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节段效应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取穴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23
1
作者 郭珊珊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60-63,共4页
目的:回顾并整合针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适宜症的现有证据,并对现代针灸学理论进行有力补充。方法:选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针灸优势病种(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泌尿系结石、尿潴留),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对收... 目的:回顾并整合针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适宜症的现有证据,并对现代针灸学理论进行有力补充。方法:选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针灸优势病种(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泌尿系结石、尿潴留),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对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进行分析,统计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CCT、RCT文献)的穴位使用频次、使用穴位的相关经脉归属、相关穴位的局部解剖特征,对针灸治疗适宜疾病的取穴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针灸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存在诸多问题,每个病种往往涉及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穴位,临床取穴多依靠个人经验和心得;通过循证研究,常用穴位有94%与调节器官有密不可分的神经生物学联系,针刺穴位与调节对象处于相同或相关的神经节段支配区时能够获得更好疗效;少部分穴位与相关神经节段之间无密切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学联系。结论:针灸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良好的疗效,但临床医生在具体选穴时多缺乏规律性指导,针刺的节段性及整体性效应可作为取穴理论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取穴规律 神经节段
下载PDF
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与脊髓神经节段支配规律的关系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金金 蒋松鹤 +2 位作者 李莎莎 蒋培伟 楼新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272-1273,共2页
目的:探讨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的肌层神经节段支配情况,进一步研究临床针刺"节段支配规律"的适用范围。方法:从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层次解剖的肌肉分布情况,观察其各层次肌肉相应的脊髓神经节段支配。结论:与具有"节... 目的:探讨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的肌层神经节段支配情况,进一步研究临床针刺"节段支配规律"的适用范围。方法:从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层次解剖的肌肉分布情况,观察其各层次肌肉相应的脊髓神经节段支配。结论:与具有"节段支配规律"的躯干部穴位相比,具有相对特异的远道治疗作用的四肢远端穴位则与"节段支配规律"无关,另有其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针刺 规律 神经节段 肌节
下载PDF
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OT基因敲除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伟维 张超 +2 位作者 张煜楷 宁炯杰 李江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35-740,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催产素(oxytocin,OT)基因敲除小鼠胃排空的影响,探讨室旁核OT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胃功能活动中的作用。方法:8~9周龄OT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小鼠两个亚组各20只,雌雄各半,每个亚组分别随机分为空...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催产素(oxytocin,OT)基因敲除小鼠胃排空的影响,探讨室旁核OT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胃功能活动中的作用。方法:8~9周龄OT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小鼠两个亚组各20只,雌雄各半,每个亚组分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组和针刺胃俞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针刺处理,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组和针刺胃俞组分别电针单侧"足三里""内关""胃俞"穴15 min,随后用同位素锝-亚锡喷替酸(^(99m)Tc-DTPA)标记的牛奶0.1 m L灌胃(放射性活度为3 mCi/m L),灌胃完成后即刻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行胃排空检测50 min,用专用软件分析采集的原始数据,得到全胃半排时间(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胃排空曲线。结果:野生型小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减少,可加快野生型小鼠胃排空(P<0.01,P<0.05),电针"胃俞"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可抑制野生型小鼠胃排空(P<0.01,P<0.05);OT基因敲除型小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对OT敲除型小鼠胃排空无显著影响(均P>0.05),电针"胃俞"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可抑制OT敲除型小鼠胃排空(均P<0.01);胃排空曲线:OT敲除型小鼠的胃排空明显快于野生型小鼠。结论: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小鼠的胃排空影响程度不同,OT基因敲除可加速小鼠胃排空,且影响部分穴位的针刺效应,提示作为自主神经通路始动器的室旁核OT神经元,可能以神经及内分泌的形式参与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功能的调节,抑制胃排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基因敲除小鼠 电针 神经节段 胃排空
原文传递
夹脊穴电针与脊髓电刺激治疗疼痛的异同探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羊璞 惠建荣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5期680-684,共5页
夹脊穴电针与脊髓电刺激是临床上常用于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二者在镇痛治疗上均以电刺激为手段,在脉冲电流、刺激频率与波宽有重合之处,同时受疼痛门控理论的影响,且刺激量大小可根据病情调节。夹脊穴电针与脊髓电刺激植入刺激部位相... 夹脊穴电针与脊髓电刺激是临床上常用于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二者在镇痛治疗上均以电刺激为手段,在脉冲电流、刺激频率与波宽有重合之处,同时受疼痛门控理论的影响,且刺激量大小可根据病情调节。夹脊穴电针与脊髓电刺激植入刺激部位相同,但两种方法植入的方式不同;具有部分类似的镇痛机制,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和乙酰胆碱的介导,镇痛机制的区别是脊髓电刺激可调节脊柱-脑干-脊髓环发挥作用;夹脊穴电针镇痛机制为调节疼痛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信号通路。此外,夹脊穴与脊髓神经节段有对应关系,二者作用的靶器官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电针 夹脊穴 神经节段 镇痛机制
下载PDF
海外对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概述 被引量:6
5
作者 沈惠军 Man-Chi Wong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966-971,共6页
本文探讨在过去50年间海外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的不同的理论和假说。包括局部机械传导理论、闸门控制理论、神经体液理论、形态奇异性理论和神经节段理论。对每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进行了讨论与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认为,针灸的作用机制最... 本文探讨在过去50年间海外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的不同的理论和假说。包括局部机械传导理论、闸门控制理论、神经体液理论、形态奇异性理论和神经节段理论。对每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进行了讨论与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认为,针灸的作用机制最有可能是多种生理过程的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局部传导 闸门控制理论 神经体液 形态奇异性 神经节段 神经节段针灸
下载PDF
电针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胡晓刚 李瑞 +4 位作者 贾宁 田环环 马艳佳 王跃颖 曹昺焱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6期57-60,F000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腧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T2DM选穴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糖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制备T2DM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心俞组、胰俞组和肾俞组,分别以电针刺激心俞穴、胰俞穴、肾俞穴,连续干预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腧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T2DM选穴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糖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制备T2DM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心俞组、胰俞组和肾俞组,分别以电针刺激心俞穴、胰俞穴、肾俞穴,连续干预4周,观察各组动物空腹血糖、OGTT曲线下面积、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水平和胰岛形态的变化。结果:(1)胰俞组空腹血糖和OGTT曲线下面积下降显著(P<0.05),心俞组和肾俞组变化不明显(P>0.05);(2)电针对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无影响,胰俞组HOMA-IR较模型组极显著降低(P<0.01),心俞组和肾俞组变化不明显(P>0.05);(3)HE染色:模型组胰岛严重萎缩,胰岛内细胞减少,细胞形态异常;胰俞组胰岛形态、胰岛内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基本接近空白组。结论:电针胰俞穴可以降低T2DM大鼠血糖,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形态,且胰俞穴的这些作用符合神经节段支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胰俞 T2DM 大鼠 神经节段
下载PDF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bridging regeneration chambers for the repair of sciatic nerve defects 被引量:1
7
作者 Jiren Zhang Changsong Cao Jincheng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62-266,共5页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defects exhibit chemotactic growth over certain distances. Our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Schwann cells survive in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s that are bridged by regeneration chambers ...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defects exhibit chemotactic growth over certain distances. Our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Schwann cells survive in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s that are bridged by regeneration chambers and secrete various bioactive substances. However, more data are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required length of regeneration chambers for chemotaxis and nutrition of neural regeneration, as well as the length of repaired nerve defects to replace the effect of autologous nerve graft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sciatic nerve defects of 12, 16, 20 mm were repaired using a regeneration chamber of 6, 8, and 10 mm in length respectively. These were bridged with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ridging of two 6-mm long regeneration chambers to repair a 12-mm nerve defect exhibited similar effects to autologous nerve graf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segment regeneration chamber bridging sciatic nerve defec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基于神经节段理论的穴位注射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盼碧 陈迎龙 +5 位作者 崔瑾 杨孝芳 陈天宝 韩浩杰 邹君 齐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39-2041,共3页
目的基于神经节段理论,观察不同穴位注射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情况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穴位注射天突组(A)、穴位注射翳风组(B)、穴位注射中脘组(C),模型组(D)、对照组(E)各8... 目的基于神经节段理论,观察不同穴位注射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情况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穴位注射天突组(A)、穴位注射翳风组(B)、穴位注射中脘组(C),模型组(D)、对照组(E)各8只。氨水喷咽制造大鼠急性咽炎模型,观察5组大鼠症状体征,咽部组织的病理形态;检测对比各组大鼠血常规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 1穴位注射天突穴及翳风穴组能不同程度改善大鼠急性咽炎的病理变化及大鼠的症状体征。2D组较E组大鼠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A组、B组、C组与D组比较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值均明显降低(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3D组与E组比较,血清TNF-ɑ浓度有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与D组比较,血清TNF-ɑ浓度明显下降(均P﹤0.05);A组、B组较C组血清TNF-ɑ浓度差异明显(P<0.05)。结论同神经节段的穴位注射能有效降低急性咽炎大鼠血清TNF-ɑ浓度,缓解急性咽炎症状,在治疗急性咽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段 穴位注射 急性咽炎 TNF-Α
原文传递
翻转静脉导管联合神经断端平移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梁高峰 米守湖 +3 位作者 周莹 何俊娥 滕云升 郭永明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596-600,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翻转静脉导管联合神经断端平移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受损神经不做任何处理;B组用翻转静脉导管连接神经缺损断端;C组用翻转静脉导管联合神经断端平移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术... 目的探讨应用翻转静脉导管联合神经断端平移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受损神经不做任何处理;B组用翻转静脉导管连接神经缺损断端;C组用翻转静脉导管联合神经断端平移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术后定期观察并记录各组动物左下肢创面恢复情况及肢体活动情况。术后3、5、7和13周进行电生理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一般情况观察,C组大鼠肢体活动恢复较A组、B组快;电生理检测仪检测各组大鼠左下肢坐骨神经缺损修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NCV)和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MAP)振幅在术后3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5周开始,C组NCV和CMAP振幅均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7周、13周M1和M2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髓鞘厚度、轴突直径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翻转静脉导管联合神经断端平移修复周围神经大段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翻转静脉,该方法可作为神经损伤修复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小间隙 翻转静脉 神经缺损 神经段
原文传递
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单德龙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0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采取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均实施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前术... 目的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采取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均实施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前术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伤椎均全部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固定断裂、松动的情况。手术平均时间(3.85±0.65)h,随访平均时间为(15.54±1.54)月。术后神经功能情况优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椎管正中失状径压缩比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340,290.690,P<0.05)。术后1周患者疼痛评分下降,术后1年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下降,且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7.950,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可实施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较为良好,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疼痛情况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好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神经损伤 长节段 后路手术 椎弓根钉
下载PDF
脊髓损伤平面感觉检查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穴位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莎莎 王金金 +2 位作者 蒋松鹤 蒋培伟 楼新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342-1344,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平面感觉检查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穴位,进一步研究临床针刺规律之"节段支配规律"的适用范围。方法:观察各感觉平面关键点(皮节)所对应或相邻的25个穴位;并根据各穴位下肌肉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脊髓神经节段(肌...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平面感觉检查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穴位,进一步研究临床针刺规律之"节段支配规律"的适用范围。方法:观察各感觉平面关键点(皮节)所对应或相邻的25个穴位;并根据各穴位下肌肉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脊髓神经节段(肌节)支配。结论:皮区关键点中绝大多数与针灸穴位的体表点相重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组穴位中,躯干部穴位的主治具有"节段支配规律";而具有相对特异的远道治疗作用的四肢远端穴位则无此规律,另有其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神经节段 针刺规律 感觉检查
下载PDF
家兔胸神经腹支与脊髓和交感干的联系——HRP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玉林 王兴迪 吴泽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145-148,166,共5页
为探讨每一胸神经腹支与脊髓和交感干椎旁节的联系,将30%的HRP溶液分别浸渍或注入家兔的Ⅰ—Ⅺ对胸神经腹支,观察了与每一神经相连的及其上下相邻的共五个脊髓节段、脊神经节及交感干椎旁节,将所取材料进行切片、成色、观察。结果:(1)... 为探讨每一胸神经腹支与脊髓和交感干椎旁节的联系,将30%的HRP溶液分别浸渍或注入家兔的Ⅰ—Ⅺ对胸神经腹支,观察了与每一神经相连的及其上下相邻的共五个脊髓节段、脊神经节及交感干椎旁节,将所取材料进行切片、成色、观察。结果:(1)在浸渍或注入侧,可见脊髓前角外侧,第Ⅺ层,出现被标记的运动细胞。标记细胞除存在于与各该胸神经相连的脊髓节段外,在上一髓节的全部或下半部,以及下一髓节的上半部也出现标记细胞。说明参与组成每一胸神经腹支的运动细胞存在于邻接的三个脊髓节段内。(2)每一胸神经腹支的标记的传入神经细胞只存在于浸渍或注入侧的与其相连的同节段脊神经节内。(3)在浸清或注入侧,交感干椎旁节内标记的节后神经细胞,不仅见于浸渍或注入侧的相连的椎旁节,且见于相邻的上一和下一椎劳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胸神经 交感干 HRP 家兔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allogenic nerve segment in rats after subcutaneous embedment
13
作者 Mingtang Gao Dianming Ji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BACKGROUND : Som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allogenic peripheral nerve segment embedded subcutaneously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filtration of lymphocyte and decrease immunological reaction.OBJECTIVE : To observe th... BACKGROUND : Som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allogenic peripheral nerve segment embedded subcutaneously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filtration of lymphocyte and decrease immunological reaction.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gross shape,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of allogenic nerve segment in rats 2 weeks after subcutaneous embedment, and compare with subcutaneous emdedment of autologous nerve segment. DESIGN : A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experiment.SETTING :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of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MATERIALS : Totally 30 adult healthy Wistar male rats, with body mass of (200±20) g, were enrolled. Ten rats were chosen as the donors of allogenic nerve transplantation. The other 2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allogenic nerve embedment group and autologous nerve embedment group, with 10 rats in each one. JEM-1220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Japan) and Olympus BX50 optical microscope (Japan) were used. METHODS : Thi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t the laboratory of Orthopaedic Department,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00 to April 2002. ① Sciatic nerve of donor rats for allogenic nerve transplantation was cut off at 5 mm distant from pelvic strait.15 mm sciatic nerve segment was chosen from lateral part as graft, allogenic nerve embedment group: 15 mm sciatic nerve form the donor rats was embedded in the posterior part of right legs. Autologous nerve embedment group: 15 mm sciatic nerve segment of autologous left side was embedded in the posterior side of right legs. ② Nerve segment embedded subcutaneously was taken out at postoperative 2 weeks and performed gross observation; then 5 samples chosen randomly respectively from 2 groups and given ha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observation under optical microscope (×400);The other 5 samples were made into ultrathin sections (0.5μm)and observed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allogenic nerve segment in rats after subcutaneous embedment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脊髓功能影响情况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罗肖 陈敬忠 陈铖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7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2005年6月—2015年6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伤椎组77例(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跨伤椎组70例...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2005年6月—2015年6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伤椎组77例(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跨伤椎组70例(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经伤椎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高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Cobb角大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SIA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是相对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不具有临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 短节段 固定
下载PDF
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大鼠胃运动异常模型胃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玉翠 于隽 +1 位作者 孟庆玲 李江山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调节作用及其效应的差异性。方法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水沟穴、膻中穴、天枢穴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胃运...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调节作用及其效应的差异性。方法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水沟穴、膻中穴、天枢穴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胃运动亢进和胃运动抑制模型大鼠针刺前后比较各组胃内压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穴组、天枢穴组与内关穴组、水沟穴组、膻中穴组比较胃内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穴组与天枢穴组比较胃内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胃内压均有双向调节作用,且该调节效应有差异性,足三里、天枢穴对胃运动异常大鼠胃内压的调节作用要优于内关、水沟、膻中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大鼠 胃内压 神经节段 足三里 内关 膻中 天枢 水沟
下载PDF
同神经节段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效应机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朱文莲 李滢 +5 位作者 杨帅 陈磊 张玲 申松希 张露芬 朱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224-3227,共4页
目的:比较同神经节段关元与大肠俞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的调节效应,探讨腧穴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醋酸灌肠法制备IB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大肠俞组,观察电针后各组大鼠内脏痛敏变化,检测各组大... 目的:比较同神经节段关元与大肠俞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的调节效应,探讨腧穴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醋酸灌肠法制备IB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大肠俞组,观察电针后各组大鼠内脏痛敏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神经肽Y(NPY)变化。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大肠俞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明显升高(P<0.05);电针关元组大鼠背部拱起容量阈值明显升高(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显著升高(P<0.01),电针大肠俞组大鼠脊髓中NPY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关元与大肠俞穴处于相同的脊髓节段,关元穴作用优于大肠俞穴,其可能机制是关元穴不仅具有局部调节作用,还对脑肠轴紊乱有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同神经节段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痛敏感性 神经肽Y 关元 大肠俞
原文传递
责任神经根阻滞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12
17
作者 岳兵 叶志方 +5 位作者 王泽昊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陆继业 沈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精准定位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7年8月92例多...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精准定位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7年8月92例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且责任神经根定位不明确,预先判断可能性最大的责任神经根并行SNRB。单根神经根阻滞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缓解率≥70%视为明确责任神经根,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侧隐窝及责任神经根。采用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腿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对患者入院时、PTED术后3d和1年进行评估。结果SNRB确定单根责任神经根70例(76.1%),具体责任神经根分布情况:L415例,L534例,S121例。术后3d和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SNRB精准定位联合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责任节段
下载PDF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多节段腰椎疾病定位诊断及有限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强 杨小龙 +7 位作者 于鑫 马艳 连文文 李少辉 欧华西 王成润 宋恒平 王平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对确定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诊断意义,观察后续有限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4-12诊治的临床体征不典型且多节段退变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对确定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诊断意义,观察后续有限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4-12诊治的临床体征不典型且多节段退变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手术减压或融合的节段。比较术前、术后7 d、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和JOA评分。结果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确定责任节段的准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术后均获得(15.6±3.1)个月随访,均无残留下肢神经根症状。术后7 d、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7 d、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定位不明确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前通过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再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治疗,既保证了术后效果及长期的脊柱稳定性,也避免了预防性减压和长节段融合带来的手术创伤和远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多节段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 责任节段 有限手术
原文传递
多节段腰椎疾病的定位诊断及有限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侃 吴闻文 +5 位作者 郭继东 王永刚 任东风 李利 王华东 唐家广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9-534,共6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疾病的定位诊断方法及有限手术治疗疗效。 方法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47例多节段腰椎疾病患者。男27例,女20例;年龄38~82岁,平均60.3岁。病程6个月~7年,中位病程21个月。术前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初...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疾病的定位诊断方法及有限手术治疗疗效。 方法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47例多节段腰椎疾病患者。男27例,女20例;年龄38~82岁,平均60.3岁。病程6个月~7年,中位病程21个月。术前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确定可能的责任节段为两节段31例(L4、5及L5、S1 22例,L3、4及L4、5 6例,L2、 3及L3、4 3例),三节段16例(L3、4、L4、5及L5、S1 9例,L1、2、L4、5及L5、S1 4例,L2、3、L4、5及L5、S1 3例)。患者均经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明确责任节段,并行相应的有限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腰腿痛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价,并定期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物位置及骨融合情况。 结果SNRB明确责任节段中单节段33例(L4、5 18例,L5、S1 11例,L3、4 4例),两节段10例(L4、 5及L5、S1 6 例,L3、4及L4、5 3例,L2、3及L4、5 1例);4例行SNRB后VAS改善率〈 30%,未进一步手术治疗。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1.9 min、术中出血量164.5 mL、术后引流量238.9 mL、术后下地时间38.2 h,均无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4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3个月。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2.2% ± 12.6%、63.4% ± 12.4%、68.6% ± 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41,P=0.062)。X线片复查示内固定物在位良好,无松动和断裂,椎间融合良好。 结论多节段腰椎疾病的诊治中,通过SNRB明确责任节段后采用有限手术治疗安全可行,能有效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腰椎疾病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 责任节段 有限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esion Location and Prognosis of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by Motor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被引量:6
20
作者 Zhu Liu Zhi-Rong Jia Ting-Ting Wang Xin Shi Wei L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165-1170,共6页
Background:To study lesions' location and prognosis of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ubTS) by routine motor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MNCSs) and short-segment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SSNCSs,inching test).Methods... Background:To study lesions' location and prognosis of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ubTS) by routine motor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MNCSs) and short-segment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SSNCSs,inching test).Methods:Thirty healthy subjects were included and 60 ulnar nerves were studied by inching studies for normal values.Sixty-six patients who diagnosed CubTS clinically were performed bilaterally by routine MNCSs and SSNCSs.Follow-up for 1-year,the information of brief complaints,clinical symptoms,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collected.Results:Sixty-six patients were included,88 of nerves was abnormal by MNCS,while 105 was abnormal by the inching studies.Medial epicondyle to 2 cm above medial epicondyle is the most common segment to be detected abnormally (59.09%),P < 0.01.Twenty-two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17 patients' symptoms were improved.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rugs and modification of bad habits.Conclusions:(1) SSNCSs can detect lesions of compressive neuropathy in CubTS more precisely than the routine motor conduction studies.(2) SSNCSs can diagnose CubTS more sensitively than routine motor conduction studies.(3) In this study,we found that medial epicondyle to 2 cm above the medial epicondyle is the most vulnerable place that the ulnar nerve compressed.(4) The patients had a better prognosis who were abnormal in motor nerve conduction time only,but not amplitude in compressed lesions than those who were abnormal both in velocity and amplitude.Our study suggests that SSNCSs is a practical method in detecting ulnar nerve compressed neuropathy,and sensitive in diagnosing CubTS.The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by SSNCSs may predict prognosis of Cub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ELECTROPHYSIOLOGY Short-segment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Ulnar nerv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