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n spinal surgery 被引量:17
1
作者 Jong-Hwa Park Seung-Jae Hyu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9期765-773,共9页
Recently, many surgeons have been using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M) in spinal surger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level of the spinal cord, caud... Recently, many surgeons have been using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M) in spinal surger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level of the spinal cord, cauda equina and nerve root. Several established technologies are available and combined motor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are considered mandatory for practical and successful IOM. Spinal cord evoked potentials are elicited compound potentials recorded over the spinal cor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s provoked on the dorsal spinal cord from an epidural electrod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assess the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sensory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al nerve through the dorsal column and to the sensory cortex.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midline, the dorsal column mapping technique can be used. It is helpful for reducing the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dorsal column dysfunction when distortion of the normal spinal cord anatomy caused by an intramedullary cord lesion results in confusion in localizing the midline for the myelotomy. 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 consist of spinal, neurogenic and muscle MEPs. MEPs allow selective and specific assessment of the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descending motor pathways, from the motor cortex to peripheral muscles. Spinal surgeons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the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interpret monitoring records adequately to use IOM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during the surgery for safe surgery and a favorable surgical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r-evoked potentials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Direct wave SPINAL SURGERY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在脑卒中后功能评定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培 王红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04-1407,共4页
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逐步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评价,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和预后判断。已有研究证明,系列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是判断脑卒中后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完整性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对神经传导功能检测、针肌电图、H反射... 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逐步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评价,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和预后判断。已有研究证明,系列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是判断脑卒中后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完整性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对神经传导功能检测、针肌电图、H反射、F波、交感神经皮肤反射、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面肌电图等系列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电生理 肌电图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神经肌肉功能 综述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健康受试者舌骨上肌群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江力生 张婷 +4 位作者 林国桢 李洁 林拓 窦祖林 兰月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04-907,共4页
目的研究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TBS)对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对舌骨上肌群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刺激受试者左侧舌骨上肌群运动... 目的研究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TBS)对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对舌骨上肌群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刺激受试者左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采用间隔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刺激受试者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记录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15min、30min双侧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刺激前、后不同时间点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的变化。结果刺激前,左右两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分别为(375.29±176.09)μV和(368.17±149.02)μV,分别与同侧刺激后即刻、刺激后15min和刺激后30min舌骨上肌群MEP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BS可兴奋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并能逆转左侧相应皮质被cTBS预处理的抑制效应。TBS可以影响两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舌骨上肌群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全麻下脊柱脊髓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熊巍 王增春 +1 位作者 张军卫 王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29,共6页
目的分析全麻下脊柱手术中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提高监测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全麻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中实施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104例患者资料,其... 目的分析全麻下脊柱手术中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提高监测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全麻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中实施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104例患者资料,其中18例出现SEP异常,17例出现MEP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SEP与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麻醉方式有关(χ~2>6.219,P<0.05),而MEP异常与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血压、追加肌松剂有关(χ~2>4.125,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对SEP异常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血压对MEP异常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围术期低血压可能是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脊髓手术 全身麻醉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全麻下经颅电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巧恒 左明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比较全麻下经颅电刺激(tcEMEPs)和磁刺激(tcMMEPs)运动诱发电位有关参量的变化,为术中监测脊髓功能提供参考。方法1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患者,在麻醉开始15min后随机应用tcEMEPs和tcMMEPs进行刺激,并记录各自的波幅和潜伏期值。结果t... 目的比较全麻下经颅电刺激(tcEMEPs)和磁刺激(tcMMEPs)运动诱发电位有关参量的变化,为术中监测脊髓功能提供参考。方法1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患者,在麻醉开始15min后随机应用tcEMEPs和tcMMEPs进行刺激,并记录各自的波幅和潜伏期值。结果tcMMEPs的波幅与tcEMEPs的波幅相比显著降低(P<0.05),tcMMEPs的潜伏期比tcEMEPs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结论tcEMEPs监测比tcMMEPs监测更适合应用于手术中对运动通路系统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疗效
6
作者 谢敏 王梦寰 +1 位作者 耿宝峰 江钟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1期649-654,共6页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等作业治疗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激活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ARAT、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FMA-UE、ARAT、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FSS评分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EP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2组MEP波幅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皮层被显著激活(PFDR<0.05)。结论:作业治疗可以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aVNS联合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激活大脑感觉与运动皮层,促进大脑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作业治疗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下载PDF
磁场刺激对中风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评定 被引量:3
7
作者 廖家华 林菲 《中国康复》 1996年第2期65-68,共4页
对上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导通路的生理功能评定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以磁场刺激兴奋皮质运动区和脊神经根记录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桡侧腕屈肌和肱二头肌运动诱发电位(MEP)。27名正常受试者和18例患者(10例中风、8例运动神经元疾病)的ME... 对上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导通路的生理功能评定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以磁场刺激兴奋皮质运动区和脊神经根记录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桡侧腕屈肌和肱二头肌运动诱发电位(MEP)。27名正常受试者和18例患者(10例中风、8例运动神经元疾病)的MEP进行比较,正常人MEP潜伏时、中枢运动神经传导时间(CMCT)结果稳定,波形93.4%为二相,重复性好。但MEP幅度变异大。不同患者和病情使MEP、CMCT发生变化。轻者潜伏时延长、幅度减小、波形重复性差、相数增加和时程变宽,重者MEP完全引不出来,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相符合。资料表明用多块肌肉与多种参数的MEP能更准确评定中枢神经及其通道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风 运动神经元疾病
下载PDF
术中脊髓运动功能的运动诱发电位监测与麻醉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彩霞 梁伟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70-273,269,共5页
运动诱发电位(MEPs)作为一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术中脊髓运动功能监测。经颅电刺激肌源性动作诱发电位(M-MEPs)在术中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不同MEPs监测方法以及麻醉药物均对M-MEPs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低温亦对其... 运动诱发电位(MEPs)作为一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术中脊髓运动功能监测。经颅电刺激肌源性动作诱发电位(M-MEPs)在术中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不同MEPs监测方法以及麻醉药物均对M-MEPs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低温亦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尤为重要,并宜采用多脉冲电刺激技术,以期获得满意的监测结果。本文就MEPs的原理及监测方法、影响M-MEPs的因素、术中脊髓运动功能监测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多脉冲电刺激 麻醉药物 低温 脊髓运动功能监测
原文传递
麻醉时间对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巧恒 左明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观察麻醉时间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MMEPs)参数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病人,在手术前日、麻醉前、麻醉后30、60、90、120、150、180和210min及麻醉结束后3h分别记录tcMMEPs的波幅、潜伏期以及麻醉持续时间。结果麻... 目的观察麻醉时间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MMEPs)参数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病人,在手术前日、麻醉前、麻醉后30、60、90、120、150、180和210min及麻醉结束后3h分别记录tcMMEPs的波幅、潜伏期以及麻醉持续时间。结果麻醉时间平均为4·4h。波幅的术前值和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各时点的波幅比基础值显著降低(P<0·01);麻醉后180min的波幅比之前各时点降低(P<0·01),并维持到麻醉结束后3h。各时点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药对tcMMEPs的抑制作用在长时间麻醉后逐渐增大,导致tcMMEPs的波幅下降,手术中应用tcMMEPs监测脊髓运动功能时应当充分考虑这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磁刺激 监测
下载PDF
水缸评分法:可靠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评定方法
10
作者 张钰 洪淑娥 +4 位作者 刘家明 刘志礼 肖世宁 颜金祥 周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分析水缸评分法评估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准确性。方法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采用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n=18/组)。大鼠SCI后第1、3、5、7、14、21天分别采用水缸评分方法、BBB评分法和运动诱... 目的分析水缸评分法评估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准确性。方法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采用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n=18/组)。大鼠SCI后第1、3、5、7、14、21天分别采用水缸评分方法、BBB评分法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并以运动诱发电位(MEP)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两种评分方法的差异及验证水缸评分法的准确性。结果与BBB评分方法相比,大鼠SCI后第3天,水缸评分法得分高于BBB评分法得分(0.22±0.43分vs0±0分,P<0.05),并在第5、7、14天的得分均高于BBB评分法得分(0.67±0.49分vs 0.11±0.32分,4.33±1.19分vs 2.83±1.04分,8.61±1.20分vs 7.06±1.0分,P<0.01)。术后第21天,水缸评分法(14.78±1.06分)与BBB评分法(14.50±1.47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显示,水缸评分法得分与BBB评分法得分均与MEP潜伏期呈显著相关,但水缸评分法与MEP潜伏期的相关系数更高(r=-0.90,P<0.05)。结论水缸评分法与BBB评分法相比,能够在大鼠SCI早期更客观、准确的反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过程,可作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后肢功能恢复的一种可靠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水缸评分方法 SD大鼠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咬合重建对运动皮层咬肌控制区域特征的影响
11
作者 邓宏燕 吕绳漪 +2 位作者 高尚 李涛 张振庭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应用经颅磁刺激探究咬合重建修复后垂直距离改变对大脑运动皮层咬肌控制区域特征的影响。方法试验纳入垂直距离降低的受试者7例。应用经颅磁刺激在治疗前和咬合重建修复完成1个月后,记录受试者运动皮层咬肌及第一指间骨肌(FDI)控制... 目的应用经颅磁刺激探究咬合重建修复后垂直距离改变对大脑运动皮层咬肌控制区域特征的影响。方法试验纳入垂直距离降低的受试者7例。应用经颅磁刺激在治疗前和咬合重建修复完成1个月后,记录受试者运动皮层咬肌及第一指间骨肌(FDI)控制区域特征(FDI作为自身对照)和受试者咀嚼效率主观评价。结果治疗后运动皮层咬肌控制区的运动诱发电位平均振幅有显著性升高(P<0.05),而治疗前后F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运动皮层咬肌和FDI控制区域重心位置以及控制区域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咀嚼效率主观评价数值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恢复OVD的咬合重建治疗可以诱发牙列重度磨耗受试者运动皮层咬肌控制区域神经兴奋性的显著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重建 经颅磁刺激 咬肌 垂直距离 运动皮层区域特征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序贯法测定舒更葡糖钠恢复深肌松状态下腰椎融合术中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的ED_(50)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洋 李楠 +3 位作者 马蓉 马禾 孔秋月 彭培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816-820,共5页
目的在全身麻醉深肌松状态腰椎融合术中,通过序贯法测定舒更葡糖钠3 min内恢复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al motor-evoked potentials,TCeMEP)的ED_(50)。方法选取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TCeMEP监测的腰椎融... 目的在全身麻醉深肌松状态腰椎融合术中,通过序贯法测定舒更葡糖钠3 min内恢复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al motor-evoked potentials,TCeMEP)的ED_(50)。方法选取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TCeMEP监测的腰椎融合术患者35例。全身麻醉诱导后,术中泵注罗库溴铵,维持深肌松状态[四个成串刺激计数(train of four count,TOFC)=0,强直刺激后计数(post-tetanic twitch count,PTC)=1~2]。进行TCeMEP监测时,立刻停止输注罗库溴铵,根据序贯法注射预设剂量的舒更葡糖钠,若3 min内诱发出稳定的TCeMEP波形则为有效剂量,下一例患者的剂量下调一个梯度;否则为无效剂量,下一例患者的剂量上调一个梯度。序贯资料采用Prob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计算舒更葡糖钠的ED_(50)和95%CI。舒更葡糖钠的初始剂量为1.00 mg/kg,剂量梯度比为0.9。给予舒更葡糖钠3 min时,记录每例患者的TOFC或四个成串刺激比值(train of four ratio,TOFR),对于TOFC为0的患者进一步测量PTC。同时记录患者术中体动发生率、外科医师满意度、TCeMEP监测相关并发症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根据Probit回归模型,给药3 min内出现TCeMEP波形的舒更葡糖钠ED_(50)为1.265 mg/kg(95%CI 1.032~1.631 mg/kg)。给药3 min后,有效剂量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TOFC=3,13例患者TOFC=4。所有病例手术条件外科医师满意度高,无一例患者出现术中体动、TCeMEP监测相关并发症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结论舒更葡糖钠可安全用于深肌松状态下腰椎融合术中快速恢复TCeMEP信号的监测,其3 min内TCeMEP信号出现的ED_(50)为1.26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更葡糖钠 深肌松状态 经颅运动诱发电位 剂量效应关系
原文传递
脊髓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建平 张竞超 +1 位作者 方华 章放香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对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探讨MEP在SCIRI后肢运动功能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模型,分别阻断兔腹主动脉15 min、30 min、45min和60 min后再灌注,建立不同程度SCI...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对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探讨MEP在SCIRI后肢运动功能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模型,分别阻断兔腹主动脉15 min、30 min、45min和60 min后再灌注,建立不同程度SCIRI,于缺血前、缺血期间、再灌注期间监测MEP,术后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FS)后肢运动功能,再灌注48 h进行脊髓病理学观察。结果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 min、45 min、60 min后开放表现出轻、中、重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学特点。不同程度SCIRI可造成MEP明显变化,MEP波幅较潜伏期恢复迅速,损伤越重,电位越低。脊髓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时,MEP波幅和潜伏期分别明显延长及减小,NFS、MEP波幅和潜伏期恢复迅速;脊髓中度缺血再灌注损伤时,MEP波幅和潜伏期下降更加显著,NFS和MEP不能完全恢复且恢复缓慢;脊髓重度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FS、MEP波幅和潜伏期均不能够恢复至术前水平。再灌注2 h MEP波幅变化分别与再灌注2 d后的Jacobs评分(r=-0.838)和斜板试验(r=-0.901)显著相关。结论MEP能敏感而准确地反映SCIRI后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术中MEP监测可作为判断运动功能预后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生物学评估指标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杨雅馨 李颖 +5 位作者 袁海峰 傅静 李文娟 张慧 马奔 张巧俊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0-744,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运动诱发电位(MEP)能否作为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能障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给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同时进行DTI及MEP检查,分析DTI、MEP参数与肢体FMA评分间的相...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运动诱发电位(MEP)能否作为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能障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给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同时进行DTI及MEP检查,分析DTI、MEP参数与肢体FMA评分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其在评定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时的检验效能。结果①DTI参数大脑脚部分各向异性不对称系数(aFA)与患侧上、下肢FMA评分均具有负相关性(P<0.05);内囊后肢aFA值与患侧上肢FMA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与患侧下肢FM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MEP参数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阈值(MT)异常程度均与该侧肢体FMA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②ROC曲线显示内囊后肢aFA值为评定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最佳指标,分界值为0.167,具有较好的检验效能;MEP波形缺失作为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标准,其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③联合DTI及MEP进行系列检查,可提高识别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异度。结论DTI及MEP相关参数可作为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指标,且对评定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经颅磁刺激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新 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0期879-882,共4页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性的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通过TMS可以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运动皮质兴奋性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评价和监测有重要意义,可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机...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性的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通过TMS可以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运动皮质兴奋性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评价和监测有重要意义,可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重要信息。重复TMS具有的调节病变区皮质兴奋性等复杂机制,使其在抑郁症、帕金森病、癫痫、脊髓损伤、卒中等疾病的实验性和应用性治疗研究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神经学、神经康复学和精神心理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皮质脊髓传导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海雁 朱泽章 +4 位作者 史本龙 邱俊荫 邱勇 马正良 顾小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 MEPs)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 MEPs)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7月在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63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均行术中SSEPs监测,其中50例患者行TCe MEPs监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术中SSEPs和TCe MEPs等神经电生理监测资料。分别计算单模式SSEPs、单模式TCe MEPs和联合应用SSEPs与TCe MEPs的成功率、报警率、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种监测模式的监测结果。结果:单模式SSEPs监测成功率为95%,单模式TCe MEPs监测成功率为96%,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成功率为100%;单模式SS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单模式TCe M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三种监测模式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模式SS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25%,单模式TCe 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50%,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SEPs和TCe MEPs监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联合应用两种监测方法可提高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监护的预警价值,获得满意的监护成功率、敏感性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CHIARI畸形 脊柱侧凸
下载PDF
高频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同类型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7
作者 郑秀琴 于苏文 +1 位作者 陈升东 蒋建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07-910,共4页
目的分析高频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分别对强直型及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方法69例PD患者各分别接受高频(5Hz)及低频(0.5Hz)rTMS治疗,采用UPDRS评分、运动功能试验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等分别评价疗效。结... 目的分析高频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分别对强直型及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方法69例PD患者各分别接受高频(5Hz)及低频(0.5Hz)rTMS治疗,采用UPDRS评分、运动功能试验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等分别评价疗效。结果32例以强直为主要表现的一PD患者经高频rTMS治疗后UPDRS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运动功能试验明显改善(P〈0.01),运动诱发电位静息阈值明显改善(P〈0.01);37例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PD患者经低频rTMS治疗结束后UPDRS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运动功能试验明显改善(P〈0.01),运动诱发电位静息阈值明显改善(P〈0.01)。结论高频rTMS对PD强直型效果优于震颤型,而低频rTMS对震PD颤型效果优于强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庄卫生 钱宝延 +3 位作者 张杰文 曹留拴 蔡西国 杨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共20次。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MEP潜伏期及CMCT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针刺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P<0.05),MEP潜伏期和CMCT均显著短于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P<0.05)。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传统巨刺法比较,基于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可以更好地调节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显著提高其运动功能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间抑制理论 针刺法 脑梗死 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孙树乾 张源源 +5 位作者 王华 王小青 邹荣成 文洪波 武银铃 杨军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任...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观察组在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前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CL、CMCT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41.51±4.28)分,高于对照组的(34.87±3.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L、CMCT分别为(21.89±0.97)ms、(9.24±0.70)ms,短于对照组的(22.91±0.92)ms、(9.96±0.83)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65.42±7.90)分,高于对照组的(58.79±8.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能够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压氧 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 上肢运功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钱琪 龙诗琦 +4 位作者 吕海东 郑献召 魏丽红 张燕 贾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纳入焦作市人民医院2020-05—2021-08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2组均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纳入焦作市人民医院2020-05—2021-08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2组均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TMS治疗,应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诱发电位。结果2组治疗后2、4周NIHS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周:(13.26±2.09)分vs(15.51±2.84)分;4周:(10.45±2.36)分vs(12.25±3.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73.56±16.36)分vs(57.22±1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5)。2组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P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26.06±2.30)ms vs(28.09±2.24)ms],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1.42±0.40)mV vs(1.16±0.22)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脑卒中有效率较高,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运动诱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康复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