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政府供给偏好的短期决定:政治均衡与经济效率 被引量:32
1
作者 汤玉刚 赵大平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40,共12页
本文以财政支出为主体,研究了我国政府供给偏好(规模与结构)短期决定问题。政治均衡而非经济市场均衡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有管理的竞争性政治市场”和政府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等假定下,我们考察了政治均衡决定政府供给偏好的过程... 本文以财政支出为主体,研究了我国政府供给偏好(规模与结构)短期决定问题。政治均衡而非经济市场均衡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有管理的竞争性政治市场”和政府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等假定下,我们考察了政治均衡决定政府供给偏好的过程及其效率属性,以及“政治价格”在两级“政治市场”上的形成机制。结论表明:政治均衡决定资源配置固有的低效率属性,因政府供给范围的“越位”和“缺位”而加剧。当前改革的重点应是推动经济市场化转轨的完成和公共财政的转型,而非完全的民主化。权威因素对“政治价格”的管理在利益分化严重的当前形势下具有建设性作用。推动渐进民主化,完善权力对等的“二级政治市场”则是长远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管理的竞争性政治市场 政治均衡 经济效率 权威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振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4-131,共8页
在中国古代社会,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均平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政治平均、社会平均、经济平均、均平之德等几个最基本的方面。均平作为一种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均平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政治平均、社会平均、经济平均、均平之德等几个最基本的方面。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着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均平文化 和谐 均衡
原文传递
杜甫《北征》补笺 被引量:11
3
作者 邓小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37,共12页
对唐肃宗斥贤拒谏违背唐朝谏官制度,实行墨制破坏中书门下制度的批评,是《北征》提出的政治批评之一。诗中指出上皇失去贵妃与失去君位,业已为其政治失道付出沉重代价亦即赎罪,这是杜甫隐忧肃宗不能善待上皇,为上皇讲公道话,期望肃宗善... 对唐肃宗斥贤拒谏违背唐朝谏官制度,实行墨制破坏中书门下制度的批评,是《北征》提出的政治批评之一。诗中指出上皇失去贵妃与失去君位,业已为其政治失道付出沉重代价亦即赎罪,这是杜甫隐忧肃宗不能善待上皇,为上皇讲公道话,期望肃宗善待上皇,是《北征》提出的又一政治批评。《北征》是情感与理性高度均衡的典范作品。忧国与爱家,伤时念乱与体验自然,对肃宗政治无道的痛心与对唐朝政治有道的关心,仕于唐朝的痛心与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对肃宗能够善待上皇的期望,种种曲折复杂之情感与理性达到高度均衡。其深厚之情感固然优美而感人,其清明之理性亦同样优美而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批评 情感 理性 均衡
原文传递
我国政府供给偏好决定的一个经济学解释——政治均衡与经济效率 被引量:9
4
作者 汤玉刚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93,共14页
政府供给偏好包括政府供给的规模偏好与结构偏好,它们是社会各方政治影响力相互冲突和竞争的结果。我们通过构建“执政能力函数”,从最简单的消费者集团与纳税人集团政治影响力制衡模型,到多集团、多政府供给项目下的政府供给结构决定模... 政府供给偏好包括政府供给的规模偏好与结构偏好,它们是社会各方政治影响力相互冲突和竞争的结果。我们通过构建“执政能力函数”,从最简单的消费者集团与纳税人集团政治影响力制衡模型,到多集团、多政府供给项目下的政府供给结构决定模型,再到官僚控制下的政府供给偏好决定模型,逐步阐释了政治均衡决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属性,进而说明,相对于市场,政府供给规模和范围边界的收敛趋势会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供给偏好的形成具有更多的动态特征,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公共决策的民主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治均衡的低效率,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政治均衡决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属性,因此我国当前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重点不在于公共决策的完全民主化,而在于协调政府供给范围调整与市场经济深化的进程和路径。公平竞争、自发扩展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市场“内生型”政府供给偏好形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供给偏好 政治价格 政治均衡 经济效率
下载PDF
政治能量的动态均衡与政治系统的稳定性 被引量:6
5
作者 储建国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7-342,共6页
传统的权力、权利、权威、势力、强制力或影响力等概念不足以有效描述政治系统不断变化的状况 ,权力均衡或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均衡亦不足以有效解释政治系统的稳定性。要使这种描述和解释变得更为有效 ,需要引入新的概念 ,如政治能量。分... 传统的权力、权利、权威、势力、强制力或影响力等概念不足以有效描述政治系统不断变化的状况 ,权力均衡或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均衡亦不足以有效解释政治系统的稳定性。要使这种描述和解释变得更为有效 ,需要引入新的概念 ,如政治能量。分析政治能量的均衡为理解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变化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新视角。政治能量的动态均衡是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能量 政治系统 动态均衡 稳定性 定义 政治能量分配 可持续政治稳定 开放性
下载PDF
政治极化加剧下的美国情报政治化--逻辑、经验与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高原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目的]在美国政治极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厘清美国的政治极化与情报政治化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不仅能丰富情报政治化的学理内涵,而且有助于看清美国情报政策的内在实质。[研究方法]通过引入历史制度主义政治学的“间断均衡”和“渐进转... [研究目的]在美国政治极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厘清美国的政治极化与情报政治化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不仅能丰富情报政治化的学理内涵,而且有助于看清美国情报政策的内在实质。[研究方法]通过引入历史制度主义政治学的“间断均衡”和“渐进转型”概念,搭建政治极化加剧下美国情报政治化的解释框架,可有效识别其中的逻辑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奥巴马时代民主党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人事改革促使情报界“渐进转型”,是典型的“情报软政治化”路径体现;而特朗普胜选引发情报决策层偏好“间断逆转”,情报泄密案件量出现激增,致使美国“情报硬政治化”趋势持续走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政策 政治极化 情报政治化 历史制度主义 间断均衡 渐进转型
下载PDF
亲清政商关系引领下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行为研究——基于纳什均衡思维框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永香 李忠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4,共9页
亲清政商关系下推动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运用纳什均衡经典模型分析“民营企业家—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四者之间的博弈,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 亲清政商关系下推动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运用纳什均衡经典模型分析“民营企业家—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四者之间的博弈,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基础是中央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任与政治引导,关键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精神、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重点是加强民营企业家与地方领导干部的互动。应当通过创新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机制和加强企业家参与法治保障,提升企业家的政治信任;重塑地方政府的公共精神,大力提升党和政府涉企治理能力和服务效能;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素养和能力,通过高效灵活的组织化方式积极参政议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商关系 民营企业家 政治参与 纳什均衡 政治信任
下载PDF
组织变迁及其生存实践的逻辑——楚镇司法所运行的政治生态学考察 被引量:4
8
作者 谭同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本文认为 ,理解乡镇司法所运行的逻辑 ,应将其置入国家、社会与基层政府机构三维视野予以考察。作为乡镇机构 ,司法所不仅仅是“旁观者”,而且也是“游戏者”,为使调解有效 ,将调解变成“处理”,使各方力量达成均衡。空间、资源、权力... 本文认为 ,理解乡镇司法所运行的逻辑 ,应将其置入国家、社会与基层政府机构三维视野予以考察。作为乡镇机构 ,司法所不仅仅是“旁观者”,而且也是“游戏者”,为使调解有效 ,将调解变成“处理”,使各方力量达成均衡。空间、资源、权力技术与个体能力的非均衡分布 ,侵蚀了其正常生存机制 ,使其徘徊在政府与厂商之间 ,甚至造成了个体的人格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所 运行逻辑 政治生态 非均衡性
下载PDF
国有经济、政治均衡与行业间的工资差距 被引量:3
9
作者 邓伟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5-114,共10页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1998年后中国的垄断性部门与竞争性部门间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1998年前,国有企业同时控制着垄断性部门和竞争性部门,为了平衡两个部门的利益,政府限制了垄断性部门的价格和利润;而在1998年后,国有...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1998年后中国的垄断性部门与竞争性部门间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1998年前,国有企业同时控制着垄断性部门和竞争性部门,为了平衡两个部门的利益,政府限制了垄断性部门的价格和利润;而在1998年后,国有企业基本退出了竞争性部门,政府偏袒垄断性部门,放松了对其的定价限制。在垄断性部门的定价水平高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随着竞争性部门占整体经济的比重提高而扩大。实证结果表明,这一关系只存在于1998年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资差距 垄断性部门 竞争性部门 垄断 政治均衡
原文传递
体制改良路径与体制变革路径的互动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2-117,共6页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使公民政治参与需求与需求满足之间形成“时滞性差距”,这种“时滞性差距”进而向政府体制输入压力信号。政府则根据需求强度选择“体制改良”或“体制变革”制度变迁路径,将社会成员吸纳到公正而富有理性的程序之中...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使公民政治参与需求与需求满足之间形成“时滞性差距”,这种“时滞性差距”进而向政府体制输入压力信号。政府则根据需求强度选择“体制改良”或“体制变革”制度变迁路径,将社会成员吸纳到公正而富有理性的程序之中进行对话、讨论、商谈、沟通、审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体制吸纳,促进政府体制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的动态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性差距 政治参与 体制吸纳 动态均衡
原文传递
利益政治抑或原则政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观的学理解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光辉 籍庆利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21,共9页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持是一种利益政治观,其把政治的概念界定为一种利益分配的过程,故政治学就是研究如何实现正义的利益分配,而城邦不过是人类追求利益的产物,并且最好的政体就是能够实现利益分配均衡的政体,进而政体的维护必须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持是一种利益政治观,其把政治的概念界定为一种利益分配的过程,故政治学就是研究如何实现正义的利益分配,而城邦不过是人类追求利益的产物,并且最好的政体就是能够实现利益分配均衡的政体,进而政体的维护必须基于对利益分配因素的考量,其基本结论是能够适宜各个城邦和公民团体的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观 利益政治 利益分配 利益均衡
原文传递
政治约束异质性与区域发展差异——基于文献的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鲁建坤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8-136,160,共9页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和发展失衡应充分注意到区域之间的差异,不能片面地将之归结为分权下区域竞争所带来的竞次或竞优。过度强调政府所面临激励和约束的同质性,黑箱化处理政策形成背后的政治过程,难以捕捉现实中区域间经济增长和发展...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和发展失衡应充分注意到区域之间的差异,不能片面地将之归结为分权下区域竞争所带来的竞次或竞优。过度强调政府所面临激励和约束的同质性,黑箱化处理政策形成背后的政治过程,难以捕捉现实中区域间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差异。经济政策的变动会影响政治均衡,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约束的异质性影响区域发展。地方领导人的个体特质、地方公务员队伍的结构特质、地方人大的活跃度等政府内部的异质性,以及社会主体的呼吁及其组织等来自政府外部的异质性均能影响公共政策的形成,进而导致区域发展差异。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经济发展的转型需要考虑地区的各种异质性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约束异质性 政治均衡 经济均衡 区域差异
下载PDF
现代政治的均衡逻辑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琴 张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41-44,共4页
将"均衡"引入政治领域进而对现代政治进行均衡分析是可行的。"利益—制度—人—文化"是理解政治的重要逻辑,政治均衡的本质内容是利益均衡,它在其它各个侧面表现为宪制均衡、角色均衡以及文化传承与交动过程中的代... 将"均衡"引入政治领域进而对现代政治进行均衡分析是可行的。"利益—制度—人—文化"是理解政治的重要逻辑,政治均衡的本质内容是利益均衡,它在其它各个侧面表现为宪制均衡、角色均衡以及文化传承与交动过程中的代际均衡与匀质化。现代政治要想实现有序、有效的生存与发展,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些均衡量度既是一套分析性参考模型,又是一系列规范性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系统 利益均衡 宪制均衡 角色均衡
下载PDF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历史演进:公共风险治理的思想视角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俊 付志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70,共6页
公共风险是推动公共品供给演进的原动力。从公共风险治理的思想视角,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可发现:传统社会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政治均衡下的风险应对,它并没有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近代以来,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国家... 公共风险是推动公共品供给演进的原动力。从公共风险治理的思想视角,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可发现:传统社会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政治均衡下的风险应对,它并没有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近代以来,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意愿的计划供给冲击了农民自发合作的秩序,降低了政府防范公共风险的能力;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帕累托改进在于改变制度约束,寻找政府目标与农民真实偏好契合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风险 公共品供给 政治均衡 制度演进
下载PDF
美国罗彻斯特政治科学学派的方法论评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8,共8页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在社会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化、实证化、形式化的背景下,政治科学逐渐取代了传统上规范的政治研究,罗彻斯特学派是政治研究科学化潮流中出现的代表流派。受到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影响,罗彻斯特学派以理性选择方法为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在社会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化、实证化、形式化的背景下,政治科学逐渐取代了传统上规范的政治研究,罗彻斯特学派是政治研究科学化潮流中出现的代表流派。受到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影响,罗彻斯特学派以理性选择方法为基础,以追求均衡为学科目标,建立了一套形式化的理论。但是,这种深受经济学影响的理论遭到了普遍质疑,原因就在于其方法论具有内在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科学 罗彻斯特学派 方法论 理性选择 均衡
下载PDF
心理期望:政治认同生成的内隐机制
16
作者 赵灯峰 盛鹏 郑春燕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4-78,共5页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治诸要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心理期望作为政治认同的内隐机制,从需要因素看,可分为自发性政治认同需要和引致性政治认同需要。而对需要的满足,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政治期望和社会政治期望的契合程度及...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治诸要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心理期望作为政治认同的内隐机制,从需要因素看,可分为自发性政治认同需要和引致性政治认同需要。而对需要的满足,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政治期望和社会政治期望的契合程度及运行路向。现实问题往往因对期望的认知错位而产生各异的政治认同距离进而给个体和政府等带来心理压力。如何把这种压力保持在一定的安全阈值范围内而使政府和个人在期望心理供求方面处于大体均衡,成为优化政治认同效果的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认同需要 心理期望 认同距离 期望均衡
下载PDF
晚清政治变革的经济学分析
17
作者 郭夷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27,共5页
任何时代的国家 ,都有两个基本目标 :一是维护统治集团的地位 ,并使其垄断租金最大化 ;二是降低交易费用 ,并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正因为第二个目标 ,政府有时要推动一些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 ,晚清政府也不例外。然而 ,这两个目标... 任何时代的国家 ,都有两个基本目标 :一是维护统治集团的地位 ,并使其垄断租金最大化 ;二是降低交易费用 ,并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正因为第二个目标 ,政府有时要推动一些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 ,晚清政府也不例外。然而 ,这两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在类似晚清社会这样的集权体制中 ,统治者必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 ,如果变革的策动者又没实施正确有效的改革战略 ,那么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治、经济变革 ,就会失败。这就是晚清社会政治变革陷于“改良———失败———革命”怪圈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变革 经济学分析 纳什均衡 中国 晚清时代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与均衡
18
作者 何影 王立云 +1 位作者 刘太鹏 向俊杰 《晋中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3-35,96,共4页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治体制改革走渐进之路是正确的选择。在今后,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不但要一如既往地走渐进之路,还要在渐进改革过程中以均衡态势走整体发展的道路。渐进与均衡相互配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治体制改革走渐进之路是正确的选择。在今后,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不但要一如既往地走渐进之路,还要在渐进改革过程中以均衡态势走整体发展的道路。渐进与均衡相互配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优选之路。渐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激进政治体制改革相比,更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而均衡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渐进改革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促进政治系统整体结构的完善,促进政治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从而更好地缓解社会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渐进 均衡
下载PDF
间断均衡视角下的政社关系变迁:基于1950-2017年我国社会组织政策考察 被引量:40
19
作者 李健 成鸿庚 贾孟媛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6-71,共6页
基于间断均衡模型,将1950-2017年我国社会组织政策变迁历程划分为两个政策均衡期和一个间断期。研究发现,社会组织政策变迁呈现出一种非线性、伴有偶然性突变、不确定性较高的特征。政社关系变迁内生于社会组织政策过程,在政策图景转换... 基于间断均衡模型,将1950-2017年我国社会组织政策变迁历程划分为两个政策均衡期和一个间断期。研究发现,社会组织政策变迁呈现出一种非线性、伴有偶然性突变、不确定性较高的特征。政社关系变迁内生于社会组织政策过程,在政策图景转换下,先后经历了分类控制、监管控制到赋权控制三个阶段的深刻调整。焦点事件爆发、地方政府创新和社会组织倡导通过改变政策场域进而影响政社关系,但不同变量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研究不仅拓展了已有政社关系研究和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还能够为理解其他领域政策变迁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社关系 间断均衡 政策变迁 社会组织
原文传递
货币政策可信性与汇率制度选择: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路继业 杜两省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8,共13页
本文以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之间因利益不一致性所带来的货币政策可信性为核心,在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运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可信性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固定汇率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存... 本文以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之间因利益不一致性所带来的货币政策可信性为核心,在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运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可信性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固定汇率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并获得较高经济绩效,而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日益减少的原因,并运用162个国家的数据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检验,得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结论、研究启示和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可信性 汇率制度选择 新政治经济学 STACKELBERG均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