6.1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最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顶筋膜岛状瓣 预制皮瓣 颞浅扩张筋膜皮瓣 耳后乳突区
原文传递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预构皮瓣血管化及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绪凯 严冬 刘永权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8-279,共2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对预构皮瓣血管化的作用及成活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耳中央动、静脉通过皮下隧道植入颈部皮瓣下方 ,实验组滴入 9μgbFGF ,对照组滴入 0 2ml生理盐水。...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对预构皮瓣血管化的作用及成活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耳中央动、静脉通过皮下隧道植入颈部皮瓣下方 ,实验组滴入 9μgbFGF ,对照组滴入 0 2ml生理盐水。于术后 1,2 ,3周观察血管芽与皮瓣血管沟通及皮瓣成活范围。结果 预构皮瓣术后 1,2周 ,实验组血管芽及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应用bFGF对预构皮瓣的血管芽发生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预构皮瓣的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化 成活 皮瓣 BFGF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颞浅筋膜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柏国芳 谢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373-375,378,共4页
目的观察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应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治疗10例大面积面部缺损患者。分离颞浅筋膜瓣,返折后固定于颈部预扩张皮瓣下方,并放置扩张器;经5~6个月的... 目的观察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应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治疗10例大面积面部缺损患者。分离颞浅筋膜瓣,返折后固定于颈部预扩张皮瓣下方,并放置扩张器;经5~6个月的扩张获得足够的新生皮肤后,设计皮瓣,形成以颞浅筋膜为蒂的岛状皮瓣,将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缺损。结果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皮瓣后,可使扩张量达到400~800 m L,平均修复面积为129 cm2,大小8 cm×9.5 cm^14 cm×14 cm。扩张过程中未出现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本方法成功修复10例患者的面部缺损,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接近。结论采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可有效增加扩张皮肤血液供应,从而获取较大面积的扩张皮肤进行面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筋膜瓣 组织扩张术 预构皮瓣
下载PDF
颞浅筋膜瓣预制颈部轴型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0
作者 汪涌 姜会庆 +3 位作者 洪志坚 胡心宝 汪军 周济宏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16-418,共3页
目的通过颞浅筋膜的解剖学研究,阐明岛状颞浅筋膜瓣移植预制颈部轴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2侧甲醛固定、16侧新鲜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颞浅筋膜组织结构及其血管分布、分支及走行情况,并在新鲜尸体标本上进行岛状颞浅筋膜... 目的通过颞浅筋膜的解剖学研究,阐明岛状颞浅筋膜瓣移植预制颈部轴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2侧甲醛固定、16侧新鲜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颞浅筋膜组织结构及其血管分布、分支及走行情况,并在新鲜尸体标本上进行岛状颞浅筋膜瓣移植到颈部的模拟手术设计。结果颞浅筋膜是SMAS筋膜的一部分,颞浅动脉是颞浅筋膜的主要血供来源。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舌状颞浅筋膜瓣蒂长达6~8cm,翻转移植可至颈部胸锁乳突肌的中段区域。结论颞浅筋膜有恒定的感觉神经和血管分布,岛状颞浅筋膜瓣有足够长度的血管蒂供移植至颈部,是预制颈部轴型皮瓣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筋膜 颞浅血管 预制皮瓣 颈部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血管束预构带软骨复合组织皮瓣的成活机制(Ⅰ)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显杰 鲁开化 郭树忠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483-484,共2页
目的 探讨预构带软骨复合组织皮瓣成活机制 .方法 将日本大耳白兔分为 5组 ,每组 5只 ,取股动静脉血管束 6 cm,置入同侧下腹部 ,并植入 3 cm× 2 cm耳软骨 ,分别于7,10 ,14,2 1和 2 8d行 10 0 g· L- 1 荧光素钠活体染色 ,EC... 目的 探讨预构带软骨复合组织皮瓣成活机制 .方法 将日本大耳白兔分为 5组 ,每组 5只 ,取股动静脉血管束 6 cm,置入同侧下腹部 ,并植入 3 cm× 2 cm耳软骨 ,分别于7,10 ,14,2 1和 2 8d行 10 0 g· L- 1 荧光素钠活体染色 ,ECT照像及皮瓣成活面积观察 .结果 随着时间推移 ,荧光素钠染色面积增加 ,ECT照像计数上升 ,到 4wk皮瓣可成活 .结论 采用兔股动、静脉血管束预构下腹部带软骨的复合组织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束 预构皮瓣 软骨复合组织皮瓣
下载PDF
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预构复合组织瓣异位寄养再植在治疗复杂拇指旋转撕脱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腾 何晓清 +5 位作者 徐永清 宗海洋 杨曦 范新宇 蔡兴博 陈延岭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416-419,427,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预构复合组织瓣异位寄养再植治疗复杂拇指旋转撕脱伤的技巧、方法和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拇指严重旋转撕脱伤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例。男性... 目的 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预构复合组织瓣异位寄养再植治疗复杂拇指旋转撕脱伤的技巧、方法和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拇指严重旋转撕脱伤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19~34岁,平均24.7岁;搅拌机绞伤1例,皮带轮绞伤1例,石头挤压牵拉伤1例。术前经过周密设计手术方案,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对断指一期行皮瓣预构并异位寄养再植于大腿外侧,皮瓣和断指组成的复合组织瓣成活后,二期行复合组织瓣回植修复重建旋转撕脱伤拇指及软组织缺损。结果 3例严重旋转撕脱伤的拇指经过一期预构皮瓣异位寄养再植,二期复合组织瓣回植全部顺利成活,经过1~5年随访,皮瓣有轻~中度臃肿,色泽与周围皮肤无明显色差,质地柔软,感觉良好。2例患者拇指屈伸及对指、对掌功能良好,外展轻度受限,感觉恢复为S2~S3,1例患者拇指掌指关节僵直,屈伸功能可,对指功能可,对掌功能受限,感觉恢复为S2,患者满意。按照顾玉东(2000年)断指再植评定标准,良2例,可1例,优良率66.7%。结论 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预构复合组织瓣异位寄养救治复杂拇指旋转撕脱伤可行,拓宽手指严重撕脱伤并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案和思路,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撕脱伤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预构皮瓣 异位寄养 再植
下载PDF
膨体聚四氟乙烯膜阻隔材料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鹏 刘一正 雷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14-1919,共6页
背景:尽管预构皮瓣已是修复复合缺损的理想手段,但是皮瓣坏死的风险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促进预构皮瓣的再血管化,可提高其存活率并减少并发症。目的:探讨膨体聚四氟乙烯膜阻隔材料对大鼠预构皮瓣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 背景:尽管预构皮瓣已是修复复合缺损的理想手段,但是皮瓣坏死的风险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促进预构皮瓣的再血管化,可提高其存活率并减少并发症。目的:探讨膨体聚四氟乙烯膜阻隔材料对大鼠预构皮瓣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硅胶膜组、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组。硅胶膜组、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组大鼠采用阻隔延迟方法预制双侧后背任意皮瓣,皮瓣长7.5 cm,宽1.5 cm,分别将硅胶膜、膨体聚四氟乙烯膜植入皮瓣下方;对照组大鼠采用非阻隔延迟方法预制皮瓣,皮瓣下方不垫阻隔物,直接原位缝合。术后大体观察血管再生情况;术后14 d取皮瓣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皮瓣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术后2周皮瓣再次切开,硅胶膜组大鼠部分有轴心血管再生,有1只大鼠硅胶出现卷曲,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组所有大鼠均可见明显轴心血管;②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组大鼠的微血管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硅胶膜组(P<0.05);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组大鼠的CD34阳性血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硅胶膜组(P<0.05);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积分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硅胶膜组(P<0.05);③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硅胶膜组和对照组(P<0.05),丙二醛水平低于硅胶膜组和对照组(P<0.05);④以膨体聚四氟乙烯膜作为阻隔延迟材料,能促进大鼠预构皮瓣血管生成,减少氧化应激,有助于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体聚四氟乙烯 硅橡胶 预构皮瓣 血管再生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预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传俊 郑家伟 +1 位作者 张志愿 董佳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42-245,共4页
预制皮瓣就是根据缺损整复的需要,将血管束预先转移到皮瓣内使皮瓣获得血管化后再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或将骨和一些组织(如皮肤、筋膜、黏膜等)或人工材料预先转移到组织瓣内或组织瓣的筋膜面,进行“雕塑”制成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复合... 预制皮瓣就是根据缺损整复的需要,将血管束预先转移到皮瓣内使皮瓣获得血管化后再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或将骨和一些组织(如皮肤、筋膜、黏膜等)或人工材料预先转移到组织瓣内或组织瓣的筋膜面,进行“雕塑”制成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复合组织瓣,形成预构“器官”,待血循环建立后再以显微外科手段或带蒂方式将组织瓣转移到缺损区进行缺损的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器官的形态复杂,如耳、鼻、唇等不仅外形不规则,而且具有三维立体结构。当上述器官缺如或缺损时,不论使用何种传统皮瓣,重建后的外形均不尽人意。由于预构皮瓣是在转移修复前将所需组织转移到血管区或将血管束转移到所需组织下,使临床医生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模仿器官外形进行几何设计和外科制备,使得所预先构建的“器官”形态逼真。此种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改观口腔颌面部器官缺损修复重建的外观,达到一定美容效果,有效提高器官缺损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皮瓣 移植 修复重建 口腔颌面缺损 口腔颌面部 缺损修复 复合组织瓣 三维立体结构 带蒂转移 面部器官
下载PDF
预制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吴兴 孙中平 +2 位作者 王华柱 丁明斌 郝增尧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一种新型皮瓣——预制神经营养皮瓣,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40只体重在1.5kg左右的新西兰大白兔,首先制作预制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在大白兔股部外侧游离出一段3~4cm长的股外侧皮神经,把神经远端切断,...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一种新型皮瓣——预制神经营养皮瓣,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40只体重在1.5kg左右的新西兰大白兔,首先制作预制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在大白兔股部外侧游离出一段3~4cm长的股外侧皮神经,把神经远端切断,将神经近端旋转160°转位种植到骨盆部,用8-0尼龙线将皮神经与皮瓣筋膜层缝合固定。模型建立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在模型建立3周后将皮瓣游离掀起,皮瓣蒂部保留转位的皮神经,皮瓣切取后再原位缝合。对照组在模型建立3周后游离皮瓣时,蒂部切断皮神经,游离皮瓣原位植皮。手术后观察两组皮肤的红白反应、温度、颜色、有无水泡和坏死面积。对皮肤成活面积和组织学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成活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皮瓣内血管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实验兔中应用预制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可行的;在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成活中神经营养血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皮瓣可在神经营养血管独自营养下成活。将皮神经转位种植后,经过3周延迟,皮神经营养血管可营养周围皮肤。临床可根据此实验依据应用预制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皮瓣 预制皮瓣 皮肤缺损
原文传递
双侧颞浅血管同期预构颈区扩张皮瓣治疗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传德 李养群 +4 位作者 杨喆 李强 陈文 李峰永 唐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介绍应用颈区双蒂预构皮瓣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以来,应用双侧颞浅血管束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形成颈区左右侧双蒂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畸形13例26侧,均为男性,年龄19~26岁。治疗时长平均为4月余。患者共同特点为... 目的:介绍应用颈区双蒂预构皮瓣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以来,应用双侧颞浅血管束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形成颈区左右侧双蒂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畸形13例26侧,均为男性,年龄19~26岁。治疗时长平均为4月余。患者共同特点为:全颜面烧伤或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面中部较严重,包括:睑外翻、鼻部分缺损畸形、口周瘢痕畸形等,颈部皮肤完好。治疗分两期,Ⅰ期: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皮瓣,颈区皮肤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器注水3月余;Ⅱ期: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矫正,颈区双蒂预构扩张皮瓣转移术。设计预构扩张皮瓣最大单侧面积为:12cm×8cm。结果:26侧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血供良好,供区可直接缝合,面部瘢痕挛缩得到松解。12个月后,随访5例10侧,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同期应用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可同期修复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种可靠的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构皮瓣 颈部扩张皮瓣 面部瘢痕
下载PDF
血管移植技术在面颈部组织扩张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元波 范金才 +5 位作者 唐欣 焦鹏 刘立强 王黔 田佳 甘承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将血管移植皮瓣预制技术应用于常规的面颈部组织扩张术中,从而提高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手术,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浅筋膜瓣,同时,在面颈部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组... 目的将血管移植皮瓣预制技术应用于常规的面颈部组织扩张术中,从而提高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手术,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浅筋膜瓣,同时,在面颈部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组织腔隙内,适当固定,在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Ⅱ期手术,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将传统的面颈部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用于颜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临床应用11例,分别用于面部黑痣、血管瘤和面部瘢痕切除后遗留创面的修复。颞浅筋膜岛状瓣血管蒂长6.5~10.0cm,筋膜瓣面积5.0cm×5.0cm^6.0cm×8.0cm,面颈部扩张岛状皮瓣的面积为6.0cm×8.0cm^7.0cm×17.0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7例,另行植皮修复者4例。结论血管移植技术和常规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相结合,可以将传统的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提高了扩张皮瓣转移时的灵活性和皮瓣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皮瓣 颞浅筋膜 血管移植 组织扩张
下载PDF
预构皮瓣修复头面部瘢痕术后淋巴水肿的监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科 冯少清 +4 位作者 李华 闵沛如 喜雯婧 刘宁飞 章一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目的 分析预构皮瓣修复头面部瘢痕术后水肿的性质并监测预构皮瓣术后水肿的转归. 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入选预构皮瓣术后水肿患者18例,持续随访5个月.通过B超检测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分析预构皮瓣术后水肿性质.监测预构皮瓣术后... 目的 分析预构皮瓣修复头面部瘢痕术后水肿的性质并监测预构皮瓣术后水肿的转归. 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入选预构皮瓣术后水肿患者18例,持续随访5个月.通过B超检测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分析预构皮瓣术后水肿性质.监测预构皮瓣术后淋巴水肿的转归情况,即淋巴系统重建及再通过程:包括大体观察皮瓣术后肿胀变化;使用B超监测皮瓣水肿程度;ICG(吲哚菁绿荧光成像)监测皮瓣内淋巴水肿程度变化;ICG监测淋巴系统重建与再通情况. 结果 患者于术后ld起出现皮瓣凹陷性水肿,B超及ICG提示为轻度淋巴水肿7例,中度淋巴水肿10例,重度淋巴水肿1例.术后皮瓣内淋巴水肿程度逐渐减轻,术后3~6d内缓解最快,术后12d起趋于稳定.ICG荧光造影示术后3周起皮瓣淋巴水肿程度减轻;皮瓣内淋巴管运输能力逐渐恢复,术后3~6d改善最明显;术后6d发现预构皮瓣内淋巴微循环与受区再通;淋巴系统沿淋巴结方向重建;术后2个月形成集合淋巴管;术后5个月重建淋巴系统成熟. 结论 预构皮瓣术后存在淋巴管阻塞,会发生短暂性淋巴水肿,水肿发生率较高;皮瓣淋巴回流系统在术后6d内可发生再通,主要沿淋巴结方向重建;术后2~3周左右,水肿大部分消退且趋于稳定;预构皮瓣内淋巴系统重建及淋巴管与受区再通对水肿消退起重要作用;5个月后重建淋巴系统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构皮瓣 皮瓣移植 淋巴水肿 淋巴管再生 吲哚菁绿
原文传递
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和传统预构皮瓣修复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宇翀 吕川 +6 位作者 朱吉 戴海英 赵辉 范勇杰 孙梦妍 武铠 薛春雨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比较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和传统预构皮瓣修复创面效果的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40只),A组大鼠采用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创面,B组采用传统预构皮瓣修复创面;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第7、14、21、28天)通过... 目的比较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和传统预构皮瓣修复创面效果的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40只),A组大鼠采用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创面,B组采用传统预构皮瓣修复创面;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第7、14、21、28天)通过皮瓣观察、活动度观察、肿胀度观察、组织学观察、影像学观察等方法比较两组皮瓣修复效果的差异。结果A组在皮瓣观察、双腿活动度、双腿肿胀度方面都与B组无明显差异;影像学观察发现,A组皮瓣血液灌注优于B组皮瓣;A组皮瓣厚度优于B组皮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是一种理想的修复骨骼、肌腱外露创面的方法,其修复效果优于传统预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复合组织瓣 预构皮瓣 创面 修复
原文传递
以颞浅筋膜岛状瓣为携带的扩张预构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焦鹏 刘元波 +3 位作者 唐欣 朱姗 甄文俊 欧阳小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5期597-605,共9页
目的:探讨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浅筋膜瓣为携带的扩张预构皮瓣的手术设计、操作技巧和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应用于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探测出颞浅动脉及其额、顶分支的位置和走行方向;... 目的:探讨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浅筋膜瓣为携带的扩张预构皮瓣的手术设计、操作技巧和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应用于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探测出颞浅动脉及其额、顶分支的位置和走行方向;I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形成颞浅筋膜岛状瓣,筋膜瓣的大小为5×4cm~8cm×7cm(平均为6.8cm×5.2cm);分别在颈部、耳后乳突区和额部进行剥离,形成容纳扩张器的皮肤软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该腔隙内,舒展地固定于已剥离好的腔隙的皮瓣深面,在筋膜瓣下埋置适当大小的扩张器。注水完毕后,进行II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颞浅筋膜瓣为携带的预构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预构皮瓣的大小为8cm×4cm~17cm×7cm(平均11.89cm×6.39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另行植皮修复。为确保皮瓣转移安全,对7例预构皮瓣进行了术前延迟处理。结果:临床应用10例,其中预构颈部皮瓣4例、预构耳后乳突区皮瓣5例、预构额部皮瓣1例。除1例耳后乳突区预构皮瓣发生远端小面积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除1例耳后供瓣区区需另行植皮修复外,其余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扩张时间3~5个月,平均4.05个月。结论:皮瓣预构技术可摆脱人体固有的皮肤血管构筑的限制,在原不存在轴型血管的部位形成轴型皮瓣,或将任意型皮瓣转化为轴型皮瓣,是对传统皮瓣形成技术的一种改良,是皮瓣外科学领域的一项新进展。组织扩张技术在皮瓣预构中的作用,除可促进皮瓣的新生血管化,提供更大面积的薄型皮瓣外,还有助于皮瓣供区的关闭,降低供瓣区继发畸形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构皮瓣 颞浅筋膜瓣 皮肤软组织扩张 面部瘢痕 面部黑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