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卿再花 曹建平 +2 位作者 吴彩虹 刘丽君 刘小群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行为 成瘾 学生
原文传递
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 被引量:18
2
作者 孟仙 余毅震 +1 位作者 刘卓娅 张萍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1-903,共3页
目的了解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情况,探讨攻击行为与儿童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6 587名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Bus... 目的了解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情况,探讨攻击行为与儿童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6 587名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Buss-W ar-ren攻击问卷和亲子依恋关系调查。结果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随着年级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对父母的亲子依恋逐渐降低(P值均<0.01)。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1)。家庭依恋类型中,双亲依恋安全型的儿童攻击性最低,其次为母亲安全父亲非安全型,再次为父亲安全母亲非安全型,最高为双亲非安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儿童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儿童相比,有着更高的攻击性及较差的亲子依恋关系(P<0.01)。结论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应更多关注母子关系,单亲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儿童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 亲子关系 客体依恋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与研究10年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吕伟涛 陈绿文 +3 位作者 马颖 齐奇 武斌 姜睿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45,共17页
作为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CMA_FEBLS)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OLOG)始建于2009年,迄今已积累数百次高建筑物雷电资料.对于雷电连接过程,高建筑物会起到"放大镜"的作用:TOLOG的观测在国际上首次发... 作为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CMA_FEBLS)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OLOG)始建于2009年,迄今已积累数百次高建筑物雷电资料.对于雷电连接过程,高建筑物会起到"放大镜"的作用:TOLOG的观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连接过程中负-正先导之间"头部-侧面"连接的现象,给出了先导连接行为的两种基本形态;揭示了负先导梯级发展过程的精细化结构,给出了下行先导和上行先导的二维/三维发展特征;估算了不同高度建筑物上雷电的闪击距离.高建筑物对雷电电磁场具有"放大器"的作用,且建筑物越高增强效应越显著.高建筑物是下行和上行闪电的"汇集点":对下行闪电的吸引作用可保护高建筑物附近的其他物体免遭雷击;正地闪的回击、延续电流和云内放电过程均可在高建筑物上触发负极性上行闪电.另外,高建筑物区域可作为闪电监测系统的"标校场",TOLOG的观测资料在地闪定位系统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的评估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建筑物 下行闪电 上行闪电 先导 连接过程
下载PDF
承德高校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晓敏 罗静 +1 位作者 吕丽霞 高文斌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以后的成人依恋类型和风格与留守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有留守经历者1062名,无留守经历者10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以后的成人依恋类型和风格与留守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有留守经历者1062名,无留守经历者10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成人依恋类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85,P=0.000),前者更多表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以惧怕型(比例为71.7%)为主。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依恋风格上,安全型(t=-15.704,P=0.000)、惧怕型(t=2.118,P=0.034)、冷漠型(t=2.439,P=0.015)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有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时间、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以及开始留守年龄。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精神卫生 对比研究 学生 农村人口
原文传递
大学生依恋类型、亲密关系满意度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岚 王可欣 +3 位作者 陈晨 周奕欣 金铃 周明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3850-3854,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亲密关系满意度与抑郁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3—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上海市某3所高校抽取恋爱中的男女大学生180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招募恋爱中的男女大学生报名参加,共发放问卷360份(180对),回收有效问卷...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亲密关系满意度与抑郁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3—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上海市某3所高校抽取恋爱中的男女大学生180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招募恋爱中的男女大学生报名参加,共发放问卷360份(180对),回收有效问卷336份(168对),有效回收率为93.3%。采用修订的亲密关系体验量表简版(ECR-R)测量依恋类型;采用感知亲密关系质量量表(PRQC)测量亲密关系满意度;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测量抑郁。不同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男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亲密关系满意度、抑郁得分分别为(2.5±0.7)、(2.1±0.6)、(5.8±0.9)、(1.6±0.4)分,女生分别为(2.6±0.7)、(2.3±0.6)、(5.6±1.0)、(1.6±0.4)分。男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自身抑郁得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与自身抑郁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女生依恋回避得分与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自身抑郁得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与自身抑郁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男生依恋回避得分与女生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女生抑郁得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女生依恋回避得分与男生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女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男生抑郁得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是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抑郁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女生依恋回避得分是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是自身抑郁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男生依恋回避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客体依恋 亲密关系满意度 抑郁
下载PDF
重点初中青少年依恋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放 姚宗彪 +1 位作者 郑雪 王一博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1,155,共4页
目的了解重点初中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探讨父母、同伴依恋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为提升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某重点初中447名青少年,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学业... 目的了解重点初中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探讨父母、同伴依恋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为提升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某重点初中447名青少年,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重点初中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女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生(P<0.01),初三年级青少年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年级(P<0.01)。重点初中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母亲依恋、同伴依恋、父亲依恋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P值均<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父亲、母亲依恋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提升重点初中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感,应同时改善其与父母、同伴的关系,尤其应重视父母对青少年发展的基础性、全面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学习 自我评价(心理学)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依恋与老年慢性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瑞玲 王靓 +3 位作者 戴付敏 赵慧楠 张希 钮正春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7-540,共4页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英国心理学家JohnBowlby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他指出依恋行为应该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连续过程。1982年Kolb将依恋理论应用到慢性疼痛领域,从此开始探索依恋理论与慢性疼痛之间的联系。199...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英国心理学家JohnBowlby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他指出依恋行为应该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连续过程。1982年Kolb将依恋理论应用到慢性疼痛领域,从此开始探索依恋理论与慢性疼痛之间的联系。1995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正式将疼痛确定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随着我国银发浪潮和疾病谱变化,慢性疼痛发生率不断攀升,约35%~48%的社区老年人每日忍受着疼痛的折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慢性疼痛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特点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彦章 魏世平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0-241,共2页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际依恋风格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学生854名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逃避依恋风格上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男生明显高...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际依恋风格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学生854名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逃避依恋风格上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01),理科生明显高于文科生(P<0.05)。大学生的4种人际依恋风格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有显著相关(P值均<0.01)。与低分组相比,逃避依恋和焦虑依恋高分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较低,而安全依恋和排除依恋高分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较高。结论大学生的人际依恋风格与人格有关,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关系 客体依恋 焦虑 学生
下载PDF
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月琴 张宇 王青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23,227,共6页
目的探讨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特点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有效预防离异单亲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2所高校12个学院的362个样本班共17 807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离异单亲... 目的探讨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特点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有效预防离异单亲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2所高校12个学院的362个样本班共17 807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离异单亲大学生463名(2.60%),在离异单亲大学生所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同性别完整家庭学生463名作为完整家庭组。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心理韧性量表(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离异单亲大一新生的母亲依恋得分(55.51±10.71)高于大三学生(49.62±11.73)。不同家庭月收入离异单亲大学生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离异时年龄、监护人等人口学变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及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父亲依恋总分(47.26±14.43)和心理韧性总分(108.12±12.61)均低于完整家庭大学生(52.62±8.96,110.47±11.93)(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同伴信任(β=0.53)、母亲交流(β=0.31)、父亲信任(β=0.18)、同伴交流(β=0.17)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同伴疏离(β=-0.25)、母亲疏离(β=-0.17)负向预测心理韧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同伴依恋在母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父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0.84%,74.00%。结论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既可直接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又均间接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亲家庭 客体依恋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高中生亲子依恋欺凌与羞耻倾向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申婷 张野 张珊珊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24-1827,共4页
目的评价羞耻倾向在高中生亲子依恋和欺凌间的作用,为开展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青少年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和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沈阳市和河南省新乡市4所高... 目的评价羞耻倾向在高中生亲子依恋和欺凌间的作用,为开展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青少年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和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沈阳市和河南省新乡市4所高中1 149名学生的欺凌实施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31.07%高中生涉及欺凌,男生、高二学生、独生子女、农村学生总体实施欺凌报告率均较高(P值均<0.01)。母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1,-0.20,P值均<0.01);父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0.21,-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分别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在母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78%和15.70%。羞耻倾向在父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5.17%,17.43%。结论母子依恋、父子依恋既可以对高中生欺凌实施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以通过羞耻倾向间接作用于高中生欺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暴力 羞耻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农村儿童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自尊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方松 崔子扬 +1 位作者 王新红 陈娜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34,238,共4页
目的探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农村儿童自尊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提供资料。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河南省7所和四川省3所农村小学共1 009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采用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量表,9个... 目的探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农村儿童自尊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提供资料。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河南省7所和四川省3所农村小学共1 009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采用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量表,9个月随访完成自尊量表。结果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和基线自尊水平后,基线同伴依恋(β=0.14)和基线孤独感(β=-0.13)预测9个月随访的自尊水平,基线孤独感和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8)(P值均<0.01);基线孤独感低时,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有更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低孤独感提高了同伴依恋对自尊的积极作用。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提升农村儿童自尊水平的工作中不仅要改善儿童的同伴依恋,而且要降低其孤独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孤独 自我概念 精神卫生 儿童 农村人口
原文传递
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杜文军 刘馨宇 +3 位作者 张建明 牛欣 付连国 姚荣英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7-860,863,共5页
目的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安徽省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分层随机整群抽取5所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共调查1 026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15名、留守儿童... 目的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安徽省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分层随机整群抽取5所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共调查1 026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15名、留守儿童611名(包括母亲单方打工者27名、父亲单方打工者245名和父母均打工者339名)。问卷内容包括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量表。结果母亲依恋及其维度和父亲信赖维度得分均为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而父母单方打工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分析显示,母亲联系频率、母亲探望频率、父亲探望频率、犯错误时父亲态度、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亲子依恋有关;其中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与父母依恋及其维度均呈正相关,而家庭经济状况仅与父亲亲近程度有关(P值均〈0.05)。结论父母均打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较低。改善养育状况,如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探望频率等有助于促进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伟 胡雄海 黄锦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82-1184,1187,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矫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1所民办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1 100名,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筛选出10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抽取性别...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矫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1所民办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1 100名,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筛选出10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抽取性别、年级、专业均匹配的100名非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对照组。使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6,P<0.01),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途径间接影响网络成瘾(β=0.106,P<0.01),依恋回避对社会支持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17,P<0.01),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34,P<0.01)。结论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产生直接影响,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特网 行为 成瘾 客体依恋 社会支持 学生
原文传递
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邓伟 丁璇 杨小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3-856,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随机抽样调查珠海市4所大学一至四年级...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随机抽样调查珠海市4所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161名,筛选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学校、专业、年级和性别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对照组。结果网络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恋焦虑、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F=49.51,P<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P<0.01),并通过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05,P<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2,P<0.05),并通过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17,P<0.01)。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5,P<0.01)。结论成人依恋和同一性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自我评价是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因特网 行为 成瘾 学生
原文传递
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及应激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邹涛 姚树桥 +1 位作者 代晖 朱熊兆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63-1365,共3页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依恋和应激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为大学生抑郁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南大学财经学院和中南大学二、三年级大学生647名进行调查。在完成了包含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依恋和抑郁症状...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依恋和应激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为大学生抑郁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南大学财经学院和中南大学二、三年级大学生647名进行调查。在完成了包含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依恋和抑郁症状在内的首次测评1个月后完成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追踪测评。结果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大小、支持满意度和安全依恋与抑郁均呈负相关(r=-0.44~-0.18,P值均<0.01),应激、不安全依恋与抑郁均呈正相关(r=0.20~0.44,P值均<0.01);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满意度、网络大小、亲密性)、应激可通过不安全型依恋间接作用于抑郁,不安全型依恋是社会支持对抑郁作用的中介变量。结论社会支持、依恋与应激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性;不安全型依恋是社会支持、应激对抑郁作用的中介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持 客体依恋 应激 抑郁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成人依恋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16
作者 胡哲 《校园心理》 2023年第2期88-93,共6页
目的分析成人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2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及成人依恋量表(AAS)的测量。结果①39.9%(155/288)的调查对象属于手机依赖者,不同依恋类型的手机依赖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分析成人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2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及成人依恋量表(AAS)的测量。结果①39.9%(155/288)的调查对象属于手机依赖者,不同依恋类型的手机依赖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安全型依恋者手机依赖程度最低,恐惧型依恋者手机依赖程度最高;②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与手机依赖程度相关(r=0.44、0.21,P均<0.05),性别通过依恋回避影响手机依赖的过程,其中男性的依恋回避程度高,其手机依赖程度也高。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既受依恋关系的影响,也与性别有关,可以针对不同性别群体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瘾 客体依恋 焦虑 性别角色
下载PDF
中学生父母依恋与自杀未遂的关联
17
作者 丁红丽 汪妍 +3 位作者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9-273,共5页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SES)、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K10)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中学生自杀未遂情况。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6.8%。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家庭类型、父母感情、家庭管教方式、家庭月收入、自尊水平和心理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88,10.12,18.00,52.54,13.90,2.37,8.99,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组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得分(14.64±13.45,14.77±12.26)均低于无自杀未遂组(22.05±16.08,23.79±14.93)(t值分别为-9.07,-12.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均与中学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父亲依恋,OR=0.99,95%CI=0.98~0.99;母亲依恋,OR=0.97,95%CI=0.96~0.98,P值均<0.05);分层分析发现,父亲依恋与女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OR=0.98,95%CI=0.97~0.99,P<0.05),而对男生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依恋可能是中学生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父亲依恋对自杀未遂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应当注重培养与子女之间的良好依恋关系,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自杀未遂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中学生
原文传递
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凤华 叶鉴伟 胡俊华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和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招募某师范院校具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220名,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进行测查。结果209名合格应答者中,安全依恋者90人(43.1%)、轻视型49人(23.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和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招募某师范院校具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220名,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进行测查。结果209名合格应答者中,安全依恋者90人(43.1%)、轻视型49人(23.4%)、倾注型42人(20.1%)、害怕型28人(13.4%)。除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外,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田纳西自我概念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安全型被试得分均高于非安全型被试。依恋焦虑除与自我批评呈正相关(r=0.24,P<0.01)外,与其他各项指标均呈负相关(r=-0.21~-0.38,P值均<0.01)。结论拥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依恋类型影响自我概念水平,依恋焦虑越低的被试自我概念越偏于正向,依恋焦虑及恋爱持续时间对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自我概念 回归分析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高一年级学生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小凡 李妍慧 杜昆筑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98-1201,1206,共5页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同伴信任量表与孤独感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T1)与2021年1月、2022年1月(T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同伴信任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0.50~-0.17,P值均<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孤独感间均呈正相关(r=0.11~0.41,P值均<0.01)。T1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T2孤独感(β=0.16,P<0.01),T1孤独感能正向预测T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β值分别为0.19,0.15,P值均<0.01);孤独感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焦虑(CR=7.12,P<0.01),而同伴信任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回避(CR=2.40,P<0.01)。结论 孤独感单向影响依恋回避和同伴信任,但与依恋焦虑间相互影响,且影响更大,心理干预应从减少孤独出发,促进依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孤独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重庆市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菁麟 蒲杨 +4 位作者 刁华 金凤 唐银霜 赵影剑 王宏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83-986,共4页
目的测定重庆市某区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开展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在重庆市綦江区抽取5所中学和6所小学共6073名调查对象,运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 目的测定重庆市某区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开展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在重庆市綦江区抽取5所中学和6所小学共6073名调查对象,运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中文版同伴依恋分量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安全依恋型学生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44.97±17.39)分,高于不安全依恋型学生的(136.45±17.75)分(t=18.90,P<0.01)。安全依恋型学生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4个维度得分[(30.40±5.11)(39.42±6.42)(53.45±7.99)(21.73±3.69)分]高于不安全依恋型的学生[(29.54±5.15)(37.87±6.66)(49.02±8.69)(20.02±3.60)分](t值分别为6.51,9.12,20.66,18.26,P值均<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伴依恋与青春期儿童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4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分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0.28,0.03,0.05,0.14,0.05,P值均<0.05)。结论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存在正相关,提高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客体依恋 生活质量 回归分析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