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减压的比较 被引量:12
1
作者 靳安民 曹虹 +1 位作者 姚伟涛 朱立新 《颈腰痛杂志》 2002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  10 6例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采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8月 (5~ 79月 ) ,年龄分组为大于 5 5岁和小于 5 5岁组 ;按照 JOA评分系统... 目的 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  10 6例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采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8月 (5~ 79月 ) ,年龄分组为大于 5 5岁和小于 5 5岁组 ;按照 JOA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术前症状时间与恢复率有显著相关性 (R =- 0 .5 4 4 ) ,术后 1月随访时 ,76例前路手术患者 6 1例有改善 ,30例后路手术患者 2 7例有改善 ;最后一次随访时 ,前路 5 7例有改善 ,后路 2 1例有改善 ,年龄组间的症状时间、下肢状症时间和术后 JOA评分显著差异。结论 前后路手术在早期均有好的疗效 ,其疗效在晚期呈进行性下降 ,且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减压 后路减压 预后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Between Two Posterior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被引量:9
2
作者 Da-Jiang Ren Fang Li Zhi-Cheng Zhang Guan Kai Jian-Lin Shan Guang-Min Zhao Tian-Sheng S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5期2054-2058,共5页
Background: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s an accepted treatment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Each posterior technique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n the present study,we co... Background: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s an accepted treatment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Each posterior technique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n the present study,we compared the function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of expansive hemilaminectomy and laminoplasty with mini titanium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SM.Methods:Forty-four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treated with posterior cervical surgery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Beijing Army General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June 2012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surgical procedure:Laminoplasty (Group L) and hemilaminectomy (Group H).Perioperative parameters including age,sex,duration of symptoms,opcrative duration,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Spinal canal area,calculated using AutoCAD software(Autodesk Inc.,San Rafael,CA,USA),and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evaluated with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were also compared.Results: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groups.Group H had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operative duration and significantly less blood loss.Mean expansion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Group L (77.83 ± 6.41%) than in Group H (62.72 ± 3.86%) (P 〈 0.01).Conclusions:Both surgical approaches are saf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multilevel CSM.Laminoplasty provides a greater degree of enlargement of the spinal canal,whereas expansive hemilaminectomy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r operative duration and 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ansive Hemilaminectomy LAMINOPLASTY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原文传递
颈椎管狭窄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郑朋飞 邱锴 +1 位作者 张宾 梁晓飞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8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IL-6、IL-1β)]、颈椎生物力学特征(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颈椎功能(NDI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次全切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1 d、3 d次全切组MCP-1、IL-6、IL-1β水平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次全切组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均高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CSS安全可靠的方案,但ACCF能优化手术流程,减轻炎症损伤,在术后早期恢复及颈椎生物力学特征改善方面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 椎管扩大减压术 减压融合术 炎症 颈椎生物力学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远期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立成 杜贵忠 +3 位作者 方文广 余金胜 杨磊 张远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9期63-64,共2页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手术的远期疗效,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时应该如何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法总结了67例经三年以上长期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将前、后路手术的手术疗效结合病变的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单...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手术的远期疗效,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时应该如何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法总结了67例经三年以上长期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将前、后路手术的手术疗效结合病变的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单节段病变,23例前路手术术后均改善明显,1例后路手术术后病情恶化;双节段病变,15例前路手术的疗效明显好于11例后路手术(P<0.05);三节段病变,6例前路手术和6例后路手术的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四节段病变,5例后路手术疗效均佳。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病变累及单节段和双节段时,采用前路手术比较合理;三节段病变,前路和后路手术均可采用;四节段病变,采用后路手术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治疗 前路减压 后路减压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减压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靳安民 曹虹 +1 位作者 朱立新 童斌辉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 1 0 6例前后路减压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8个月 (5~ 84个月 ) ,平均术前症状时间为 2 ... 目的 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 1 0 6例前后路减压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8个月 (5~ 84个月 ) ,平均术前症状时间为 2 6个月 (5~ 79个月 ) ,年龄分组为大于 55岁组和小于 55岁组 ;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术前症状时间与恢复率有显著相关性 (R =0 . 544) ,术后 1个月 76例前路手术患者 ,61例有改善 ;30例后路手术患者 2 7例有改善 ,最后 1次随访前路 57例有改善 ,后路 2 1例有改善 ,年龄组间的症状时间、下肢症状时间和术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 前、后路手术在早期均有好的疗效 ,其疗效在晚期呈进行性下降 ,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减压 后路减压 预后因素 治疗 比较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方钊 田融 +6 位作者 孙天威 贾宇涛 徐天同 申庆丰 夏刚 刘洋 李会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80-984,共5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5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5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41~72岁,平均52.7岁。病程3~15年,平均5.4年。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7.8±1.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7)分。椎间盘突出伴黄韧带肥厚37例,椎体后缘骨赘形成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51.7%±18.1%),颈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曲度为(—5.5±12.5)°。螺钉固定节段:C3~7 29例,C4~7 19例,C3~6 10例;共切开椎间孔135个,平均每例2.33个。结果手术时间167~260 min,平均204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378 m L,平均273 m L。术中无椎动脉、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1例发生皮下血肿,8例轴性疼痛;均无颈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4.3年,平均3.4年。术后2年,JOA评分为(14.1±1.7)分,显著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2,P=0.000);JOA评分改善率为68.5%±21.9%。VAS评分为(2.1±1.1)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8,P=0.000)。影像学复查示,1例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但未出现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术后5 d及2年颈椎曲度分别为(13.6±5.1)、(13.2±4.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36.5%±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1,P=0.000);随访期间骨赘残余压迫逐渐吸收。结论对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扩大椎板切除(椎板切除和椎间孔切开)能充分缓解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侧块螺钉内固定在纠正颈椎曲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变 混合型颈椎病 颈后路减压术 颈椎曲度
原文传递
后路单开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因素:一项多中心研究
7
作者 陈隆军 薛文源 +3 位作者 王俊江 刘振辉 刘官焱 张明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6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PCDS)术后矢状面失衡(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PC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三家二级以上单位的251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PCDS)术后矢状面失衡(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PC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三家二级以上单位的251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量、颈椎不稳、C_(2)~C_(7)减压、估算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站立位X线参数及颈椎矢状面失衡发生率,站立位X线片参数包括T 1倾斜角(T 1 slope,T 1 S)、颈椎前凸(cervical lordosis,CL)、TS-CL、C_(2-7)SVA、McGregor倾角(McGregor slant,MCGS)等相关资料。根据有无颈椎矢状面失衡,将患者分为术前无颈椎矢状面失衡(non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NCSI)组、术前颈椎矢状面失衡(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CSI)组、术后颈椎矢状面失衡(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PCSI)组和术后无颈椎矢状面失衡(non 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NPCSI)组。观察影响术后颈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因素。结果CSI和NCSI组患者吸烟、颈椎不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SI组患者T 1 S、TS-CL、C_(2-7)SVA、MCGS高于NCSI组(P<0.05),CL水平低于NCSI组(P<0.05)。CSI组患者术后1年T 1 S、mJOA水平高于术前(P<0.05),CL水平低于术前(P<0.05);NCSI组术后1年CL水平低于术前(P<0.05),TS-CL、C_(2-7)SVA、mJOA水平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时,CSI组T 1 S、TS-CL、C_(2-7)SVA高于NCSI组(P<0.05),CL水平低于NCSI组(P<0.05)。PCSI和NPCSI组患者减压节段、C 2减压、C 5神经根麻痹、住院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PCSI组患者CL较术前显著降低,TS-CL、C_(2-7)SVA、mJOA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NPCS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减压术 椎板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矢状面失衡
下载PDF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引起颈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
8
作者 邵岩 周开顺 +2 位作者 朱庄臣 王俊勤 陈光 《医药前沿》 2023年第11期27-30,共4页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减压术后引起颈5(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90例行颈椎后路减压术患者术前的基本资料及术前X线片、颈椎CT、磁共振等影像学相关数据。按照患者术后...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减压术后引起颈5(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90例行颈椎后路减压术患者术前的基本资料及术前X线片、颈椎CT、磁共振等影像学相关数据。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分为麻痹组(PG组)和非麻痹组(NPG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采用Borden氏测量法和Cobb角测量法分别测量)、C4/5椎间孔宽度,术前C2/3至C7/T1水平脊髓受压节段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有7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C4/5椎间孔宽度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C2/3至C7/T1水平脊髓受压数目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C2/3至C7/T1水平脊髓受压状态等因素均与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后,引起C5神经根麻痹症状无直接关系;术后麻痹症状的发生与患者术前颈椎曲度、C4/5椎间孔宽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减压术 C5神经根麻痹 影像学因素
下载PDF
合并骨质疏松颈椎病后路减压术颈5神经损伤的MEP监测研究
9
作者 谢恩 白璐 +1 位作者 齐华光 郝定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评估应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行术中脊髓监测在预测颈椎后路减压术后部分节段运动麻痹的价值。方法 64例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骨质疏松,在本中心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脊髓监测下颈椎后路减压术。经颅... 目的评估应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行术中脊髓监测在预测颈椎后路减压术后部分节段运动麻痹的价值。方法 64例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骨质疏松,在本中心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脊髓监测下颈椎后路减压术。经颅电刺激经针型电极进行传送,胸髓及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诱发电位被完整记录。结果术中诱发电位在57例患者的上述所有肌群被成功记录,在其余的7例患者中诱发电位未被完整记录。在57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诱发电位波幅的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然而,有3例患者出现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结论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中无异常出现,即使在合并有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的患者。这些结果提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与术中神经根或者脊髓的损伤无明显的关联,虽然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除。术者应清楚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是一可能的并发症,即使术中无明显的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减压术 颈5神经损伤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下载PDF
颈椎后路减压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荆峰 邓树才 马毅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1198-1201,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全板减压术中行C_(4~5)神经根孔扩大减压预防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有效性及其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7例行颈后路全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男62例,女65例。其中,A组61例(男28例,...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全板减压术中行C_(4~5)神经根孔扩大减压预防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有效性及其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7例行颈后路全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男62例,女65例。其中,A组61例(男28例,女33例)行后路C^(3~7)全椎板减压固定,B组66例(男34例,女32例)后路C_(3~7)减压固定的同时行C_(4~5)双侧椎间孔扩大减压术。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和脊髓功能改善率差异。结果 2组组内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指数(CCI)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A组11例(18.03%),B组3例(4.55%),2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颈椎后路全板减压能有效改善脊髓功能,C_5神经根通道扩大减压能有效预防术后发生C_5神经根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 神经根病 颈椎 减压术 外科 C5神经根麻痹 C4~5椎间孔减压术 颈椎后路减压术
下载PDF
基于影像学的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金堆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4期481-483,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学的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采用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变化,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分为优良...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学的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采用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变化,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分为优良组、可差组。比较两组相关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Cobb角、压迫物最大径等,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再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0例术后疗效优32例,良26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组、可差组的术前Cobb角、压迫物最大径、脊髓漂移距离、椎管侵占率、有效椎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压节段、脊髓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压迫物最大径、脊髓漂移距离、椎管侵占率是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压迫物、椎管侵占率较大,脊髓漂移距离较短,均是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参数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 疗效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丽 孙健 谷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4期88-90,10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45例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97.14%),采用临床基本资料调查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和SAS焦虑...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45例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97.14%),采用临床基本资料调查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对可能影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因素进行搜集统计,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找出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238例患者中,完全依从性患者占53.78%、部分依从性患者占28.15%、不依从性患者占18.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焦虑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患者家庭关怀度和医患关系均对患者依从性存在影响(P<0.05)。对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因素均和患者依从性有相关性,并且以患者家庭关怀度、医患关系和患者焦虑程度相关度最大。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受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焦虑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患者家庭关怀度和医患关系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可针对以上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 早期康复护理 依从性 护理对策
下载PDF
骨质疏松对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减压侧块钉棒固定术疗效的影响
13
作者 张泉杰 张晓宇 张喜善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第21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对脊髓型颈椎病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手术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14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骨质疏松(骨密度T<-2.5)合...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对脊髓型颈椎病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手术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14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骨质疏松(骨密度T<-2.5)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照组为无骨质疏松(骨密度T>-2.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均为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住院天数。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2~C7夹角、椎间高度、钉棒松动情况,使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组出现C2~C7夹角变小、椎间高度丢失;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出血量、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钉棒松动或断钉断棒情况,患者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患者均有较好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颈椎后路手术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只要注意术后适当制动,钉棒松动发生率无明显增高,但应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
下载PDF
活血止痛汤联合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谭政华 高斌 +4 位作者 宗志涛 钟立伟 汤池 彭飞 方炎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2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汤加减联合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九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单纯进行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汤加减联合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九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单纯进行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观察组术后加用活血止痛汤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脊髓功能评分表(JOA)及肌电图。结果治疗3周后,2组JOA评分、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波幅均上升,且观察组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止痛汤加减联合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JOA评分,改善患者肌力,促进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 活血止痛汤 肌电图
下载PDF
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金文 郝定均 +3 位作者 郭云山 张新亮 高文杰 王晓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54-1559,共6页
目的探讨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7年4月52例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cervical spine,C-OPLL)行颈后路椎板扩... 目的探讨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7年4月52例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cervical spine,C-OPLL)行颈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cervical lamin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PCLDF)患者临床资料。按术中是否使用超声骨刀分为超声骨刀组(A组,20例)和传统枪式钳减压手术组(B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术前血红蛋白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d血红蛋白、术后6个月JOA评分,并计算JOA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血红蛋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 d B组血红蛋白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0,P=0.214)。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7.6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C5神经麻痹、硬膜撕裂、感染、硬膜外血肿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输血过敏、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LDF治疗C-OPLL术中使用超声骨刀安全可靠,减压效果与传统枪式钳一致,但具有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出血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原文传递
脉冲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后慢性感染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葳 杨玲玲 +1 位作者 李泰然 唐颖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99-300,302,共3页
目的观察脉冲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后慢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7例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后慢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清创后应用脉冲冲洗联合负压封... 目的观察脉冲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后慢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7例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后慢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清创后应用脉冲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感染,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术后均创面愈合,且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26例患者恢复良好,术后无感染、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5 d切口上方红肿,局部拆线后流出约5.0 ml分泌物,并排出深部线节,向深部形成一直径0.8 cm、深度3.0 cm的窦道,细菌培养提示无细菌生长,经换药治疗2周后愈合,治疗期间间断排出多个深部线结,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脉冲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后慢性感染临床效果佳,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创面长期迁延不愈,促进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冲洗 负压封闭引流 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 慢性感染
下载PDF
C3~C6与C3~C7后路椎板切除术后疗效及轴性疼痛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卫沛然 周建伟 +4 位作者 陈晓明 孙术华 谭荣 邹德威 崔彦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10期95-98,共4页
目的 研究C3 ~ C6与C3 ~ C7节段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及轴性疼痛的差异.方法 对笔者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48例接受C3 ~ C6(A组)与C3 ~ C7(B组)节段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钉棒内... 目的 研究C3 ~ C6与C3 ~ C7节段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及轴性疼痛的差异.方法 对笔者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48例接受C3 ~ C6(A组)与C3 ~ C7(B组)节段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至少1年.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颈椎X线片颈椎曲度角度(Cobb's角)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率,并按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病例术后随访各时段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完全缓解所需时间.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角度(Cobb's)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轴性疼痛(AS)的发生率为25.0%(6/24),B组为41.6%(10/2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轴性疼痛VAS 2.8±0.9分,B组为5.1±1.1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轴性症状缓解时间A组为98.3±10.7天,B组为181.8±9.2天,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C3~C7颈后路减压手术相比,保留C7棘突、椎板及其后方附着颈后肌群并不影响脊髓功能及颈椎曲度的改变,且可以减轻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率及程度,并减少缓解所需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路椎板减压 轴性症状
下载PDF
脊髓信号改变对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炜 唐健 +3 位作者 陈琦 凡进 张宁 殷国勇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868-2869,共2页
目的探讨脊髓信号改变对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多节段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采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脊髓信号无异常32例,脊髓信号异常12例。采用日本骨... 目的探讨脊髓信号改变对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多节段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采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脊髓信号无异常32例,脊髓信号异常12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估脊髓信号改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10-69个月。根据JOA评分,32例脊髓信号无异常者中,优5例,良22例,好转3例,无效2例;12例脊髓信号异常者,良2例,好转9例,无效1例。秩和检验显示,脊髓信号无异常者JOA评分改善率高于脊髓信号异常者(P<0.05)。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性脊髓型颈椎病总体神经功能改善满意,脊髓信号无异常者JOA改善率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内固定融合术后中期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曹仰敬 申庆丰 夏英鹏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段退变的评估采取两种方式:(1)为X光影评定,即在X线侧位片上定义X线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的新生骨赘或者原有骨赘增大;或者出现前纵韧带钙化。(2)为核磁共振(MRI),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的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同时通过颈椎活动度及椎间高度来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X线片随访及MRI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8个月。符合观察标准的节段共计82个。患者术后3 d椎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前X线过伸、过屈位的颈椎活动度相比,颈椎活动度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3 d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发生。患者的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未出现新生骨赘或者骨赘增大的节段、前纵韧带钙化。通过MRI影像学观察,末次随访、术后3 d与术前相比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椎间盘信号无明显变化。结论:C3~C7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患者不会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退变 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后路固定融合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后失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昱波 夏英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67-3372,共6页
背景: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升高,对于颈椎术后出血以及相关炎症反应的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过程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以及炎症反应的影... 背景: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升高,对于颈椎术后出血以及相关炎症反应的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过程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拟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抽签法将患者分为A、B、C组(n=50),分别于静脉联合局部应用1%,3%,5%氨甲环酸溶液。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失血及炎症相关指标,观察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及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以及隐性出血量等失血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B、C组均明显少于A组,且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3组患者术后第1,3天炎症指标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随着用药浓度升高其表达降低,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术后3组各出现2例肌间静脉血栓;3组术后均无血肿、肺栓塞等现象发生;④提示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过程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可有效达到降低失血以及炎症反应的效果,其中3%浓度的氨甲环酸达到相同效果的同时不会明显增加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围术期 出血量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