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1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油田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84
1
作者 任韶然 于洪敏 +2 位作者 左景栾 高海涛 林伟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3-416,共4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中原油田胡12块原油的氧化性能与氧化规律,确定了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评价了中、高渗透非均质油藏空气泡沫的封堵特性与调驱效果,优选了空气泡沫调驱的注采方案。矿场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胡12块...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中原油田胡12块原油的氧化性能与氧化规律,确定了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评价了中、高渗透非均质油藏空气泡沫的封堵特性与调驱效果,优选了空气泡沫调驱的注采方案。矿场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胡12块原油具有良好的氧化性能,在中、高渗透非均质油藏中,空气泡沫-空气-水交替注入效果较好。说明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非均质油藏 空气泡沫调驱技术 物理实验 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下载PDF
物理场对金属凝固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65
2
作者 范金辉 翟启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1-17,共7页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电流、磁场和超声波处理对金属凝固过程与凝固组织影响的研究概况 ,根据电磁学、声学及金属凝固原理分析了物理场细化和改善凝固组织的主要机制 ,提出了外加物理场凝固细晶技术在工业中应用尚需研究解决的技术与理论问...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电流、磁场和超声波处理对金属凝固过程与凝固组织影响的研究概况 ,根据电磁学、声学及金属凝固原理分析了物理场细化和改善凝固组织的主要机制 ,提出了外加物理场凝固细晶技术在工业中应用尚需研究解决的技术与理论问题 ,特别强调了脉冲物理场处理技术的优越性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场 凝固 组织
下载PDF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 被引量:70
3
作者 王双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是水下采煤工作之重点,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精确确定的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单靠其中的一种也不能确定,将几种方法相互结合则是准确得到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方法的...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是水下采煤工作之重点,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精确确定的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单靠其中的一种也不能确定,将几种方法相互结合则是准确得到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方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经验公式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现场实测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注CO_2吞吐开采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沈德煌 张义堂 +2 位作者 张霞 吴淑红 李春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6,共4页
利用物理模拟技术,对蒸汽吞吐后期的稠油油藏转注CO2 吞吐技术以改善其开采效果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后期油藏转注CO2 吞吐开采:①增加了弹性驱能量;②CO2 溶解于稠油中,使原油粘度降低;③乳化液破乳:高轮次吞吐使原油物... 利用物理模拟技术,对蒸汽吞吐后期的稠油油藏转注CO2 吞吐技术以改善其开采效果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后期油藏转注CO2 吞吐开采:①增加了弹性驱能量;②CO2 溶解于稠油中,使原油粘度降低;③乳化液破乳:高轮次吞吐使原油物性变差,粘度大幅度增高;而CO2 溶解于稠油和水中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④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得到改善,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实验研究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转注CO2 吞吐开采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该技术改善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物理模拟 蒸汽吞吐 二氧化碳吞吐技术 油藏开采机理 现场试验
下载PDF
交变电磁场对煤吸附瓦斯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2
5
作者 何学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3-67,共5页
煤对瓦斯气体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过程,最终表现为煤表面分子与气体分子间电引力作用过程;通过对施加交变电磁场条件下煤吸附瓦斯物性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初步得出了外加交变电磁场可以改变煤对瓦斯气体分子的吸附能力的结... 煤对瓦斯气体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过程,最终表现为煤表面分子与气体分子间电引力作用过程;通过对施加交变电磁场条件下煤吸附瓦斯物性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初步得出了外加交变电磁场可以改变煤对瓦斯气体分子的吸附能力的结论,并据此解释了矿井瓦斯灾害发生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瓦斯 吸附特性 交变电磁场
下载PDF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惠红 冯天佑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3-215,共3页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论证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之间的不相适应 ,提出了田径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改革思路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又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这...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论证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之间的不相适应 ,提出了田径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改革思路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又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这一研究在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效果提高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田径 课程
原文传递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 被引量:43
7
作者 刘贤赵 王庆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3年第6期36-37,63,共3页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野外实习进行改革。结合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情况,对野外实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对野外实习改革的主...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野外实习进行改革。结合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情况,对野外实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对野外实习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课 高校 野外实习 教学改革 实习基地 实习方法
下载PDF
“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改革与体会 被引量:33
8
作者 王家生 谢树成 龚一鸣 《中国地质教育》 2009年第2期79-82,共4页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通过探索该课程整个教学环节中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的改革经验,提出了北戴河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教学理念、路线设计、陈列...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通过探索该课程整个教学环节中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的改革经验,提出了北戴河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教学理念、路线设计、陈列室和教材建设等一系列具体教学措施。认为室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开发和挖掘校园周围和校园内部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各种地质现象,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让"枯燥"的地质知识鲜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地质学 野外实习 室内实习 改革
下载PDF
福建省冬季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 被引量:28
9
作者 何芬 赖绍钧 +3 位作者 池艳珍 鲍瑞娟 许金镜 温珍治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6-310,共5页
利用福建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暴雨资料,分析了福建冬季暴雨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冬季暴雨主要发生在闽西;福建冬季暴雨主要是南支槽东移、切变线维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所致;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 利用福建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暴雨资料,分析了福建冬季暴雨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冬季暴雨主要发生在闽西;福建冬季暴雨主要是南支槽东移、切变线维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所致;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沛的水汽、对流不稳定和辐合上升运动密切相关,但大气层结比汛期暴雨要稳定得多;冬季暴雨异常与500 hPa大气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它们可能主要通过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福建冬季暴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暴雨 时空分布 天气系统 物理量场 ELNINO
下载PDF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ess Landslide along the Contact between Loess and Neocene Red Mudstone 被引量:25
10
作者 WENBaoping WANGSijing +3 位作者 WANGEnzhi ZHANGJianmin WUYugeng WANGXing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The loess landslide along the contact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mudstone (NRM) is one of those that have occurred extensively and frequently in loess areas of Chin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type... The loess landslide along the contact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mudstone (NRM) is one of those that have occurred extensively and frequently in loess areas of Chin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type of landslides, a distressed loess slope being subjected to deformation along the loess-NRM contact was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hrough approaches of field monitoring and laboratory physical modeling. Field observation and physical modeling shows that the slope deformation will experience two distinct processes: 1) laterally retrogressive and vertically progressive propagation, which was initiated by falling of the slope head; and 2) retrogressively separate mass sliding along the weak basal zone of the loess-NRM contact with minor sliding along the paleosols within the loess. Shear failure of the loess-NRM contact may initiate in the middle section, followed by a progressive propagation towards the slope toe and inner slop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essed slope are largely constrained by slope topography, the unique structur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ess and paleosols, and occurrence and nature of the loess-NRM contact. Rainfall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pe through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loess and soil of the loess-NRM contact. Additionally, improper style and intensity of cutting on the slope greatly enhance and accelerate the deformation course of the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landslide contact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mudstone deformation mechanism field monitoring physical modeling.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changes in properties of water under the action of a magnetic field 被引量:23
11
作者 PANG XiaoFeng1,2 & DENG Bo1 1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2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Materials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5, China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8年第11期1621-1632,共12页
The properties of water and their changes under the action of a magnetic field were gathered by the spectrum techniques of infrared, Raman, visible, ultraviolet and X-ray lights, which may give an insight into molecul... The properties of water and their changes under the action of a magnetic field were gathered by the spectrum techniques of infrared, Raman, visible, ultraviolet and X-ray lights, which may give an insight into molecular and atomic structures of water. It was found that some properties of water were changed, and a lot of new and strange phenomena were discovered after magnetization. Magnetized water really has magnetism, which has been verified by a peak shift of X-ray diffraction of magnetized water + Fe3O4 hybrid relative to that of pure water + Fe3O4 hybrid, that is a saturation and memory effect. The properties of infrared and ultraviolet absorptions, Raman scattering and X-ray diffraction of magnetized water were greatly changed relative to those of pure water; their strengths of peaks were all increased, the frequencies of some peaks did also shift, and some new peaks, for example, at 5198, 8050 and 9340 cm?1, occurred at 25°C after water was magnetized. In the meanwhile, the magnetized effects of water are related to the magnetized time, the intensity of an externally applied magnetic field, and the temperature of water, but they are not a linear relationship. The study also showed a lot of new and unusual properties of magnetized water, for example, the six peaks in 3000–3800 cm?1 in infrared absorption, the exponential increase of ultraviolet absorption of wave with the decreasing wavelength of light of 200–300 nm, the frequency-shifts of peaks, a strange irreversible effect in the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processes, as well as a stronger peak of absorption occurring at 50°C, 70°C and 80°C, the existence of many models of motion from 85°C to 95°C in 8000–10000 cm?1, and so on.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water is very complicated, which needs further study. Furthermore, the macroscopic feature of mechanics, for instance, surface tension force of magnetized water, was also measured. Experiments discovered that the size in contact angles of magnetized water on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re WATER MAGNETIZED WATER MAGNETIC-field physical property spectrum SATURATION and memory effect mechanical feature surface tension force polarization ANGLES of contact
原文传递
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吞吐技术与矿场试验 被引量:25
12
作者 梁金中 王伯军 +3 位作者 关文龙 侯平舒 彭妥 苗利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4-332,共9页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吞吐开发的机理和相关油藏工程问题。研究表明:火烧油层吞吐具有热力降黏、原油裂解改质和烟道气溶解降黏等多重作用机理,火烧油层吞吐开发理念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结...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吞吐开发的机理和相关油藏工程问题。研究表明:火烧油层吞吐具有热力降黏、原油裂解改质和烟道气溶解降黏等多重作用机理,火烧油层吞吐开发理念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结合火烧油层吞吐面临的油藏特征和转火驱的要求,给出了火烧油层吞吐开发模式的井网设计原则、周期注气量和注气速度的优化方法,并指出了火烧吞吐实施过程中对点火工艺和防腐工艺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研究结果应用于内蒙M8井区火烧油层吞吐矿场试验中,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该技术适合于深层、超深层以及水敏性等难以注蒸汽开发的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油层吞吐 水敏油藏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矿场试验
下载PDF
四川盆地喜马拉雅期张扭性断裂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2
13
作者 苏楠 杨威 +7 位作者 苑保国 戴鑫 王小丹 武赛军 马石玉 谢武仁 张光武 裴仰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62-2378,共17页
前人对四川盆地盆缘冲断带及川中高-磨地区断裂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但对于盆地其他区块断裂发育特征、形成演化及应力背景的认识尚不充分.发现了梓潼-成都-威远-华蓥山-广安地区震旦系-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的一套区域性张扭性断裂,主... 前人对四川盆地盆缘冲断带及川中高-磨地区断裂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但对于盆地其他区块断裂发育特征、形成演化及应力背景的认识尚不充分.发现了梓潼-成都-威远-华蓥山-广安地区震旦系-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的一套区域性张扭性断裂,主要自震旦系及以下地层向上延伸切穿二叠系地层,多为高陡、小断距正断层,部分形成负花状构造.根据该断裂系统的剖面产状、纵向穿层特征及盆地范围内体现出的分异性,推断该断裂系统形成于喜马拉雅期.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发现该断裂体系应发育于扭张性应力环境中,该断裂体系的发育指示了四川盆地内部新生代存在南西-北东向张应力,可能与四川盆地新生代发生的逆时针旋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张扭性断裂 喜马拉雅期 物理模拟 应力背景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从“心理场”论谈体育教学环境的创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鑫 张志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2-74,共3页
本文主要运用“心理场”论(S-S理论)以及相关学科和理论探讨了体育教学环境中各子系统的各种关系,充分查阅资料,利用前人在教学论和体育教学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对如何运用S-S理论即B=f(P.E)创建、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作了进一步分析。将... 本文主要运用“心理场”论(S-S理论)以及相关学科和理论探讨了体育教学环境中各子系统的各种关系,充分查阅资料,利用前人在教学论和体育教学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对如何运用S-S理论即B=f(P.E)创建、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作了进一步分析。将体育教学场分为两个层面,即:物理场和社会场,进行了探究,论述了其重要性与作用,旨在面临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为体育学科教学理论建设提供依据,对于我国新的体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进行与发展具有深一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场 体育教学环境 物理场 社会场
下载PDF
2005年登陆台湾岛台风路径特点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爱鸣 林毅 刘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43,共7页
2005年“海棠”、“泰利”和“龙王”3个台风先后在台湾花莲附近登陆后再次在福建登陆。其中“海棠”和“泰利”登陆台湾岛前后路径异常,发生打转、滞留。作者利用常规天气图,结合相关的物理量场对这3个台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岛... 2005年“海棠”、“泰利”和“龙王”3个台风先后在台湾花莲附近登陆后再次在福建登陆。其中“海棠”和“泰利”登陆台湾岛前后路径异常,发生打转、滞留。作者利用常规天气图,结合相关的物理量场对这3个台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岛台风发生路径异常除了受台湾岛地形影响外,与副热带高压、台风南侧流场、冷空气活动及有关物理量场的分布特征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路径异常 台湾岛中央山脉
下载PDF
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驱室内实验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洪宝 刘永建 +2 位作者 塔耀晶 王世红 温亚雄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4-627,共4页
针对稠油油藏蒸汽驱进入开发中后期高温蒸汽超覆现象严重、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依据蒸汽驱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利用高温高压二维比例物理模型,开展了单纯蒸汽驱和氮气辅助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直观分析了蒸汽超覆温度场特征,探讨... 针对稠油油藏蒸汽驱进入开发中后期高温蒸汽超覆现象严重、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依据蒸汽驱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利用高温高压二维比例物理模型,开展了单纯蒸汽驱和氮气辅助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直观分析了蒸汽超覆温度场特征,探讨了氮气对蒸汽波及效率、驱替效率和热损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纯蒸汽驱时,蒸汽波及范围主要集中在油层顶部,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层底部,蒸汽波及效率57.3%;注氮气后,蒸汽波及范围明显扩大,蒸汽超覆现象得到抑制,蒸汽波及效率65.8%,比单纯蒸汽驱提高了8.5百分点,而驱替效率提高了1.5百分点,氮气提高波及效率是蒸汽驱增产的主要因素。氮气辅助蒸汽驱能够有效降低生产井含水率,较单纯蒸汽驱可提高采收率6.7百分点;氮气辅助蒸汽驱降低了蒸汽热损失,较单纯蒸汽驱热损失降低了1.6×10^4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蒸汽超覆 物理模拟 温度场 热损失 稠油
下载PDF
2009年7月17日唐山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晓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1期48-53,共6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17日唐山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低层冷空气交汇引起的。降水前期,唐山地区中低层水汽强辐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冷空气从底层侵入,抬...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17日唐山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低层冷空气交汇引起的。降水前期,唐山地区中低层水汽强辐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冷空气从底层侵入,抬升暖湿气流,低层暖锋锋生使对流不稳定性增大,上升运动加强,降水量增大。强降水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斜升运动机制。850 hPa湿位涡正压项MPV1>0区域较好地反映出冷空气活动特征,强降水出现在MPV1零线附近偏冷空气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西南气流 切变线 湿位涡
下载PDF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双美 《江苏地质》 2006年第1期64-66,共3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是水下采煤工作之重点,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精确确定的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单靠其中的一种也不能确定,将几种方法相互结合则是准确得到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方法的...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是水下采煤工作之重点,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精确确定的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单靠其中的一种也不能确定,将几种方法相互结合则是准确得到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方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经验公式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现场实测
下载PDF
聚合物驱在渤海旅大10-1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山金成 刘义刚 卢祥国 《海洋石油》 CAS 2009年第1期47-53,共7页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勘探投入大、采油平台使用寿命短、生产操作费用高和水驱采收率低等特点,如何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从海上油田LD10-1开发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和室内评价实验...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勘探投入大、采油平台使用寿命短、生产操作费用高和水驱采收率低等特点,如何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从海上油田LD10-1开发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和室内评价实验,开展了早期聚合物凝胶和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实施聚合物驱不仅大大缩短油田开发时间、节省操作费用,而且最终采收率也比中后期实施时高。在化学药剂费用相同条件下,"聚合物凝胶+聚合物"段塞组合驱的增油效果要好于单纯聚合物驱。A23井单井组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于2006年3月23日开始,矿场监测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大幅度提高,吸液剖面明显改善,部分油井已陆续见到"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聚合物溶液 驱油效果 室内评价 矿场试验 效果分析
下载PDF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及其理论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秀香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201-203,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理论探讨等方法 ,根据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的要求 ,在对建立评价体系的依据 (未来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进行讨论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高校体育专业主干课———田径课评价体系... 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理论探讨等方法 ,根据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的要求 ,在对建立评价体系的依据 (未来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进行讨论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高校体育专业主干课———田径课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 ,提出新世纪评价体系的 4个发展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课教学 教学效果 评价体系 专项身体素质 教学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