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象与意象:诗歌的符号学阐释分野 |
李心释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2
|
新媒体艺术的诗学形象 |
李胜清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3
|
论戈达尔《电影史》的图像政治、救赎精神与影像诗学 |
程艺
|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以“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为诗学的最高境界——论于坚的诗 |
邓云川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3 |
5
|
|
5
|
意象图式理论下的诗歌意象认知模式 |
李亚峰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6 |
5
|
|
6
|
建构与我们 “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会议评述 |
彭怒
王飞
|
《时代建筑》
|
2012 |
5
|
|
7
|
隐喻英译的诗学探究——以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为例 |
沈秋蓝
|
《现代英语》
|
2023 |
0 |
|
8
|
情欲与创作的对话——论林白小说的身体诗学 |
秦世琼
邓福艳
|
《城市学刊》
|
2023 |
0 |
|
9
|
作者理论与俄罗斯散文诗学 |
夏忠宪
|
《俄罗斯文艺》
|
2023 |
0 |
|
10
|
“立象以尽意”何以成为可能 |
尹子能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1
|
认知诗学再思考 |
孟胜昆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2
|
|
12
|
人与城:刘庆邦“保姆系列”的城市书写 |
许心宏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3
|
|
13
|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
闾海燕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4
|
论严歌苓创作的悲剧审美特性 |
蔡玮
|
《新余高专学报》
|
2009 |
1
|
|
15
|
韩国高丽朝诗学对意象批评的承传 |
王成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16
|
认知诗学视角下诗歌意象意境的阐发研究——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 |
张之材
|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19 |
2
|
|
17
|
跨文化背景下中国形象的历史呈现——对《远东来信》的形象诗学解读 |
徐放鸣
李雍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18
|
萧红小说诗学风格的建构 |
江少英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9
|
《比萨诗章》中“白色”的视觉分析——文化镜像中的庞德“误认”策略 |
王年军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9 |
1
|
|
20
|
认知诗学视野下《残诗》意象的视点解读 |
蒋勇军
|
《英语研究》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