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宁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志效 周贝贝 +1 位作者 张娜 黄海燕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5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为了解济宁地区献血人群中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简称HPV B19)感染情况,探讨血浆合并对其检出率的影响情况,降低临床输血风险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采集的960份... 目的为了解济宁地区献血人群中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简称HPV B19)感染情况,探讨血浆合并对其检出率的影响情况,降低临床输血风险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采集的960份献血员血液样本进行单人份及随机8人份血浆合并样本进行HPV B19-Ig G、Ig M抗体及DNA检测。结果单人份血浆与随机8人份血浆合并样本HPV B19 Ig G抗体、Ig 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15%、5.94%、35.83%、12.50%,抗体阳性标本中单人份及血浆合并样本DNA阳性率分别为0.83%、5.00%。其中Ig M抗体阳性组B19 DNA检出率明显高于Ig G阳性组。结论献血人群中存在较高的HPV B19感染率,血浆合并后Ig M抗体及DNA检出率较高,未提示其传播风险降低,应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免疫功能低下者选择性输注B19-Ig G抗体滴度较高的血液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人细小病毒B19 血浆合并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原文传递
血浆混合实验联合血栓弹力图在HBV患者临床输血中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炜 梅书豪 王化强 《医药论坛杂志》 2024年第8期855-85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混合实验联合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实验(CCT)在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临床输血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0例HBV患者为研究组,根据1∶1原则,另选取本院同期40例... 目的探讨血浆混合实验联合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实验(CCT)在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临床输血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0例HBV患者为研究组,根据1∶1原则,另选取本院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TEG、CCT及血小板计数(PLTs)检查,比较2组TEG指标、CCT指标及PLTs结果[血液凝固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角(Angle)、最大振幅(MA)、30 min内血凝块幅度减少速率(Ly30);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g);PLTs],分析研究组TEG指标与CCT指标、PLTs相关性,比较研究组TEG指标与TCC指标、PLTs的异常率,对比纠正组与未纠正组血浆输注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R、K、PT、APTT、TT、INR、FDP、Fig高于对照组,Angle、MA、CI、PTA、PLTs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T、APTT、INR与K、R呈正相关,与MA呈负相关,PTA与K、R呈负相关,PTA、Fig、PLTs与MA呈正相关,INR与CI呈负相关,PTA、Fig与CI呈正相关,且INR异常率高于R异常率,PLTs异常率高于MA异常率(P<0.05);纠正组血浆输注治疗有效率高于未纠正组(P<0.05)。结论血浆混合试验联合TEG能更精确反映HBV患者凝血状态,有助于优化输血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血,降低临床输血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混合试验 血栓弹力图 常规凝血实验 输血
原文传递
在大气气氛下应用激光和等离子体混合方法制备氮化钛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凤久 于撼江 张军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在大气气氛下,采用连续CO2激光和氮等离子体混合法(LPN)对工业纯钛样品表面进行处理,获得了氮化钛膜层。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满意的氮化效果。在激... 在大气气氛下,采用连续CO2激光和氮等离子体混合法(LPN)对工业纯钛样品表面进行处理,获得了氮化钛膜层。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满意的氮化效果。在激光功率密度2.0×10^3~1.0×10^6W/cm^2,扫描速度200~1000mm/min的区间内,激光功率密度越高,扫描速度越低,氮化效果越好。工业纯钛样品的氮化深度最佳可达80μm。在有效氮化区域内,氮含量随深度变化迅速,而在过渡区域内,氮含量变化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和等离子体混合法 氮化钛 形貌与结构的表征
原文传递
激光和等离子体混合法氮化铁表面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军友 孙凤久 +2 位作者 于撼江 杨玉玲 严平沅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77-1582,共6页
采用激光和氮等离子体混合方法在大气气氛下对铁样品表面进行处理,获得了铁氮化合物表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氮化处理样品测试,得到样品的相结构。分别使用混合方法与普通激光氮化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样品表面进行氮化处理,结果表... 采用激光和氮等离子体混合方法在大气气氛下对铁样品表面进行处理,获得了铁氮化合物表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氮化处理样品测试,得到样品的相结构。分别使用混合方法与普通激光氮化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样品表面进行氮化处理,结果表明通过混合方法提高了氮化物含量,并有效地抑制了氧化发生。利用扫描电镜(SEM)测量氮化后样品得出氮的最大质量分数可达34.44%,有效氮化层深度可达11.21μm。讨论激光功率密度、氮等离子体流量、扫描速度等参数对混合法氮化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激光功率密度和扫描速度分别与氮化物衍射峰相对强度成线性递增关系和二次方递减关系。而随着氮等离子体流量的增加,氮化物含量增加;但是当氮等离子体流量大于0.9 m3/h后,氮化所需活化氮达到饱和,氮化物含量不再增加。另外,氮化后样品的硬度得到了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铁氮化合物 激光等离子体混合法 表面改性 氮化方法
原文传递
激光和等离子体混合法氮化钛表面 被引量:1
5
作者 于撼江 孙凤久 张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87-1989,共3页
采用激光和氮等离子体混合方法在大气气氛下对钛样品表面进行处理,获得了钛氮化合物表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氮化处理后的样品测试,得到了样品的相结构。分别使用该方法与普通激光氮化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样品表面进行氮化处理,结... 采用激光和氮等离子体混合方法在大气气氛下对钛样品表面进行处理,获得了钛氮化合物表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氮化处理后的样品测试,得到了样品的相结构。分别使用该方法与普通激光氮化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样品表面进行氮化处理,结果表明通过混合方法提高了氮化物含量,并有效地抑制了氧化发生。讨论了氮等离子体流量对混合法氮化效果的影响。随着氮等离子体流量的增加,氮化物含量增加;但是当氮等离子体流量>0.8m3/h后,氮化所需活化氮达到饱和,氮化物含量不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氮化合物 激光等离子体混合法 表面改性
下载PDF
GCr15钢等离子体基离子混合注入层摩擦特性研究
6
作者 车仁超 杨孚标 +2 位作者 张家春 马新欣 夏立芳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14,共3页
研究了GCr15钢等离子体基离子混合注入N、Ti层的元素浓度分布和摩擦特性。结果表明,GCr15钢经等离子体基离子混合注入后,改性层与基体间的过渡混合区中N、Ti和Fe元素浓度梯度渐变,同时出现了明显的界面混合效应;... 研究了GCr15钢等离子体基离子混合注入N、Ti层的元素浓度分布和摩擦特性。结果表明,GCr15钢经等离子体基离子混合注入后,改性层与基体间的过渡混合区中N、Ti和Fe元素浓度梯度渐变,同时出现了明显的界面混合效应;GCr15钢的摩擦特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离子混合注入 改性层 摩擦特性 轴承钢
下载PDF
等离子体强化混合燃气燃烧研究
7
作者 纪海龙 冯喜平 《河南科技》 2018年第10期139-142,共4页
为验证等离子体对固冲发动机中气相组分燃烧的强化特性, 通过建立等离子体助燃理论模型, 对有无等离子体条件下的混合燃气在固冲补燃室中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燃烧室中加入等离子体后, 有效促进了混合燃气... 为验证等离子体对固冲发动机中气相组分燃烧的强化特性, 通过建立等离子体助燃理论模型, 对有无等离子体条件下的混合燃气在固冲补燃室中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燃烧室中加入等离子体后, 有效促进了混合燃气的链式反应, 缩短了燃烧时间; 等离子体显著提高了混合燃气的燃烧效率, 燃烧效率增加了16.6%.与实验结果对比可知, 数值计算结果误差在10%以内, 说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较为准确地模拟了混合燃气燃烧过程, 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混合燃气 固冲发动机 燃烧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