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象与意象:诗歌的符号学阐释分野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心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5-202,共8页
本文从符号学诗学角度,引入"语象"概念,并重新审视传统诗学概念"意象",澄清了诗学中的语言、语象和意象三者的关系。语象与意象之别在于语言的符号化对象之不同,语象在符号学类型上有实体语象与转义语象之分,元语... 本文从符号学诗学角度,引入"语象"概念,并重新审视传统诗学概念"意象",澄清了诗学中的语言、语象和意象三者的关系。语象与意象之别在于语言的符号化对象之不同,语象在符号学类型上有实体语象与转义语象之分,元语言与含蓄意指的共同作用能够说明语象的符号学生成机制。现代诗与古典诗在语言、美学原则、诗性定义等诗学本体上的诸方面不同,集中体现为语象与意象之别,语象理论的建设将促成中国诗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符号学 语象 意象 现代诗
下载PDF
新媒体艺术的诗学形象 被引量:8
2
作者 李胜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5-108,共4页
新媒体艺术不但是一个实践性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性问题。新媒体艺术的实践经验日益追求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与诗学形态。从理论上看,新媒体艺术的诗学形象主要关涉以下几个命题,即技术现实的艺术表达、文本呈现的数字模式、意义消费的... 新媒体艺术不但是一个实践性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性问题。新媒体艺术的实践经验日益追求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与诗学形态。从理论上看,新媒体艺术的诗学形象主要关涉以下几个命题,即技术现实的艺术表达、文本呈现的数字模式、意义消费的复调维度,它们共同表征了新媒体艺术的理论架构与问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诗学形象 技术现实 数字模式 复调
下载PDF
论戈达尔《电影史》的图像政治、救赎精神与影像诗学
3
作者 程艺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5,共9页
“图像将在复活时刻到来”,意指戈达尔在《电影史》中通过重新聚焦欧洲文化、艺术作品来复兴欧洲整体的“精神性”和新历史;通过拼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片段来完成电影在历史中的“未竟之业”;这些被蒙太奇复活的图像时刻和被救赎的... “图像将在复活时刻到来”,意指戈达尔在《电影史》中通过重新聚焦欧洲文化、艺术作品来复兴欧洲整体的“精神性”和新历史;通过拼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片段来完成电影在历史中的“未竟之业”;这些被蒙太奇复活的图像时刻和被救赎的电影精神在戈达尔的视觉场域中,作为“一种思想的形式”撕裂了历史的连续,摧毁了知识的确定,交织在其内部成为可看可感物,将政治和审美相连,从而构建成戈达尔自身的美学体制和诗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吕克·戈达尔 《电影史》 欧洲艺术 影像诗学
原文传递
以“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为诗学的最高境界——论于坚的诗 被引量:5
4
作者 邓云川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本文以于坚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思索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诗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程及其内涵。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于坚的诗学思想 :口语式语言的有效运用 ;着力塑造都市平民形象 ;以“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为诗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当代 于坚 诗歌理论 平民形象 日常生活 诗学思想 口语式语言 诗歌创作
下载PDF
意象图式理论下的诗歌意象认知模式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亚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11-114,共4页
诗歌意象是用概念化的语言表达非概念意义的一种认知方式。在认知诗学理论的分析基础上,用意象图式理论对诗歌意象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对诗歌意象内涵和诗歌语言创作作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 意象图式 认知诗学 诗歌意象 意境 图式
下载PDF
建构与我们 “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会议评述 被引量:5
6
作者 彭怒 王飞 《时代建筑》 2012年第2期32-36,共5页
作者以"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国际研讨会学术策划人的身份,对会议的论文和现场讨论的内容进行了综述和批评,强调了这些观点和讨论对中国建筑界理解建构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建造诗学 建构 工具 图像 身体 地形 数字化建造
下载PDF
隐喻英译的诗学探究——以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为例
7
作者 沈秋蓝 《现代英语》 2023年第9期95-98,共4页
诗性是诗歌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意象、意境、语言形式及形式背后的感性上。中国诗歌的隐喻是典型的陌生化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歌的诗性和文学性,也展现出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特质,译者对隐喻的处理会影响原诗诗性的再现效果。在翻译隐... 诗性是诗歌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意象、意境、语言形式及形式背后的感性上。中国诗歌的隐喻是典型的陌生化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歌的诗性和文学性,也展现出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特质,译者对隐喻的处理会影响原诗诗性的再现效果。在翻译隐喻相关的意象时,凸显性别意识有助于再现原诗诗性;为再现原诗意境,译诗应有引发读者联想的功能。译者可通过添加带有性别指向性的词语、直译及词性转换的方法处理诗歌中的隐喻,再现原诗诗性,让译诗读者向原诗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意象 意境 隐喻
原文传递
情欲与创作的对话——论林白小说的身体诗学
8
作者 秦世琼 邓福艳 《城市学刊》 2023年第6期93-97,共5页
身体不仅是女性建立自我认知的媒介,更是女性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林白从异质空间的身体凝视、疼痛失落的身体记忆、心灵创伤的身体疗治、回归母性的身体展演等四个方面进行情欲与创作的对话,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深入女性生命的本体,... 身体不仅是女性建立自我认知的媒介,更是女性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林白从异质空间的身体凝视、疼痛失落的身体记忆、心灵创伤的身体疗治、回归母性的身体展演等四个方面进行情欲与创作的对话,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深入女性生命的本体,赋予身体特殊的审美意涵,透过对女性身体及欲望的书写,捕捉其灵魂深处的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白 身体诗学 镜像 情欲
下载PDF
作者理论与俄罗斯散文诗学
9
作者 夏忠宪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4期94-102,共9页
本文旨在克服通过传记主义的棱镜考虑作者问题的刻板印象。文章第一部分的中心是巴赫金和维诺格拉多夫的作者理论。基于这种经典理论,我们的注意力并不在作家的传记个性上,而是集中于其体现在文学文本中的创造性自我上,即20世纪俄罗斯... 本文旨在克服通过传记主义的棱镜考虑作者问题的刻板印象。文章第一部分的中心是巴赫金和维诺格拉多夫的作者理论。基于这种经典理论,我们的注意力并不在作家的传记个性上,而是集中于其体现在文学文本中的创造性自我上,即20世纪俄罗斯散文中的作者形象(В.Г.拉斯普京)。尤为关注通过与主人公的辩证关系表现出来的作者心理。我们将拉斯普京的作者形象纳入哲学宇宙论体系,得出的结论是,关于农村题材作家乃描写日常生活作家的普遍观点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理论 诗学 俄罗斯散文 В.Г.拉斯普京 作者形象 传记 心理主义 类型学
原文传递
“立象以尽意”何以成为可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子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9-142,共4页
“立象以尽意”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文学对自身媒介的超越性对表达途经提出了要求;二是意象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作家感知世界的特殊方式,这种感知的表达需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三是“象”和“言”一样具有局限性,但作为“工具性”媒介,... “立象以尽意”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文学对自身媒介的超越性对表达途经提出了要求;二是意象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作家感知世界的特殊方式,这种感知的表达需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三是“象”和“言”一样具有局限性,但作为“工具性”媒介,它却为“象”外之意的表达提供了无限可能;四是作家“才情”的具备为实现这种特殊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语言局限 言象 立象以尽意
下载PDF
认知诗学再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胜昆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9-31,64,共4页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意象图示 阐释 后结构主义诗学 文本世界理论
下载PDF
人与城:刘庆邦“保姆系列”的城市书写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心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8-52,共5页
基于城乡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诗学的立场,刘庆邦"保姆系列"性别化、底层化、身份化书写,开掘了"保姆系列"家庭化空间的生存面影。经由保姆视角"性"的私密化与"婚姻"梯度化深层结构设置,揭示了... 基于城乡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诗学的立场,刘庆邦"保姆系列"性别化、底层化、身份化书写,开掘了"保姆系列"家庭化空间的生存面影。经由保姆视角"性"的私密化与"婚姻"梯度化深层结构设置,揭示了空间表征的权力话语对其生存与身份的文化规训意识,建构了空间意象化的城市文化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姆 视角 文化身份 空间诗学 城市意象
下载PDF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闾海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3-67,共5页
"赋比兴"自提出后就始终缠夹不清,一直未能成为纯正的诗学概念。缠夹的原因有二:一是论诗者以诗义阐释诗法,二是缺乏"赋比兴"作为表现方法的具体含义。过往的诗论都未能贴近诗歌本体来理解"赋比兴"。意... "赋比兴"自提出后就始终缠夹不清,一直未能成为纯正的诗学概念。缠夹的原因有二:一是论诗者以诗义阐释诗法,二是缺乏"赋比兴"作为表现方法的具体含义。过往的诗论都未能贴近诗歌本体来理解"赋比兴"。意象是诗的本体,是诗歌得以形构的基本单位。在现代诗学的视野中,"赋比兴"就是诗歌整体意象构造的方式。阐述了"赋"、"比"、"兴"三种意象表现方法,认为"赋比兴"不仅仅是《诗经》和古代诗歌的法则,对现代诗歌而言,也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现代诗学 表现方法 本体 意象 现代有效性
下载PDF
论严歌苓创作的悲剧审美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玮 《新余高专学报》 2009年第6期59-61,共3页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在其文学创作中,更青睐于对悲剧的写作。因严歌苓兼具中西方文化的深厚修养,使其在悲剧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特性:一、"冷静忧伤"的悲剧书写;二、"卓别林"式的悲剧语调;三、诗意与悲悯交织...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在其文学创作中,更青睐于对悲剧的写作。因严歌苓兼具中西方文化的深厚修养,使其在悲剧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特性:一、"冷静忧伤"的悲剧书写;二、"卓别林"式的悲剧语调;三、诗意与悲悯交织的悲剧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冷静忧伤 悲剧风格 诗意 悲剧意境
下载PDF
韩国高丽朝诗学对意象批评的承传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50-153,共4页
韩国高丽朝诗学在诗歌理论观点上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高丽诗学对意象批评的承传与运用,充分体现了朝鲜民族的审美意识特征,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诗学 意象批评 承传 现实价值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角下诗歌意象意境的阐发研究——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之材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年第2期143-147,共5页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意象、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诗学、美学对二者在诗歌创作、欣赏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往往仅作印象式的"顿悟"分析。从人类普遍认知主义原则出发的认知诗学研究为解释诗歌...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意象、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诗学、美学对二者在诗歌创作、欣赏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往往仅作印象式的"顿悟"分析。从人类普遍认知主义原则出发的认知诗学研究为解释诗歌意象意境具体生发机制提供了新路径。以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入手解释其中的主次意象明晰过程、依依惜别的意境感知过程,从而为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意象 意境 《送元二使安西》
下载PDF
跨文化背景下中国形象的历史呈现——对《远东来信》的形象诗学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放鸣 李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27-32,125,共7页
长篇小说《远东来信》是关于国家形象的诗学研究中的新样本,呈现了"二战"历史中被忽视的中国形象的另一侧面。作品以宏大的国际视野,跨越了东方与西方,展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独特贡献,呈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 长篇小说《远东来信》是关于国家形象的诗学研究中的新样本,呈现了"二战"历史中被忽视的中国形象的另一侧面。作品以宏大的国际视野,跨越了东方与西方,展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独特贡献,呈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作品打破抗战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跨越时空讲述苦难中的中国人作出巨大牺牲帮助犹太人的故事,塑造了善良、勇敢、热爱和平的中国人形象。作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仁爱善良品性,也融通了中西文化中的人性价值,深化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弥补了近代中国形象构建缺失的重要一环。作品在构建近代中国形象时,运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逻辑、平民化的叙事视角、陌生化的跨文化叙事这三种叙事策略,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东来信》 中国形象 形象诗学 跨文化视域
下载PDF
萧红小说诗学风格的建构
18
作者 江少英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51-53,共3页
萧红把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成功地相互交织,使小说呈现出复调的诗学意味,具有"情味"的特征。作者借助自然和人文的形象,运用隐约含蓄的手法、丰富多彩的想象,在小说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意象;同时有意识地建构起一套属于自... 萧红把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成功地相互交织,使小说呈现出复调的诗学意味,具有"情味"的特征。作者借助自然和人文的形象,运用隐约含蓄的手法、丰富多彩的想象,在小说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意象;同时有意识地建构起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小说诗学,也因此在文学史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诗学 情味 意象
下载PDF
《比萨诗章》中“白色”的视觉分析——文化镜像中的庞德“误认”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年军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65-68,共4页
在《比萨诗章》中,庞德通过拆字法给诗中镶嵌的中国文字增添光、白色等视觉意象。这些意象在儒家传统里并未形成一个强大的谱系,经过庞德的聚焦,它们产生了新异的诗性美感。引文碎片充满异质性,其中的汉字脱离了中文语境中的固有含义和... 在《比萨诗章》中,庞德通过拆字法给诗中镶嵌的中国文字增添光、白色等视觉意象。这些意象在儒家传统里并未形成一个强大的谱系,经过庞德的聚焦,它们产生了新异的诗性美感。引文碎片充满异质性,其中的汉字脱离了中文语境中的固有含义和阐释轨道。经过庞德的嫁接,它们与但丁、普罗提诺发生了亲和性,产生彼此"押韵"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比萨诗章》 比较诗学 白色书写 意象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野下《残诗》意象的视点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勇军 《英语研究》 2012年第2期25-28,共4页
视点是认知处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信息处理离不开视点的选择和安排。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以具体的形象体现诗人的情感体验。意象的构建和阐释与视点的选择和组合有密切的关系。从认知诗学的角度通过对《残诗》意象的视点解读可知:意... 视点是认知处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信息处理离不开视点的选择和安排。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以具体的形象体现诗人的情感体验。意象的构建和阐释与视点的选择和组合有密切的关系。从认知诗学的角度通过对《残诗》意象的视点解读可知:意象是视点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诗人的视点选择与安排;视点为诗歌的意象解读提供一种认知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点 认知诗学 意象 《残诗》 解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