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酵母菌和乳酸菌在生物发酵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姚志芳 冯宇哲 +4 位作者 王磊 吴国芳 阿旺措吉 次仁拉姆 罗布确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4-158,共5页
酵母菌和乳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生产养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两者因相互补充和优化生长条件,使其复合制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独添加的作用效果。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互生机理对混合性发酵产品的质量控制、设计开发新型发酵... 酵母菌和乳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生产养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两者因相互补充和优化生长条件,使其复合制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独添加的作用效果。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互生机理对混合性发酵产品的质量控制、设计开发新型发酵产品和益生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乳酸菌 混菌发酵 生物发酵饲料
下载PDF
多株益生菌复合饲料发酵剂的应用效果试验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青竹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8-61,共4页
选择180头"外三元"肥育猪,分小、中、大猪三个试验组,同时饲喂3种试验日粮(即三组饲料原料的发酵产品),每种试验日粮的饲喂量分成3个水平,并以饲喂基础日粮(即全价配合饲料)为对照。饲喂45 d(正试期30 d)后,统计日增重,并屠... 选择180头"外三元"肥育猪,分小、中、大猪三个试验组,同时饲喂3种试验日粮(即三组饲料原料的发酵产品),每种试验日粮的饲喂量分成3个水平,并以饲喂基础日粮(即全价配合饲料)为对照。饲喂45 d(正试期30 d)后,统计日增重,并屠宰大猪测定猪肉品质。结果表明:与单纯饲喂基础日粮相比,添加试验日粮Ⅰ、试验日粮Ⅱ、试验日粮Ⅲ的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明显提高,日均增重分别提高了13.6%~17.1%(P<0.05)、1.8%~8.9%、3.5%~13.8%,肉质明显改善,猪肉滴水损失分别降低了33.72%、16.17%2、2.61%,且肌肉粗蛋白、肌肉脂肪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饲料发酵剂 饲料原料 全价饲料 生产性能 肉质
下载PDF
黄秋葵汁乳酸菌混菌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崔莉 李大婧 +1 位作者 刘春泉 刘莹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05-208,共4页
为制备风味优良的乳酸发酵黄秋葵汁,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不同组合在发酵黄秋葵汁中的生长、产酸、感官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可以在24h内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7CFU/mL... 为制备风味优良的乳酸发酵黄秋葵汁,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不同组合在发酵黄秋葵汁中的生长、产酸、感官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可以在24h内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7CFU/mL。肠膜明串珠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无法顺利产酸。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其菌液体积比2:1混合发酵黄秋葵汁,可迅速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8CFU/mL,且感官品质优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可知,混菌发酵生成的挥发性成分比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种类更多、含量更高。黄秋葵汁乳酸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菌液以2:1比例混合、接种量5%、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7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秋葵 乳酸发酵 混菌发酵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中药饲料添加剂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继开 贾琳 +4 位作者 石建存 吕建存 商子涵 张铁 王春光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59-62,共4页
试验以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发酵菌种对黄芪、绞股蓝、马齿苋3种中药构成的组方进行液体发酵,以中药发酵液中粗多糖得率(苯酚—硫酸法测定)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两种菌的接种比例、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进... 试验以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发酵菌种对黄芪、绞股蓝、马齿苋3种中药构成的组方进行液体发酵,以中药发酵液中粗多糖得率(苯酚—硫酸法测定)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两种菌的接种比例、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进行优化,探究不同菌种混合发酵中药组方的发酵参数。最终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植物乳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接菌比例2∶1、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5℃、接种量3%。该条件下,发酵液中粗多糖含量为12.116 g/L。研究表明,以中药组方为原料,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合理、稳定、可行,可以有效提高粗多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发酵 中药组方 饲料添加剂 正交试验法 发酵工艺
下载PDF
单一菌种和复合菌种发酵对猪肉脯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高静 曹叶萍 郇延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136,共9页
分别利用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进行猪肉脯的单一菌种和复合菌种发酵,采用气相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比传统猪肉脯、单一菌种发酵... 分别利用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进行猪肉脯的单一菌种和复合菌种发酵,采用气相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比传统猪肉脯、单一菌种发酵猪肉脯及复合菌种发酵猪肉脯风味化合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电子鼻能较好区别不同的猪肉脯样品。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和感官评定结果可得:发酵可显著提升猪肉脯的风味,复合菌种发酵猪肉脯风味优于单菌发酵猪肉脯。复合发酵猪肉脯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主要有1-辛烯-3-醇、庚醛、癸醛、壬醛、丁酸乙酯、己酸乙酯、戊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和2-甲基丙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脯 单一菌种发酵 复合菌种发酵 气相色谱-质谱法 关键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混菌发酵全价饲料条件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亚兰 吕峰 孟秀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1507-1508,共2页
[目的]探讨多菌种发酵全价料产生乳酸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混合菌种联合厌氧发酵的方法,利用塑料薄膜袋对无抗全价饲料进行发酵处理。以乳酸产量为考察指标,以不加抗生素的断奶仔猪日粮为原料,研究发酵时间、温度、料水比、pH对全价饲... [目的]探讨多菌种发酵全价料产生乳酸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混合菌种联合厌氧发酵的方法,利用塑料薄膜袋对无抗全价饲料进行发酵处理。以乳酸产量为考察指标,以不加抗生素的断奶仔猪日粮为原料,研究发酵时间、温度、料水比、pH对全价饲料中产乳酸量的影响。[结果]最佳的混菌接种组合为: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3%∶2%∶1%。使用最佳的菌种组合发酵全价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35℃,料水比1∶0.8,pH 6.5。[结论]该研究为断奶仔猪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仔猪 混菌发酵 全价饲料 乳酸量
下载PDF
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混合发酵制备鸭肉香肠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超 王乃馨 +3 位作者 陈尚龙 戴晓娟 耿中华 陈靖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3-128,共6页
[目的]优化出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混合发酵制备鸭肉香肠的工艺,并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方法]首先研究影响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混合发酵制备鸭肉香肠的几个因素,包括菌种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并通... [目的]优化出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混合发酵制备鸭肉香肠的工艺,并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方法]首先研究影响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混合发酵制备鸭肉香肠的几个因素,包括菌种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并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分析优化最佳工艺参数;然后在上述基础上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结果]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混合发酵制备鸭肉香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菌种配比3∶1,接种量8.87m L/kg,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0.02h,烘烤温度70.7℃和烘烤时间5h;此时感官得分为94.0。[结论]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混合发酵可用于制备鸭肉香肠,该产品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且风味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片球菌 戊糖片球菌 混合发酵 鸭肉香肠 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分析
下载PDF
混菌发酵、酒泥陈酿结合β-葡聚糖酶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晓燕 张小月 +3 位作者 阿卜杜喀依尔·阿卜杜艾尼 曲一鸣 闵海东 李学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55-61,共7页
新疆产区的葡萄酒因地理位置的优势而风味独特,但是糖高酸低的问题会影响葡萄酒口感结构的平衡,通过混菌发酵与酒泥陈酿结合的方式提高葡萄酒品质的同时可实现对酿酒“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混菌发酵后不同酵母... 新疆产区的葡萄酒因地理位置的优势而风味独特,但是糖高酸低的问题会影响葡萄酒口感结构的平衡,通过混菌发酵与酒泥陈酿结合的方式提高葡萄酒品质的同时可实现对酿酒“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混菌发酵后不同酵母酒泥陈酿及加入β-葡聚糖酶处理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7种有机酸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混菌发酵可提升葡萄酒中酒石酸、丙酮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的含量,而降低琥珀酸的含量;经酿酒酵母酒泥陈酿后,酒石酸、丙酮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增加;混菌酒泥陈酿后,酒石酸、乳酸、琥珀酸上升,丙酮酸、乙酸、柠檬酸下降,混菌发酵总酸含量可增加5.37%~13.02%,酒泥陈酿总酸含量可增加6.62%~12.53%,添加β-葡聚糖酶使葡萄酒有机酸含量增加3.84%~12.63%,综上,酒泥陈酿可以为葡萄酒带来更多的有机酸含量,可为改善新疆地区葡萄酒糖高酸低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 混菌发酵 酒泥陈酿 有机酸 Β-葡聚糖酶
下载PDF
香糟大黄鱼混菌发酵工艺及物质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安齐 郭全友 +2 位作者 杨絮 石钰琢 李保国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2年第4期46-51,79,共7页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香糟大黄鱼的混菌发酵工艺,通过感官评价得到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时间4 d、发酵温度15℃、短乳杆菌添加量2%、酿酒酵母添加量6%。通过测定理化指标和风味化合物反映冰鲜大黄鱼及最佳工艺条件下的发酵大黄鱼的代...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香糟大黄鱼的混菌发酵工艺,通过感官评价得到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时间4 d、发酵温度15℃、短乳杆菌添加量2%、酿酒酵母添加量6%。通过测定理化指标和风味化合物反映冰鲜大黄鱼及最佳工艺条件下的发酵大黄鱼的代谢物累积程度。结果表明:大黄鱼经过发酵,pH值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态氮含量显著上升,质构和色泽明显改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冰鲜及发酵大黄鱼的有机酸组成,发酵后大黄鱼含量最高的有机酸为乳酸,并且乳酸、酒石酸、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乙酸的含量均显著增加;采用气相色谱-等离子迁移谱测定冰鲜及发酵大黄鱼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在样品中共检测到31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8种酯类、6种醇类、4种酮类、2种酸类、2种醛类、3种烯类和6种其他化合物,其中发酵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最大的是酯类和醇类。该研究为香糟大黄鱼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糟大黄鱼 混菌发酵 有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等离子迁移谱
下载PDF
两株芽孢杆菌混菌发酵产芽孢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继雯 岳丹丹 +8 位作者 赵俊杰 刘莉 慕琦 李冠杰 甄静 巩涛 杨文玲 杜志敏 陈国参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99,共5页
为了探索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DY-1和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XK混菌发酵产芽孢的最佳条件,该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利用Eppendorf 7.5 L发酵罐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混菌发酵产芽孢试... 为了探索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DY-1和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XK混菌发酵产芽孢的最佳条件,该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利用Eppendorf 7.5 L发酵罐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混菌发酵产芽孢试验。结果表明,混菌发酵产芽孢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胶冻样芽孢杆菌XK和地衣芽孢杆菌DY-1种子液的接种比例为4∶1(V/V),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60 h,pH 8.0。在此条件下,进行Eppendorf 7.5 L发酵罐混菌发酵试验,其芽孢数可高达1.1×10^(11) CFU/m L,高于摇瓶发酵所产芽孢数(2.0×10^(10) CF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混菌发酵DY-1 胶冻样芽孢杆菌XK 产芽孢条件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混菌发酵芝麻粕制备芝麻多肽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艳超 贾泽 +3 位作者 赖爱兰 王智玮 黄运红 龙中儿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68-2073,共6页
活性氧自由基(ROS)是细胞有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活性物,利用食源蛋白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天然活性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机械冷榨芝麻粕为原料,比较了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单菌及其混菌发酵芝麻粕制备芝麻多肽的过程... 活性氧自由基(ROS)是细胞有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活性物,利用食源蛋白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天然活性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机械冷榨芝麻粕为原料,比较了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单菌及其混菌发酵芝麻粕制备芝麻多肽的过程,以DPPH·与·OH清除能力为评价指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数据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单菌及其混菌发酵芝麻粕36 h,芝麻多肽提取液中芝麻多肽的浓度分别达到9.841 mg/m L、11.620 mg/m L、14.412 mg/m L,DPPH·清除率分别是71.378%、77.013%、87.622%,·OH清除率分别是68.427%、82.507%、92.460%。因此,芝麻多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芝麻粕是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良好原料;微生物发酵制备芝麻多肽时,解淀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混菌发酵显著优于单菌发酵,其多肽产量及DPPH·与·OH清除能力均优于相应单菌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混菌发酵 芝麻多肽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混菌发酵的鳜鱼发酵工艺优化与品质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燕燕 王悦齐 +6 位作者 沈颖莹 陈茜 李春生 赵永强 杨少玲 潘创 李来好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为探索人工接种、混菌发酵鳜鱼(Siniperca chuatsi)技术,弥补传统发酵鳜鱼较为粗放、经验式的加工方式,提升产品品质,将菌种混合接种于鳜鱼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配比和发酵剂接种量... 为探索人工接种、混菌发酵鳜鱼(Siniperca chuatsi)技术,弥补传统发酵鳜鱼较为粗放、经验式的加工方式,提升产品品质,将菌种混合接种于鳜鱼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配比和发酵剂接种量)进行优化,测定产品水分、pH、氨基态氮、总酸、硫代巴比妥酸的反应值(TBARS)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并与传统自然发酵鳜鱼产品比较,探究接种发酵对发酵鳜鱼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最佳鳜鱼发酵工艺为:按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m[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m[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rnosus)]=1∶1∶3混合,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22℃,发酵时间为4 d。对比自然发酵鳜鱼,接种混菌发酵鳜鱼的水分质量分数和pH分别下降了2.04%和0.46%,在较短发酵时间内其氨基态氮质量分数与自然发酵鳜鱼相近,总酸质量分数增加了29.27%,TBARS和TVB-N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5.00%和53.10%。整体而言,接种混菌有助于改善发酵鳜鱼的品质和安全性,缩短发酵时间,控制发酵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鳜鱼 混菌发酵 工艺优化 品质分析
下载PDF
混菌发酵低醇菠萝果酒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桂雪梅 张乐 焦士蓉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5-73,共9页
为更好地提升菠萝果酒的品质,采用果酒酵母SY、RW混合发酵低醇菠萝果酒。首先,利用果胶酶酶解菠萝原浆,以菠萝原浆的固形物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菠萝原浆酶解工艺条件;然后,以菠萝果酒感官得分为指标,在单因素... 为更好地提升菠萝果酒的品质,采用果酒酵母SY、RW混合发酵低醇菠萝果酒。首先,利用果胶酶酶解菠萝原浆,以菠萝原浆的固形物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菠萝原浆酶解工艺条件;然后,以菠萝果酒感官得分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混菌发酵菠萝果酒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最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发酵菠萝果酒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参数为果胶酶用量80 mg/L、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2.5 h,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果酒酵母菌剂比SY型:RW型=1:1、酵母接种量0.04%、加糖量9%、发酵时间8 d、发酵温度24℃。测得由最佳工艺酿造的菠萝果酒pH值=3.07±0.04,总酸含量(9.6±0.2)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2±0.1)°Brix,总糖含量(5.6±0.1)g/L,酒精度(6.2±0.1)%vol,香气成分共36种,以酯类和醇类为主,分别有15种和9种,各占总香气成分的30.08%和46.78%,酯类、醛类、硫醇类是关键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酒 混菌发酵 低醇酒 香气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混菌发酵对提高棉籽粕蛋白和降低游离棉酚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嘉 李丽 +3 位作者 刘军 毛祥 赵琦锴 邹雨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31-238,共8页
为了降低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含量,提高棉籽蛋白品质,本研究采用两阶段发酵法对棉籽粕进行处理,即先添加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再添加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M1)进行分段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混菌发酵工... 为了降低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含量,提高棉籽蛋白品质,本研究采用两阶段发酵法对棉籽粕进行处理,即先添加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再添加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M1)进行分段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混菌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屎肠球菌接种量1.5%、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4 h、米曲霉接种量1.5%、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96 h、棉粕物料初始水分50%时,棉籽粕的粗蛋白含量从39.6%提高到49.64%,酸溶蛋白含量从4.79%提高到36.58%,游离棉酚的含量从1370 mg/kg降低至45.32 mg/kg,其降解率达到了96.7%,研究结果为棉粕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棉籽粕 两阶段发酵 屎肠球菌 米曲霉 蛋白品质 混菌发酵 游离棉酚
下载PDF
混菌发酵香蕉醋的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杰 郭芳敏 +3 位作者 孙钦菊 韦璐 廖桂凤 杜丽娟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3,共6页
以酒精度6.0%vol的香蕉酒为发酵原料,利用醋化剂和植物乳杆菌进行混菌发酵酿造香蕉醋。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并与醋化剂发酵香蕉醋的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活性作比较。结果表明,混菌发酵香蕉醋的最佳条件为:活化好的醋化... 以酒精度6.0%vol的香蕉酒为发酵原料,利用醋化剂和植物乳杆菌进行混菌发酵酿造香蕉醋。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并与醋化剂发酵香蕉醋的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活性作比较。结果表明,混菌发酵香蕉醋的最佳条件为:活化好的醋化剂和植物乳杆菌种子液按体积比1:1的混合,接种量为8%,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 d。在此优化条件下,酿造的混菌发酵香蕉醋口感怡人、风味良好,感官评分为91.33分,pH值为3.04,可溶性固形物为5.68%,总酸为38.58 g/L,优于单菌发酵香蕉醋。该香蕉醋的多酚含量为0.30 mg/mL,黄酮含量为0.42 mg/mL,对DPPH.和ABTS^(+).及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8.24%、50.16%、47.35%,表明混菌发酵所得的香蕉醋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发酵 香蕉醋 工艺优化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抗氧化菌的筛选及混菌发酵红景天条件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戴玥 余晓斌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08-413,共6页
通过测定12株酵母菌的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8株乳酸菌的总还原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筛选出抗氧化性强的产朊假丝酵母(酵母菌Y1)和干酪乳杆菌(乳酸菌L8)。比较了14种中药经... 通过测定12株酵母菌的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8株乳酸菌的总还原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筛选出抗氧化性强的产朊假丝酵母(酵母菌Y1)和干酪乳杆菌(乳酸菌L8)。比较了14种中药经混菌(酵母菌Y1和乳酸菌L8)发酵前后酪氨酸酶抑制率和总还原力的变化,得出红景天为最佳发酵中药。以红景天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后添加其他营养成分,以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混菌发酵红景天的条件:葡萄糖质量分数12.35%、液料比18.67∶1(mL∶g)、发酵时间5.25 d,在此条件下红景天发酵液酪氨酸酶抑制率为73.21%,比未发酵的提高了67.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白剂 抗氧化 混菌发酵 红景天 响应面分析法
下载PDF
路南腐乳中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其前发酵工艺优化
17
作者 陈晨 任燕林 +3 位作者 陈中爱 皮雨冉 田娟 胡永金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35,52,共7页
以云南路南腐乳为研究对象,对毛坯样品中的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优势菌株对腐乳进行单菌和双菌混合发酵,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进行前发酵工艺优化,旨在提升路南腐乳的品质。研究结果:采用获得的5株优势菌株对腐乳进行单菌、双... 以云南路南腐乳为研究对象,对毛坯样品中的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优势菌株对腐乳进行单菌和双菌混合发酵,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进行前发酵工艺优化,旨在提升路南腐乳的品质。研究结果:采用获得的5株优势菌株对腐乳进行单菌、双菌混合接种发酵,得到单菌株R1与R2分别接种发酵时第3天的蛋白酶活力较高,分别为160.5 U/g和156.05 U/g。后续选择R1与R2菌株进行混菌发酵,发现当R1∶R2为2∶1时,第3天时蛋白酶活力最高,为197.17 U/g。R1菌株与R2菌株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分别鉴定为白地霉和巢状毛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对菌液浓度、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进行优化,以蛋白酶活力为指标,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浓度10^(6) CFU/mL、接种量2%、发酵温度28.3℃、发酵时间3 d,此时蛋白酶活力达到215.5 U/g。该研究可为路南腐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乳 混菌发酵 前发酵 工艺优化
下载PDF
胡颓子酵素混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18
作者 朱仁威 朱贝贝 陆俊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2期104-110,共7页
以新鲜胡颓子果实为原料,以复合益生菌果蔬酵素发酵粉(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乳双歧杆菌、鼠李糖杆菌)为发酵菌种,以胡颓子酵素的感官评价和抗氧化能力为评判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胡颓子酵素... 以新鲜胡颓子果实为原料,以复合益生菌果蔬酵素发酵粉(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乳双歧杆菌、鼠李糖杆菌)为发酵菌种,以胡颓子酵素的感官评价和抗氧化能力为评判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胡颓子酵素混菌发酵的最佳工艺,并测定胡颓子酵素的多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评价混菌发酵胡颓子酵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胡颓子酵素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12%、发酵时间12 h、菌粉添加量1.0%、料液比1∶1.0(g/mL),在此条件下发酵的胡颓子酵素感官评分为85.50,多酚含量为1.40 mg GAE/mL,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0.12%,铁离子还原能力为0.26μmol Fe^(2+)/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颓子酵素 混菌发酵 工艺优化 感官评价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产香酵母的筛选及桑葚酒发酵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书田 丁波 +4 位作者 熊灵 林颖 吴浪 童隆浩 张文学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15,共7页
为选育适用于桑葚酒发酵的产香酵母,从桑葚自然发酵液及土壤、果实、叶片中共分离出31株酵母菌,其中具有特征性香味的菌株4株。经耐受性试验筛选得到耐受性能最好的菌株F3,F3菌株能最高耐受糖浓度为400 g/L、最高耐受酒精浓度6%、最低... 为选育适用于桑葚酒发酵的产香酵母,从桑葚自然发酵液及土壤、果实、叶片中共分离出31株酵母菌,其中具有特征性香味的菌株4株。经耐受性试验筛选得到耐受性能最好的菌株F3,F3菌株能最高耐受糖浓度为400 g/L、最高耐受酒精浓度6%、最低耐受温度为20℃、最高耐受SO_(2)浓度为300 mg/L、最低耐受pH值2.0。F3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将产香酵母单独或与酿酒酵母混菌发酵桑葚汁测定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桑葚汁香气成分含量增加了31.22%,尤其增加了桑葚酒中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苯乙醇、异戊醇、叶醇及苯甲醛的含量。研究表明菌株F3用于桑葚酒的酿造能够增强桑葚酒的花果香,为混菌发酵桑葚酒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酒 产香酵母 筛选 混菌发酵 香气成分
原文传递
高产蛋白酶菌的筛选及其对螺旋藻发酵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云鹏 尤升波 +6 位作者 马德源 夏晗 边斐 耿耘 石士涛 于金慧 毕玉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40-145,共6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微生物发酵方法制备螺旋藻生物活性肽,从螺旋藻泥天然发酵液中筛选高产蛋白酶的菌株,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功能评价。形态观察和16S rRNA菌种鉴定结果显示,3株蛋白酶高产菌株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和短小芽胞杆... 为了更好地利用微生物发酵方法制备螺旋藻生物活性肽,从螺旋藻泥天然发酵液中筛选高产蛋白酶的菌株,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功能评价。形态观察和16S rRNA菌种鉴定结果显示,3株蛋白酶高产菌株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和短小芽胞杆菌。以3株菌及其混菌发酵螺旋藻,对所得发酵产物的3种活性成分(多肽、总黄酮和总酚)、4种抗氧化指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力、总抗氧化能力)和血管紧张素I转移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产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均显著提高,以混菌发酵提高最为明显,效果最为优异,混菌发酵液中3种成分的含量分别提高305.2%、267.8%和164.2%;4种抗氧化活性指标分别提高611.5%、189.8%、354.4%、316.0%,ACE抑制活性提高102.6%。筛选获得的菌株在制备螺旋藻生物活性肽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高产蛋白酶菌株 多肽 混菌发酵 抗氧化活性 ACE抑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