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the Prevalence of Non-fatal Injury among Children Aged 5-14 Years in China 被引量:18
1
作者 HU Ming HU Guo Qing +1 位作者 SUN Zhen Qiu HE Xia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07-412,共6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non-fatal injuries among children aged 5-14 years in China. Methods Data of 21 973 children aged 5-14 year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Fourt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urvey of Chi...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non-fatal injuries among children aged 5-14 years in China. Methods Data of 21 973 children aged 5-14 year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Fourt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urvey of China carried out between June 15 and July 10, 2008. Injury-related indicators included: history of ever having had an injury, and injury frequency, cause, location and severity. Result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non-fatal injuries among the children in the previous 12 months was 17.0 per 1000 subjects. The leading causes of non-fatal injuries were falls, animal bites, traffic accidents, falling objects and burns.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sustained only one injury. The main place of injury was at home in 40% and 54% of urban boys and girls, respectively, at school in 48% of rural boys, and at home and at school each in 33% of rural girls. Medical treatment for one day was the main option for 80% of urban boys and girls, 84% of rural boys, and 72% of rural girls. Conclusion Nonfatal injuries among children aged 5-14 years ar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JURY non-fatal CHILD PREVALENCE Geographical location
下载PDF
中国五岁以下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胡国清 朱松林 +5 位作者 王琦琦 陈田木 谭爱春 何琼 刘鑫 徐玲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73-776,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5岁以下儿童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自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其中5岁以下儿童10819名,为本次研究对象。伤害相关内容:是否发生伤害以及发生次数、原因、地点、严重程度。采用两水平Poisson... 目的了解中国5岁以下儿童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自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其中5岁以下儿童10819名,为本次研究对象。伤害相关内容:是否发生伤害以及发生次数、原因、地点、严重程度。采用两水平Poisson回归分析社会经济学变量与非致死性伤害发生次数的关联性。结果最近12个月内5岁以下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16.0‰。〈1岁组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前3位原因是:跌倒、动物咬伤、烧伤便伤,发生率分别为3.9‰、1.8‰和1.8‰;1~4岁组儿童是:动物咬伤、跌倒、烧伤便伤,发生率分别为6.5‰、6.0‰和2.9%。。两年龄组儿童分别有83.0%和69.0%的最近一次伤害发生在家里。〈1岁组无残疾发生,1.4岁组伤害致残疾率为1.0%。控制其他变量后,1~4岁组中男童非致死性伤害风险是女童的1.57倍(P〈0.05);民族、家庭人均收入和地区等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岁组在全部社会经济学变量上的统计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5岁以下儿童最近12个月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16.0‰;动物咬伤、跌倒、烧伤使伤是非致死性伤害的前三位原因;家庭内是非致死性伤害最常见地点;1~4岁男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 非致死性 儿童 发生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Treatment priority for suicide ideation and behaviours at a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3
作者 Allison Milner Kairi K?lves +2 位作者 Keili K?lves Beverley Gladman Diego De Leo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13年第2期34-40,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priority given to selfharmers presenting to a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ED)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over the period 2005-2010. METHODS: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study wa... AIM: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priority given to selfharmers presenting to a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ED)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over the period 2005-2010. METHODS: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study was the treatment priority given to persons presenting with suicide ideation and communication(SIC) or self-harming behaviour. Treatment priority was measured using 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 which ranks patients from 1(in need of immediate treatment) to 5(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to start within 120 min).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broad demographic and treatment-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e urgent triage categories and to in-vestigate which methods of non-fatal suicidal behaviour(NFSB) were prioritised as most urgent.RESULTS: Most cases of NFSB were between 15 and 34 years. A larger proportion of persons presenting for SIC were aged 35 to 44 years. Over 50% of male presentations and 38% of female presentations were for SIC. Those cases prioritised as being more urgent had significantly greater odds of being older, presented after an act of self-harm rather than SIC, and had used multiple methods of NFSB. These individuals also had greater odds of being male and having made past presentations for SIC or NFSB. Among males, those presenting after ingestion of drugs had the greatest odds of receiving immediate attention compared to SIC. "Cutter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least "urgent" subjects, and had a greatest risk of waiting 60 to 120 min for treatment compared to suicide ideators. Among females, those presenting with chemicals, poisons and gases had the greatest odds of receiving immediate attention compared to SIC. Females who presenting after cutting themselves had lower odds of receiving immediate treatment than those who presented with SIC. CONCLUSION: ED staff seems to judge the urgency of cases based on dem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age and gender, as well as method of NFS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CIDE ideation non-fatal SUICIDAL behaviour Emergency DEPARTMENT TREATMENT PRIORITY
下载PD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ngth of emergency room stay and hospital stay in non-fatal bicycle accident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被引量:1
4
作者 Satoru Beppu Masahito Hitosugi +2 位作者 Tadahiro Ueda Mirae Koh Kei Nishiyama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48-152,共5页
Purpose:Lengthy hospitalization places a burden on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resources.However,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LHoS)and length of emergency room stay(LERS)in non-fatal bicycle accidents... Purpose:Lengthy hospitalization places a burden on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resources.However,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LHoS)and length of emergency room stay(LERS)in non-fatal bicycle accidents are currently unclear.We investigated these factors to inform efforts to minimize hospitalization.Methods: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ata from non-fatal injured bicyclist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Center at Kyoto Medical Center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December 2016.We measured LHoS,LERS,mechanism of injury,head injury prevalence,polytrauma,operations performed,injury severity score(ISS),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score,maximum AIS score,and 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probability of survival.We conducte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predictors of LHoS and LERS.Results:Within the study period,82 victims met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nd were included.Mean age was(46.0±24.7)years.Overall mean LHoS was(16.8±25.2)days,mean LERS was(10.6±14.7)days,median ISS was 9(interquartile range(IQR):3-16),median maximum AIS was 3(IQR:1-4),and median 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probability of survival was 98.0%(IQR:95.5%-99.6%).Age,maximum AIS,ISS,and prevalence of surgery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long LHoS and LERS group compared with short LHoS and LERS group(p<0.05).Performance of surgery independently explained LHoS(p=0.0003)and ISS independently explained LERS(p=0.0009).Conclusion:Surgery was associated with long hospital stays and ISS was associated with long emergency room stays.To improve the quality life of the bicyclists,preventive measures for reducing injury severity or avoiding injuries needing operation are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ency room Length of stay Injury severity score SAFETY non-fatal BICYCLIST
原文传递
肥胖对非致死性肺炎小鼠肺脏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万涛梅 袁贵强 +3 位作者 左之才 王正义 贾一平 任毅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7-701,共5页
目的 探讨肥胖对非致死性肺炎小鼠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分为I、II组,常规非肥胖小鼠分为III、IV组,I、III组滴鼻40μl含4×10^9CFU大肠杆菌的菌液,II、IV组滴鼻40μl生理盐水,于感染2、6、12、24、48... 目的 探讨肥胖对非致死性肺炎小鼠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分为I、II组,常规非肥胖小鼠分为III、IV组,I、III组滴鼻40μl含4×10^9CFU大肠杆菌的菌液,II、IV组滴鼻40μl生理盐水,于感染2、6、12、24、48、72、96 h检测各组小鼠肺脏细胞因子、炎性细胞数量和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IV组比较,II组肺泡灌洗液中WBC、GRA、LYM、MID数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支气管及肺泡壁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增加,肺匀浆中TNF-α、IL-8、IL-12、MIP-2质量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感染后,I、III组肺泡灌洗液中WBC和肺匀浆中TNF-α、IL-8、IL-12、MIP-2质量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96 h时降至对照组水平,支气管及肺泡隔细胞浸润、炎性渗出逐渐增加,肺脏炎性损伤逐渐加重,后在96 h时见消散;与III组比较,I组在感染第2-72 h期间,肺泡灌洗液中WBC数量、细胞因子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炎性浸润更多、范围更广,96h时细胞因子质量浓度明显降低、肺泡结构恢复显著。结论 感染非致死肺炎后,肥胖能诱导更多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在肺脏表达,有利于后期局部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非致死性 肺炎 细胞因子 病理变化
下载PDF
宁波市流动儿童溺水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水平调查 被引量:9
6
作者 朱银潮 李辉 +2 位作者 黄亚琴 陈洁平 丁可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60-863,共4页
目的了解宁波市流动儿童的溺水相关知、信、行水平,为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所民工子弟学校776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宁波市学生溺水状况调查表》问卷。结果宁波市流动儿童的溺水相关知... 目的了解宁波市流动儿童的溺水相关知、信、行水平,为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所民工子弟学校776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宁波市学生溺水状况调查表》问卷。结果宁波市流动儿童的溺水相关知识知晓率为46.0%,正确信念持有率为77.9%,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为10.0%,27.5%的学生自我报告至少有1种溺水高危行为。男生对"只要游泳水平高,单独游泳还是会发生溺水的"和"当遇同伴溺水,如果自己游泳水平高,下水救人还是危险的"等信念的持有率分别为83.4%和91.3%,均低于女生的87.6%(χ2=26.40,P<0.01)和93.2%(χ2=9.32,P<0.01)。男生的6种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生,男女生各种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在一年级的时候基本持平,但是在七八年级时差别达到了峰值。结论流动儿童的溺水相关认知水平低,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高,需要对他们开展防溺水知识、风险识别、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死性溺水 流动儿童 知识、信念和行为 伤害
下载PDF
广东省清远市农村留守儿童非致死性溺水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旭豪 李伟南 +2 位作者 孟瑞琳 徐浩锋 周志珊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清远市农村留守儿童非致死性溺水伤害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防溺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清远市清新区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3~8年级学生6095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3041名(49.89%)。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学生... 目的了解广东省清远市农村留守儿童非致死性溺水伤害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防溺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清远市清新区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3~8年级学生6095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3041名(49.89%)。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学生集体匿名自填。结果近1年中,农村留守儿童发生非致死性溺水率是11.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跟家长相处好/一般(OR=0.51/0. 67)、儿童溺水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高/中(OR=0.52/0.66)可以降低非致死性溺水的发生率;8~10岁(OR=2.44)、11~13岁(OR=1.68)、在无成人陪伴下到开放水域游泳(OR=1.49)、捕鱼(OR=1.42)、打闹(OR=2.55)、跳水或潜水(OR=2.60)为危险因素,会增加非致死性溺水的发生率。CHAID决策树分析显示,在近1年内没有跳/潜水但在池塘周围跟同学打闹、平时跟同学相处较差的学生,溺水发生率最高(50.00%)。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容易发生溺水伤害,需要开展安全健康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人际社交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死性溺水 危险因素 农村 留守儿童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老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90d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孙晓楠 骆雷鸣 +3 位作者 叶平 赵晓茜 郑瑾 杜瑞雪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水平对近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NF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年龄≥80岁的男性高血压患者...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水平对近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NF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年龄≥80岁的男性高血压患者328例,根据入选对象入院时NLR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第1~4组),随访不同组研究对象入院后7、14、30、90d的NFCE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通过多因素分析研究NLR与NFCE的关系。结果 90d随访结果显示,发生NFCE患者入院时NLR的水平明显高于不发生NFCE者[4.5(2.5,9.0)比2.9(1.9,5.6),P<0.05]。第1组~第4组NFCE发生率分别为8.5%、15.9%、18.3%和29.3%(χ~2=11.96,P=0.008),Kaplan-Meier风险累积分析结果显示,随着NLR水平增高,NFCE发生率明显增高。NLR水平预测NFC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8(95%CI 0.574~0.723,P=0.001),截断界值点为NLR=2.16,敏感度88.3%,特异度47.1%。Cox回归分析显示NLR>2.16(HR=3.102,P=0.032)、C反应蛋白水平(HR=1.065,P=0.023)及入院时的呼吸频率(HR=1.044,P=0.032)是男性老老年高血压患者90dNF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时NLR>2.16是90dNFCE的独立预测因子,监测NLR这个简单快捷的指标能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进行初步的危险性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高血压 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 老老年
原文传递
肥胖对非致死性肺炎模型小鼠脾脏、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梁爽 左之才 +4 位作者 辜旭初 方静 刘晓 王宇 阳明贤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讨肥胖在感染肺炎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是否与脾脏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有关。方法将常规非肥胖小鼠分为Ⅰ、Ⅱ组,将高脂诱导小鼠分为Ⅲ、Ⅳ组,Ⅰ、Ⅲ组滴鼻40μl PBS溶液,Ⅱ、Ⅳ组滴鼻40μl含5.9×10^(10)CFU大... 目的探讨肥胖在感染肺炎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是否与脾脏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有关。方法将常规非肥胖小鼠分为Ⅰ、Ⅱ组,将高脂诱导小鼠分为Ⅲ、Ⅳ组,Ⅰ、Ⅲ组滴鼻40μl PBS溶液,Ⅱ、Ⅳ组滴鼻40μl含5.9×10^(10)CFU大肠杆菌的菌液,于感染前(0 h)和感染后12 h、24 h、72 h检测各小组脾脏和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在感染后12 h、72 h,Ⅳ组脾脏的CD3^+细胞比例较Ⅲ组显著下降(P<0.05),Ⅱ组CD4+细胞比例较Ⅰ组显著升高(P<0.05);在感染后24 h、72 h,Ⅳ组CD4^+细胞比例较Ⅲ组显著下降(P<0.05)。在感染后24 h、72 h,Ⅱ组CD8^+细胞比例组较Ⅰ组显著下降(P<0.05);在感染后12 h、24 h、72 h,Ⅳ组CD8^+细胞比例较Ⅲ组显著下降(P<0.05)。在感染后12 h、24 h、72 h,Ⅱ组CD4^+/CD8^+比值较Ⅰ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外周血中的CD3^+细胞比例,在感染后12 h、72 h,Ⅳ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各组外周血中的CD4+细胞比例,在感染前(0 h),Ⅲ组显著高于Ⅰ组,Ⅳ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感染非致死性肺炎后,肥胖机体能动员脾脏更多的T淋巴细胞释放入血,加强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抵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非致死性肺炎 脾脏 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对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复合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10
作者 欧阳海燕 郑晓红 +1 位作者 李怡然 耿瑞慧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412-416,共5页
目的 探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对复合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武警第一机动总队医院及武警第二机动总队医院内分泌科采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效... 目的 探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对复合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武警第一机动总队医院及武警第二机动总队医院内分泌科采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效果不佳的T2DM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PP4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DPP4抑制剂)和胰岛素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各65例,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2组血糖指标、血脂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变化及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DPP4组患者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胰岛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活性氧(RO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DPP4组治疗后MDA、ROS水平均低于胰岛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DPP4组治疗后GSH-Px高于胰岛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应用DPP4抑制剂与胰岛素的效果相近,但是前者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并可降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血糖控制 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 氧化性应激 疗效对比研究
下载PDF
入院营养状态对超高龄高血压患者近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晓楠 骆雷鸣 +3 位作者 赵晓茜 杜瑞雪 郑瑾 肖铁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超高龄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营养状态与近期(90 d)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non-fe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NFCE)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法,入选本院高龄老年心血管疾病数据库中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 目的探讨超高龄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营养状态与近期(90 d)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non-fe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NFCE)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法,入选本院高龄老年心血管疾病数据库中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根据入院时控制营养指数(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积分进行分组,观察入院后7 d、14 d、30 d、90 d时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90 d随访结果显示,入院正常营养状态、轻度营养异常、中度营养异常及重度营养异常组患者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4%、10.90%、20.78%及36.54%,CONUT积分增高,NFCE发生率明显增高(χ~2=97.448,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NUT指数是90 d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OR=1.188,95%CI:1.042~1.354,P=0.01)。结论超高龄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与其预后密切相关,CONUT指数升高,预示着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状态 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 老年人 80岁以上
下载PDF
入院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学庆 芮立美 +5 位作者 朱红涛 丁晓军 赵剑峰 欧阳巍立 龚军辉 张友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342-1344,1348,共4页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入院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丹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2例NSTEMI患者,根据急诊室12或18导联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即无缺...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入院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丹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2例NSTEMI患者,根据急诊室12或18导联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即无缺血改变组及ST段压低组。了解NSTEMI患者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和ST段压低组相比,无缺血改变组多年纪轻,有近期吸烟史,心血管危险因素少。无缺血性改变组(n=110,57.3%)明显高于ST段压低组(n=82,42.7%)。无缺血改变组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低于ST段压低组(28.2%vs.41.5%,P=0.003),左主干(7.3%vs.24.4%,P=0.000)及前降支近端病变发生率(30.9%vs.41.5%,P=0.027)低于ST段压低组,无缺血改变组D-to-B时间(h)明显高于ST段压低组[(30.88±18.29)vs.(14.61±6.25),P=0.000]。住院期间MACE低于ST段压低组,但是30 d MACE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根据入院心电图检查的结果,NSTEMI患者心电图无缺血改变发生率高、短期预后较ST段压低组好,但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及时实现再灌注治疗可能会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心源性死亡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靶血管重建
下载PDF
某NV型防暴动能弹战斗部设计的非致命效能考虑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纯前 樊向武 王大伟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7-119,共3页
根据部队对动能弹有效驱散人群而不致伤残的战术需要,以制式步枪为平台进行研制的分体式发射接口的超口径弹药——某NV型防暴动能弹。为实现该弹战斗部的非致命效能,文中分别从弹丸设计、材料选择、弹筒形状、弹托、密封盖设计等要素进... 根据部队对动能弹有效驱散人群而不致伤残的战术需要,以制式步枪为平台进行研制的分体式发射接口的超口径弹药——某NV型防暴动能弹。为实现该弹战斗部的非致命效能,文中分别从弹丸设计、材料选择、弹筒形状、弹托、密封盖设计等要素进行考虑,提升防暴性能指标。通过样弹试验,NV型防暴动能弹基本达到非致命效能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型防暴动能弹 战斗部设计 非致命效能
下载PDF
英国工作相关疾病与职业伤害监测体系概况及其启示
14
作者 徐婷 莫有桦 朱晓俊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70-1174,共5页
英国工作相关疾病与职业伤害监测体系由《伤害、疾病和危险事故报告规程2013》(RIDDOR)、劳动力调查(LFS)、健康和职业报告网−全科医生(THOR-GP)报告计划、专科医生报告计划等监测项目共同组成。本文简述了英国工作相关疾病与职业伤害... 英国工作相关疾病与职业伤害监测体系由《伤害、疾病和危险事故报告规程2013》(RIDDOR)、劳动力调查(LFS)、健康和职业报告网−全科医生(THOR-GP)报告计划、专科医生报告计划等监测项目共同组成。本文简述了英国工作相关疾病与职业伤害监测体系中各个监测项目的监测范围、内容和方法,分析了各个监测项目的优缺点。其中,RIDDOR是由雇主向相关执法部门上报,数据易于获取但漏报严重,是致命性职业伤害的唯一数据源;LFS是有代表性的全国住户抽样调查,涵盖了职业伤害和工作相关疾病两方面,是非致命性职业伤害和压力、焦虑、抑郁等工作相关疾病的首要数据源,但收集的是基于自我感知、未经临床证实的数据;全科医生报告的是经临床确诊的工作相关疾病,在归因中更加科学,是工作相关疾病的良好次要来源;专科医生报告的是经临床确诊的严重程度较高的病例,是哮喘、皮炎等疾病的首要数据源,但可能会低估发病率。该体系的各个监测项目各有特点,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可为我国构建职业伤害监测体系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体系 致命性职业伤害 非致命性职业伤害 工作相关疾病 压力
原文传递
基于特征选择结合Boosting算法模型在预测矿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严重等级中的适用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莫有桦 徐婷 +2 位作者 孟诗迪 朱晓俊 樊晶光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15-1120,共6页
[背景]职业伤害影响因素的识别分析是特征选择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机器学习算法兴起,特征选择结合Boosting算法模型构建可为职业伤害预测分析中提供新的分析思路。[目的]探讨基于Boosting算法模型在预测矿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严重等级中... [背景]职业伤害影响因素的识别分析是特征选择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机器学习算法兴起,特征选择结合Boosting算法模型构建可为职业伤害预测分析中提供新的分析思路。[目的]探讨基于Boosting算法模型在预测矿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严重等级中的适用性,为科学合理地预测矿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严重等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美国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MSHA)2001—2021年金属矿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的公开数据,以损失工作日天数<105 d为轻伤、≥105 d为重伤作为结局变量。通过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回归、逐步回归、单因素+Lasso回归、单因素+逐步回归4种特征选择方法分别筛选出4个不同特征集。选择基于Boosting思想的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和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两种模型,应用4个特征集分别训练logistic回归、GBDT、XGBoost三种模型,共形成12种矿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严重等级预测模型,以获取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为主要评价指标。[结果]根据4种不同特征选择方法,年龄、事故发生时间、总工龄、伤害发生原因、伤害发生活动、受伤部位、伤害性质、伤害结局8个特征是影响矿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严重等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单因素+逐步回归筛选的特征集4为最优特征集并且其构建的GBDT模型对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严重等级预测效能最佳,特异度、灵敏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7530、0.9490、0.7020。特征集4构建logistic回归、GBDT、XGBoost预测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526(95%CI:0.8387~0.8750)、0.8640(95%CI:0.8474~0.8806)、0.8603(95%CI:0.8439~0.8773),均比逐步回归筛选的特征集2所构建的预测模型AUC值[0.8487(95%CI:0.8203~0.8669)、0.8110(95%CI:0.8012~0.8344)、0.8439(95%CI:0.8245~0.8561)]高,并且特征集4构建GBDT、XGBoost均比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AUC值高。[结论]两种特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命性职业伤害 机器学习 BOOSTING算法 特征选择 损失工作日
原文传递
损失工作日在非致命性职业伤害监测评估中的应用:基于欧洲职业事故统计数据 被引量:1
16
作者 莫有桦 徐婷 +3 位作者 孟诗迪 张高菲 朱晓俊 樊晶光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35-1140,共6页
[背景]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职业伤害严重程度通常使用损失工作日来分析,但在我国已有的职业伤害监测相关研究中,损失工作日这一指标的应用相对较少。[目的]探讨损失工作日在非致命性职业伤害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职业伤害监测指标... [背景]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职业伤害严重程度通常使用损失工作日来分析,但在我国已有的职业伤害监测相关研究中,损失工作日这一指标的应用相对较少。[目的]探讨损失工作日在非致命性职业伤害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职业伤害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欧洲职业事故统计(ESAW)2010—2019年欧盟27个成员国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事故的公开数据,非致命性职业伤害是指在职业活动期间或在工作期间导致工人缺勤≥4 d的伤害事件。按照《欧洲职业事故统计概要方法》将损失工作日按照4~6 d、7~13 d、14~20 d、21~30 d、31~91 d、92~182 d、183 d及以上、未知划分为8类,应用Join-point线性回归,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不同损失工作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事故发生比率整体趋势变化情况、重点行业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事故整体趋势变化情况,同时结合行业不同损失工作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事故变化情况分析其发生特征。[结果]2010—2019年欧盟总体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事故发生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AAPC为−1.0%(P<0.05)。损失工作日4~6 d、92~182 d的事故发生率均呈现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7.9%、5.8%(P<0.05)。C(制造业)、E(供水、污水处理、废物管理和补救)和F(建筑业)的非致命性职业伤害平均年事故发生比率均呈线性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3.0%、−2.5%、−1.5%(P<0.05);但其中,制造业损失工作日92~182 d的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事故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AAPC为3.7%(P<0.001)。[结论]采用损失工作日结合APC、AAPC进行Join-point线性回归分析可衡量不同行业工人、不同损失工作日非致命性职业伤害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及趋势变化情况,该指标在评价国家、企业采取职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有效性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命性职业伤害 损失工作日 Join-point 趋势变化 职业伤害监测
原文传递
职业紧张与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洁艺 宗莹 《职业与健康》 CAS 2015年第9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评价职业紧张和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调查设计,以2013年10—12月在中山市6家工伤定点医院收治的151名职业意外伤害工人和151名经年龄、性别、工种匹配且在过去一年无意外伤害的同事为调查对象,运用... 目的评价职业紧张和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调查设计,以2013年10—12月在中山市6家工伤定点医院收治的151名职业意外伤害工人和151名经年龄、性别、工种匹配且在过去一年无意外伤害的同事为调查对象,运用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测量职业紧张。结果两组工人的职业紧张包括自主性维度与工作要求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社会支持方面,上级支持维度得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需求高(OR=1.27,95%CI=1.15-1.42)是职业性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而工作自主性高(OR=0.82,95%CI=0.74-0.91)及上级支持较高(OR=0.84,95%CI=0.69-1.00)是职业性意外伤害的保护因素。结论职业紧张对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发生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紧张 非致死性职业伤害 工作要求-自主模式
原文传递
城乡交互作用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18
作者 唐茂华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27-30,共4页
全面综述了关于城乡交互作用的研究文献。文章从城乡界定入手,继而分析了发展模式对城乡关系的影响以及处理城乡关系的空间发展战略,最后详尽分析了城乡之间人口、商品、废弃物以及部门等多维联系。
关键词 城乡联系 城市偏向 非农就业
下载PDF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检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KIF6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19
作者 吴歌 李贵斌 +1 位作者 戴彬 张冬青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12期1161-1163,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用新型基因分析法-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驱动蛋白分子6(KIF6)基因Trp719Arg(rs2045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样本来自2010至2011年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234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 目的探讨用新型基因分析法-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驱动蛋白分子6(KIF6)基因Trp719Arg(rs2045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样本来自2010至2011年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234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组)和228例非冠心病人群(对照组)。取受检者静脉血样1ml,留存于-80℃超低温冰箱。采用HRM法对rs20455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分型检测。结果对照组中rs20455位点TT、T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9.5%、47.4%、23.1%;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7.0%和53.0%;病例组的基因型频率是TT14.0%、TC59.7%、CC26.3%,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6.0%和44.0%;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功利用HRM对中国北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和非冠心病人群的KIF6Trp719Arg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并发现其在心肌梗死患者和非冠心病人群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rs20455可能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筛查的生物学标记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非致死性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 驱动蛋白分子6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风险的meta分析
20
作者 武珊珊 张渊 +1 位作者 孙凤 詹思延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年第3期147-152,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风险。方法:以"rosiglitazone"、"randomizedclinical trial"和"human"为关键词,分别检索Medline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网站和葛兰... 目的:系统评价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风险。方法:以"rosiglitazone"、"randomizedclinical trial"和"human"为关键词,分别检索Medline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网站和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网站,检索时间均从最早至2010年8月31日。收集比较罗格列酮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同时按照疗程、病程、治疗模式、对照类型将收集的RCT分成不同的亚组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累积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78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得到170项研究,其中Medline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s.gov网站公开发表的研究为99项,GSK网站发表者为71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比值比(OR)为1.24[95%可信区间(CI)为0.99~1.55,P=0.06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公开发表的99项和GSK网站发表的71项研究中,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OR值分别为1.42(95%CI:1.06~1.90,P=0.019)和1.01(95%CI:0.71~1.44,P=0.958);在疗程≥52周的30项研究中,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OR值为1.62(95%CI:1.17~2.23,P=0.004)。公开发表的疗程≥52周的21项研究和病程≥5且<10年的33项研究显示,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OR值分别为1.79(95%CI:1.22~2.64,P=0.003)和1.55(95%CI:1.06~2.26,P=0.025)。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OR值受2009年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ECORD的影响,在2009年出现阳性拐点。对JADAD质量评分中≥3分的43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OR值为1.62(95%CI:1.17~2.23,P=0.004);其中疗程≥52周的16项研究、病程≥5且<10年的13项研究和复合用药的19项研究的OR值分别为1.79(95%CI:1.24~2.57,P=0.002)、1.76(95%CI:1.15~2.71,P=0.010)和1.68(95%CI:1.11~2.53,P=0.014)。结论:罗格列酮可能增加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2型糖尿病 非致命性心力衰竭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