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记》内外挈矩的话语逻辑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宝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3-186,共4页
《礼记》呈现了儒家主体德性认知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展现了儒家在乌托邦和现实选择中所承担的多维文化功能。一方面,儒家必须面对宗法伦理政治背景下"仁"的效用化事实,承受依礼而成的外源性的挈矩力量;另一方面,经由求放... 《礼记》呈现了儒家主体德性认知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展现了儒家在乌托邦和现实选择中所承担的多维文化功能。一方面,儒家必须面对宗法伦理政治背景下"仁"的效用化事实,承受依礼而成的外源性的挈矩力量;另一方面,经由求放心实现自觉心的内源性自返一直是儒家对于主体自由的追求路径。内外挈矩的双重力量促成了《礼记》独特的诗性话语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儒家 诗性话语 文化逻辑
下载PDF
论《资本论》的诗性杂语
2
作者 黄世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25-131,共7页
《资本论》不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科学著作,而是一部多层次、多视域的资本主义批判巨作,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气象的人文奇书。它融合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美学、道德学等话语,形成了独特的杂语糅合的话语构型。在经济学话语和哲学话... 《资本论》不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科学著作,而是一部多层次、多视域的资本主义批判巨作,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气象的人文奇书。它融合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美学、道德学等话语,形成了独特的杂语糅合的话语构型。在经济学话语和哲学话语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之外,它还用尖峭的讽刺嘲弄了资产阶级及其辩护者的贪婪虚伪,用深刻的道德话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自由王国的必然来临。不同话语的异质融合,造就了《资本论》这部社会科学巨著将思想震撼、情感激荡和诗性感召融为一炉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诗性杂语 道德话语 讽刺话语 文学雄辩话语
下载PDF
防止“小文人语篇”泛化的依据及措施
3
作者 周云 刘肖 彭秋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小文人语篇"泛化的危害很大,要防止"小文人语篇"泛化应上下联动,层层努力:顶层设计要规避"小文人语篇",作文考题不要"诱导"学生写"小文人语篇",社会上不要炒作"小文人语篇&quo... "小文人语篇"泛化的危害很大,要防止"小文人语篇"泛化应上下联动,层层努力:顶层设计要规避"小文人语篇",作文考题不要"诱导"学生写"小文人语篇",社会上不要炒作"小文人语篇",教师不要强化"小文人语篇",学生不要迷恋"小文人语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作文 小文人语篇 泛化 依据 措施
下载PDF
世界诗学的构想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宁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9-176,共8页
伴随着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进程,“世界文学”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的又一热门话题。当年,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学”的构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非西方文学作品后,受到极大的启发。
关键词 “世界文学” 诗学 人文学科 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 全球化 非西方 歌德
原文传递
诗篇中的空间映射 被引量:19
5
作者 蒋勇 祝克懿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0-33,57,共5页
Fauconnier提出的空间映射论把人们的联想过程比喻成从一个心智空间跨越到其他心智空间的过程。作者在创作诗篇时有时自然而然地要利用人们的联想规律,因此空间映射法是一种艺术手法,可从空间映射的角度来解析某些诗篇的构建和理解过程... Fauconnier提出的空间映射论把人们的联想过程比喻成从一个心智空间跨越到其他心智空间的过程。作者在创作诗篇时有时自然而然地要利用人们的联想规律,因此空间映射法是一种艺术手法,可从空间映射的角度来解析某些诗篇的构建和理解过程。诗篇中的空间映射主要分为类比映射、语用函项映射、角色与其值之间的映射、对比映射以及复合式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映射 心智空间 扩散激活模型 诗篇
下载PDF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诗歌语篇连贯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建生 姚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7,共5页
国内外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很多,对诗歌语篇的研究却很少见,且多利用平行、重复等显性衔接手段,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诗歌最显著的语篇特征是缺乏显性衔接手段,用隐晦的连贯来增大内涵。这需要调动较多... 国内外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很多,对诗歌语篇的研究却很少见,且多利用平行、重复等显性衔接手段,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诗歌最显著的语篇特征是缺乏显性衔接手段,用隐晦的连贯来增大内涵。这需要调动较多的认知运作,不能简单地将衔接和连贯结合起来处理。本文从认知诗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指导,围绕体验性、关联性、创造性等特点,从宏观角度对英国诗人George Herbert的诗歌Virtue连贯性进行解释,指出作者和读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世界知识对构建诗歌语篇连贯的不可或缺性,尝试为探讨诗歌语篇连贯提供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理想化认知模型 语篇连贯 激活
下载PDF
取效行为与诗歌语篇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风光 张绍杰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8,21,共4页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中的“取效行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概念,但尚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取效行为研究的回顾,在语用学的框架内梳理出取效行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诗歌语篇的取效行为模式。本研究不但表...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中的“取效行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概念,但尚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取效行为研究的回顾,在语用学的框架内梳理出取效行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诗歌语篇的取效行为模式。本研究不但表明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价值,而且为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一种新的语言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效行为 诗歌语篇 取效行为模式
下载PDF
文学语用学的理论特征与范式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婉孜 刘风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3-146,共4页
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作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 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作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尚处于形成阶段,但是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文学研究势必会显示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篇 语用学 理论特征 取效行为 诗歌语篇
下载PDF
诗学篇章与隐喻 被引量:8
9
作者 孙凯 董文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2-55,共4页
近几年来 ,隐喻已成为语言学及其他边缘学科较热门的话题 ,出现了许多从心理语言学、修辞学、对比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但隐喻在篇章 (特别是诗篇 )层面上的功能尚须作进一步的多方面的探索 ,分析其成... 近几年来 ,隐喻已成为语言学及其他边缘学科较热门的话题 ,出现了许多从心理语言学、修辞学、对比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但隐喻在篇章 (特别是诗篇 )层面上的功能尚须作进一步的多方面的探索 ,分析其成因和基础以及与诗学篇章亲近的原因等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篇章 隐喻 功能 研究
下载PDF
构筑诗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龚莉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99,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认为"美"和"善"可以统一。西方哲学在理解"美"和"善"之间,有着从哲学的遮蔽到美学回归的历程。"思和诗"融合为一体,互补和谐,话语搭建出了中西方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德育—诗性语言—美育"形成了以诗意话语表述为中心,以潜移默化的生活视角为方式,以德育提升为目的互为辅助的形成途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诗意 话语表达
下载PDF
英语抒情诗中“偏离”手段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丙堂 李正栓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0-75,共6页
在英语抒情诗这种话语方式中,诗人常借助于偏离手段来实现表意寄情的语用效果。文章从诗歌语言的多个层面分析了英语抒情诗中偏离手段的应用,包括字系与词汇偏离、句法偏离、篇章结构偏离、音韵与格律偏离、逻辑偏离和语义偏离等。分析... 在英语抒情诗这种话语方式中,诗人常借助于偏离手段来实现表意寄情的语用效果。文章从诗歌语言的多个层面分析了英语抒情诗中偏离手段的应用,包括字系与词汇偏离、句法偏离、篇章结构偏离、音韵与格律偏离、逻辑偏离和语义偏离等。分析表明偏离手段的使用凸现了诗歌的中心内容,形象并贴切地映射了诗人的内心情思和感受。文章提示,在鉴赏英语抒情诗时,读者应在理解诗歌字面意思的基础之上,从多维度来解读诗歌话语,从而透视诗人的情感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抒情诗 偏离 诗歌话语
原文传递
文化形态与诗性话语:中国传统美学的两大知识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睿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8-162,共5页
与西方美学相比较,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形成一套学科性的知识体系,而是以一种宽泛的审美文化形态而存在;与之相应,它的表述方式也不同于西方美学使用的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的理论话语,而是以诗性话语为主。文化形态与诗性话语作为中国传统... 与西方美学相比较,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形成一套学科性的知识体系,而是以一种宽泛的审美文化形态而存在;与之相应,它的表述方式也不同于西方美学使用的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的理论话语,而是以诗性话语为主。文化形态与诗性话语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两大特征,不仅具有突出的民族性,而且使审美认知与实际的艺术体验达到了高度吻合,对今天的文学艺术批评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文化形态 诗性形态 经验形态
下载PDF
诗歌语篇的认知语用文体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风光 杨维秀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8-40,共3页
认知语用文体学是随着文学阅读和分析的"认知转向"而兴起的一门年轻学科。它对文本产出和消费过程中的意义生成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主要探讨作为"文学的终极目标""人类智慧的升华"的诗歌语篇的认知语... 认知语用文体学是随着文学阅读和分析的"认知转向"而兴起的一门年轻学科。它对文本产出和消费过程中的意义生成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主要探讨作为"文学的终极目标""人类智慧的升华"的诗歌语篇的认知语用文体特征,如图形与背景、认知指示语以及概念隐喻等。通过对研究范式以及具体研究示例的初步探讨来加强该学科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用文体学 诗歌语篇 理论 实践
下载PDF
从“翻译诗学”到“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建构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路径与指归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洪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6-188,75,共14页
作为中国本土诗学思想的结晶,中国古典文论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诗学话语体系,其对外翻译与传播是建构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鉴于当前中国古典文论基本囿于本土而国际文化场域又以西方为中心的现状,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应... 作为中国本土诗学思想的结晶,中国古典文论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诗学话语体系,其对外翻译与传播是建构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鉴于当前中国古典文论基本囿于本土而国际文化场域又以西方为中心的现状,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应以中国古典文论的对外译介为切入,逐步实现其从本土诗学到“翻译诗学”,再到“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的跨越,由此推动中国古典文论从本土走向西方、进而走向世界。而在此进程中,以中国古典文论为根基的整个中国文论可以逐渐在国际文艺理论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国际话语权力,赢得国际话语地位,从而为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诗学 比较诗学 世界诗学 话语权力 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70年课程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生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31,共12页
课程研究范式是明晰课程研究价值取向与历史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范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西方经验借鉴到本土自觉探索的艰辛发展历程,先后出现了大教学论下的课程论“隐匿”范式、大教学论下的课程论“突围”范式、... 课程研究范式是明晰课程研究价值取向与历史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范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西方经验借鉴到本土自觉探索的艰辛发展历程,先后出现了大教学论下的课程论“隐匿”范式、大教学论下的课程论“突围”范式、课程论研究的全面西学范式、课程论研究的社会批判范式、课程论研究的解释学范式以及课程论研究的混合设计范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课程研究范式也需顺势而为,应从“技术控制”走向“文化社会”建构,从“悬置静止”走向“关系意义”生成,从一元化的理解式建构走向本土变革式理论创生,从封闭式的方法坚守走向开放式的大数据依托,从科学化语言走向诗性化语言,以此来抒写课程研究领域自己的故事,创新中国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社会批判范式 解释学范式 混合设计范式 诗性化语言 课程思维 话语体系
下载PDF
论方以智《诗说》“正变”观及其诗学实践
16
作者 童溪乔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4-41,共8页
《诗说》是方以智为数不多的阐发诗学理论和进行诗学批评的专章。它基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正变”观,针对明代诗坛的时文风气,结合三教融通的哲学方法,阐明了理想化的诗歌发展理念:正变相济、融会通变。其诗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诗说》是方以智为数不多的阐发诗学理论和进行诗学批评的专章。它基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正变”观,针对明代诗坛的时文风气,结合三教融通的哲学方法,阐明了理想化的诗歌发展理念:正变相济、融会通变。其诗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说》中的“正变”观,又与其存在着矛盾而统一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诗说》 “正变”观 诗学实践
下载PDF
诗意德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实践路向
17
作者 冯铁山 戴梦姿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5期40-45,共6页
诗意德育研究源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诗教”,是德育民族化价值观念的坚守。“诗教”不仅是诗意德育历时性研究的起始对象,也是其理论体系及操作模式建构共时性的起始概念,而且蕴涵着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管理、评价等... 诗意德育研究源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诗教”,是德育民族化价值观念的坚守。“诗教”不仅是诗意德育历时性研究的起始对象,也是其理论体系及操作模式建构共时性的起始概念,而且蕴涵着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管理、评价等研究对象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发展的“胚芽”,并隐藏着新时代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运用的“基因”,自然成为其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开展诗意德育实践,其路向主要是:营造诗意德育场,复活学生的新感性;回归德育生活世界,灵活运用诗性智慧;运用诗意言说方式,增强学校德育的亲和力;建构民族化的德育模式,臻于真善美圆融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德育 诗教 诗意德育场 德育生活世界 诗性智慧 诗意言说 民族化 德育模式
下载PDF
文学性的多元动态阐释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敏宏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5-78,110,共5页
鉴于学界对文学性的界定十分模糊,常常因为不能合理地处理文学性各相关因素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而造成争议,为进一步奠定文学研究及文学翻译研究的基础,运用归纳与演绎的论证方法总结了形式主义及解构主义的极端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借用法... 鉴于学界对文学性的界定十分模糊,常常因为不能合理地处理文学性各相关因素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而造成争议,为进一步奠定文学研究及文学翻译研究的基础,运用归纳与演绎的论证方法总结了形式主义及解构主义的极端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借用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的"构成论诗学"和"条件论诗学"两大概念,分析了文学性各相关因素的性质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分析认为:文学性具有多元、动态、开放的特征;在文学性的多元构成中,各个单元均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彼此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任何一个单元都不可能解释整个复杂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构成论诗学” “条件论诗学” 泛话语特征
下载PDF
论翻译话语对意识形态的依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邵霞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6-79,92,共5页
翻译话语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确定以及对翻译研究发展水平上。借助描述性研究方法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翻译活动中从翻译文本的选... 翻译话语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确定以及对翻译研究发展水平上。借助描述性研究方法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翻译活动中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结果的产生,意识形态都在有形地或是无形地发挥着操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意识形态 话语 操控
下载PDF
辨味言诗: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醇”
20
作者 李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9,共12页
“醇”来自中国古代早期的制酒工艺。由味觉体验而及美学意味,“醇”在儒家政教礼乐秩序中被赋予了醴厚丰熟的象征意味,道家学说中的“醇”更多表现为一种自然美学境界,又被作为个体精神气质向度上的一种美学特质。“醇”在唐代开始进... “醇”来自中国古代早期的制酒工艺。由味觉体验而及美学意味,“醇”在儒家政教礼乐秩序中被赋予了醴厚丰熟的象征意味,道家学说中的“醇”更多表现为一种自然美学境界,又被作为个体精神气质向度上的一种美学特质。“醇”在唐代开始进入诗学范畴。宋代确立起“醇”的辨味诗学。宋人谈论诗味,更为注重其内在的丰富性和品评之中的辨别比较,丰富性主要体现在批评话语方面,由“醇”而派生出的“醇淡”“醇深”“醇粹”等词语时见于宋人日常文字,品评之细致则以“醇醨异味”话题的讨论最为典型。“醇”及其所生发的概念在明代成为复古诗学标举格调、宗尚以及诗歌辨体批评的常用语词。复古诗学还从创作和接受层面提出了“醇味如一”“自别醇醨”等有意味的话题。“醇”在清代诗学语境中展开了更为多样的层面,官方话语着意阐发其儒家政教意味之“醇和”,士人表达强调以学问之“醇”重建风雅正统,诗学批评则标举“醇”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范畴 批评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