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 被引量:69
1
作者 朱健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4,84,共7页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要遵循五项原则:描述性、动态性、译者因素、开放特征和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是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要遵循五项原则:描述性、动态性、译者因素、开放特征和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是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并形成翻译文本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翻译 解释 视域融合
下载PDF
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被引量:42
2
作者 赵光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1,共7页
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 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由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加达默尔围绕着理解这个论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包括: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解释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具体表现:视域融合的自组织性;视域融合的整体涌现性;视域融合过程的曲折性;视域融合的开放性。哲学解释学以无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姿态,把认识过程、语言过程独立化,使"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其复杂性维度对复杂性探索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解释学 近代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被引量:28
3
作者 R.E.帕尔默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65-272,共8页
在海德格尔看来,本体论是关于此在在事实 实践世界中的在此之在的诠释学,一种"事实诠释学";而诠释学乃是对此在的在此之在的揭示。这样,他不仅建立起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本体论的新的本体论,而且实现了诠释学发展的本体论转向,... 在海德格尔看来,本体论是关于此在在事实 实践世界中的在此之在的诠释学,一种"事实诠释学";而诠释学乃是对此在的在此之在的揭示。这样,他不仅建立起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本体论的新的本体论,而且实现了诠释学发展的本体论转向,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形成和发展开启了道路。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将本体论、诠释学和艺术统一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海德格尔转向语言的启示下,将语言置于哲学诠释学的中心地位,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词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本体论 哲学诠释学 语词本体论
下载PDF
视域差与翻译解释的度——从哲学诠释学视角看翻译的理想与现实 被引量:32
4
作者 朱健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2,共8页
翻译标准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应把握理想的解释度,翻译现实则表明,翻译中实际的解释度常会偏离理想的解释度。理想的解释度和实际的解释度均与视域差有关: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影响理想的解释度,译者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影响实际的... 翻译标准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应把握理想的解释度,翻译现实则表明,翻译中实际的解释度常会偏离理想的解释度。理想的解释度和实际的解释度均与视域差有关: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影响理想的解释度,译者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影响实际的解释度,译者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以及译者与目的语文化的视域差则是导致实际的解释度偏离理想解释度的根本原因。理想的解释度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它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本的视域差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差 理想的解释度 实际的解释度 翻译标准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 被引量:30
5
作者 高鸿钧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4,共22页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分析游戏为切入点,论证了在艺术领域,解释是真理生成的基本方式。他把这一结论扩展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认为在这些领域,真理的生成不适合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而应采取解释的方式,即解释者与文本之间进...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分析游戏为切入点,论证了在艺术领域,解释是真理生成的基本方式。他把这一结论扩展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认为在这些领域,真理的生成不适合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而应采取解释的方式,即解释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式互动整合,从而达到视域融合。他还从解释学的角度阐释了法律解释的主要特征。现行中国法律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应借鉴伽达默尔解释学原理,进行深度改革和总体整合,使之适合法治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法律解释 中国法律解释
原文传递
哲学解释学教育学三题 被引量:11
6
作者 邓友超 李小红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共5页
笛卡尔认识论把理解当作心理和智力过程,哲学解释学理解观认为理解是人类存在本身的基本规定,二者的分野是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得以推论的依据。哲学解释学教育学涉及教育目的、教育对话、权威-反思-解放、学习和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等范畴... 笛卡尔认识论把理解当作心理和智力过程,哲学解释学理解观认为理解是人类存在本身的基本规定,二者的分野是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得以推论的依据。哲学解释学教育学涉及教育目的、教育对话、权威-反思-解放、学习和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等范畴。哲学解释学的“居间”精神对讨论如何为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定位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教育学 教育目的 教育对话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下载PDF
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 被引量:17
7
作者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8-153,共6页
随着20世纪哲学解释学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逐渐被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所超越,从而在"解释学转向"的基础上实现"本体回归","解释"遂上升为法概念论的本体。我们... 随着20世纪哲学解释学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逐渐被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所超越,从而在"解释学转向"的基础上实现"本体回归","解释"遂上升为法概念论的本体。我们需要从知识论上对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方法论 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论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效飞 任春华 郝志军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7,共6页
受教育问责和绩效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在当前误入了技术取向的偏狭地带。基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对话和教化等核心理念,既可以深入解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也可以全面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在行动研究中的实现机制。教师基... 受教育问责和绩效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在当前误入了技术取向的偏狭地带。基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对话和教化等核心理念,既可以深入解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也可以全面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在行动研究中的实现机制。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现场而开展的行动研究,便于教师在"间距"中重构身份、在"威权"中寻求专业自主、在"亲近"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旅途"中实现潜能生长,从而有效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 实现机制 哲学解释学
原文传递
本体诠释学三论 被引量:15
9
作者 成中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97-403,共7页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间或主体对自有、自我的实现或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本体诠释学要求观察与审视各方面,包括与现有诠释学理论的沟通及与科学的接轨,将其整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创造开放的体系。在此,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参照与思考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诠释 本体诠释学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文学自译运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黎昌抱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95,共4页
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是指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通常是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本文立足哲学阐释学视角,从自译行为的心理机制、自译过程的主体间性和自译结果的文本间性对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作了探究。文章指出... 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是指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通常是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本文立足哲学阐释学视角,从自译行为的心理机制、自译过程的主体间性和自译结果的文本间性对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作了探究。文章指出,自译行为的心理机制是译者多维"自我"心理演化的过程,自译过程的主体间性既融合又张扬,而译本是在原著基础上派生而来,两者之间同源而不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自译 运作机制 哲学阐释学 主体间性 文本间性
原文传递
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政治语言学:哲学基础、语言观与政治观问题 被引量:15
11
作者 彭文钊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7,共12页
政治语言学学科建设需要哲学基础作为支撑。从人类中心论范式入手,在整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通过引入哲学解释学语言本体论思想,我们为政治语言学奠定了哲学解释学的哲学基础,形成了人、语言、政治世界三元并立的主体对话... 政治语言学学科建设需要哲学基础作为支撑。从人类中心论范式入手,在整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通过引入哲学解释学语言本体论思想,我们为政治语言学奠定了哲学解释学的哲学基础,形成了人、语言、政治世界三元并立的主体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学科意义上的以文本中心论作为本体论、意义建构论作为认识论、互文-对话论作为方法论的政治语言学语言观;以话语中心论作为为本体论、话语建构论作为认识论、话语实践论作为方法论的政治语言学政治观。形成了以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为中心及基本单位,以文本分析与话语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分别在语言学和政治学两个平面上对语言与政治共变关系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政治语言学研究的实质是通过在场的政治文本或政治话语揭启不在场的权力与知识的共生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符号化折射与映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语言学 哲学解释学 哲学基础 语言观 政治观
原文传递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论语》翻译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平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109,共9页
翻译就是诠释,《论语》翻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论语》的理解是历史性的,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文本的意义既非固定也非永恒,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演变的过程。哲学诠释学对《论语》翻译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下... 翻译就是诠释,《论语》翻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论语》的理解是历史性的,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文本的意义既非固定也非永恒,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演变的过程。哲学诠释学对《论语》翻译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文本的开放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理解的历史性与视域融合的有效性,诠释的多元性与孔子形象的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翻译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1949年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方法论检讨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建峰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3,共7页
1949年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论,方法论直接影响到课堂文本解读教育功能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主要运用的是"目中无人"的社会学、文章学和语义学解读法;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在以... 1949年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论,方法论直接影响到课堂文本解读教育功能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主要运用的是"目中无人"的社会学、文章学和语义学解读法;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在以往解读方法并存的同时,"有人无本"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解读法又盛行一时。以上方法论都对学生自我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扭曲性影响。在当前促进学生自我健全发展的解读目标指引下,将主张"人本交融"的哲学解释学作为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论不失为理性选择,因为它是一种立足读者生命本身的发展去阐发文本理解内在哲理的生存论意义上的方法论,恰与当前语文文本解读的目标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 方法论 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现代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文本翻译者的主体性问题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萍 《外国语言文学》 2004年第4期58-61,共4页
 在意义多元化的语境中,文学文本翻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凸现。本文拟从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理论角度,论述译者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主体性,其实质是通过分析译者与作者、源语文本、译语文本及其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探寻译者在...  在意义多元化的语境中,文学文本翻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凸现。本文拟从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理论角度,论述译者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主体性,其实质是通过分析译者与作者、源语文本、译语文本及其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探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现代阐释 探寻 翻译者 扮演 作者 解读 源语文本 翻译过程 译语
原文传递
语用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 被引量:12
15
作者 魏在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6,共6页
表达与接受是语言对话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话语发生与理解的完整的认知过程。发话与受话的主体分别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构成话语活动的双方,交际双方必然产生心理活动,作为受话方的听话人的心理,势必会影... 表达与接受是语言对话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话语发生与理解的完整的认知过程。发话与受话的主体分别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构成话语活动的双方,交际双方必然产生心理活动,作为受话方的听话人的心理,势必会影响到说话人的话语预设的表达。本文拟从预设的接受者角度出发,以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来研究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预设 接受心理 认知期待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哲学诠释学的实用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R.帕尔默 孙丽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59-265,共7页
对哲学无用的指控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的源头,然而哲学有着其自身的实用性。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为人文科学辩护;导致了宽容;批评了科学方法并指出其局限性;对技术的有限性进行批判;探讨了对话的前提和本质。
关键词 诠释学 哲学诠释学 实用性 伽达默尔
下载PDF
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鼎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目的,在于从近年来哲学诠释学内部关于"诠释与修辞同出一源"的说法出发,先要检讨这一实际主张的历史渊源及理论立场依据,提出时曾遭受到的诸多批评和反对之声,从中真正了解此一旧说新议的现代意涵,然后再就其可言之成理... 本文目的,在于从近年来哲学诠释学内部关于"诠释与修辞同出一源"的说法出发,先要检讨这一实际主张的历史渊源及理论立场依据,提出时曾遭受到的诸多批评和反对之声,从中真正了解此一旧说新议的现代意涵,然后再就其可言之成理的接受范围与程度内,转回探讨中国哲学语言观与经典诠释之间的相关问题。质言之,笔者会认为当前西方哲学诠释学中倡议的修辞学与诠释学同源同体、合则两利的说法,确实可以替回顾中国经典诠释的传统时提供若干启发,也能够为当前诠释注疏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经典诠释 修辞 西方 人文教育 伽达默尔 艺术 古典论题学 语用学 亚氏逻辑 语言
下载PDF
哲学诠释学中的“问题意识” 被引量:9
18
作者 彭启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24-428,共5页
在我国,对“问题意识”本身的哲学思考很缺乏。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理解中的“问题意识”所做的思考相当深刻和富有力度,特别是他对“问题在诠释学上的优先性”和“问题的方向性意义”的阐述,以及对“问题的开放性和界限性”的辩证分析... 在我国,对“问题意识”本身的哲学思考很缺乏。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理解中的“问题意识”所做的思考相当深刻和富有力度,特别是他对“问题在诠释学上的优先性”和“问题的方向性意义”的阐述,以及对“问题的开放性和界限性”的辩证分析,能够为我们加强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问题意识 伽达默尔 优先性 方向性 开放性
下载PDF
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文学自译标准策略考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黎昌抱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106,共6页
自译是作者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通常是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本文试图以哲学阐释学为视角,主要从宏观上对文学自译标准和策略作了探讨。文章指出,自译者遵循的翻译标准是迎合读者视域、实现效果对等,而自译者常用的... 自译是作者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通常是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本文试图以哲学阐释学为视角,主要从宏观上对文学自译标准和策略作了探讨。文章指出,自译者遵循的翻译标准是迎合读者视域、实现效果对等,而自译者常用的是以归化为导向的释意文本、重写文本和临时替换等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自译 标准 策略 哲学阐释学
原文传递
论刑法客观解释论应当缓行 被引量:9
20
作者 许发民 《刑法论丛》 CSSCI 2010年第3期165-191,共27页
哲学诠释学实际上并不能给刑法客观解释论的合法性提供理论支援。刑法客观解释论误读了哲学诠释学关于真理与方法之间关系的观点,没有看清楚本体意义上的解释与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之间的差异。由中国文化传统、社会法治现状、法官素能... 哲学诠释学实际上并不能给刑法客观解释论的合法性提供理论支援。刑法客观解释论误读了哲学诠释学关于真理与方法之间关系的观点,没有看清楚本体意义上的解释与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之间的差异。由中国文化传统、社会法治现状、法官素能和刑法的价值立场所决定,单纯的刑法客观解释论应当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诠释学法学 刑法解释 价值立场 刑法客观解释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