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此确定了测算人口容量的政策参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容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对灾区各县市的合理人口容量、人口超载情况及人口超载的不同类型,灾后人口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区的51个县市区的灾后实际人口为2025.91万人,而整个区域未来可以承受的总人口在2970万人左右,整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尚有较大富余。为了避免跨县跨区域人口迁移的后续难题,应该重点解决由于地震而引起的部分县市的人口超载问题。在51个县市区当中,这样的县包括汶川、北川和茂县,三县的超载总人口为10万人左右。3县目前在外打工的人口较少,仅靠打工所在地省市对于这一部分人口进行就地安置不足以解决10万人口的超载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更加直接的中长期人口对策,包括实施跨县人口转移,提高耕地的复垦率、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农村居民对于耕地的依赖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灾后重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人口容量
下载PDF
农村民居隔震技术 被引量:30
2
作者 尚守平 刘可 周志锦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99,共3页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湖南大学为了支援灾区震后重建,进行农村民居隔震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实用、简单、可靠的隔震实用技术。
关键词 震后重建 隔震 农村民居 简单 经济
下载PDF
灾后重建再生砌块砌体结构性能和设计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肖建庄 黄江德 +1 位作者 李宏 许子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208,共7页
利用汶川地震产生的大量建筑废物,生产再生混凝土砌块,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化利用建筑废物的方式。围绕再生混凝土砌块在灾后重建村镇住宅砌体结构中的应用,探讨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的结构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再生混凝土砌块承重墙片低周... 利用汶川地震产生的大量建筑废物,生产再生混凝土砌块,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化利用建筑废物的方式。围绕再生混凝土砌块在灾后重建村镇住宅砌体结构中的应用,探讨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的结构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再生混凝土砌块承重墙片低周反复试验和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房屋足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抗震性能。并结合灾后重建示范工程中的两栋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房屋,进行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的设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再生混凝土砌块 结构性能 抗震性能 结构设计
下载PDF
从灾后重建探讨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发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石宵爽 王清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1-310,共10页
再生混凝土是再生利用废弃混凝土的一种新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优势,是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产生的建筑垃圾远远超过了我国年产建筑垃圾总量,给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带来了巨... 再生混凝土是再生利用废弃混凝土的一种新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优势,是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产生的建筑垃圾远远超过了我国年产建筑垃圾总量,给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结合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研究发展现状,介绍了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其在结构应用中的表现;同时,结合组合结构的优势,探讨了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和再生混凝土在钢管组合结构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我国发展再生混凝土研究和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再生混凝土 钢管再生混凝土
下载PDF
关于构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的探讨——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量:19
5
作者 邱建 蒋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15,共5页
汶川地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迅速组织编制了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目前《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其10个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为做好下一步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 汶川地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迅速组织编制了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目前《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其10个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为做好下一步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组织途径、总体思路和规划内容;对规划在定位、前期法律法规与政策储备、科学性以及协调性方面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构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的设想,并就其体系建构的原则和框架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 规划 体系
下载PDF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汤青 徐勇 +3 位作者 董晓辉 李扬 刘艳华 孙晓一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0-663,共14页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特殊性,本文以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为例,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与灾害危险性、水...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特殊性,本文以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为例,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与灾害危险性、水土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3大类要素及8个评价因子,构建了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栅格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土地资源安全进行了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属于安全类的土地面积为2409.30 km2,占灾区土地总面积的5.63%,主要分布于灾区东部的山前平原区,这类区域应该被视为灾后重建选址的首选区域,较安全类可以作为安全类区域的补充选择,而一般安全类在作为灾后重建选址的备选区域时应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灾区21县中仅有6个县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大于0.60,它们均位于灾区东部的山前平原区;在属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6县中,只有名山区具有较高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0.76),可重建土地面积为468.33 km2,且其人均可重建土地面积也相对较高,应作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灾后异地重建进行大规模人口集聚、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首选区域。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型适应于具有同类地质灾害的研究区域,也可以为具有相似地质、地形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区域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安全 灾后重建 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芦山地震
原文传递
基于组合赋权法和云理论的震后重建住宅工程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建文 王东 +2 位作者 廖再毅 潘慧敏 张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32,共6页
针对地震灾区重建住宅工程的质量等级评价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提出了关于云模型的震后重建住宅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着重考虑住宅安全性的需求,建立了震后重建住宅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信息熵法分别确定... 针对地震灾区重建住宅工程的质量等级评价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提出了关于云模型的震后重建住宅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着重考虑住宅安全性的需求,建立了震后重建住宅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信息熵法分别确定主、客观权重,然后运用博弈论思想将主、客观权重优化组合,得到综合权重;最后以汶川地震后芦山某重建住宅工程为例,综合利用正、逆云发生器及虚拟云理论得到各级指标的评价云滴图,与质量等级标准云作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该重建社区的住宅质量等级总体为"良",一级指标中抗震安全等级为"优",重建效率评价为"中"。算例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各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评估者对各指标因素的全局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模型 熵权法 博弈论 震后重建 质量评价 住宅安全
下载PDF
绵竹市灾后重建城乡规划编制的体会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泉 张鑑 赵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7-71,共5页
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家确定绵竹市为江苏省对口支援城市。江苏省建设厅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迅速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江苏在对口支援绵竹市灾后重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就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家确定绵竹市为江苏省对口支援城市。江苏省建设厅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迅速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江苏在对口支援绵竹市灾后重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就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关注重点和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形成了比较适应当前重建规划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竹市 灾后重建 城乡规划编制
下载PDF
地震后重建过程中的建筑最低成本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岳乌云高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0-1155,共6页
震后重建工作中,传统建筑最低成本的分析方法无法平衡成本与建筑需求性关系,造成最低成本下建筑的抗震能力较低。设计震后建筑最低成本分析方法,分析震后建筑成本需求关系,提供建筑成本与需求关系的基本数据;优化IFC建筑标准,定义最低... 震后重建工作中,传统建筑最低成本的分析方法无法平衡成本与建筑需求性关系,造成最低成本下建筑的抗震能力较低。设计震后建筑最低成本分析方法,分析震后建筑成本需求关系,提供建筑成本与需求关系的基本数据;优化IFC建筑标准,定义最低成本指标;对分析因素进行综合设置,平衡价值链上需求关系;分析需求与建筑成本关系,完成震后建筑最低成本分析方法的构建,实现最低成本分析。实验数据表明,设计的建筑最低成本分析方法既能满足需求关系,又能实现建筑成本的最低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后重建 成本分析 分析模型 IFC标准 价值链
下载PDF
试论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弓强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124,共4页
通过收集整理我国大陆显著地震灾害事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分析讨论不同经济体制下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经济发展 产业调整 灾后重建
下载PDF
大地的纪念——汶川映秀镇地震纪念体系规划及震中纪念地设计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正强 何镜堂 +2 位作者 郑少鹏 陈晓虹 郭卫宏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32,共6页
通过映秀灾后重建的地震纪念项目实践,尝试回应如何在地震纪念性场所中,在保存集体记忆与关爱个人情感之间达到某种张力,在宏大叙事与细致描摹之间寻找某种平衡,在传达积极的群体价值观的同时,贴近每一个人的心灵。
关键词 灾后重建 集体记忆 个体关怀 纪念性 地景建筑
原文传递
农村砖砌空斗墙建筑的抗震加固 被引量:7
12
作者 尚卿 刘沩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3-608,共6页
为提高空斗砖墙建筑的抗震性能,针对农村民居中大量存在的空斗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从试验到工程设计开展研究,对空斗砖墙试件加固前、后的抗震性能进行大量的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证明,通过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后的空斗砖砌体结构的初... 为提高空斗砖墙建筑的抗震性能,针对农村民居中大量存在的空斗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从试验到工程设计开展研究,对空斗砖墙试件加固前、后的抗震性能进行大量的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证明,通过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后的空斗砖砌体结构的初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均大幅度提高平均约60%,其刚度、延性、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也都被明显提高。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复合砂浆钢筋网薄层对空斗墙圈梁、构造柱、剪刀撑的加固方法。该技术性能可靠、构造简单、经济实用、适合在我国广大农村推广使用,对空斗墙农居的抗震加固方法可供广大工程师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重建 农村建筑 砖砌空斗墙 抗震加固
下载PDF
灾后重建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袁锦富 赵毅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0,共6页
震后绵竹市面临着城市住房和公共设施破坏严重、产业布局急需调整、城市面貌受到重创等问题。其总体规划特别强调近期恢复重建与长远城市发展的统筹考虑:近期首要进行居民安置与公共设施重建,加快产业恢复重建和布局优化;远期着重考虑... 震后绵竹市面临着城市住房和公共设施破坏严重、产业布局急需调整、城市面貌受到重创等问题。其总体规划特别强调近期恢复重建与长远城市发展的统筹考虑:近期首要进行居民安置与公共设施重建,加快产业恢复重建和布局优化;远期着重考虑以重建为契机,优化交通组织、调整功能布局、塑造风貌特色、构建防灾体系,以促进城市灾后的全面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城市总体规划 绵竹市
下载PDF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的组织技术及理论模式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玖平 卢毅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07-119,共13页
针对地震救援恢复重建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探究其结构、环境、功能与演化,分析系统特征、研判整体涌现;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管理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采用Hall三维结构体系从进度、逻辑与专业三个维度对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进... 针对地震救援恢复重建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探究其结构、环境、功能与演化,分析系统特征、研判整体涌现;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管理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采用Hall三维结构体系从进度、逻辑与专业三个维度对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进行集成分析,应用综合集成方法及其研讨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实践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根据震灾救援、震后恢复和灾后重建系统分别展现的应急、并行和全面的特征,从理论上构筑震灾救援的情景应对模式、震后恢复的统筹优选模式和灾后重建的综合集成模式,结合系统工程方法,指导一类专业技术手段的运用,从各专项领域有效解决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灾救援 震后恢复 灾后重建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系统特征 组织技术 理论模式
原文传递
灾后重建背景下的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析--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四组村庄建设规划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秀峰 屠泳博 陆元晶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6,共4页
阐述了四川村庄规划的研究背景,深入分析了灾后重建对村庄建设规划的特殊要求;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四组村庄重建规划为例,总结工作经验,提出尊重地方特色、注重公众参与、强化科学引导、强调循序渐进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 灾后重建 村庄规划 特殊要求 方法
下载PDF
汶川Y018公路恢复重建工程棚洞设计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力成 《公路工程》 2010年第5期89-91,共3页
针对震后公路恢复重建的问题,结合汶川Y018公路恢复重建工程,介绍了半山公路隧道棚洞的设计思路与施工顺序、工程应用等。
关键词 棚洞设计 震后重建
下载PDF
灾区震后重建中建筑工程造价快速评估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伍娇娇 刘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2-1097,共6页
针对传统方法无法对灾区震后重建中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快速评估的问题,提出适合灾区震后重建的,基于灰色动态预测的建筑工程造价快速评估技术。采用朗格系数法对灾区重建中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确定重建工程造价范围,通过加权... 针对传统方法无法对灾区震后重建中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快速评估的问题,提出适合灾区震后重建的,基于灰色动态预测的建筑工程造价快速评估技术。采用朗格系数法对灾区重建中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确定重建工程造价范围,通过加权平均数指数法对建筑工程造价情况进行判断,构建自回归移动模型防止建筑工程造价评估中受到异常因素影响,分析人工使用费、机械设备使用费、材料使用费,计算项目造价指数,根据基期单方造价与报告期单方造价计算结果,建立灰色动态预测图,实现对灾区震后重建中建筑工程造价快速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评估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对灾区震后重建中建筑工程造价进行评估,且评估误差较低,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区 震后重建 建筑工程 造价 快速评估
下载PDF
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多元化资金支持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凤京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12-115,119,共5页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背景,针对灾后重建资金需求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提出灾后重建资金来源应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走多元化的道路;并分别从财政资金支持、信贷资金支持、社会资金支持、国外资金支持、保险资金支持、证券市场资金支持的角...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背景,针对灾后重建资金需求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提出灾后重建资金来源应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走多元化的道路;并分别从财政资金支持、信贷资金支持、社会资金支持、国外资金支持、保险资金支持、证券市场资金支持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财政资金引导下,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资金支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灾后重建 多元化 资金支持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评估现状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华燊 陈蓓蓓 刘军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评估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目前的重建评估工作总体上呈现畸轻畸重现象。具体表现为:1)重"物"轻"人"的倾向,或者说传统的地质、环境、经济等技术评估占多数,社会影响评估比重低;2)表现出极... 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评估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目前的重建评估工作总体上呈现畸轻畸重现象。具体表现为:1)重"物"轻"人"的倾向,或者说传统的地质、环境、经济等技术评估占多数,社会影响评估比重低;2)表现出极强的宏观政策导向,而政策又取向技术偏好;3)灾害社会评估和重建社会评估概念被混淆使用,愈加容易导致重建社会影响评估在实践中被忽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社会影响评估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介绍了社会影响评估概念,分析了社会影响评估的必要性,提出灾后重建评估应该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建 灾后重建 重建评估 社会评估 社会影响评估
下载PDF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Lushan in Sichuan, China 被引量:2
20
作者 汤青 李扬 徐勇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7期865-878,共14页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LSA) is one of the key processes of land-use planning. Given its particularity of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into account ge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LSA) is one of the key processes of land-use planning. Given its particularity of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into accou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risk of disasters,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conditions, and eco-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and emphasizes safety factor in the assessment. Taking the April 20, 2013 Mw 6.6 Lushan earthquake as a case, this assessment establishes factors system, uses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and data of geology, topography,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to evaluate the land suitability for re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itability for reconstruction at grid scale and administrative scale manifest that most of the piedmont plains in the east are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2) for the six hard-hit counties, Mingshan is the preferred region for large-scale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due to its high construction index and suitable land per capita, and some plots of land in the valleys could be selected for in-situ small-scale reconstruction in Lushan. The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would be significant to making sound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Mw 6.6 Lushan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s with similar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itability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GIS Lushan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