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巢址选择与竞争共存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亮 张晓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8-204,共7页
于 2 0 0 0— 2 0 0 2年的鸟类繁殖期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测定了 2 7窝角百灵(Eremophilaalpestris)和 4 3窝小云雀 (Alaudagulgula)的巢址特征 ,观察了两者在繁殖期巢数的季节变化 ,并运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定... 于 2 0 0 0— 2 0 0 2年的鸟类繁殖期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测定了 2 7窝角百灵(Eremophilaalpestris)和 4 3窝小云雀 (Alaudagulgula)的巢址特征 ,观察了两者在繁殖期巢数的季节变化 ,并运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定了育雏食物 ,对两种百灵的巢址特征和食物重叠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巢址特征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角百灵的巢开放度为 92 16 % ,小云雀的为 34 6 1% ,前者的巢开放度显著大于后者(P <0 0 1) ;角百灵距巢 10 0cm范围内遮蔽物的数量为 0 0 7± 0 2 6 ,小云雀的为 2 5 7± 1 19,前者显著少于后者 (P <0 0 1) ;角百灵巢址植被的高度和盖度也显著小于小云雀的 (P <0 0 1)。角百灵和小云雀均以小型昆虫育雏 ,育雏食物的资源重叠程度很高 ,为 0 895 7;而且两者的繁殖季节和繁殖强度也是相互重叠的。这两种百灵鸟类在巢址的选择上存在着一种代价和利益的权衡关系 ,巢址选择是捕食压和热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百灵 小云雀 巢址 竞争 捕食 繁殖
下载PDF
营巢类型、巢捕食和窝卵数对高寒草甸雀形目雏鸟生长期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亮 张晓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根据1998—2001年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的窝卵数、雏期和巢捕食数据,以Logistic方程拟合雏鸟生长过程,并计算出有关生长率参数;根据营巢类型将10种雀形目鸟划分为开放或半开放类群(GOB)和全封闭穴居类群(HCB)两类,将把雏鸟的生长过程... 根据1998—2001年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的窝卵数、雏期和巢捕食数据,以Logistic方程拟合雏鸟生长过程,并计算出有关生长率参数;根据营巢类型将10种雀形目鸟划分为开放或半开放类群(GOB)和全封闭穴居类群(HCB)两类,将把雏鸟的生长过程划分为3个生长期(缓增期、快增期和渐增期)。3个生长期占雏期的比例因营巢类型而异,GOB类群快增期>渐增期>缓增期;HCB类群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分析营巢类型、巢捕食和窝卵数与各生长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生长期的体重积累占离巢时体重的比例因巢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营巢类型和巢捕食显著影响各生长期占雏期的比例和体重积累占离巢时体重的比例;窝卵数影响快增期和渐增期长度,而不影响缓增期长度。快增期体重积累与渐增期的生长率不相关,但与渐增期长度显著相关。因此,前期的能量积累不影响后期生长率,而影响后期生长的长度。该结果进一步印证在晚成鸟中不存在补偿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形目 雏鸟 生长期 营巢类型 巢捕食 窝卵数 高寒草甸 补偿性生长
下载PDF
Nest-sit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ecology of Streaked Wren-Babbler(Napothera brevicaudata)in a tropical limestone forest of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8
3
作者 Aiwu Jiang Demeng Jiang +1 位作者 Fang Zhou Eben Goodale 《Avian Research》 CSCD 2017年第4期218-225,共8页
Background: The breeding information of most birds in Asian tropical areas,especially in limestone forests,is still poorly known.The Streaked Wren-Babbler(Napothera brevicaudata) is an uncommon tropical limestone bird... Background: The breeding information of most birds in Asian tropical areas,especially in limestone forests,is still poorly known.The Streaked Wren-Babbler(Napothera brevicaudata) is an uncommon tropical limestone bird with a small range.We studied its nest-sit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ecology,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daptations of birds to the conditions of tropical limestone forest in southern China.Methods: We used methods of systematical searching and parent-following to locate the nests of the Streaked Wren-Babbler.We measured characteristics of nest sites and rock cavities.Data loggers and video cameras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breeding behavior.Results: All the observed nests of the Streaked Wren-Babbler were placed in natural shallow cavities or deep holes in large boulders or limestone cliffs.The great majority(96.6%) of Streaked Wren-Babbler nests had three eggs with an average fresh weight of 3.46-± 0.43 g(n = 36,range 2.52-4.20 g).Most(80.4%) females laid their first eggs between March and April(n = 46).The average incubation and nestling period of the Streaked Wren-Babbler was 10.2 range 9-11 days),respectively.Most(87.9%) nests h± 0.4 days(n = 5,range 1011 days) and 10.5 ± 0.8 days(n = 6,ad at least one nestling fledge between 2011 and 2013(n = 33).Conclusion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several features of the breeding ecology of the Streaked Wren-Babbler,including building nests in rocky cavities,commencing breeding earlier than most species,and reducing foraging times 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are well-adapted to the unique habitat of tropical limestone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eding season Breeding strategy Clutch size KARST Incubation rhythm nest predation nestling development Parental care Reproductive output
下载PDF
人工巢箱繁殖鸟类主要巢捕食者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雷 李东来 +2 位作者 马锐强 奚长海 万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35-1243,共9页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palustris)、大山雀(P.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x^2=0.429,df=3,P=0.934)。以锦蛇(Elaphe spp.)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巢箱 小型洞巢鸟 锦蛇 巢捕食 生境因子 繁殖参数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和人工巢试验分析白冠长尾雉巢潜在捕食者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秦韵 赵玉泽 +3 位作者 罗旭 华俊钦 李忠 徐基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68-1974,共7页
为了了解保护区内外的白冠长尾雉繁殖生态,2014年3—7月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外湖北平靖关村利用人工巢试验(以鸡蛋为诱饵)、红外相机技术和栖息地样方调查搜集巢捕食信息,对其巢捕食率、巢潜在捕食者和影响巢捕食的栖息... 为了了解保护区内外的白冠长尾雉繁殖生态,2014年3—7月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外湖北平靖关村利用人工巢试验(以鸡蛋为诱饵)、红外相机技术和栖息地样方调查搜集巢捕食信息,对其巢捕食率、巢潜在捕食者和影响巢捕食的栖息地因子进行研究.两轮试验分别为繁殖期前期3—4月和繁殖期中期5—6月.试验共放置巢149个,其中红外相机监测62个,累计相机日1315个,拍摄照片7776张,视频6950个.结果表明:保护区外(平靖关)巢捕食率高于保护区内(董寨),繁殖期前期和繁殖期中期保护区内外差异均极显著.平靖关捕食者种类数(11和6种)在繁殖期前期和中期均高于董寨(7和5种),平靖关捕食者比例较高的是啮齿类和鸦科鸟类,董寨捕食比例较高的是貉.平靖关坡度和乔木盖度对巢捕食影响显著,而董寨的落叶盖度对其影响显著.在红外监测的人工巢中共发现野生白冠长尾雉访问人工巢13巢18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捕食 红外相机技术 人工巢 白冠长尾雉
原文传递
人工巢箱条件下的大山雀巢捕食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克勤 王海涛 +4 位作者 赵虹 邓秋香 姜云垒 周彤 高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391-5395,共5页
于2004—2008年在次生阔叶林中,采用悬挂巢箱的方法对大山雀的巢捕食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巢箱的被捕食率显著不同,新巢箱被捕食率最低,第2年被捕食率最高,第3年下降很大,第4年又略有上升。被捕食巢的窝卵数极显著的低于未被捕... 于2004—2008年在次生阔叶林中,采用悬挂巢箱的方法对大山雀的巢捕食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巢箱的被捕食率显著不同,新巢箱被捕食率最低,第2年被捕食率最高,第3年下降很大,第4年又略有上升。被捕食巢的窝卵数极显著的低于未被捕食巢的窝卵数。影响巢捕食的主要生境因子为巢箱高度和巢上盖度,其次为灌木的密度和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山雀 巢捕食 窝卵数 生境因子
下载PDF
营巢植物影响红头长尾山雀的巢被捕食风险
7
作者 朱家贵 黄涛 +2 位作者 杜志勇 胡骞 李建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0-340,共11页
巢址选择对鸟类的巢捕食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鸟类的巢址特征与巢捕食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不同巢址特征对鸟类成功繁殖的作用。本研究以2014至2017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的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为研究对象,... 巢址选择对鸟类的巢捕食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鸟类的巢址特征与巢捕食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不同巢址特征对鸟类成功繁殖的作用。本研究以2014至2017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的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红头长尾山雀在卵期(产卵及孵卵期)(n=124巢)及育雏期(n=119巢)被捕食巢和成功巢的日存活率与发现巢的时间和营巢植物种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根据其巢址的总体特征对其巢址安全性进行评级,以探究研究者评估的巢址安全等级对预测巢存活率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卵期,营巢于竹类植物(如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和刚竹属Phyllostachys sp.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灌草类植物(如蔷薇Rosa spp.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上的红头长尾山雀巢的日存活率皆显著高于在松柏类植物(如油松Pinus massoniana、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和圆柏Juniperuschinensis)上的巢;在育雏期,营巢于灌草类植物上巢的日存活率显著低于竹类、杉木和茶树上巢的日存活率。卵期巢的日存活率随巢日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育雏期巢的日存活率不随巢日龄显著变化。此外,巢的日存活率与发现巢的日期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研究者评估为巢址安全等级不同的巢,其日存活率也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营巢于某些特定植物有助于降低红头长尾山雀面临的巢捕食风险,说明营巢植物种类对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头长尾山雀 巢日存活率 营巢植物 巢捕食 巢址安全性
原文传递
研究活动是否影响鸟类的巢存活率?——以红头长尾山雀为例
8
作者 胡骞 文野 +3 位作者 吕磊 王鹏程 李建强 徐基良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18,共8页
研究活动(如查巢和视频拍摄)对鸟类巢存活率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虽然已表明这种影响较小,但以往研究多以开放巢或洞巢鸟类为研究对象,对营球形巢的鸟类研究较少。为探究研究活动对营球形巢鸟类巢存活率的影响,本文以营球... 研究活动(如查巢和视频拍摄)对鸟类巢存活率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虽然已表明这种影响较小,但以往研究多以开放巢或洞巢鸟类为研究对象,对营球形巢的鸟类研究较少。为探究研究活动对营球形巢鸟类巢存活率的影响,本文以营球形巢的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2018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监测数据,分析了研究者的查巢及视频拍摄活动对其卵期(产卵期及孵卵期)和育雏期的巢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卵期(n=215巢)还是在育雏期(n=200巢),红头长尾山雀巢的日存活率与查巢或视频拍摄活动均无显著相关性,亦不随巢高或巢日龄显著变化。但是,红头长尾山雀卵期的巢日存活率与产卵日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产卵日期越晚,日存活率越低。与此相似,其育雏期的巢日存活率与雏鸟出壳日期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出壳日期越晚,巢的日存活率越低。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活动不会显著影响营球形巢的红头长尾山雀的巢存活率。尽管如此,本文仍建议科研人员应注意研究活动可能对研究对象造成的潜在影响,并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这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巢 巢捕食 巢存活率 红头长尾山雀 研究干扰
原文传递
中杜鹃捕食比氏鹟莺的卵 被引量:3
9
作者 粟通萍 邵玲 +2 位作者 霍娟 杨灿朝 梁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3,共5页
许多杜鹃在产下寄生卵之前通常会先叼走或吃掉宿主的1~2枚卵,这说明杜鹃不仅是寄生性繁殖的鸟类,同时可能也是潜在的捕食者。关于杜鹃对其宿主巢捕食的动机,一般认为一是由于杜鹃发现宿主巢时,已不适合寄生,将其捕食或毁坏可迫使宿主重... 许多杜鹃在产下寄生卵之前通常会先叼走或吃掉宿主的1~2枚卵,这说明杜鹃不仅是寄生性繁殖的鸟类,同时可能也是潜在的捕食者。关于杜鹃对其宿主巢捕食的动机,一般认为一是由于杜鹃发现宿主巢时,已不适合寄生,将其捕食或毁坏可迫使宿主重新筑巢,从而杜鹃会获得寄生机会;二则可能由于宿主识别并拒绝了寄生卵,一些杜鹃会通过捕食或破坏宿主的巢,作为对宿主的一种惩罚性报复。2015年6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通过录像首次记录到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捕食整巢比氏鹟莺(Seicercus latouchei)卵的行为,表明中杜鹃不仅是许多宿主鸟类的巢寄生者,同时也可能是其巢捕食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寄生 中杜鹃 巢放牧 巢捕食 比氏鹟莺
原文传递
模拟增加潜在巢捕食风险对2种鸟类雏鸟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
10
作者 卢柳妍 何胜梅 +1 位作者 刘康梅 蒋爱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1,共9页
捕食风险是影响鸟类生活史对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应对捕食风险,鸟类进化出多样的反捕食策略。为探究北热带石灰岩森林地区鸟类生长发育对高巢捕食风险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通过利用蛇类模型模拟巢捕食者,增加潜在巢捕食风险,设置实验组,... 捕食风险是影响鸟类生活史对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应对捕食风险,鸟类进化出多样的反捕食策略。为探究北热带石灰岩森林地区鸟类生长发育对高巢捕食风险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通过利用蛇类模型模拟巢捕食者,增加潜在巢捕食风险,设置实验组,将未放置蛇类模型的实验设置为对照组。测量育雏期内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雏鸟与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雏鸟每日的体重、跗跖长与翼长,分别比较分析黄腹山鹪莺雏鸟与红耳鹎雏鸟上述体型特征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生长发育规律。对符合正态分布的各日龄雏鸟生长参数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进行非参数检验(Wilcox秩和检验)并求均值,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包对雏鸟各日龄参数均值进行Logistic曲线拟合,比较各雏鸟相同生长参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的“S”发育曲线。结果显示,黄腹山鹪莺雏鸟在实验组的体重、跗跖长与翼长的渐近线分别占成鸟量度的71.57%、94.10%与55.29%,对照组分别占成鸟量度的78.05%、97.49%与55.67%,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育雏期分别为11.1 d与10.6 d。实验组和对照组黄腹山鹪莺雏鸟生长在第2日龄开始出现显著差异,体重、跗跖长与翼长在实验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59、0.64与0.41,在对照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64、0.57与0.47。红耳鹎雏鸟实验组体重、跗跖长与翼长的渐近线分别占成鸟量度的55.29%、97.70%与49.60%,对照组分别占成鸟量度的53.83%、99.73%与52.17%,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育雏期分别为11.4d与10.1d。实验组和对照组红耳鹎雏鸟仅第7日龄体重和第8日龄跗跖长存在生长差异,体重、跗跖与翼在实验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34、0.39与0.38,在对照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70、0.59、0.55。研究表明,增加潜在的捕食风险能延长黄腹山鹪莺和红耳鹎的雏鸟发育期,实验组红耳鹎雏鸟各项生长特征在离巢时较对照组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捕食 模拟实验 雏鸟 LOGISTIC 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Nest-site fidelity and breeding dispersal by Common Tailorbirds in a tropical forest
11
作者 Changzhang Feng Canchao Yang Wei Liang 《Avian Research》 CSCD 2019年第4期441-446,共6页
Background:Information pertaining to nest-site fidelity and breeding dispersal over successive years can help to bet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birds respond to nest predation.Methods:By using mist nets and tracking ... Background:Information pertaining to nest-site fidelity and breeding dispersal over successive years can help to bet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birds respond to nest predation.Methods:By using mist nets and tracking the color banded individuals,we investigated nest-site fidelity and breeding dispersal by Common Tailorbirds(Orthotomus sutorius)throughout a year and between successive years in 2017–2018.Results: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Common Tailorbirds could produce up to four clutches per breeding season.When multiple broods were produced within a year,breeding pairs remained together,and the nest rebuilding rate was up to 92.2%,with only four cases(7.8%)in which birds reused their old nests.The dispersal distance between the nests during multiple breeding was found to be 10.0±10.5 m,and nest-site fidelity within the same year was 90.0%.By the second year of breeding,76.2%of individuals remained in the original breeding pairs,while for those that did switch partners,the females remained in the nest from the previous year and paired with new males.The dispersal distance between years was 26.5±41.9 m,and nest-site fidelity between different years was 80.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within-year and between-year dispersal distances.Moreo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persal distance of rebuilt nests between birds that had experienced nest predation and those that had not.Conclusion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mmon Tailorbirds maintain a high degree of fidelity to mates and nestsites,and nest pred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erritorial changes or breeding dispersal distance between each breeding attem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t predation nest-site fidelity Multiple breeding Mate change Tropical birds
下载PDF
Fashion and out of fashion: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a novel nest building innovation 被引量:1
12
作者 Anders P.Møller 《Avian Research》 CSCD 2017年第2期71-75,共5页
Background:Nests are composed of and built with different materials that are handled in specific ways. These mate?rials must initially have been used de novo before commonly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nests. Plastic and ... Background:Nests are composed of and built with different materials that are handled in specific ways. These mate?rials must initially have been used de novo before commonly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nests. Plastic and plastic bags were invented in the 1950s, and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nvironment. Birds started picking up plastic from plastic used to cover farm produce such as silage, potatoes, beets and other crops for use in their nests in the 1960s.Methods:I recorded the frequency of such plastic use by the Blackbird(Turdus merula) in nests in Denmark, starting in 1966, followed by a peak in use in the 1970s and a subsequent decline.Results:Nests with plastic were initially built earlier in the season than those without plastic, indicating an associa?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arly reproduction. Plastic use was subsequently selected against because nests with plastic suffered from higher rates of predation than nests without plastic, probably because nests with plastic were easier to locate. However, the elevated risk of nest predation only applied to outdoor nests, but not to nests inside buildings, probably because visually searching nest predators such as corvids do not enter buildings.Conclusions: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dynamics of nest material use depend on the benefits of innovation and the fitness costs of nest pre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HION Indoor breeding INNOVATION nest predation Turdus merula
下载PDF
互花米草生境中人工巢巢捕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志 赵鲁安 +4 位作者 张星烁 陈利红 李枫 刘彬 孙大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5,共7页
为了研究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中繁殖鸟巢的被捕食情况及影响捕食的因素,2014年3~6月,在保护区第三核心区鸟类繁殖生境中,使用人工巢及真实鹌鹑蛋进行巢捕食实验的方法进行巢捕食实验,分析不同巢高度、覆盖度、边... 为了研究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中繁殖鸟巢的被捕食情况及影响捕食的因素,2014年3~6月,在保护区第三核心区鸟类繁殖生境中,使用人工巢及真实鹌鹑蛋进行巢捕食实验的方法进行巢捕食实验,分析不同巢高度、覆盖度、边缘距离、植被密度等因素对鸟巢被捕食的影响。实验共放置520个人工巢,1 040枚卵,使用红外相机对部分人工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内,人工巢存在较高的被捕食率,共有352巢被捕食,占67.7%,对11个变量进行逻辑斯蒂回归,巢高度、植被均高、主要植被密度、距边缘距离、水平覆盖度、上层垂直覆盖度等6个变量进入最终模型,巢高度、距边缘距离与巢被捕食显著相关。通过红外相机拍摄从102个监测巢中记录到69个捕食事件,68巢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1巢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捕食。我们认为互花米草生境中缺乏啮齿类动物的天敌是当地人工巢被捕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巢捕食 人工巢 鹌鹑蛋 巢高度 逻辑斯蒂回归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片马垭口白眉雀鹛繁殖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小祎 梁丹 +1 位作者 和义星 罗旭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1-186,共6页
2014年3—5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片马垭口共找到20个白眉雀鹛鸟巢,对其繁殖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的各个阶段均有双亲共同参与,筑巢期、孵卵期和育雏期分别为10、17 d和14 d(n=1);窝卵数为(2.64±0.93)... 2014年3—5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片马垭口共找到20个白眉雀鹛鸟巢,对其繁殖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的各个阶段均有双亲共同参与,筑巢期、孵卵期和育雏期分别为10、17 d和14 d(n=1);窝卵数为(2.64±0.93)枚(1~4枚,n=14),卵的大小为(1.67±0.08)cm×(1.28±0.05)cm(n=33),鲜卵质量为(1.47±0.13)g(n=14);在孵卵期,亲鸟每次孵卵时间为(32.07±14.72)min,每隔(14.13±13.80)min翻卵1次;每(16.11±14.14)min亲鸟喂食1次;至5月18日,20个巢中,仅1个巢幼鸟成功出飞,7个巢繁殖尚未结束,12个巢由于被蛇、小型兽类捕食等原因而导致繁殖失败,大风和降水对白眉雀鹛繁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生态 巢捕食 白眉雀鹛 高黎贡山
下载PDF
栗斑腹鹀巢捕食及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崔煜菲 李时 +3 位作者 张立世 冯致力 尚伟平 姜云垒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2018—2019年,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开展了栗斑腹鹀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蛇和草原黄鼠是栗斑腹鹀繁殖期的主要巢捕食者.两年间共找到栗斑腹鹀繁殖巢94巢,其中44巢被捕食,巢捕食率为46.8%,占繁殖失败的65.7%.对栗... 2018—2019年,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开展了栗斑腹鹀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蛇和草原黄鼠是栗斑腹鹀繁殖期的主要巢捕食者.两年间共找到栗斑腹鹀繁殖巢94巢,其中44巢被捕食,巢捕食率为46.8%,占繁殖失败的65.7%.对栗斑腹鹀被捕食巢和繁殖成功巢的9个巢址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裸地面积比例及距边缘距离对巢捕食影响显著,裸地面积比例越大、距离边缘越近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斑腹鹀 巢捕食 边缘效应 巢捕食者
下载PDF
广州地区蚁类对外来物种红耳龟人工巢的捕食作用
16
作者 葛研 魏玉峰 +1 位作者 段好冉 龚世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79-985,共7页
蚁类是龟类巢的重要捕食者,可以捕食龟卵和初生幼体,对龟类的种群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对于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而言,蚁类对其巢的捕食有助于控制种群增长,对抵御红耳龟入侵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 蚁类是龟类巢的重要捕食者,可以捕食龟卵和初生幼体,对龟类的种群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对于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而言,蚁类对其巢的捕食有助于控制种群增长,对抵御红耳龟入侵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7—9月,在红耳龟潜在生态危害较严重的广州地区选择3个不同环境类型的样区,开展了蚁类对红耳龟人工巢的捕食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蚁类对红耳龟人工巢具有很强的捕食作用,在黄婆洞水库、民政林场和小坑水库3个样区被完全捕食的巢数分别为19 (95%)、18 (90%)、17 (85%),3个研究样区的巢捕食率无显著差异(χ 2=1.111, P >0.05);蚁类不但可以直接破坏卵壳取食龟卵,还可以捕食初破壳的幼龟;捕食红耳龟人工巢的蚁类有14种,其中黄婆洞水库6种、民政林场10种、小坑水库5种,1种在3个样区均有分布,5种同时分布于黄婆洞水库和民政林场样区;按照各蚁种对红耳龟人工巢的捕食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5种依次为:全异巨首蚁(Pheidologeton diversus ,40个)、某种大头蚁(Pheidole sp.,9个)、中华短猛蚁(Brachyponera chinensis ,7个)、爪哇中猛蚁(Mesoponera javana ,7个)、费氏盘腹蚁(Aphaenogaster feae ,6个)。本研究揭示,全异巨首蚁等蚁种对红耳龟巢捕食作用显著,在生物防控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耳龟 人工巢 巢捕食 蚁类 全异巨首蚁 广州
下载PDF
高寒草甸几种雀形目鸟类的卵反射率分析
17
作者 孙嘉辰 褚晖 +1 位作者 刘力华 赵亮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2-658,共7页
于2010-2013年的繁殖季节,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收集了9种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分别进行了反射率测量。测量光谱范围为可见光(400-750 nm)和短波近红外(750-1050 nm)。卵在两个波段光谱的反射率分别是0.06... 于2010-2013年的繁殖季节,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收集了9种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分别进行了反射率测量。测量光谱范围为可见光(400-750 nm)和短波近红外(750-1050 nm)。卵在两个波段光谱的反射率分别是0.066和0.123,二者差异极显著。在可见光范围内,除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波峰在绿色光范围内,其他物种都在黄色光范围内;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反射率明显分为3个组,以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地面开放巢较高,黄嘴朱顶雀和黄腹柳莺的灌丛巢较低,其他种居中;开放巢及封闭巢的卵反射率在可见光范围无显著差异,但在短波近红外范围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被郁闭度低,地面营巢环境不利于巢与卵的遮阳,造成营开放度高的地面巢的鸟卵近红外反射率相对较高,而灌丛巢和封闭巢的雀形目鸟类鸟卵相对较低,但对可见光谱的卵反射率各物种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雀形目鸟类 卵色 卵反射率 温度调节 营巢类型 巢捕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