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非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纲领——与鲁品越教授商榷 被引量:9
1
作者 马拥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6-202,共7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包含着作为"非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提纲》是围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不是围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展开的,分为总论(第1—3条)、分论(第4—5条、6—10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包含着作为"非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提纲》是围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不是围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展开的,分为总论(第1—3条)、分论(第4—5条、6—10条)和结论(第11条)三个部分。在总论部分,马克思提出,费尔巴哈把主体与对象的思维关系归结为感性关系,这还不够;感性关系必须被进一步归结为实践关系;而实践则是对象世界的改变和主体的自我改变相一致的活动。在分论部分,马克思分别研究了对象世界的生成和主体世界的生成,认为对它们既不能满足于从思维层次,也不能满足于从感性直观层次,而必须从实践层次加以理解。在结论部分,马克思把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同以往意义上的全部哲学区别开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提纲》中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概念要在马克思"革命的实践"语境中去理解,其中"市民社会"是以往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指"经济的社会形态"或"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而不是字面儿上的"市民"加"社会";"人类社会"也不是字面儿上的"人类"加"社会",而是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的和否定的理解,它指向共产主义之后的社会形态,是当今时代的实践活动的立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非哲学 主体与对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下载PDF
梅洛-庞蒂哲学中的诗意之思或非哲学倾向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大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梅洛-庞蒂哲学源于胡塞尔哲学理想的创造性修正。面对哲学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危机冲击的状况,梅洛-庞蒂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把现象学引向诗意之思,从而引发了哲学与非哲学、哲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这种艺术性的指向在早期... 梅洛-庞蒂哲学源于胡塞尔哲学理想的创造性修正。面对哲学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危机冲击的状况,梅洛-庞蒂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把现象学引向诗意之思,从而引发了哲学与非哲学、哲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这种艺术性的指向在早期思想中只有辅助性的价值,而在后期存在论建构中则是不可或缺的。最终说来,这种指向导致梅洛-庞蒂哲学成为一种感性的哲学,一种感性的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之思 非哲学 艺术 感性
下载PDF
泛系—— 一种跨学科的形而泛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学谋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29-35,共7页
用新形式论述泛系理论(一种哲学、非哲学与后现代系统科学)及其多层网络跨域性以及百科可络的形而泛学性,相对实现哲学与非哲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扬弃、互补与整合。
关键词 泛系 形而泛学 后现代系统科学 网络 系统论
下载PDF
论拉吕埃勒的物质观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其洪 吴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74,共10页
拉吕埃勒基于自己"非哲学"的哲学观和"非哲学"的思维方式,对恩格斯的物质观进行了批判,认为恩格斯的物质观从物质与实在的关系来说,将物质等同于实在,造成了对实在的遮蔽和独断;从物质本体论的反映论来说,它坚持纯... 拉吕埃勒基于自己"非哲学"的哲学观和"非哲学"的思维方式,对恩格斯的物质观进行了批判,认为恩格斯的物质观从物质与实在的关系来说,将物质等同于实在,造成了对实在的遮蔽和独断;从物质本体论的反映论来说,它坚持纯粹客观性原则,既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容易造成绝对真理的假象;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来说,物质本体论忽视了自己的唯心主义根源,从而陷入一种虚假的立场斗争,并被唯心主义蔑视为难以理解的或者庸俗的。在批判恩格斯物质观的基础上,拉吕埃勒对马克思和列宁的物质观给予了肯定,认为它们符合量子力学原理,符合"非哲学"的思维方式,更接近实在。当然,拉吕埃勒的物质观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应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吕埃勒 物质观 “非哲学” 量子力学
下载PDF
从哲学到非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理路批判
5
作者 李荣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5-39,48,共6页
在反叛传统绝对主义哲学的潮流中,相对主义精神张扬并灌注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哲学从确定性理解走向“非确定性”。后现代哲学的出现,又使哲学理性向“非哲学”滑落。当代西方哲学的“非哲学”意义表现在于:通过力主消解历史,倡... 在反叛传统绝对主义哲学的潮流中,相对主义精神张扬并灌注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哲学从确定性理解走向“非确定性”。后现代哲学的出现,又使哲学理性向“非哲学”滑落。当代西方哲学的“非哲学”意义表现在于:通过力主消解历史,倡导边缘化、形式化、非中心化,模糊了哲学与其它学科的边界,丧失了哲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非哲学”是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自我孕育的一种“怪胎”。“非哲学”以相对主义替代绝对主义,使其扭断了哲学发展链条中的必有环节。随着这一环节的修复,随着哲学在绝对、相对统一精神主导下的未来发展,“非哲学”将从理性王国中淡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非哲学 理性 现代哲学 后现代哲学
下载PDF
德里达论他者的命运——从哲学与非哲学的关系看
6
作者 杨大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0-156,共7页
“解构”首先是针对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内部策略”,但不可避免地涉及与其他文明的“内外关系”。哲学与非哲学的“同”“异”关系于是呈现出两种表现形态:在西方文化内部,哲学始终摆脱不了与文学艺术的关联;与此同时,西方的哲学文化... “解构”首先是针对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内部策略”,但不可避免地涉及与其他文明的“内外关系”。哲学与非哲学的“同”“异”关系于是呈现出两种表现形态:在西方文化内部,哲学始终摆脱不了与文学艺术的关联;与此同时,西方的哲学文化必须正视非西方的非哲学文化。德里达承认了作为他者的异质文化的地位,但他依然没有摆脱“种族中心论”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他者 哲学 非哲学 种族中心论 西方哲学文化 解构 异质文化 法国
下载PDF
论拉吕埃勒对巴迪欧事件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鸿宇 黄其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2-21,共10页
巴迪欧基于数学本体论建构了关于真理、事件和主体三元拓扑结构的“事件哲学”,拉吕埃勒立足于“非哲学”对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给予批判。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真理理论,认为巴迪欧利用数学论证其哲学的真理性,其实质是为了赋予自己... 巴迪欧基于数学本体论建构了关于真理、事件和主体三元拓扑结构的“事件哲学”,拉吕埃勒立足于“非哲学”对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给予批判。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真理理论,认为巴迪欧利用数学论证其哲学的真理性,其实质是为了赋予自己的哲学以特权地位;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事件理论,认为巴迪欧把人类革命性因素完全寄托于偶然性事件之上,所谓政治解放更多地只能维持在意志层面;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主体理论,认为巴迪欧迫使革命主体陷入只具有分散的或暂时的身份的不幸境地,而这种主体在本质上也只是由巴迪欧建构出的傀儡主体。拉吕埃勒的批判确实揭示了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存在的矛盾之处,但拉吕埃勒“非哲学”及其对巴迪欧批判的个别之处同样存在问题。对拉吕埃勒的巴迪欧批判,需要批判性的反思,对之进行再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吕埃勒 非哲学 巴迪欧 事件哲学
下载PDF
论拉吕埃勒对“实在”的非哲学阐释
8
作者 黄其洪 袁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51,共11页
在非哲学语境中,尽管拉吕埃勒批判了传统哲学家们的“实在”具有虚幻性,批判了精神分析语境中的实在具有矛盾性,却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反对或抵抗它们,而是试图揭露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抽象地把“实在”的某一方面当作“实在”的既定的全部来... 在非哲学语境中,尽管拉吕埃勒批判了传统哲学家们的“实在”具有虚幻性,批判了精神分析语境中的实在具有矛盾性,却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反对或抵抗它们,而是试图揭露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抽象地把“实在”的某一方面当作“实在”的既定的全部来理解。因此,拉吕埃勒对“实在”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认为“实在”即是元一,是不可规定的、不可定义的、彻底内在在于自身的、前概念的,且人们只能根据“实在”进行思考。为了更好地理解“实在”的彻底内在性,拉吕埃勒通过对“DLI”进行彻底的理解来思考“实在”,并大致从四个方面来解释了“实在”的“DLI”运行机制。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拉吕埃勒的非哲学的“实在”是一种现象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能性,但如果要想合理地理解这种具有现象学本体论色彩的“实在”论观点,还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在 拉吕埃勒 非哲学 DLI
下载PDF
建筑“解像”及其分析——建筑肖像的消解与重构
9
作者 赵鹏 曾坚 《新建筑》 2006年第3期68-72,共5页
首先对“解像”的含义和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将“解像式”建筑与传统肖像式建筑进行比较,并通过介绍具有解像特征的建筑实例,进一步剖析两者的差异。最后对解像的哲学心理学依据和艺术渊源加以探讨,并阐明解像和解构的联系,从而使... 首先对“解像”的含义和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将“解像式”建筑与传统肖像式建筑进行比较,并通过介绍具有解像特征的建筑实例,进一步剖析两者的差异。最后对解像的哲学心理学依据和艺术渊源加以探讨,并阐明解像和解构的联系,从而使我们对解像这一新的建筑倾向有更全面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像 印象 肖像 模糊 非哲学
下载PDF
从非-哲学到艺术-虚构——试论拉吕埃尔的非-美学理论
10
作者 聂世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1-218,共8页
“非-美学”是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拉吕埃尔在其“非-哲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对当今美学领域中所出现的哲学与艺术冲突所作出的回应。通过将哲学引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框架体系内,拉吕埃尔试图从根本上瓦解哲学利用所... “非-美学”是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拉吕埃尔在其“非-哲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对当今美学领域中所出现的哲学与艺术冲突所作出的回应。通过将哲学引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框架体系内,拉吕埃尔试图从根本上瓦解哲学利用所谓的“哲学决定”而支配其他学科的基础,消除哲学对艺术的负面影响,使其能够与艺术在平等的地位上实现与后者的“叠加”或融合。对拉吕埃尔而言,这种叠加与融合的产物与其说是一种新的美学范式,不如说是新的艺术实践类型,即“艺术-虚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索瓦·拉吕埃尔 非-哲学 非-美学 艺术-虚构
下载PDF
社会考试与高校非哲学专业《形式逻辑》教学改革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发祥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9期48-50,共3页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支撑人类思维大厦的基础性学科。《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形式逻辑》是作为高校非哲学专业通识课程开设的,就是这样一门工具性课程却面临着被边缘...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支撑人类思维大厦的基础性学科。《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形式逻辑》是作为高校非哲学专业通识课程开设的,就是这样一门工具性课程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况。若仅从课程教学本身来看,"学""用"脱节则是导致其被边缘化的最为关键的原因。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学习兴趣与该门课程在将来就业过程中的效用联系非常紧密。因此,高校非哲学专业《形式逻辑》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动机,观照逻辑学有关知识列入公务员考试等重要社会考试科目的现实,适当安排部分学生将来各种就业考试的内容,体现逻辑学的工具性和在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为完成学习任务创设良好的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考促学 高校非哲学专业 形式逻辑课程
下载PDF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22,共8页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智慧 哲学 形而上学 超感性 面向事情本身 澄明 哲学的非哲学化
原文传递
活着的中国哲学 被引量:6
13
作者 安乐哲 《孔学堂》 2015年第1期78-8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共16页
本文标题"活着的中国哲学"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中国哲学可以让研究者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中国哲学的传统——把日常事务当作哲学思考的源泉和得出结论的保证。文本典籍不仅提供思考哲学问题所需的词汇,更重要的... 本文标题"活着的中国哲学"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中国哲学可以让研究者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中国哲学的传统——把日常事务当作哲学思考的源泉和得出结论的保证。文本典籍不仅提供思考哲学问题所需的词汇,更重要的是鼓励个人修身养性,让人生变得有意义,化平凡为神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比较哲学 角色伦理 罗思文 郝大维 刘殿爵 非西方哲学 过程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生活与哲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拥军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2-17,共6页
迄今为止,存在两种不同的哲学,即作为哲学的哲学和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哲学,复归于现实生活,因此属于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生活辩证法、实践辩证法。
关键词 作为非哲学的哲学 生活 哲学 费尔巴哈
下载PDF
在自我中挣扎:达罗卫夫人对峙生存状态下的女性痛觉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58-61,共4页
英国现代派小说大师、女权主义作家伍尔夫在其重要作品《达罗卫夫人》中巧妙地利用时间的经验来揭示人物的异化感和末日感,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人灵魂的骚动和心灵的呐喊。本文借用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理论解读达罗卫夫人在空... 英国现代派小说大师、女权主义作家伍尔夫在其重要作品《达罗卫夫人》中巧妙地利用时间的经验来揭示人物的异化感和末日感,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人灵魂的骚动和心灵的呐喊。本文借用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理论解读达罗卫夫人在空间自我与本真自我矛盾对峙生存状态下的女性痛觉及其内外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峙 生存状态 非理性主义哲学 空间自我 本真自我 女性痛觉
下载PDF
В.С.斯焦宾与后非经典科学哲学的出场 被引量:1
16
作者 耿海天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19,共9页
维·谢·斯焦宾院士是享誉世界的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科学哲学家,俄联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斯焦宾院士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针对从“经典科学”到“非经典科学”再到“后非经典科学”科学革命的事实,提出了从“经典理性”... 维·谢·斯焦宾院士是享誉世界的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科学哲学家,俄联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斯焦宾院士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针对从“经典科学”到“非经典科学”再到“后非经典科学”科学革命的事实,提出了从“经典理性”到“非经典理性”再到“后非经典理性”的哲学-方法论转向,进而实现了从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经典(或非经典)科学哲学”向以社会-文化主义为代表的“后非经典科学哲学”的转变。后非经典科学哲学是对当下由技术型文明产生的人类全球性危机的回应,是从修订以往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将关于自然界、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科学观点融合起来,动态地、发展地思考自然科学、哲学人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大综合、大转向。苏联解体后,斯焦宾院士在以往研究科学结构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发展了后非经典科学哲学,为人类走出技术型文明的困境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В.С.斯焦宾 经典理性 非经典理性 后非经典理性 后非经典科学哲学
原文传递
论罗蒂的后现代实用主义和幸福主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之沧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86,共6页
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过程哲学和日常生活哲学建立的后现代实用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的概念化、教义化和虚假观念;肯定了解释学的认知功能和有关同情心与道德心的重要作用;否定真理观上的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 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过程哲学和日常生活哲学建立的后现代实用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的概念化、教义化和虚假观念;肯定了解释学的认知功能和有关同情心与道德心的重要作用;否定真理观上的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文化一元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多元主义、人道主义、审美主义、浪漫主义,及幸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实用主义 无冕哲学 实用主义化 浪漫主义 幸福主义 后现代主义 实用主义 罗蒂 生活哲学 文化一元论
下载PDF
无镜哲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理查德·罗蒂审美伦理话语之奠基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二涛 《美育学刊》 2017年第2期102-108,共7页
话语形态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为罗蒂美学研究者忽略的一个话题。罗蒂的审美伦理话语形态是由偶然性思维方式、语言维度、伦理维度、开放融合的方法有机融合而成的,也是由无镜哲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思想奠... 话语形态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为罗蒂美学研究者忽略的一个话题。罗蒂的审美伦理话语形态是由偶然性思维方式、语言维度、伦理维度、开放融合的方法有机融合而成的,也是由无镜哲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思想奠基而成的。这对促进罗蒂审美伦理话语研究走向深入、推动罗蒂审美伦理思想研究、丰富当代美学话语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镜哲学 分析哲学 实用主义 新实用主义 审美伦理话语
下载PDF
佛教净土、基督教天国与非实在论宗教哲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志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41-48,共8页
传统佛教和传统基督教都是持实在论立场的,但佛经和《圣经》中同时包含了非实在论的哲学思想。佛教的净土可以从非实在论的立场得到理解,而基督教的天国则可以在非实在论意义上得到解释。它们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存在,而只体现人的生命状... 传统佛教和传统基督教都是持实在论立场的,但佛经和《圣经》中同时包含了非实在论的哲学思想。佛教的净土可以从非实在论的立场得到理解,而基督教的天国则可以在非实在论意义上得到解释。它们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存在,而只体现人的生命状态。这一理解和当代非实在论宗教哲学具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基于非实在论的净土观和天国观颇有相通之处,这为在佛教和基督教之间展开有效的对话提供了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 天国 非实在论宗教哲学 宗教对话 基督教 佛教
下载PDF
罗蒂新实用主义中的无镜哲学
20
作者 张晶 叶珈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7-19,共3页
罗蒂对传统“镜式哲学”进行批判,认为人的内心和语言,不能作为镜子折射事物的本质。因此,罗蒂新实用主义中的心灵、语言都不能反映世界。这种理论的本质便是“无镜哲学”,它引导哲学从认识论逐渐向解释学的方向发展,从系统哲学走向教... 罗蒂对传统“镜式哲学”进行批判,认为人的内心和语言,不能作为镜子折射事物的本质。因此,罗蒂新实用主义中的心灵、语言都不能反映世界。这种理论的本质便是“无镜哲学”,它引导哲学从认识论逐渐向解释学的方向发展,从系统哲学走向教化哲学,将人完全置身于社会现实与实践对话中,注重人的能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实用主义 镜式哲学 无镜哲学 现实价值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