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golian spots:How important are they? 被引量:4
1
作者 Divya Gupta Devinder Mohan Thapp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3年第8期230-232,共3页
Mongolian spots(MS) are congenital birthmarks seen most commonly over the lumbosacral area. They are bluish-green to black in color and oval to irregular in shape. They are most commonly found in individuals of Africa... Mongolian spots(MS) are congenital birthmarks seen most commonly over the lumbosacral area. They are bluish-green to black in color and oval to irregular in shape. They are most commonly found in individuals of African or Asian ethnic background. Although these lesions resolve by one to two years of age, widespread, extrasacral and dark colored MS sometimes persist into adulthood. Aberrant MS over occiput, temple, mandibular area, shoulders and limbs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 dermal melanocytoses and bruises secondary to child abuse, thus necessitating documentation at birth. Although traditionally believed to be benign in nature, they have now been shown to co-exist with 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most commonly GM1 gangliosidosis and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Hurler's disease), followed by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Hunter's syndrome), mucolipidosis, Niemann-Pick disease and mannosidosis. They have also been seen to co-exist with various vascular or other pigmented birthmarks like café-au-lait macules. Co-existing Mongolian spots and vascular birthmarks like nevus flammeus, nevus anemicus or nevus spilus is termed as phak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important associations of Mongolian spots and stresses upon the importance of screening babies with extensive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golian spot 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下载PDF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并发先天性耳前瘘管 被引量:3
2
作者 许楠 陶娟 +2 位作者 谭志建 杨柳 朱思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4-207,共4页
报告1例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并发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女,4个月。面部、躯干及上肢大面积鲜红斑痣,躯干及下肢大片蒙古斑,皮损以右侧为甚。双侧外耳耳轮脚前可见直径约2 mm的瘘管开口。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 报告1例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并发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女,4个月。面部、躯干及上肢大面积鲜红斑痣,躯干及下肢大片蒙古斑,皮损以右侧为甚。双侧外耳耳轮脚前可见直径约2 mm的瘘管开口。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脏彩超及颅脑CT均正常。诊断: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并发先天性耳前瘘管。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1次,目前仍密切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蒙古斑 鲜红斑痣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发生率及消退时间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斌 杨圣敏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88,共5页
调查蒙古斑在维吾尔族婴幼儿中的发生率及消退时间,完善该民族体质人类学资料,探索该民族人种构成特点及演化过程.肉眼观察新生儿身体各部皮肤,用半透明纸拓绘蒙古斑外形轮廓,以重量面积换算法确定蒙古斑的面积.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 调查蒙古斑在维吾尔族婴幼儿中的发生率及消退时间,完善该民族体质人类学资料,探索该民族人种构成特点及演化过程.肉眼观察新生儿身体各部皮肤,用半透明纸拓绘蒙古斑外形轮廓,以重量面积换算法确定蒙古斑的面积.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不同,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从东部到西部呈逐渐减少趋势,平均发生率为46.12%.从东部到西部,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比率逐渐减少,平均比率为0.69%.1岁内蒙古斑消退78.08%,5岁内消退98.71%,未发现蒙古斑对婴幼儿生理产生异常影响,消退后皮肤未出现异常.蒙古斑在新疆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中的发生率及东西方向的梯度差异,体现了现代维吾尔族可能具有欧罗巴人种血源,欧罗巴人种血源对维吾尔族的掺入是由西部向东部逐渐深入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婴幼儿 蒙古斑 发生率 人种
下载PDF
蒙古斑在维吾尔族新生儿中分布的多态性
4
作者 王斌 杨圣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4-57,共4页
本文采用肉眼观察新生儿身体各部皮肤,用半透明纸拓绘蒙古斑外形轮廓,测量新生儿的身高和体重,用重量面积换算法确定蒙古斑的面积.通过数据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介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蒙古斑面积占体... 本文采用肉眼观察新生儿身体各部皮肤,用半透明纸拓绘蒙古斑外形轮廓,测量新生儿的身高和体重,用重量面积换算法确定蒙古斑的面积.通过数据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介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率小于蒙古族和汉族.蒙古斑在维吾尔族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体现了现代维吾尔族可能既具有部分蒙古人种的特征,也具有部分欧罗巴人种的血源,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的发生率和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率差异和变化趋势体现了欧罗巴人种血源对维吾尔族的掺入是由西部向东部逐渐深入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斑 维吾尔族 新生儿 发生率
下载PDF
2009年蒙古族文学研究热点与主要进展
5
作者 乌日斯嘎拉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2-36,共5页
2009年共有来自58家机构的233位作者在45家期刊发表了有关蒙古族文学研究的论文346篇,现当代作家作品、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蒙古民歌、异域因素成为当年蒙古族文学的研究热点。在回顾总结、文学思潮、报刊文学、作家研究、... 2009年共有来自58家机构的233位作者在45家期刊发表了有关蒙古族文学研究的论文346篇,现当代作家作品、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蒙古民歌、异域因素成为当年蒙古族文学的研究热点。在回顾总结、文学思潮、报刊文学、作家研究、诗歌小说、地域文学、叙事民歌、民间艺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史料挖掘、理论探索、汉语创作以及学术批评等研究领域亟须深化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文学 热点 进展 问题
下载PDF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长调流传现状调查报告
6
作者 梁米娅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1-26,共6页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人是1771年从伏尔加河南岸东归故里的卫拉特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后裔。200多年来,长调歌曲伴随着和布克赛尔蒙古人的生活,以婚礼、祭火神仪式等民俗活动为主要传承途径和生存依托,成为民族身份认同和族群意识自然选择的...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人是1771年从伏尔加河南岸东归故里的卫拉特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后裔。200多年来,长调歌曲伴随着和布克赛尔蒙古人的生活,以婚礼、祭火神仪式等民俗活动为主要传承途径和生存依托,成为民族身份认同和族群意识自然选择的一种标志。而这种文化认同意识恰恰就是长调民歌得以流传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布克赛尔 蒙古长调 奥尔古勒胡 祭火神 田野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