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取卵术麻醉的药效学 被引量:19
1
作者 于海 马欣 +3 位作者 宋琳 黄咏磊 李春华 董希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2-566,共5页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取卵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根据给药时间、剂量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用计算机模拟药物浓度,建立并分析药效学模型及其特点。方法静脉麻醉下行经阴道取卵术患者4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取卵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根据给药时间、剂量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用计算机模拟药物浓度,建立并分析药效学模型及其特点。方法静脉麻醉下行经阴道取卵术患者4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5μg/kg+丙泊酚1.5mg/kg(PR15组,n=24)或瑞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0 mg/kg(PR10组,n=18)。根据患者体动反应和自诉疼痛情况,酌情追加瑞芬太尼0.5μg/kg和/或丙泊酚0.5 mg/kg。麻醉质量评价主要指标包括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低氧发生率(SpO_2<92%)及其他不良反应。基于模拟浓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NONMEM软件建立药效学模型。结果PR15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慢于PR10组[(4.9±1.3)min vs(3.6±1.2)min,P<0.05];但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58±14)s vs(64±13)s]、低氧(12.5%vs 16.7%)和咳嗽(16.7%vs11.1%)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患者有效镇静的丙泊酚浓度和有效镇痛的瑞芬太尼浓度(EC_(50))分别是1.71μg/ml、2.57ng/ml;95%患者有效镇静的丙泊酚浓度和有效镇痛的瑞芬太尼浓度(EC_(95))分别为4.30μg/ml、4.57ng/ml。丙泊酚1.0 mg/kg产生的峰效应位浓度低于EC_(50),而1.5mg/kg产生的峰效应位则高于EC_(50);但瑞芬太尼1.0、1.5μg/kg产生的峰效应位浓度均高于EC_(50),后者接近EC_(95)。结论基于患者恢复时间,经阴道取卵术麻醉时瑞芬太尼1.0μg/kg复合丙泊酚1.0mg/kg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瑞芬太尼 丙泊酚 药效学模型 经阴道取卵术
下载PDF
瑞芬太尼协同性影响丙泊酚的降压效应 被引量:7
2
作者 钱淑雯 郭旋 张马忠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4-298,共5页
目的构建丙泊酚对有创血压影响的药效学模型,确定其对血压影响的量效关系,探索瑞芬太尼和其他因素对丙泊酚药效学模型的影响,并分析建立的模型对临床用药的提示。方法将40例无术前用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择期... 目的构建丙泊酚对有创血压影响的药效学模型,确定其对血压影响的量效关系,探索瑞芬太尼和其他因素对丙泊酚药效学模型的影响,并分析建立的模型对临床用药的提示。方法将40例无术前用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入丙泊酚组和瑞芬太尼组,采用交叉对照研究。以靶控输注方式分两个阶段递增和递减药物浓度(丙泊酚1~5μg/mL、瑞芬太尼1~7ng/mL),经洗脱期后,给予第2种药物。每隔1min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收缩压(SBP)百分比变化(ASBP)作为观察指标,ASBP=(SBP观察值-SBP基础值)/SBP基础值×100%,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丙泊酚对血压影响的药效学可采用药物作用引起的最大ASBP变化(Emax)模型较好地拟合,瑞芬太尼是药效学模型所有参数的显著影响因素,此外,年龄显著影响Emax(P〈0.05)。最终的药效学模型参数分别为无药物作用时ASBP(E0,基础效应)=-2.71+0.348×瑞芬太尼浓度(CR),Emax=-35.5—0.952×CR-0.511×(年龄-50);浓度与-△SBP关系的斜率(γ)=1.89+0.161×CR;ASBP变化达50%时的药物效应室浓度(C50)=1.11—0.0517×CR。结论瑞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协同丙泊酚降压。年龄对丙泊酚一瑞芬太尼相互作用时的降压幅度具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降血压效应越明显。瑞芬太尼增加了丙泊酚降低血压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相互作用 药效学模型 血压
下载PDF
基于机制的生理药动-药效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瑞娟 杨进波 杨劲 《药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1期801-808,共8页
生理药动-药效学模型通过对生物学过程的描述,可预测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进一步的生理生化反应。这类模型是通过已知的生化/生理基础来构建,采用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并利用数学方法对生理过程及药... 生理药动-药效学模型通过对生物学过程的描述,可预测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进一步的生理生化反应。这类模型是通过已知的生化/生理基础来构建,采用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并利用数学方法对生理过程及药物的作用机制作出准确的描述。其中药效学部分,根据预测目的和药物作用的复杂性,可进一步分为基于经验的和基于机制的效应模型,这两种模型均可与基于机制的生理药动学模型相连接,最终预测药物的体内处置和效应。基于机制的生理药动-药效学模型的优势在于:可外推性、新的影响因素的可纳入性以及可用于未知领域的预测等。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革新,药物作用机制的逐渐明确,这类模型越来越多的被成功应用于药物研发及风险评估中。综述生理药动-药效学模型的构建策略与分类以及在药物研发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 药效学模型 系统生物学 基于机制模型 药物研发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智能化静脉麻醉靶控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宇珂 张兴安 张延武 《中国医学装备》 2005年第8期22-23,共2页
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控制功能强的特点,本文介绍一种采用ATmega128微处理器开发的按药代动力学参数控制注射泵给药,从而控制手术患者静脉麻醉深度的小型化智能系统。该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功能扩展能力强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非常适合... 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控制功能强的特点,本文介绍一种采用ATmega128微处理器开发的按药代动力学参数控制注射泵给药,从而控制手术患者静脉麻醉深度的小型化智能系统。该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功能扩展能力强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模型 微处理器 靶控输注 串口通信 静脉麻醉
下载PDF
反应曲面法分析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影响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钱淑雯 郭旋 +1 位作者 张马忠 杨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指标,观察不同丙泊酚端芬太尼浓度组合产生的镇静效应,构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相互作用的反应曲面模型,确定量效关系及相互作用类型,并分析这种相互作用对BIS临床监测的提示。方法采用...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指标,观察不同丙泊酚端芬太尼浓度组合产生的镇静效应,构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相互作用的反应曲面模型,确定量效关系及相互作用类型,并分析这种相互作用对BIS临床监测的提示。方法采用交叉对照研究;无术前用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22例)和瑞芬太尼组(18例)。以靶控输注方式分两个阶段递增和递减药物浓度(丙泊酚,1mg/L-5mg/L;瑞芬太尼,1μg,L~7μg/L),经洗脱期后,给予第2种药物。每间隔1min采集BIS指标,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相互作用对BIS影响的药效学模型以Minto反应曲面模型较好拟合;两药对BIS表现为协同作用(相互作用系数β2〉0);年龄不影响两药的50%有效浓度(50%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但对斜率(1)有显著影响(P〈0.01)。反应曲面模型的参数分别为EC50.Prop=2.96mg/L,EC50,Rcm=38.1μg/L,1=1.86+(年龄-50)0.0172,Emax=8.61,E0=90.8,β2=0.83。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有镇静协同效应;年龄不影响BIS降低的幅度(Emax不变),也不影响两药联合作用的敏感性(EC50不变),但老年人联合用药时BIS的反应性增加(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脑电双频指数 药效学模型 反应曲面
原文传递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方法在抗糖尿病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6
作者 闫开成 蔡芸 王睿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第8期1020-1024,共5页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是一个定量的药理学方法,其基于既往临床研究数据,建立药效学模型和统计学模型,并引入协变量来预测药物疗效。MBMA可以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有效方法,建立模型对各类抗糖...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是一个定量的药理学方法,其基于既往临床研究数据,建立药效学模型和统计学模型,并引入协变量来预测药物疗效。MBMA可以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有效方法,建立模型对各类抗糖尿病药在血糖控制、体重变化和低血糖风险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给药剂量和治疗间期进行模拟和预测,为临床医师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 药效学模型 2型糖尿病 抗糖尿病药
下载PDF
可卡因与去甲肾上腺素协同作用的动力学模型
7
作者 程能能 孙瑞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建立药物在失活位点上相互竞争而产生协同作用的动力学模型。方法:测定不同浓度可卡因对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豚鼠输精管的量-效曲线的影响,经数理推导,建立失活位点竞争性协同模型,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数据,求算模型参数。... 目的:建立药物在失活位点上相互竞争而产生协同作用的动力学模型。方法:测定不同浓度可卡因对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豚鼠输精管的量-效曲线的影响,经数理推导,建立失活位点竞争性协同模型,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数据,求算模型参数。结果:可卡因(1~100μmol·L-1)剂量依赖性增强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豚鼠输精管的作用,使其量-效曲线平行左移。模型的理论曲线与实验数据完全拟合。可卡因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协同指数为6.4。结论:失活位点竞争性协同模型可定量分析可卡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协同作用。该模型除能求算一般药效动力学参数(EC50,Emax)外,还能估计协同指数、组织对激动剂的“表观失活容量指数”和激动剂到达受体前的损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卡因 去甲肾上腺素 协同作用 药效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被引量:54
8
作者 王晓红 黄圣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572-576,共5页
以QTc延长率为效应指标,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iv后在免体内的处置和效应动力学作定量分析,两药的血浓时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两药的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均符合S形E_(max)模型。两药彼此的药动学... 以QTc延长率为效应指标,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iv后在免体内的处置和效应动力学作定量分析,两药的血浓时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两药的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均符合S形E_(max)模型。两药彼此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均有明显差异,但它们各自的劳动学和药效学性质在所用剂量范围内均为非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相关性研究解读与策略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义芳 萧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21-1528,共8页
针对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PK/PD)相关性研究进行研读与解析,通过示范性的研究方案,提出创新策略。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要求在机体病理状态下,同一含药血清平行进行,内容主要包括多成分PK参数测定;血清/靶组织动态指纹图谱和多... 针对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PK/PD)相关性研究进行研读与解析,通过示范性的研究方案,提出创新策略。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要求在机体病理状态下,同一含药血清平行进行,内容主要包括多成分PK参数测定;血清/靶组织动态指纹图谱和多靶/生物标志物药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研究PK/PD结合模型,选择分析程序,表征有效成分群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指纹谱-PD相关性分析,从化学指纹和代谢指纹追踪药效变化规律;构建能表征保留时间和效应相关的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能表征峰面积消长和效应相关的量效指纹谱;将成分群指纹-药效指纹(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量效指纹谱)-药代指纹谱图中的多维特征信息整合;加工与编辑,构建有效成分群的"活性整合指纹图谱"的多维图像。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为中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及阐明真正起作用的物质基础,弄清有效成分群的体内相互作用等开拓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多成分多靶点 药动学 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 活性整合指纹图谱 解读与策略
原文传递
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倪苹 张经纬 +3 位作者 刘嘉莉 陈倩莹 王广基 周芳 《药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2期881-885,共5页
经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是建立在血浆药物浓度测定的基础上,常难以真实有效地预测体内药物的药效。很多药物必须穿透多重生物屏障,与细胞内的靶点相结合才能发挥药效。因此药代动力学研究迫切需要从"宏观"的血浆药物浓度深... 经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是建立在血浆药物浓度测定的基础上,常难以真实有效地预测体内药物的药效。很多药物必须穿透多重生物屏障,与细胞内的靶点相结合才能发挥药效。因此药代动力学研究迫切需要从"宏观"的血浆药物浓度深入到"微观"的细胞/亚细胞水平。综述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重点介绍细胞药代动力学理论的提出、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药物研发、筛选、临床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药代动力学 亚细胞分布 药效学/药动学模型
原文传递
黄芩苷对角叉菜胶致热大鼠解热作用的PK-PD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于宜平 张艳 +4 位作者 李红 王平 孟宪丽 陈小睿 曾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7-531,共5页
目的利用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评价黄芩苷解热作用的强度和特点。方法采用角叉菜胶复制大鼠炎症发热模型,ig黄芩苷(180 mg/kg)后不同时间点采血、测量体温;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测定黄芩苷血药浓度;以ADAPT软件拟合基... 目的利用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评价黄芩苷解热作用的强度和特点。方法采用角叉菜胶复制大鼠炎症发热模型,ig黄芩苷(180 mg/kg)后不同时间点采血、测量体温;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测定黄芩苷血药浓度;以ADAPT软件拟合基于作用机制的各PK-PD模型,以拟合优度选取优势模型。结果最终确定了含肝肠循环的双部位吸收PK模型和Sigmoid Imax PD模型,并以效应室抑制产热的方式联结了PK和PD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黄芩苷解热作用的Imax为0.56℃,PD形状参数(H)为10.67。结论黄芩苷对抗角叉菜胶致发热作用的量效关系范围窄,效能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发热 体温 角叉菜胶
原文传递
基于PK/PD模型的头孢克洛给药方案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余俊先 罗建平 +5 位作者 史丽敏 张银娣 李珊 王曼丽 杨春秀 王汝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0-533,共4页
目的根据建立的头孢克洛(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模型建立经胃肠道的给药方案。方法10健康志愿者按3种给药方案(500mg每日3、4、5次)口服头孢克洛,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即头孢克洛对敏感菌的抗菌... 目的根据建立的头孢克洛(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模型建立经胃肠道的给药方案。方法10健康志愿者按3种给药方案(500mg每日3、4、5次)口服头孢克洛,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即头孢克洛对敏感菌的抗菌活性MIC90;用CAPP软件,拟合出不同给药方案时T>MIC90的百分值,推算出较为合理的给药方案。结果建立的PK/PD模型CAPP软件拟合结果,3种给药方案的T>MIC90时间的百分值分别为25.5%、34.0%和42.5%。结论如果头孢克洛预达T>MIC9035%~55%的理想比值,较合理的口服给药方案为500mg每日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克洛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效应参数的计算程序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金玉 柳晓泉 黄圣凯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42-146,共5页
根据Shciner提出的房室模型,设计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用于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效应参数的计算。本程序采用一种随机模式搜索寻优的算法,通过对给药后血药-时间和效应-时间的数据同时拟合,估算房室模型的效应参数。这种程序上机... 根据Shciner提出的房室模型,设计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用于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效应参数的计算。本程序采用一种随机模式搜索寻优的算法,通过对给药后血药-时间和效应-时间的数据同时拟合,估算房室模型的效应参数。这种程序上机后,可得到最小方差的最佳估算值。它可以分别对静注、肌注和滴注三种给药方式进行效应参数的估算。本文以二房室静注模型为例,对呋喃苯胺酸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的曲线拟合和效应参数进行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喃苯胺酸 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下载PDF
关附甲素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秋娟 高凌 +2 位作者 刘静涵 刘广余 王蔚青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748-750,共3页
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对犬静脉推注关附甲素后,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析。以QTc延长百分率为效应指标,关附甲素的E_(max)、S、K_(co)和EC_(50)分别为1.11±0.01,1.06±0.43,0.097±0.046 min^(-1)和1.50×... 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对犬静脉推注关附甲素后,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析。以QTc延长百分率为效应指标,关附甲素的E_(max)、S、K_(co)和EC_(50)分别为1.11±0.01,1.06±0.43,0.097±0.046 min^(-1)和1.50×10^(-6)±0.92×10^(-6)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附甲素 药理学 药物动力学 模型
下载PDF
基于炎症模型大鼠建立穿心莲内酯抗炎作用的PK-PD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媛 廖琼峰 +2 位作者 陈国平 孙旭 苏芬丽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4-827,共4页
目的考察穿心莲内酯对炎症模型大鼠抗炎作用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炎症模型大鼠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穿心莲内酯的血药浓度,获取药-时曲线;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样本中炎症因... 目的考察穿心莲内酯对炎症模型大鼠抗炎作用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炎症模型大鼠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穿心莲内酯的血药浓度,获取药-时曲线;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样本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获取效时曲线。采用Phoenic 8.1软件的房室模型法对穿心莲内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拟合,获得药代动力学(PK)参数;固定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效时关系进行拟合,得到药效动力学(PD)参数;根据PD参数,建立穿心莲内酯的PK-PD结合模型。结果分别以IL-6、IL-1β和TNF-α为药效指标,获得穿心莲内酯的PK-PD模型分别为E=55.004-20.5445×Ce/(1.68023+Ce)、E=133.776-42.5603×Ce/(3.48303+Ce)和E=138.27-52.4122×Ce/(2.57169+Ce)。结论IL-6、IL-1β和TNF-α的浓度与穿心莲内酯的质量浓度存在相关性,穿心莲内酯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来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内酯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 炎症模型 大鼠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刚 田长青 李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61-366,共6页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模型建立、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药动学 药效学 药动学 -药效学模型 临床 试验
下载PDF
应用定量药理学模型开展中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露丹 左旭锐 +6 位作者 刘凡琪 刘小梅 孙艳君 高晟玮 李自强 吕春晓 黄宇虹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9-1805,共7页
近年来,中药-化学药在临床实践中的联合应用非常广泛,其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为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定量药理学模型逐步被引入到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该模型种类涵盖较广,其中用于预测中药-化学药相互作用(herb-... 近年来,中药-化学药在临床实践中的联合应用非常广泛,其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为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定量药理学模型逐步被引入到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该模型种类涵盖较广,其中用于预测中药-化学药相互作用(herb-drug interaction,HDI)的模型主要包括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群体药动学模型及生理药动学模型。通过对上述模型在HDI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提炼定量药理学模型在HDI研究中的主要思路与方法,为中药和化学药的合理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药理学 生理药动学模型 群体药动学模型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中药-化学药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晓洪 黄圣凯 刘锐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61-164,共4页
以QTc延长率为效应指标,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对槐果碱、氧化槐果碱ⅳ后在兔体内的处置和效应动力学作定量分析。两药的血浓时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两药的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均符合S形Emax模型。两药彼此的药动学和... 以QTc延长率为效应指标,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对槐果碱、氧化槐果碱ⅳ后在兔体内的处置和效应动力学作定量分析。两药的血浓时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两药的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均符合S形Emax模型。两药彼此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均有明显差异,但它们各自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均为非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果碱 氧化槐果碱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动力学模型介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新刚 周田彦 +1 位作者 赵志刚 卢炜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79-1185,1201,共8页
基于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动力学模型用以研究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在药物的研发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得了广泛应用。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国内外常用的基于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动力学模型、相关的微分方程及模型特征。依药效变化情况,... 基于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动力学模型用以研究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在药物的研发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得了广泛应用。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国内外常用的基于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动力学模型、相关的微分方程及模型特征。依药效变化情况,将其分为可逆模型、不可逆模型和耐受模型。这些模型包含了药物基本的作用机制,将来的药效动力学研究,可采用将多种基本模型组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机制的药动学 药效动力学模型 可逆模型 不可逆模型 耐受模型 仿真
原文传递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番 宋颖 +8 位作者 白娟 崔冬晓 程梁华 赵瑾怡 高凯 尚刚伟 周晓燕 贾艳艳 文爱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667-2670,共4页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即把剂量-浓度、浓度-效应的关系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更有助于描述、预测量效关系。将PK-PD结合模型用于药物研究可为阐明药物的药...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即把剂量-浓度、浓度-效应的关系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更有助于描述、预测量效关系。将PK-PD结合模型用于药物研究可为阐明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如药物作用的评估、用药方案的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等。文章简要综述PK-PD模型的应用,旨在为扩大其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 药物研究 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