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3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邻苯二甲酸-邻菲罗啉-铕-铽络合体系的荧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孙波 赵莹 +3 位作者 徐端夫 吴瑾光 周维金 徐光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29,共5页
波长为365nm的紫外光激发下均可发出特征荧光的邻苯二甲酸-邻菲罗啉-铕和铽固体络合物以机械研磨和化学作用两种方式进行混合,研究了这两系列混合络合物的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由于铕、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其荧光强... 波长为365nm的紫外光激发下均可发出特征荧光的邻苯二甲酸-邻菲罗啉-铕和铽固体络合物以机械研磨和化学作用两种方式进行混合,研究了这两系列混合络合物的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由于铕、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其荧光强度变化较大,而荧光发射峰位基本不变。经化学混合后铽对铕的荧光强度有极强的敏化作用,铕对铽具有很强的猝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二甲酸 邻菲罗啉 荧光光谱 稀土配合物
下载PDF
活性污泥中细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及其途径 被引量:20
2
作者 沈萍萍 王莹莹 顾继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43-646,共4页
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到的菌种对邻苯二甲酸 (P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MPE)进行好氧条件降解研究 ,检测了分离到的 5种细菌降解邻苯二甲酸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能力 .结果表明 ,ComamonasacidovoransFy- 1在 4 8h内将浓度高达 2 6 0 0mg/... 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到的菌种对邻苯二甲酸 (P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MPE)进行好氧条件降解研究 ,检测了分离到的 5种细菌降解邻苯二甲酸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能力 .结果表明 ,ComamonasacidovoransFy- 1在 4 8h内将浓度高达 2 6 0 0mg/L的邻苯二甲酸完全矿化 ;两个细菌的组合 (组合I包括Pseudomonasfluorescens,P .aureofa cien和Sphingomonaspaucimobilis;组合II包括S .paucimobilis和Xanthomonasmaltophilia)能够在 4 8~ 12 0h内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完全降解 ,产生的中间产物有邻苯二甲酸一甲酯和邻苯二甲酸 .结果表明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微生物降解需要有两种以上细菌才能完成 .图 4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内分泌干扰物 微生物降解 活性污泥
下载PDF
铽苯二甲酸同多核和异多核配合物的发光性能 被引量:12
3
作者 阎冰 张洪杰 +1 位作者 王淑彬 倪嘉缵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84-86,共3页
铽苯二甲酸同多核和异多核配合物的发光性能阎冰张洪杰*王淑彬倪嘉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长春130022)关键词铕,铽,镧,钆,钇,苯二甲酸,配合物,合成,发光性能1997-06-26收... 铽苯二甲酸同多核和异多核配合物的发光性能阎冰张洪杰*王淑彬倪嘉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长春130022)关键词铕,铽,镧,钆,钇,苯二甲酸,配合物,合成,发光性能1997-06-26收稿,1997-08-25修回国家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二甲酸 配合物 发光性能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鞠会艳 韩丽梅 王树起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2年第5期38-40,44,共4页
采用室内培养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根分泌物中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 (L5 和B5)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 ,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 采用室内培养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根分泌物中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 (L5 和B5)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 ,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抑制作用 ,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低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促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 丙二酸 大豆 根腐病 病原菌 化感作用
下载PDF
一株高效DEHP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严佳丽 陈湖星 +5 位作者 杨杨 张凯 王丽 熊丽 耿辉 刘德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32-1540,共9页
【目的】分离得到高效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降解菌。【方法】采用富集培养法筛选分离菌株,并对菌株进行驯化;通过PCR扩增得到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同时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 【目的】分离得到高效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降解菌。【方法】采用富集培养法筛选分离菌株,并对菌株进行驯化;通过PCR扩增得到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同时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菌株对DEHP的降解特性。【结果】分离得到一株能以DEHP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命名为HS-NH1,初步鉴定其为戈登氏菌(Gordoniasp.)。菌株HS-NH1最适的生长和降解条件为30°C、pH 7.0,在此条件下,该菌株60 h内能够将浓度为500 mg/L的DEHP降解90%以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菌株HS-NH1在降解DEHP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底物广谱性试验证明,菌株HS-NH1能够有效地利用多种常见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与芳香族衍生物。【结论】筛选得到了一株DEHP降解菌Gordonia sp.HS-NH1,该菌降解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底物广谱性,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污染治理中将会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 微生物降解 gyrB基因 戈登氏菌属 邻苯二甲酸
原文传递
有机酸在金属氧化物上的吸附对催化臭氧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涛 马军 +2 位作者 陈忠林 齐虹 郭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5-88,共4页
以苯甲酸(BA)、邻苯二甲酸(PA)、商品腐殖酸(CHA)和反渗透法提取的松花江水腐殖酸(SHA)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及羟基氧化铁(FeOOH)和二氧化铈(CeO2)为催化剂时的吸附与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这些有机物的效果.结果表明,BA在FeOOH表面没有吸... 以苯甲酸(BA)、邻苯二甲酸(PA)、商品腐殖酸(CHA)和反渗透法提取的松花江水腐殖酸(SHA)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及羟基氧化铁(FeOOH)和二氧化铈(CeO2)为催化剂时的吸附与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这些有机物的效果.结果表明,BA在FeOOH表面没有吸附,FeOOH对BA催化氧化的去除率比臭氧单独氧化高45%;PA在FeOOH上的吸附使其溶液中的浓度减少了5%,此时FeOOH对PA的氧化没有催化作用.CeO2有助于催化臭氧氧化在其表面吸附较强的PA,且对氧化产生的草酸根有催化去除作用,但对不吸附在其表面的BA没有催化臭氧氧化作用.CeO2对腐殖酸的吸附比FeOOH强,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腐殖酸的作用比FeOOH更显著;当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竞争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位时,催化作用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 邻苯二甲酸 腐殖酸 羟基氧化铁 二氧化铈 催化臭氧氧化
下载PDF
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芘的降解特性及代谢途径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想 张雪英 +4 位作者 周俊 宋军 王建刚 雍晓雨 贾红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94-1803,共10页
多环芳烃(PAHs)因其具有"三致"作用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微生物降解是多环芳烃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的菌株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本文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多环芳烃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到1株以芘为... 多环芳烃(PAHs)因其具有"三致"作用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微生物降解是多环芳烃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的菌株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本文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多环芳烃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到1株以芘为唯一碳源的菌株LX2,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LX2属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X2).菌株在含芘浓度为50 mg·L^(-1)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1 d对芘的降解效率达32.1%.经GC-MS分析发现,Pseudomonas sp.LX2降解芘的中间代谢产物主要有4,5-二氢芘、2'-羟基苯丙酮、苯酚、原儿茶酚.基于鉴定的代谢产物得出芘通过"萘"和"邻苯二甲酸"两种不同的途径被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X2)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铜绿假单胞菌 代谢途径 邻苯二甲酸
原文传递
间苯双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9
8
作者 龙德清 陈胜胜 李德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2-374,391,共4页
以间苯二甲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6个新型具有对称结构的间苯双酰腙类化合物3a^3f,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和MS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3d的活性最好,在50 mg/L质量浓度下... 以间苯二甲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6个新型具有对称结构的间苯双酰腙类化合物3a^3f,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和MS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3d的活性最好,在50 mg/L质量浓度下对水稻纹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二甲酸 双酰肼 双酰腙 合成 生物活性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7种苯多酸及其衍生物的特定总迁移量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建玲 肖晓峰 +4 位作者 陈彤 刘艇飞 何军 邓弘毅 杨娟娟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56-863,共8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同时测定5种食品模拟物(10%(v/v)乙醇、20%(v/v)乙醇、50%(v/v)乙醇、3%(w/v)乙酸和橄榄油)中偏苯三甲酸、偏苯三甲酸酐、间苯二甲酰氯、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酸、对苯...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同时测定5种食品模拟物(10%(v/v)乙醇、20%(v/v)乙醇、50%(v/v)乙醇、3%(w/v)乙酸和橄榄油)中偏苯三甲酸、偏苯三甲酸酐、间苯二甲酰氯、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的特定总迁移量(SML(T))的方法。用食品模拟物浸泡待测样品,冷却至室温并混匀,水基食品模拟物经亲水性聚四氟乙酸针头过滤器过滤后进样;橄榄油用0.1%(w/v)乙酸铵水溶液提取后,下层清液用亲水性聚四氟乙烯针头过滤器过滤后进样。用Synergi Polar-RP色谱柱(250 mm×4.6 mm,4μm)分离,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2 nm。5种食品模拟物中的定量限为0.1~0.2 mg/kg;水基食品模拟物在0.5~12m g/L、橄榄油食品模拟物在0.5~12 m 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1);1.25、2.5、6.25 m g/kg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4.3%~105%,相对标准偏差为0.1%~2.3%。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色谱分离和线性关系较好,回收率和准确度高,完全满足欧盟(EU)No 10/2011法规附表2中7种苯多酸及其衍生物的SML(T)的限量要求,并已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偏苯三甲酸 间苯二甲酸 邻苯二甲酸 对苯二甲酸 特定总迁移量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与对羟基苯甲酸对燕麦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郭伟 薛盈文 +1 位作者 于崧 孙海燕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85-1892,共8页
为明确玉米秸秆腐解的化感物质对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分别采用0.2、0.4、0.6、0.8和1.0 mmol·L^(-1)的邻苯二甲酸(PA)和对羟基苯甲酸(p-HBA)胁迫处理燕麦种属裸燕麦(Avena nuda)品种‘白燕2号’的种子,测定根系鲜重、幼... 为明确玉米秸秆腐解的化感物质对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分别采用0.2、0.4、0.6、0.8和1.0 mmol·L^(-1)的邻苯二甲酸(PA)和对羟基苯甲酸(p-HBA)胁迫处理燕麦种属裸燕麦(Avena nuda)品种‘白燕2号’的种子,测定根系鲜重、幼芽鲜重、根长、超氧阴离子自由基(ROS)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系统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化感物质PA和p-HBA处理浓度的增加,燕麦根系和幼芽的ROS含量逐渐增加,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增强;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受PA和p-HBA浓度影响较为复杂;同时,ROS积累导致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提高。PA和p-HBA作用导致了燕麦幼苗的膜脂过氧化,处理浓度>0.6 mmol·L^(-1)幼芽的MDA含量显著增加;根长显著降低,根冠比达到最低值。PA和p-HBA对根系的抑制程度大于幼芽,且PA的抑制作用大于p-HBA,根系损伤是两种物质对燕麦化感效应的直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燕麦 萌发 化感作用 邻苯二甲酸 对羟基苯甲酸
原文传递
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被引量:12
11
作者 温志丹 高大文 +1 位作者 李喆 吴唯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8-42,共5页
为了对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从人工湿地土壤样品中分离到7株能够以PAE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D1-D7,对其综合形态特征、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进行鉴定,并通过3d摇瓶间歇试验检测其... 为了对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从人工湿地土壤样品中分离到7株能够以PAE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D1-D7,对其综合形态特征、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进行鉴定,并通过3d摇瓶间歇试验检测其对PAEs和邻苯二甲酸(PA)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D1、D2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8%,D3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的同源性在99%以上,其余4株细菌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的同源性都在98%以上.这些菌株对邻苯Z-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的降解率分别在65%,60%和30%以上,且对PAEs的降解率随侧链烷基链的增长而下降.这7株PAEs降解菌均能在以PAEs的降解中间产物——PA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中生长,对PA的利用率在18%-39%,这说明它们可能通过PA途径实现PAEs的完全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16S RRNA 生物降解 邻苯二甲酸 菌种鉴定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好氧微生物降解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莹莹 范延臻 顾继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用废水污泥驯化的菌种对邻苯二甲酸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进行降解 ,最优降解条件由四因子四水平正交试验得出 .在最优条件下 ,浓度高达 40 0 0mg/L的邻苯二甲酸可在 5d内降解 99%以上。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也能够在好... 用废水污泥驯化的菌种对邻苯二甲酸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进行降解 ,最优降解条件由四因子四水平正交试验得出 .在最优条件下 ,浓度高达 40 0 0mg/L的邻苯二甲酸可在 5d内降解 99%以上。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也能够在好氧条件下降解 ,两种中间产物为邻苯二甲酸一甲酯及邻苯二甲酸 .另外 ,在培养液中加入邻苯二甲酸作为共同底物时 ,可提高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降解速率 .图 2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邻苯二甲酸 好氧降解 代谢途径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蜜炙对甘草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倩 王亮 +1 位作者 戴衍朋 周洪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蜜炙对甘草中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质量分数的影响,为该炮制品的炮制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甘草不同样品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确认,Restek Rxi-5ms毛细管柱(0.2... 目的:分析蜜炙对甘草中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质量分数的影响,为该炮制品的炮制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甘草不同样品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确认,Restek Rxi-5ms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μm),程序升温(40℃,保持5 min,以7℃·min^(-1)升温至170℃,保持40 min,以2.0℃·min^(-1)升温至220℃,以5.0℃·min^(-1)升温至280℃),流量1.0 m L·min^(-1),载气为氦气;离子源为电子轰击电离源,分流比29∶1,电子能量70 e V,离子源温度200℃,接口温度280℃,溶剂延时3.5 min,检测器电压0.8 kV,灯丝发射电流750μA,倍增器电压1.2 kV。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生甘草中鉴定出36种成分,炙甘草中鉴定出20种成分。其中有4种为二者的共有组分,分别为乙苯、环己酮、邻苯二甲酸丁基2-戊基酯和6,6-二甲基富烯。甘草蜜炙后,4个共有组分的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变化,分别由0.03%,0.12%,0.14%,0.12%提高到3.37%,13.24%,7.57%,10.84%。结论:甘草蜜炙后,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均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蜜炙 挥发油 乙苯 环己酮 邻苯二甲酸丁基2-戊基酯 6 6-二甲基富烯
原文传递
苹果根际自毒物质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祁国振 毛志泉 +4 位作者 胡秀娜 杜秉海 葛科 杨倩倩 丁延芹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0-342,共13页
【目的】从苹果根际土壤筛选苹果根系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并探究分离菌株对根皮苷、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以及焦性没食子酸的降解能力。【方法】分别采用邻苯二甲酸、焦性没食子酸为唯一碳源富集并筛选其降解菌株。通过对分离菌株的... 【目的】从苹果根际土壤筛选苹果根系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并探究分离菌株对根皮苷、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以及焦性没食子酸的降解能力。【方法】分别采用邻苯二甲酸、焦性没食子酸为唯一碳源富集并筛选其降解菌株。通过对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采用MEGA 5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离菌株对4种自毒物质的降解能力。【结果】共分离5株有降解能力的细菌,编号为BL1、BL2、BL3、BJ1和BJ2,经鉴定BL1为钩虫贪铜菌Cupriavidus necator,BL2为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ipoferum,BL3为氧化烃微杆菌Microbacterium hydrocarbonoxydans,BJ1为Paenibacillus phyllosphaerae,BJ2为Ochrobactrum cytisi。BL1、BL2、BL3菌株对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根皮苷、焦性没食子酸的降解率均高于50%。其中BL2菌株的降解效果最好,分别达到66%、72%、84%和84%。【结论】首次发现钩虫贪铜菌、生脂固氮螺菌和氧化烃微杆菌对4种自毒物质均具有很好的降解能力,对缓解自毒物质引起的连作障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根际 自毒物质降解菌 根皮苷 邻苯二甲酸
原文传递
邻苯二甲酸根桥联镍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俐 陈琳 易兰花 《化学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9-11,共3页
合成了邻苯二甲酸根桥联镍配位聚合物{ [ Ni(phth) (phen) (H2O) ]·H2O}n(phth:邻苯二甲酸根二价阴离子;phen: 1, 10-邻菲咯啉),并得到了它的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邻苯二甲酸 邻菲咯啉 分子铁磁体
下载PDF
邻菲罗啉、间苯二甲酸和Ce^(3+)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培养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伟 方瑞云 《广东化工》 CAS 2006年第10期17-19,共3页
邻菲罗啉、间苯二甲酸与Ce3+在一定的条件下配位可形成配合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上各种物质按1∶1∶1的摩尔比混合,并以95%的乙醇作为溶剂,经过充分搅拌,在常温下静置数天挥发部分乙醇,即可培养出无色块状晶体。
关键词 邻菲罗啉 间苯二甲酸 硝酸铈胺 晶体 恒温蒸发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铽发光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任慧娟 洪广言 宋心远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在液相中合成了邻苯二甲酸铽发光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滴定分析、红外光谱(FTIR)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Tb2L3·6H2O。热分析(TG DTA)结果表明配合物在317℃以下稳定性较好。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分析(SEM)结果表明配合物... 在液相中合成了邻苯二甲酸铽发光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滴定分析、红外光谱(FTIR)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Tb2L3·6H2O。热分析(TG DTA)结果表明配合物在317℃以下稳定性较好。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分析(SEM)结果表明配合物为块状晶体物质,晶粒大小为1~2μm。荧光光谱分析(PL)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铽的特征荧光。将制得的发光配合物与粘胶纤维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酸浴湿法纺丝,制得稀土发光粘胶纤维。对所得的发光纤维进行荧光光谱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紫外光270nm的激发下,发射峰位于540nm附近。它归属于5D4→7F5跃迁,是Tb3+的特征绿色发光,与配合物的光谱极为相似。漫反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与粘胶纤维相比,加入发光配合物后的粘胶纤维对紫外光有明显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 配合物 发光纤维 稀土
下载PDF
掺杂三价铽离子的邻苯二甲酸锌发光材料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清叶 王东利 +1 位作者 任敏 孙聚堂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2-156,共5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掺杂三价铽离子的邻苯二甲酸锌发光材料,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研究了发光强度和发射带及激发带的半宽度与铽离子浓度的关系.提出了从邻苯二甲酸根π,π和n,π*态到Tb3+离子5D4能级的能量传递...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掺杂三价铽离子的邻苯二甲酸锌发光材料,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研究了发光强度和发射带及激发带的半宽度与铽离子浓度的关系.提出了从邻苯二甲酸根π,π和n,π*态到Tb3+离子5D4能级的能量传递过程有两个途径:(1)由S1π,π*态直接传递到Tb3+离子5Hi能级,然后经过无辐射跃迁弛豫到5D3能级,再转移给乃T1π,π*态,最后传递到5D4能级;(2)由S1π,π*和Sin,π*态经系间跨越衰减到T1π,π*和T1n,π*态,然后再传递到Tb3+离子的5D4能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 锌盐 发光材料
下载PDF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Screening and Application of Phthalic Acid-Degrading Bacteria
19
作者 Honghao Zhang Lin Yang +3 位作者 Rubing Xu Yuxiao Sun Yong Yang Yanyan Li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CAS 2024年第4期226-239,共14页
Phthalic acid is a main pollutant,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continuous cropping effect of tobacco. In order to degrade the phthalic acid accumulated in the environment and relieve the obstacle effect ... Phthalic acid is a main pollutant,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continuous cropping effect of tobacco. In order to degrade the phthalic acid accumulated in the environment and relieve the obstacle effect of tobacco continuous cropping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phthalic acid in the soil. In this study, phthalate degrading bacteria B3 is screened from continuous cropping tobacco soil. The results of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and 16sDNA comparison show that the homology between degrading bacterium B3 and Enterobacter sp. is 99%.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wth of Enterobacter hormaechei subsp. B3 and the degradation of phthalic acid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 with a temperature of 30˚C, PH of 7, and inoculation amount of not less than 1.2%, which is the optimal growth conditions for Enterobacter sp. B3. In an environment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phthalic acid not exceeding 500 mg/L, Enterobacter sp. B3 has a better effect on phthalic acid degradation, 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can reach 77% in 7 d. The results of indoor potting experiments on tobacco show that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phthalic acid by Enterobacter B3 in the soil is about 45%, which can reduc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hthalic acid on the growth of tobacco seedlings.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microbial resources for degrading phthalic acid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lleviating tobacco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thalic acid Degrading Bacteria Rhizosphere Soil
下载PDF
Anoxic biodegradation of dimethyl phthalate (DMP) by activated sludge cultures under nitrate-reducing conditions 被引量:6
20
作者 WU Dong-lei HU Bao-lan ZHENG Ping Qaisar Mahmoo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252-1256,共5页
Worldwide extensive use of plasticized plastics has resulted in phthalates pollu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Nitrates from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re also widely disseminated in the soils, natural waters and waste... Worldwide extensive use of plasticized plastics has resulted in phthalates pollu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Nitrates from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re also widely disseminated in the soils, natural waters and wastewaters. Dimethyl phthalate (DMP) biodegradation by activated sludge cultures under nitrate-reducing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 Under one optimized condition, DMP was biodegraded from 102.20 mg/L to undetectable level in 56 h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and its reaction fitted well with the first-order kinetics. Using th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LC-MS) analysis, mono-methyl phthalate (MMP) and phthalic acid (PA) were detected as the major intermediates of DMP biodegradation. When combined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er) removal capacity and pH, DMP was found to be mineralized completely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The biodegradation pathway was proposed as DMP → MMP→ PA→…→ CO2 + H2O. The molar ratio of DMP to nitrate consumed was found to be 9.0:1, which agrees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stoichiometric values of DMP biodegradation by nitrate-reducing bacteria. The results of the non-linear s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pH and temperature for the degradation were 7.56 and 31.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TION dimethyl phthalate phthalic acid nitrate reduction MINERAL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