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持续化疗和持续引流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50
1
作者 张西峰 王岩 +3 位作者 刘郑生 梁雨田 张伯勋 刘玉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56-659,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7月应用局部化疗治疗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进行:①持续局部化疗加持续局部引流(15例);②单纯局... 目的:观察应用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7月应用局部化疗治疗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进行:①持续局部化疗加持续局部引流(15例);②单纯局部化疗(5例);③行手术病灶根治术加局部化疗(3例).全身化疗时间9~18个月,平均12±2个月.局部化疗灌注冲洗引流的时间为28±10d.观察病变部位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23例中6例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占26.1%).ESR最高平均52.4±28.6m/h,治疗后在1~3个月内ESR均恢复正常.经过8个月~5年随访,所有患者局部无窦道形成,没有发生交叉感染.2~6个月左右X光片见病灶骨桥形成.恢复活动后4例患者出现10°以内的后凸畸形.结论:早中期不合并严重畸形的脊柱结核脓肿、死骨、窦道形成和轻度神经刺激患者,接受脊柱微创持续局部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可以治愈,不再需要根治手术治疗.晚期畸形合并神经损伤者进行病灶切除内固定治疗后,局部化疗可以起到防止结核局部复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持续化疗 局部持续引流 治疗 脊柱结核 临床疗效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心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37
2
作者 陆立芳 《西部中医药》 2018年第4期114-116,共3页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和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锻炼依从性、疼...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和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锻炼依从性、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结果:总依从率观察组为92.00%,对照组为8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干预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愈合时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可提高创伤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减轻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骨科 心理干预 依从性 疼痛
下载PDF
我科在防范护理风险中的做法及体会 被引量:34
3
作者 程凌燕 巨宝兰 《护理管理杂志》 2008年第3期56-56,59,共2页
目的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持续提高专科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方法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及方法,在管理上制定对策规避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结果护理风险事件减少,病人满意度提高。结论通过弥补系统缺陷、实施预见... 目的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持续提高专科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方法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及方法,在管理上制定对策规避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结果护理风险事件减少,病人满意度提高。结论通过弥补系统缺陷、实施预见性管理,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护理 风险因素 对策
下载PDF
AHP-TOPSIS法量化评价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被引量:30
4
作者 刘一 梁馨玉 +10 位作者 宋佳伟 刘悦 胡蕾 侯珂露 司霞 赵美 王文沛 刘思鲁 黄琳 刘盈 封宇飞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3-629,共7页
目的:建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量化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价该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用指导原则(2015版)》、相关药品说明书、相关指南与文献为依据,由相关科室专家共同商讨制定... 目的:建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量化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价该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用指导原则(2015版)》、相关药品说明书、相关指南与文献为依据,由相关科室专家共同商讨制定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标准的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并运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9月1-30日的3个骨科科室的12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归档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合理性评价。结果: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用药指征、用法用量、给药时机、其他因素)和12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中权重占比较高的有适应证、药品选择及术前给药时机(权重分别为0.209、0.140、0.117)。在纳入的120份病例中,用药合理的占30.83%,基本合理的占47.50%,不合理的占21.67%。采用AHP-TOPSIS法所得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基于AHP-TOPSIS法建立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的方法,可将多个指标结合起来对用药合理性进行量化评估。该方法切实可行、操作性强、评价结果可量化,具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类切口手术 骨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层次分析法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与体会 被引量:23
5
作者 赵泽艳 邹家柳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期144-145,共2页
目的探讨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引入骨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效果。方法将骨科护生按入科时间分为实验组60名,对照组60名。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带教管理模式,分阶段制订临床教学计划单并限期完成实习目标;对照组实施传统带教模式。出科前比较... 目的探讨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引入骨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效果。方法将骨科护生按入科时间分为实验组60名,对照组60名。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带教管理模式,分阶段制订临床教学计划单并限期完成实习目标;对照组实施传统带教模式。出科前比较两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以及对护理带教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生出科成绩和对带教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护生实施临床路径带教管理模式,可以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流程,提高骨科护生的实习质量,是一种积极的临床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骨科 临床带教 护理实习
下载PDF
认知干预对骨科患者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曹广菊 刘艺敏 陈晴妮 《现代医院》 2013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在骨科病房中引进认知干预疗法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的影响,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思路。方法选取骨科于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16例慢性疼痛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在骨科病房中引进认知干预疗法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的影响,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思路。方法选取骨科于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16例慢性疼痛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干预疗法。待4 w末,利用焦虑测评量表(SAS)和抑郁测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同时综合分析其慢性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待干预第4周末,研究组SAS评分为(44.6±7.3),对照组SAS评分为(47.3±6.8),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SDS评分为(39.3±6.8),对照组SDS评分为(43.1±7.2),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疼痛发生率为20.7%,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37.9%,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骨科慢性疼痛患者,采取认知干预疗法能够明显改善其负性情绪,缓解其疼痛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干预 骨科 慢性疼痛 心理状况 分析
下载PDF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 被引量:17
7
作者 盛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4513-4514,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1673例经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制作统一表格,填写相关数据;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率、病原菌类型,并采用χ2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分... 目的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1673例经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制作统一表格,填写相关数据;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率、病原菌类型,并采用χ2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673例患者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41例,感染率为2.45%;革兰阴性菌28株,占68.29%,革兰阳性菌13株,占31.71%,分布最多的3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6.83%、24.39%、17.07%;手术切口感染与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年龄、手术时机、是否有糖尿病、术前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和有无人员参观等有关(P<0.05),而与性别无关。结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相对较高,其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诱因较多,应针对多种影响因素加强预防,尤其是应加强Ⅲ类手术切口、开放性骨折、糖尿病和术前其他部位存在感染患者的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手术切口 感染 开放性骨折
原文传递
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物理预防实施现状调查 被引量:16
8
作者 马娜 张成欢 +5 位作者 曹青刚 李莹 李娟 孙鸣明 朱俊美 刘云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物理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以期为更好地落实DVT物理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问卷对全国20个省市6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286名骨科护士DVT物理预防实施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护士实施DVT物理预防措... 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物理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以期为更好地落实DVT物理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问卷对全国20个省市6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286名骨科护士DVT物理预防实施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护士实施DVT物理预防措施行为总得分为13. 5(11,15)分,得分率为65. 84%。不同医院等级、病区是否有DVT预防规范、是否成立DVT预防小组、护士有无接受过DVT知识培训、接受DVT知识培训的场所、不同职称的骨科护士实施DVT物理预防措施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90%医院配备1种及以上的物理预防设备。手术前后物理预防措施仍以患者活动为主,物理预防设备应用相对较少。物理预防设备的使用以每日2次,每次30 min为主。结论骨科DVT物理预防设备配备尚可,但物理预防措施临床落实有待加强和规范。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DVT预防知识培训,以提高其预防技能,促进护理行为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深静脉血栓形成 物理预防 物理预防设备
下载PDF
355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海燕 张琳琳 +3 位作者 安佰龙 杨芬 程民 阳福松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第8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了解解放军第535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1—6月355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病历,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 目的:了解解放军第535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1—6月355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病历,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用药疗程、预防性用药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5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中,227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63.94%,符合我院骨科相关拟订值;222例术前30 min^2 h给药,5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合理率为97.80%;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替唑(160例,占70.04%),其次为头孢呋辛(49例,占21.59%);平均用药疗程为4.3 d,超过我院骨科相关拟订值(1.3 d)。结论: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性应用抗菌药物还存在不合理现象,有待继续加强培训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Ⅰ类切口 抗菌药物 预防性用药
下载PDF
骨科患者疼痛个案管理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天雯 彭莉 +5 位作者 谭运娟 桂自珍 刘回芬 陈晓玲 刘巧梨 何冬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0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对骨科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同一病区的124例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2例,干预组由个案管理小组对其提供整体性、持续性、全程的疼痛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别在术前,术后8h、24h、72h...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对骨科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同一病区的124例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2例,干预组由个案管理小组对其提供整体性、持续性、全程的疼痛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别在术前,术后8h、24h、72h评估疼痛程度,出院前评价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疼痛控制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个案管理可有效控制骨科患者疼痛程度,提升疼痛控制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骨科 手术 疼痛 个案管理 满意度
下载PDF
合作式医护工作模式在骨科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11
作者 卞静霞 凤珏 +1 位作者 楼建华 徐红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24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合作式医护工作模式在骨科的实施与效果。方法构建合作式医护工作模式,包括设立总责护士岗位,医护联合查房,医护人员固定和专科化,营造"患儿第一"的病区文化,建立建设性解决冲突的机制,科主任和护士长的支持性管理,... 目的探讨合作式医护工作模式在骨科的实施与效果。方法构建合作式医护工作模式,包括设立总责护士岗位,医护联合查房,医护人员固定和专科化,营造"患儿第一"的病区文化,建立建设性解决冲突的机制,科主任和护士长的支持性管理,提升医护人员能力等。结果实施1年后,患儿平均住院日较实施前缩短1.7d,床位周转率、使用率、出院人数和手术人数均增加1倍,护士工作满意度提升5.6%。结论在不增加医护人员人力的情况下,合作式医护工作模式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合作式医护工作模式 总责护士 医护联合查房 专科化管理 护理管理
下载PDF
宁波地区骨科病房护士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2
作者 应瑛 冯乐玲 方超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期9-12,共4页
目的调查宁波地区骨科病房护士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制定核心能力分层培训方案提供基础资料和循证依据。方法 2014年3-9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宁波地区11所三级以上医院骨科病房的426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 目的调查宁波地区骨科病房护士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制定核心能力分层培训方案提供基础资料和循证依据。方法 2014年3-9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宁波地区11所三级以上医院骨科病房的426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其核心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宁波地区11所三级以上医院骨科病房护士中存在"双低"现象,初级职称占了73.9%,低工作年限占77.7%;护士核心能力总分为(139.8±38.9)分,处于中下水平。核心能力7个维度中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得分最高,然后依次为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临床护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教育咨询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条目中得分最高的前3个条目为"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认同他人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尊重患者或委托人的隐私";得分最低的后3个条目为"将相关的研究结果运用于护理实践","拟定适当的新入职护士的职前培训计划","起到改革者的作用,将新的理论和时间相结合"。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是影响护士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结论宁波地区骨科病房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下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是影响其核心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应特别重视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教育咨询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地区 骨科护士 核心能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脊柱手术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曹铭辉 何惠燕 纪风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571-3572,共2页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脊柱手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脊柱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成自体血液回收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检测并对比不同时点2组TNF-α、IL-6、IL...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脊柱手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脊柱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成自体血液回收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检测并对比不同时点2组TNF-α、IL-6、IL-10的变化。结果使用异体输血的B组患者输血前TNF-α为(7.16±0.66)ng/ml、输血后1h为(15.78±2.58)ng/ml;IL-6输血前为(52.1±9.9)ng/ml、输血后1h为(73.2±8.1)ng/ml;IL-10输血前为(18.8±6.7)ng/ml、输血后1h为(25.7±1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体输血可减轻TNF-α,IL-6和IL-10的升高程度。结论骨科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可明显减轻TNF-α、IL-6、IL-10等炎症因子表达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自体血液回收 输血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白介素-10
原文传递
人性化护理技巧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杜祥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7期140-143,共4页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技巧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老年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人...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技巧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老年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人性化护理技巧,护理实施3个月。3个月后参考美国疼痛协会制订的患者对术后疼痛满意度的调查表,对术后疼痛程度及疼痛管理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不同疼痛程度下疼痛评分比较,干预组当前疼痛程度、过去24 h的疼痛程度、手术后最严重的疼痛程度、术前的疼痛程度、术前对术后的预期疼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940、-7.006、-14.054、-13.253、-16.251,P<0.05或P<0.01)。干预组患者在对疼痛治疗方式、住院期间疼痛照顾、术后止痛效果的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0.076、12.213、12.887,均P<0.05)。结论针对护理服务需求的不同,结合老年患者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给予其提供较为优质的护理,不仅有效缓解了其疼痛感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从而为有效改善患者的愈后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骨科 老年 满意度
下载PDF
醋酸氯己定碘消毒液在跟骨牵引患者针眼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梅 陆希 +1 位作者 陈曦 杨菁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年第2期209-211,共3页
目的 探讨醋酸氯己定碘消毒液在跟骨牵引患者针眼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85例行跟骨牵引的患者,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42)和干预组(n=43),两组均采用密闭式针眼护理法进行针眼护理... 目的 探讨醋酸氯己定碘消毒液在跟骨牵引患者针眼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85例行跟骨牵引的患者,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42)和干预组(n=43),两组均采用密闭式针眼护理法进行针眼护理,对照组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干预组采用醋酸氯己定碘消毒液进行针眼消毒,观察两组患者牵引针眼的感染情况.结果 牵引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Ⅳ级及以上针眼感染.牵引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针眼感染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术后第3天、第5天和内固定术前1 d,干预组发生针眼感染的患者及感染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214,-2.662,-3.094,P〈0.05).结论 使用醋酸氯己定碘消毒液对跟骨牵引患者进行密闭式针眼护理,能够降低患者针眼感染的发生率,为预防针眼感染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骨科 牵引术 消毒 感染 醋酸氯己定碘消毒液
原文传递
骨科病房骨关节感染部位分离病原体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丽 刘海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了解骨科病房骨关节感染部位分离病原体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关节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骨科病房送检的114例骨关节感染部位标本,对其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体145株,革兰阴... 目的了解骨科病房骨关节感染部位分离病原体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关节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骨科病房送检的114例骨关节感染部位标本,对其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体145株,革兰阴性(G-)菌90株(62.07%),革兰阳性(G+)菌50株(34.48%),假丝酵母菌属3株(2.07%),厌氧菌2株(1.38%)。其中居前4位的病原体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20.69%、12.41%、11.03%、9.65%。主要病原体呈现明显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达40.00%;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耐药率均达100.00%。结论 G-菌是骨科病房主要病原菌,且分离出的菌株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骨关节 手术切口 抗药性 微生物 医院感染
下载PDF
《骨科新护士培训指南》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天红 黄玲琍 +2 位作者 谭小艳 彭娟 姚文艳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1-13,共3页
目的通过编写并应用《骨科新护士培训指南》,使骨科新护士岗位培训科学化、规范化。方法由编写人员参考相关资料、医院工作制度,结合骨科护理实践及骨科新护士必备能力调查结果编写《骨科新护士培训指南》,报批审阅和修订后应用。采用... 目的通过编写并应用《骨科新护士培训指南》,使骨科新护士岗位培训科学化、规范化。方法由编写人员参考相关资料、医院工作制度,结合骨科护理实践及骨科新护士必备能力调查结果编写《骨科新护士培训指南》,报批审阅和修订后应用。采用多导师带教、分阶段性培训、多形式教学方法对18名新护士进行培训。结果 18名新护士经7~24周培训,考核成绩≥85分,均按期独立上岗;独立工作5~30个月,无一人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无一例护患纠纷投诉。新护士对培训方法的评分为90.5分。结论《骨科新护士培训指南》的编写和应用,使新护士培训规范、有序、高效,有利于护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护士 骨科 培训指南 培训 护理管理
下载PDF
骨科疾病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模式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骏 陈陪能 +5 位作者 詹美芳 沈姜津 张英梅 吴丽心 李春兰 吕萍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4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编骨科共性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以及40种单病种护士版与患者版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将骨科4个病区的患者分为研究组(n=253)与对照组(n=245),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组... 目的探讨骨科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编骨科共性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以及40种单病种护士版与患者版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将骨科4个病区的患者分为研究组(n=253)与对照组(n=245),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组应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每个病室均放有1本路径本,每本事先夹入骨科病室告知制度、共性健康教育内容,当患者入院时,由当班护士根据此患者所患疾病从计算机中输出相应的路径单夹入路径本中,在患者住院期间每班护士按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识字患者和家属鼓励其结合护士的讲解阅读。结果两组患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认知态度或行为改变、对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实施骨科疾病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能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增强患者遵医行为,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住院患者 健康教育 临床路径 护理
下载PDF
家属协同护理在骨科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在霞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4-937,共4页
目的:探讨家属协同护理模式在骨科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病人2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人给予家属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家属协同护理模式在骨科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病人2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人给予家属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3%)和住院时间[(10.46±2.25)d]低于对照组[18.94%、(14.68±2.13)d],护理满意度、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家属协同护理模式可降低骨科围术期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家属协同护理 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 凝血功能 满意度
下载PDF
集体疗法在骨科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程军 李新华 《南方护理学报》 2005年第2期64-65,共2页
通过改变对患者的一对一的心理护理方式,把集体疗法应用于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实践证明,实施集体疗法有助于加强患者参与康复锻炼的自觉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患者重返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 骨科 集体疗法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