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旧金山会议中共代表问题新探
1
作者 贾钦涵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82,共14页
1945年董必武出席在旧金山举办的联合国制宪大会是抗日战争史和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中共代表取得参会权的过程却历经波折。在抗战后期的国共谈判中,新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为了善后“史迪威事件”,偏袒国民党政府、反对中共... 1945年董必武出席在旧金山举办的联合国制宪大会是抗日战争史和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中共代表取得参会权的过程却历经波折。在抗战后期的国共谈判中,新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为了善后“史迪威事件”,偏袒国民党政府、反对中共代表参加旧金山会议。随着美苏双方在雅尔塔会议上就远东问题达成秘密协定,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坚决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美国高层最终改变态度,敦促蒋介石同意在中国代表团内列入一名中共成员。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的背后蕴藏着遏制中共的复杂谋略,延安方面的因应策略则体现出抗战后期中共对国家发展前景的深层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制宪大会 国共谈判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 中美关系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吕静 《西伯利亚研究》 2013年第2期61-65,共5页
近年来,随着《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丛书》以及中国国民党方面资料的问世,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交往的部分史料得以公开,伴随着国民党问题研究热潮的出现,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问题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 近年来,随着《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丛书》以及中国国民党方面资料的问世,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交往的部分史料得以公开,伴随着国民党问题研究热潮的出现,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问题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新重点。这方面研究经历了由浅及深的转变:对涉及这一问题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对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的研究,对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史的专题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 共产国际 中国国民党
下载PDF
叶圣陶战后日记中的时局观察
3
作者 王莲英 袁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24-30,共7页
抗战胜利后的1945—1949年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期,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公信力急剧下滑,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当时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战后大变动时期的复杂面相,从他们的视角来认识战后国内局势及国共形象,有助于解读知识分子政治... 抗战胜利后的1945—1949年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期,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公信力急剧下滑,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当时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战后大变动时期的复杂面相,从他们的视角来认识战后国内局势及国共形象,有助于解读知识分子政治选择的复杂缘由。叶圣陶在这一时段的日记记录了他所面对的变化迅速的时局,从战后初期充满期待到最后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失望,其日常工作生活也遭遇经济的困境,这两方面的日常记录是窥探其最终做出“北上”选择的重要史料,通过深入挖掘这一时期叶圣陶的日记可以发现,战后他看到了国共统治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在国民党政府专制统治的反向推离和共产党积极作为的正向吸引合力下,做出了走向中共的政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圣陶日记》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知识分子 政治选择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上两个执政党执政方式之比较
4
作者 王建平 《商业经济》 2007年第9期3-5,共3页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政党和政治力量,先后都经历了一个从革命党到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国共两党的沉浮兴衰及其执政地位的转换,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较研究这两党的执政模式,对于总结历史...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政党和政治力量,先后都经历了一个从革命党到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国共两党的沉浮兴衰及其执政地位的转换,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较研究这两党的执政模式,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加强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 国民党 执政方式 比较
下载PDF
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政治倾向研究——以《黄炎培日记》为中心
5
作者 董劭伟 王雨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76-82,共7页
1945年年初,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抗战胜利的曙光隐现,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彼时国共双方就是否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进行了多轮磋商。作为民盟领导人,彼时黄炎培多次在报纸上发表宣言表明态度,通过邀餐、座谈等形式促进国共双方谈判... 1945年年初,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抗战胜利的曙光隐现,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彼时国共双方就是否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进行了多轮磋商。作为民盟领导人,彼时黄炎培多次在报纸上发表宣言表明态度,通过邀餐、座谈等形式促进国共双方谈判代表深入交流,敦促国民政府接受组建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以期实现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与民主建国。黄炎培在日记中较完整地记录了抗战胜利前夕其政治倾向在调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活动中而逐渐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黄炎培不断加深对国共两党政治主张的认识,而延安之行让他就民主团结等问题与中共领导人深入交流,同时亲身体验到中共的政治作风和延安的欣欣向荣景象,将国共两党进行直观的对比,从而对中共的好感逐渐增加,政治上也逐步倾向中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共关系 《黄炎培日记》 黄炎培 政治倾向 抗战胜利前夕
下载PDF
松花江以北地区日侨俘遣返始末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志坤 关亚新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8年第5期115-122,共8页
松花江以北中共控制区日侨俘的遣返,是东北日侨俘遣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战败后,松花江以北地区滞留的日侨俘20余万人等待遣返。为顺利地完成遣侨,国共美三方多次会商,签订《遣送东北中共管制区日人之协定书》。东北民主联军以认真负... 松花江以北中共控制区日侨俘的遣返,是东北日侨俘遣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战败后,松花江以北地区滞留的日侨俘20余万人等待遣返。为顺利地完成遣侨,国共美三方多次会商,签订《遣送东北中共管制区日人之协定书》。东北民主联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遣侨工作,从1946年8月20日至10月初,共遣返日侨俘18万余人。这一善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以北 中共控制区 国共美 李敏然 协定书 日侨俘 遣返
下载PDF
国民政府时期国共两党公文语言发展探微 被引量:2
7
作者 吴亮 《兰台世界》 2017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公文语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庄典与通俗、文言与白话的对立。前者体现为国民党多用成语、尊称与谦称,而共产党则多用俗语。后者体现为专用词语的使用频率不同。通过...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公文语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庄典与通俗、文言与白话的对立。前者体现为国民党多用成语、尊称与谦称,而共产党则多用俗语。后者体现为专用词语的使用频率不同。通过上述差异的考察与分析,进而探讨了共产党公文二元并存的语体模式以及"双轨制"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国共两党 公文语言 差异
下载PDF
《九叶集》与“新时期”现代主义流派的接受及建构
8
作者 徐勇 《厦大中文学报》 2021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九叶集》的出版,不仅涉及现代诗歌史上流派的重构问题,还涉及国统区文学的挖掘评价问题,以及现代主义在80年代初期的接受问题。表现内容/形式技巧的二分法逻辑下,九位诗人的作品在当时只能从内容上的"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 《九叶集》的出版,不仅涉及现代诗歌史上流派的重构问题,还涉及国统区文学的挖掘评价问题,以及现代主义在80年代初期的接受问题。表现内容/形式技巧的二分法逻辑下,九位诗人的作品在当时只能从内容上的"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形式上的"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角度被接受。但如果从流派建构的角度看,在九叶派的建构中,其与现代派的联系被凸显,而至于其同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联系则被忽略。这样一种不一致,某种程度上正是选本编纂中"选"和"编"的复杂关系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叶集》 国统区文学 现代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