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社会心理学审视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卫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5,共7页
在外来先进兵器触发下,明代加速引进和仿制火炮等长距离攻击性武器,并尽快运用于实战。明代中后期兵书丛集,倡扬军械更新,其与明清小说宝物描写至为相关。小说人物借助宝物更加超人化,而宝物也再造了人物形象,使一批平凡人物变成了超凡... 在外来先进兵器触发下,明代加速引进和仿制火炮等长距离攻击性武器,并尽快运用于实战。明代中后期兵书丛集,倡扬军械更新,其与明清小说宝物描写至为相关。小说人物借助宝物更加超人化,而宝物也再造了人物形象,使一批平凡人物变成了超凡英雄,构成了系列作品的神奇英雄谱系、群像。时代现实的经验教训使人认识到,战争就是在较量彼此战争武器的装备和运用上,而想像中的文学世界则把观念形象化和趣味化了。明清小说中与战争相关的宝物文学描写,的确都或多或少含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层文化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社会 外来挑战 宝物描写 社会心理 明清小说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貌描绘与相人术 被引量:5
2
作者 万晴川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19,共6页
古代相人术对明清小说中人物形貌描写曾产生过深刻影响。明清小说中人物形貌描绘的用语、方式及人物形貌类型化的形成,无不与相人术有关。
关键词 小说 人物形貌描绘 相人术 明代 清代 文化阐释
下载PDF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作家对明清世情传统的承续与转换 被引量:1
3
作者 毛金灿 《写作》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先锋作家集体向古典文学传统汲取叙事经验,以完成审美风格的转变。这首先是源于“通俗文学热”和先锋文学“接受遇冷”带来的创作焦虑。大众化想象与精英化现实的二元对峙,倒逼先锋作家的创作观念向中国通俗文学传统急剧... 20世纪90年代,先锋作家集体向古典文学传统汲取叙事经验,以完成审美风格的转变。这首先是源于“通俗文学热”和先锋文学“接受遇冷”带来的创作焦虑。大众化想象与精英化现实的二元对峙,倒逼先锋作家的创作观念向中国通俗文学传统急剧倾斜。先锋作家试图重新承续明清世情小说的叙事资源,其文本的审美特征既有通俗文学传奇故事的基本要素,又蕴含严肃文学观照人性命运的叙述逻辑,以“外严肃,内通俗”的文学面貌,理性地汲取“雅俗融汇”的文学经验,扬弃明清小说说教劝讽的社会功效,超脱了“新写实小说”黯淡萎靡的时代情绪,进而完成对世情传统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文学 明清小说 世情传统 雅俗融合
下载PDF
近30年谶纬与明清小说研究述评
4
作者 郝振澳 杨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自1991年钟肇鹏的《谶纬论略》发表以来,诸多研究者将研究目光聚集到了谶纬学的研究中,21世纪是谶纬与明清小说的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时期。近30年谶纬与明清小说研究主要在明清小说中谶纬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艺术功能等方面取得诸多... 自1991年钟肇鹏的《谶纬论略》发表以来,诸多研究者将研究目光聚集到了谶纬学的研究中,21世纪是谶纬与明清小说的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时期。近30年谶纬与明清小说研究主要在明清小说中谶纬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艺术功能等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但这些研究依旧处于零星、微观的阶段,缺乏从整体、宏观角度的把握,即使是已经取得重要成就的研究领域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有待后续研究继续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明清小说 艺术功能
下载PDF
由明清小说看“称谓之不古”现象
5
作者 樊瑞冬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78-83,共6页
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古人往往会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表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或文化阶层属性。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 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古人往往会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表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或文化阶层属性。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批判“称谓之不古”现象,而在《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也出现了不顾现实身份而任意改变称呼语的描写。称呼语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属性,与整个社会文化、思想背景息息相关。在古典小说中,称谓具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分析不同阶层、地位之间使用称呼语的差别,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探寻其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呼语 “称谓之不古” 明清小说 社会属性 民族心理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医者形象研究综述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立 秦鑫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23-28,共6页
就目前研究而言,明清医者形象被大体分成两类。主要集中在庸医之名的界定和造成庸医大量出现的社会政治原因方面,多按照医生有无医德而定其是否为庸医,并未对庸医形象做系统明确的描述分类,造成庸医形象模糊不清。良医、神医形象研究论... 就目前研究而言,明清医者形象被大体分成两类。主要集中在庸医之名的界定和造成庸医大量出现的社会政治原因方面,多按照医生有无医德而定其是否为庸医,并未对庸医形象做系统明确的描述分类,造成庸医形象模糊不清。良医、神医形象研究论文较少,其形象更缺少确定性,而医者形象多数作为研究的部分内容或被捎带涉及。应超越单篇文本,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分析,增强问题化意识并重视这项综合性很强的专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者形象 庸医 良医 明清小说 研究史
下载PDF
异境想象与现实摹写:明清小说中洞庭湖书写的双重镜像
7
作者 谷文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80,共11页
明清小说中洞庭湖书写呈现出双重镜像之表现,洞庭湖既是一个承载了爱情和神仙的文化记忆的异境空间,又是一个见证了灾害和动荡的历史事实的现实空间,从而表现出既有一脉相承的一致性和前后关联的逻辑性,也有细微隐秘的差异性和前后转化... 明清小说中洞庭湖书写呈现出双重镜像之表现,洞庭湖既是一个承载了爱情和神仙的文化记忆的异境空间,又是一个见证了灾害和动荡的历史事实的现实空间,从而表现出既有一脉相承的一致性和前后关联的逻辑性,也有细微隐秘的差异性和前后转化的变异性。这一特性的形成,既与源远流长的洞庭湖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水灾匪患的现实有关,小说家借此表达忧民情怀,思索生命价值,拓展了洞庭湖文学景观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洞庭湖 双重镜像 历史语境
下载PDF
忠奸观念与反面人物形象塑造——论金兀朮的“侠义”性格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立 冯立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4-101,共8页
《说岳全传》中反面人物金兀忠奸观念和忠义行为表现有四:对南宋忠臣良将、对南宋奸臣、对忠良后代亲人、对奸臣帮凶。如此描写,能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以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更好地陪衬正面人物,故事情节更扣人心弦。忠奸... 《说岳全传》中反面人物金兀忠奸观念和忠义行为表现有四:对南宋忠臣良将、对南宋奸臣、对忠良后代亲人、对奸臣帮凶。如此描写,能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以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更好地陪衬正面人物,故事情节更扣人心弦。忠奸观念宋元明清时代逐渐突出,金兀形象的忠奸观念也被打上历史烙印。其外在积极表现和内在自律意识均体现了侠义,这种义还是忠义正统观念与民俗心理和平民意识交互影响的产物。如此塑造金兀形象也有现实原因。总之,小说忠奸伦理描写的成熟,反映了正统思想、汉民族渴望摆脱民族压迫,唤起民族意识的时代要求和愿望,有引起读者认同互动的创作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兀术 忠奸意识 侠义伦理 明清通俗小说
下载PDF
“真假难辨”母题的文化整合意义与伦理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立 施燕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5-152,共8页
明清小说中的"真假难辨"母题多受佛经及南亚民间故事的影响。中古汉译佛经故事以真假难辨阐释佛理,较多关注真假"难辨"的结果;南亚传说揭示了相貌相似的由来问题,及重构社会秩序的伦理意义。双生子神话或许是真假... 明清小说中的"真假难辨"母题多受佛经及南亚民间故事的影响。中古汉译佛经故事以真假难辨阐释佛理,较多关注真假"难辨"的结果;南亚传说揭示了相貌相似的由来问题,及重构社会秩序的伦理意义。双生子神话或许是真假难辨母题产生的前提。但两者有差异,假冒者常常是超时空存在,可随意增加内在规定性,更具神秘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假难辨”母题 佛经故事 明清小说 文化解构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国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7,共12页
小说书名是我们考察明清小说创作观念的独特视角,本文结合小说文本、序跋、识语、凡例、评点、笔记等文献资料,阐述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具体而言,从小说书名与补史说、劝戒说、娱乐说、真情说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试图从特定... 小说书名是我们考察明清小说创作观念的独特视角,本文结合小说文本、序跋、识语、凡例、评点、笔记等文献资料,阐述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具体而言,从小说书名与补史说、劝戒说、娱乐说、真情说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试图从特定视角探寻明清小说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演进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书名 文学观念
下载PDF
渗透与消解:儒家经典视域下的明清小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博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19,共7页
儒家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精华的汇集,“经学”则是不同时代儒生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反映了儒家思想观念的发展与衍化。明清时期,一方面,儒家经典及“经学”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左右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 儒家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精华的汇集,“经学”则是不同时代儒生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反映了儒家思想观念的发展与衍化。明清时期,一方面,儒家经典及“经学”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左右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明清小说家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正统观念作出了修正乃至背离,消解了儒家正统观念对于“经”的释义。这一时期,作家们对儒家经典及“经学”的不同解读制约和影响着小说创作,使其呈现出多彩的奇观,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 明清小说 经学 演变 消解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喜脉诊断的叙事伦理困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远达 《中医药文化》 2023年第6期544-554,共11页
“喜脉”诊断叙事挽结了医术、叙事、宗族与伦理诸要素,是探究传统医学叙事伦理困境的绝佳个案。《素问》《灵枢》等传统医学早期文本为临床医患沟通提供了原则性的伦理“指南”,而明清时代《红楼梦》《娱目醒心编》《风月梦》等小说和... “喜脉”诊断叙事挽结了医术、叙事、宗族与伦理诸要素,是探究传统医学叙事伦理困境的绝佳个案。《素问》《灵枢》等传统医学早期文本为临床医患沟通提供了原则性的伦理“指南”,而明清时代《红楼梦》《娱目醒心编》《风月梦》等小说和医案医话等叙事文本则为解决叙事伦理困境提供了具身性的医学情境。首先,上述文本呈现出医生受制于性别秩序等礼法习俗,无法准确辨证,难以兼顾病家颜面与宗族秩序,极易丧失医患互信,造成双输局面的叙事伦理困境;其次,叙述者将喜脉误诊归因于医患地位不平等、患者信息不全面、医生叙事能力差和医德缺位等缘由;最后,明清小说与医案还从讲脉清晰、曲为周全和挑战禁忌三个层次提出了破解叙事伦理困境的诊疗经验。喜脉诊断的叙事伦理困境破解对于叙事医学中国化之借鉴意义,可谓见微知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脉叙事 明清小说 叙事医学 具身性
下载PDF
明清小说叙事转换技法谈略——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37,共3页
明清小说在叙事转换技巧方面已相当成熟,而且理论上也有了相当建树,提出叙事转换须具有简捷性和隐蔽性的要求。同时,在对一些经典小说的评点中,评点家们通过具象性的描述,总结出几种有别于西方叙事理论的一些概念,如"间三带四"... 明清小说在叙事转换技巧方面已相当成熟,而且理论上也有了相当建树,提出叙事转换须具有简捷性和隐蔽性的要求。同时,在对一些经典小说的评点中,评点家们通过具象性的描述,总结出几种有别于西方叙事理论的一些概念,如"间三带四"、"横云断岭"等。这些概念形象生动,适应了中国读者的审美阅读习惯。它们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单向性和艺术结构的平面化,建构了一个多线发展又浑然一体的立体艺术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叙事 转换技法
下载PDF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卫英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0-154,共5页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有利于坚定善必将战胜恶、自强不息的信心,体现了一种正义必胜的理想期盼和价值趋向。也显示了明清尤其明代战争武器或生存器具改进的时代风潮,以及社会体制、国民性同时代现实需要、想像期待之间无可调和的尖锐矛盾...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有利于坚定善必将战胜恶、自强不息的信心,体现了一种正义必胜的理想期盼和价值趋向。也显示了明清尤其明代战争武器或生存器具改进的时代风潮,以及社会体制、国民性同时代现实需要、想像期待之间无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促使人们不能忽视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于是,力图不断改革完善之。同时,宝物崇拜也启发我们进行"重技术不重科学"等"国民性"的文化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宝物崇拜 现实意义 文化反思
下载PDF
明清小说神授法宝模式及其印度文化渊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卫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1,共6页
明清神魔与历史演义小说中,神仙传授法宝、兵器,是神仙介入凡俗世事的具体体现。"神授宝物"有三种方式;师徒关系多呈现"性别同性对应";"箭垛人物"王禅老祖的异名、居所变化,是故事口头广泛流传痕迹。宝... 明清神魔与历史演义小说中,神仙传授法宝、兵器,是神仙介入凡俗世事的具体体现。"神授宝物"有三种方式;师徒关系多呈现"性别同性对应";"箭垛人物"王禅老祖的异名、居所变化,是故事口头广泛流传痕迹。宝物功能限度、宝物互制互克和使用禁忌,也被广泛关注。"神授宝物"母题,来自印度古代史诗的母题,经由佛经文学传译进入中土。其偏重在神奇兵器的神仙授予,与道教影响的"天书神授"有关。在明清小说中呈现互动互补的审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神授宝物 宝物母题 佛经故事 中印比较
下载PDF
明清时期“世情书”的创作方式及其变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纪德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69,共9页
"世情书"是明清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有基本的创作方式;不过,由于受小说批评、读者接受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同时期出现的"世情书",其创作方式也会在不同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革新。至于"世情书&q... "世情书"是明清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有基本的创作方式;不过,由于受小说批评、读者接受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同时期出现的"世情书",其创作方式也会在不同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革新。至于"世情书"代表作的出版、畅销以及由此引发的续书热,则又得力于书坊主的商业运作。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才能对"世情书"的创作方式及其变异作出较有说服力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世情书 创作方式 发展变异
下载PDF
区隔与逾越:明清小说中女性的楼居空间与情欲书写
17
作者 杨为刚 谢欣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34-57,381,382,共26页
相对于以平房为住居空间的宅居,楼居是指以楼房为住居空间的居住方式。明清时期,楼居在一些地方的市井平民与高官富商阶层中广泛流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楼居形态。楼房具有高出的特点,楼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住居空间的结构,... 相对于以平房为住居空间的宅居,楼居是指以楼房为住居空间的居住方式。明清时期,楼居在一些地方的市井平民与高官富商阶层中广泛流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楼居形态。楼房具有高出的特点,楼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住居空间的结构,对传统家庭生活秩序尤其是男女关系的维系形成了考验与挑战。体现在明清小说中,以楼房为叙事空间的小说叙事开始大量出现,其中,以涉及男女情感关系的小说叙事最具代表性。这类小说叙事把男女情感关系的发生、发展置于楼居空间之中,在居住空间的区隔与逾越中表达礼制与情欲的对立与妥协,表现了新的社会文化与物质生活背景下明清小说创作出现的新变化和取得的新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宅 楼居空间 明清小说 情感生活
下载PDF
明清白话小说词语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志兵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7-62,共6页
文章讨论了"跳蹬""背黄""脚手"等数条见于明清白话小说的词语,弥补了现有工具书和已出词语研究著作的不足。
关键词 明清小说 词语 解释
下载PDF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宗教学审视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卫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6-110,共5页
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对神仙崇拜的蔓延推波助澜。道教法器崇拜,是明清小说宝物描写原动力之一。许多宝物及描写套路,来自外域传来的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密宗对小说中宝物、斗宝叙事作用巨大。佛教观念与宝物信仰结合,触发了许多具体情... 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对神仙崇拜的蔓延推波助澜。道教法器崇拜,是明清小说宝物描写原动力之一。许多宝物及描写套路,来自外域传来的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密宗对小说中宝物、斗宝叙事作用巨大。佛教观念与宝物信仰结合,触发了许多具体情节、场面和细节的想像生发。民间秘密宗教,也构成了宝物描写依托的重要故事题材。清代小说多女将运用法宝的描写,因秘密宗教中女性地位突显。女将以其性别特点,更需要在文学表现上突出其宝贝兵器。小说中女性的经历、命运结局,是现实中秘密宗教女大师们的文学写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宝物崇拜 佛教 道教 民间宗教
下载PDF
矛盾法则:文本现象与创作方法之契合——明清小说名著“矛盾”现象研究的新开拓
20
作者 刘卫英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8-53,63,共7页
明清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多有矛盾处,《红楼梦》亦不例外。而与“索引红学”“考证红学”均不同,《<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论》是文学的哲学研究著作。一是在“红学”方法论层面做有意探索;二是尝试着《红... 明清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多有矛盾处,《红楼梦》亦不例外。而与“索引红学”“考证红学”均不同,《<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论》是文学的哲学研究著作。一是在“红学”方法论层面做有意探索;二是尝试着《红楼梦》文学研究的体系性建构;三是对《红楼梦》接受与传播中“矛盾”现象予以探讨,关注文学理论体系四要素之二要素:“读者+社会”两维。该书特别着力于《红楼梦》文学研究的哲学思考,意在揭示小说“矛盾”现象的超现实意义及其辩证法则的认识论价值,以及文学书写中“矛盾法则”的精神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明清小说 “矛盾”现象 矛盾法则 主体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