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承气汤和大黄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73
1
作者 杨文修 金正根 +3 位作者 许文胜 倪红艳 钟朝凤 田在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3-35,共3页
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测量平滑肌细胞电活动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方法。研究了大承气汤、大黄煎剂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均能促进细胞膜去极化,加快慢波电位发放,并能增加峰电位的发放频率。药物作... 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测量平滑肌细胞电活动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方法。研究了大承气汤、大黄煎剂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均能促进细胞膜去极化,加快慢波电位发放,并能增加峰电位的发放频率。药物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浓度为1%时,P>0.05;浓度为10%、20%时,P<0.05)。大黄的作用比相同浓度的大承气汤的作用明显。提示大承气汤、大黄能直接增强肠管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从而促进肠道收缩运动,这可能是药物泻下作用的一种细胞水平机理,其离子基础可能是药物降低了细胞膜上K^+通道电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大黄 平滑肌 微电极 豚鼠
下载PDF
线电极放电磨削(WEDG)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胡富强 王振龙 +2 位作者 赵万生 贾宝贤 张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71-1174,共4页
为解决微细电火花加工中工具电极的在线制作问题,根据WEDG的技术特点,设计并研制出了一种分体式的新型WEDG装置,采用浮动轮自适应控制张力、齿轮副和滚动轮副的组合结构收丝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其工作原理、设计思想和工艺应用.使用该装... 为解决微细电火花加工中工具电极的在线制作问题,根据WEDG的技术特点,设计并研制出了一种分体式的新型WEDG装置,采用浮动轮自适应控制张力、齿轮副和滚动轮副的组合结构收丝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其工作原理、设计思想和工艺应用.使用该装置可以稳定地加工出直径 15μm、长径比40以上的微细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细电火花加工试验,给出了微细轴、孔及微三维结构的加工实例.研究和应用表明,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走丝稳定、加工精度高、工艺适应性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电极 放电磨削 微细电火花加工 工具电极 应用 走丝机构 工作原理
下载PDF
1mm压电柱式超声微电机的研制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凯 周铁英 +4 位作者 王欢 袁世明 郭钊 姜开利 白桂珍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8-261,共4页
介绍了一种超声波微电机的设计研制工作。这种基于压电柱弯曲振动模态的超声波微电机,其直径仅有1 mm细,长约5 mm,重量仅有36 mg。它是采用压电柱作为定子,在压电柱的表面均匀分割出四个电极,进行极化和施加驱动电压。详细介绍了极化方... 介绍了一种超声波微电机的设计研制工作。这种基于压电柱弯曲振动模态的超声波微电机,其直径仅有1 mm细,长约5 mm,重量仅有36 mg。它是采用压电柱作为定子,在压电柱的表面均匀分割出四个电极,进行极化和施加驱动电压。详细介绍了极化方式的选择,电极间隔的优化设计以及对原型样机的性能测试。实验表明,该电机能承受350Vpp的驱动电压,获得1800 rpm的转速和4 μNm的堵转力炬。此外,这种电机具有明显的微型化优势,根据现有工艺还可使电机直径减小到0.5 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柱式超声微电机 弯曲振动模态 驱动电压 极化方式 电极间隔 堵转力炬 逆压电效应
下载PDF
西洋参茎叶皂甙对豚鼠心室乳头状肌动作电位和收缩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尚农 马欣 赵东科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用细胞内微电极,研究离体豚鼠心室乳头状肌,观察到西洋参茎叶皂甙(Panaxquinquefoliumsaponin,PQS)50~800mg/L使豚鼠乳头状肌快反应动作电位的APA和Vmax降低,动作电位时程缩短而有... 用细胞内微电极,研究离体豚鼠心室乳头状肌,观察到西洋参茎叶皂甙(Panaxquinquefoliumsaponin,PQS)50~800mg/L使豚鼠乳头状肌快反应动作电位的APA和Vmax降低,动作电位时程缩短而有效不应期延长,心肌收缩力降低。PQS200~800μg/ml抑制由BaCl2、高钾诱发的心室乳头状肌慢反应动作电位。结果表明:PQS抗心律失常作用与抑制心肌细胞膜Na+、Ca2+、K+离子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 茎叶皂甙 乳头状肌 收缩力
下载PDF
Microprofiles of activated sludge aggregates using microelectrodes in 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 (CANON) reactor 被引量:11
5
作者 Yongtao LV Xuan CHEN +4 位作者 Lei WANG Kai JU Xiaoqiang CHEN Rui MIAO Xudong W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90-398,共9页
Microsensor measurements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alysis were combine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s and activities in a laboratory-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for comple... Microsensor measurements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alysis were combine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s and activities in a laboratory-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for 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 (CANON). Fed with synthetic wastewater rich in ammo- nia, the SBR removed 82.54-5.4% ofinfluent nitrogen and a maximum nitrogen-removal rate of 0.52kgN.m 3.d-l was achieved. The FISH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 (AerAOB) Nitrosomonas and an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 (AnAOB) dominated the community. To quantify the microbial activities inside the sludge aggregates, microprofiles were measured using pH, dissolved oxygen (DO), NH+, NO+ and NO3 microelectrodes. In the outer layer of sludge aggregates (0-700 μm), 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NOB) showed high activity with 4.1 gmol-cm3+ h-1 of maximum nitrate production rat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O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3.3 mg. L 1. Maximum AerAOB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the middle layer (depths around 1700 μm) where DO concentration was 1.1 μg. L-1. In the inner layer (2200-3500μm), where DO concentration was below 0.9 mg. L-1, AnAOB activity was detected. We thus showed that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microscopic views can be helpful in optimizing the SBR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 an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 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microelectrodes CANON
原文传递
运动诱发电位与体感诱发电位的脊髓等电位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田伟 何达 赵兰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25-1528,共4页
目的 研究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运动诱发电位 (MEP)在脊髓横断面上传导通路的分布特点。为临床上应用复合脊髓诱发电位 ,提高监护水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别刺激Wistar大鼠的皮质感觉运动区和坐骨神经 ,用微电极在大鼠腰膨大记录SEP... 目的 研究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运动诱发电位 (MEP)在脊髓横断面上传导通路的分布特点。为临床上应用复合脊髓诱发电位 ,提高监护水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别刺激Wistar大鼠的皮质感觉运动区和坐骨神经 ,用微电极在大鼠腰膨大记录SEP和MEP。采用不同刺激强度、频率观察它们对SEP和MEP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在半侧脊髓上分 4 0~ 6 0个点记录每点的SEP和MEP。根据SEP和MEP的波幅变化 ,制作大鼠腰膨大部位的等电位图。结果  ( 1)SEP的N1 P1波幅从脊髓腹侧至背侧逐渐增加 ,中央较外侧部显著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 2 )MEP的N2 P2的波幅从腹侧至背侧逐渐下降 ,中央较外侧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 1)证实了大鼠的SEP主要传导通路分布于后索 ,大鼠的MEP传导通路主要分布于前索。二者在脊髓横断面上各自有明显的代表区域 ,可以涵盖脊髓横断面的主要部分。 ( 2 )大鼠MEP的兴奋起源可能是锥体外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脊髓 等电位图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晓平 胡小吾 +5 位作者 王来兴 姜秀峰 徐波涛 侯炯 刘建民 王文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52-754,共3页
目的 :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自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3 50例。其中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 PVP) 2 78例 ,丘脑腹中间核 ( Vim)毁损术 3 ... 目的 :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自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3 50例。其中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 PVP) 2 78例 ,丘脑腹中间核 ( Vim)毁损术 3 5例 ,行同期同侧 PVP和 Vim毁损术 1 5例 ,行同期双侧 PVP1 1例 ,分期双侧 PVP8例 ,分期一侧 PVP、另一侧 Vim毁损术 3例。对手术前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日常生活量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 UPDRS)评分 ,并进行门诊随访或家访。 结果 :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 2 9.8% ,“开”状态提高 2 5.9%。UPDRS评分在“关”、“开”状态下 ,总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 57.3 %和 3 3 .4 % ,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 50 .8%和 2 8.9% ,日常活动改善率为 59.1 %和 3 5.9% ,运动功能改善率为 58.2 %和 3 4.7%。 结论 :PVP对大多数症状均有效 ,但对震颤的效果不如 Vim毁损术 ;对震颤明显、无明显僵直的患者可选择 Vim毁损术 ;对震颤僵直型患者可行同期双侧 PVP或同期 PVP加 Vim毁损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电极导向 立体定位技术 苍白球毁损术
下载PDF
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许峰 姚晨 +7 位作者 李晓秋 王新红 李晓明 王晓刚 林军 梁国标 张世忠 陶英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10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与CT图像融合定位、单纯微...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10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与CT图像融合定位、单纯微电极记录或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确定靶点坐标,术后行MRI和(或)CT检查确定颅内电极的位置。单纯应用微电极记录69例(对照组),应用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40例(试验组)。调整术后DBS程控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估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随访时间为1.0~4.5年。结果两组电极位置和电极植入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的术后程控平均电压为(2.5±1.1)V,高于试验组的(2.1±0.7)V(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UPDRS评分改善率为(43.7±6.9)%,高于对照组的(33.7±4.9)%(P〈0.01)。结论在DBS手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与宏刺激技术安全、有效,可结合术前影像辅助定位丘脑底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深部脑刺激法 微电极 宏刺激
原文传递
丝网印刷微电极测定水中痕量铅的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君 袁倬斌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1,共5页
研究了用一次性丝网印刷膜片式微电极,通过阴极富集-阳极溶出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水中Ph^2+含量的方法。实验详细考察了电极预处理方式的选择;电极的使用次数、缓冲溶液浓度的确定;缓冲溶液的pH值、电压范围以及扫描速度对峰电流的... 研究了用一次性丝网印刷膜片式微电极,通过阴极富集-阳极溶出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水中Ph^2+含量的方法。实验详细考察了电极预处理方式的选择;电极的使用次数、缓冲溶液浓度的确定;缓冲溶液的pH值、电压范围以及扫描速度对峰电流的影响;差分脉冲伏安法中各参数的选择等。实验结果表明:在pH=3.60的1.00×10^-4mol/L的醋酸-醋酸钾缓冲溶液中,-1.1V富集10s后,溶出峰电流与Pb^2+浓度在0-10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59;在实际样品测量中。回收率在89.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网印刷 微电极 电化学 差分脉冲伏安法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英文)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政 王庆山 +3 位作者 赵娟 张利萍 王福伟 李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7-411,共5页
目的为探讨白藜芦醇是否能成为抗心律失常药,研究了其对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方法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方法记录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结果白藜芦醇(30~120 μmol·L-1)显著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零相最... 目的为探讨白藜芦醇是否能成为抗心律失常药,研究了其对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方法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方法记录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结果白藜芦醇(30~120 μmol·L-1)显著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零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舒张期除极速率和起搏放电频率.而对最大舒张期电位和90%复极化的时间无明显作用.预先应用L型钙通道开放剂Bay-K-8644(0.5 μmol·L-1)灌流窦房结10 min可阻断白藜芦醇(60 μmol·L-1)对起搏细胞的上述电生理效应.而应用超极化激活电流阻断剂氯化铯(2 mmol·L-1)加钾通道阻断剂四乙铵(20 mmol·L-1)或应用一氧化氮(NO)合酶阻断剂L-NAME(0.5 mmol·L-1)灌流窦房结标本10 min对白藜芦醇(60 μmol·L-1)的电生理效应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自发活动,此效应可能与其通过非NO依赖性途径抑制钙离子内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窦房结 钙通道 动作电位 微电极
下载PDF
Macroscale and microscale analysis of Anammox in anaerobic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 被引量:6
11
作者 Yongtao Lv Lei Wang +3 位作者 Xudong Wang Yongzhe Yang Zhiying Wang Jie L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679-1683,共5页
Inoculated with conventional anaerobic activated sludge, the Anammox process w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in an anaerobic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 (AnRBC) fed with a low ratio of CfN synthetic wastewater. Operate... Inoculated with conventional anaerobic activated sludge, the Anammox process w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in an anaerobic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 (AnRBC) fed with a low ratio of CfN synthetic wastewater. Operated in a single point feed mode, the AnRBC removed 92.1% (n = 126) of the influent N at the highest surface load of 12 g/(m2.day). The biomass increased by 25% and 17.1 g/(m2·day) of maximum N removal surface load was achieved by elevating flow rate with another feed point.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Anammox genus Candidatus Kuenenia stuttgartiensis dominated the community. Both Anammox and denitrifying activity were detected in biofilm by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electrodes. In the outer layer of the biofilm (0-2500 μm), nitrite and ammonium consumed simultaneously in a ratio of 1.12/1, revealing the occurrence of Anammox. In the inner layer (〉 2500 μm), a decrease of nitrate was caused by denitrification in the absence of nitrite and ammon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MMOX AnRBC feed mode microelectrodes
原文传递
自参考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应用中的微电极制备及测试 被引量:8
12
作者 薛琳 赵东杰 +5 位作者 侯佩臣 王晓冬 王媛 王成 王忠义 黄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82-189,共8页
SIET(self-referencing ion electrode technique,自参考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是电生理学研究的新手段,可以在植物抗逆研究中无损地获得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微区内离子流动态变化信息,而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制备及性能测试的标准化是SIE... SIET(self-referencing ion electrode technique,自参考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是电生理学研究的新手段,可以在植物抗逆研究中无损地获得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微区内离子流动态变化信息,而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制备及性能测试的标准化是SIET系统对植物活细胞、活体组织原位离子流测试的前提。该文以钾离子选择性微电极为例,详细讨论了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拉制、硅烷化、灌充等制备过程,研究了微电极内阻等电极参数的测量方法,测试了微电极的能斯特响应斜率、检测范围、响应时间等参数,讨论了制备过程中微电极性能的影响因素。离子选择性微电极使用WD-2型微电极拉制仪由无导液丝的TW150-3型硼硅酸盐玻璃毛细管拉制成形,其尖端直径为1~9μm,干燥后用5%硅烷试剂在150℃温度下做硅烷化处理,再灌充入内充液与LIX(liquid ion exchanger,液态离子交换剂)而制成。研究表明:LIX成分是影响微电极内阻的重要因素,灌充LIX后的钾离子选择微电极(LIX长度为150~210μm)内阻达到108~109Ω,明显高于灌充LIX前;微电极在0.01~500mmol/L K+浓度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98,能斯特斜率为53.095mV/dec;微电极对1和100mmol/L KCl溶液的平均响应时间t95%小于1s。研究结果表明,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的制备过程是影响微电极性能的关键,微电极尖端尺寸、内阻、响应时间等参数对微电极的应用影响显著。该研究可为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制备及其在SIET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微电极 测试 硅烷化 能斯特斜率
下载PDF
双苯氟嗪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早后除极和触发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永健 王永利 何瑞荣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用异丙肾上腺素 ( Iso)诱发豚鼠右心室乳头肌产生早后除极 ( EAD)和触发活动 ( TA) ,通过细胞内微电极技术 ,观察双苯氟嗪 ( Dip)对 EAD和TA的预防作用 .在 0 .5Hz刺激频率下 ,50 nmol· L-1Iso在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基础上 ,可诱发... 用异丙肾上腺素 ( Iso)诱发豚鼠右心室乳头肌产生早后除极 ( EAD)和触发活动 ( TA) ,通过细胞内微电极技术 ,观察双苯氟嗪 ( Dip)对 EAD和TA的预防作用 .在 0 .5Hz刺激频率下 ,50 nmol· L-1Iso在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基础上 ,可诱发豚鼠乳头肌产生 EAD,并出现 TA,有时 TA会发展成持久的节律性活动 ,有的还伴有 EAD或迟后除极 . Dip 3和 1 0μmol· L-1可显著降低 Iso诱发的 EAD波幅及发生率和 TA发生率 ;Dip1 0 μmol·L-1还明显延长 TA潜伏期 .结果提示 ,Dip能预防 ,减少或延迟 Iso引起的豚鼠乳头肌 EAD和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苯氟嗪 乳头肌 微电极 早后除极 触发活动
下载PDF
State-of-the-art MEMS and microsystem tools for brain research 被引量:8
14
作者 John P.Seymour Fan Wu +1 位作者 Kensall D.Wise Euisik Yoon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EI CSCD 2017年第1期439-454,共16页
Mapping brain activity has received growing worldwide interest because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disease treatment and allo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neuromorphic computational methods.MEMS and microsystems ar... Mapping brain activity has received growing worldwide interest because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disease treatment and allo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neuromorphic computational methods.MEMS and microsystems are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offer new and exciting solutions to meet the need for high-density,high-fidelity neural interfaces.Herein,the state-of-the-art in recording and stimulation tools for brain research is reviewed,and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echnology trends shaping the field of neuro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 research ELECTROPHYSIOLOGY MEMS microelectrodes neural engineering NEUROSCIENCE optoelectrodes OPTOGENETICS
原文传递
NH_4^+的吸收对水稻根系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尹晓明 范晓荣 +2 位作者 贾莉君 曹云 沈其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9-773,共5页
利用微电极技术分别测定了2个水稻品种即武育粳3号(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幼苗根尖细胞在吸收不同NH4+浓度(0.0250、.05、0.1、0.5、1.0和1.5 mmol/L)下膜电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吸收NH4+引起膜的去极化,去极化到一定程度出... 利用微电极技术分别测定了2个水稻品种即武育粳3号(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幼苗根尖细胞在吸收不同NH4+浓度(0.0250、.05、0.1、0.5、1.0和1.5 mmol/L)下膜电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吸收NH4+引起膜的去极化,去极化到一定程度出现部分复极化,有一小部分根系还有超极化现象。去极化大小随外界处理液中NH4+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趋于平稳,吸收进程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特征。两个品种产生的去极化程度不同,武育粳3号产生的去极化大小平均为16.5 mV,扬稻6号产生的去极化大小平均为22.6 mV。在低浓度NH4+(<1.0 mmol/L)处理下,扬稻6号对NH4+较敏感,产生的去极化大小平均为17.5 mV,高于武育粳3号(去极化大小平均为10.9 mV),两个品种产生的去极化大小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扬稻6号吸收NH4+的能力比武育粳3号强,这与吸收动力学的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水稻根系 NH4^+ 浓度 膜电位
下载PDF
微电极阵芯片技术在整体心脏、心肌组织片和培养心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侯月梅 娜几娜 热依兰·艾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44-946,共3页
目的探讨微电极阵芯片技术(microelectrode arrays,MEA)在整体心脏、心肌组织片和培养心肌电活动的应用。方法用MEA技术记录豚鼠整体心脏、SD大鼠心脏组织片和小鼠乳鼠心脏培养心肌的组织场电位变化规律。结果(1)豚鼠整体心脏灌流3... 目的探讨微电极阵芯片技术(microelectrode arrays,MEA)在整体心脏、心肌组织片和培养心肌电活动的应用。方法用MEA技术记录豚鼠整体心脏、SD大鼠心脏组织片和小鼠乳鼠心脏培养心肌的组织场电位变化规律。结果(1)豚鼠整体心脏灌流30~90min,记录到稳定的自主节律(120±90)次/min;心室和心房肌的场电位时程为(210±78)ms和(164±58)ms,房室传导时间为(320±150)ms。(2)SD大鼠心脏组织片兴奋性可以保持2h,心室和心房组织的场电位时程为(115.80±11.61)ms和(83.71±6.48)ms。(3)小鼠乳鼠心脏原代培养自发搏动频率为(150±100)次/min,培养2—72h,记录到同步的多位点场电位,并能随刺激频率同步显示场电位变化。结论MEA技术是一个敏感、低噪音和长时间稳定的记录整体动物心脏、心脏靶点取样组织和培养心肌细胞的场电位、细胞间电活动传导和激动起源规律的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心脏 心肌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二甲醚在Pt系催化剂上的电氧化行为初探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静 尹鸽平 +1 位作者 邵玉艳 高云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497,共5页
本实验用化学浸渍-还原法,甲醛为还原剂制备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用循环伏安法和稳态极化法,采用粉末微电极技术,研究二甲醚在自制Pt/C、PtSn/C和PtRu/C催化剂上的氧化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二甲醚在PtRu/C上有较佳的反应活性。... 本实验用化学浸渍-还原法,甲醛为还原剂制备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用循环伏安法和稳态极化法,采用粉末微电极技术,研究二甲醚在自制Pt/C、PtSn/C和PtRu/C催化剂上的氧化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二甲醚在PtRu/C上有较佳的反应活性。在PtRu/C催化剂上考察温度对于二甲醚电氧化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出温度的升高有利于二甲醚电氧化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 电氧化 Pt系催化剂 粉末微电极
下载PDF
用于PEMFC的Pt/C阳极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尹鸽平 彭工厂 +2 位作者 高云智 史鹏飞 荒又明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224-1227,共4页
为了提高PEMFC的阳极催化剂活性,降低Pt载量,分别采用甲醛、甲酸钠、连二亚硫酸钠、水合肼4种还原剂通过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Pt/C催化剂;向溶液中加入某种羧酸盐(RCOOM)作为吸附剂,制备Pt/C催化剂;利用粉末微电极的循环伏安研究和恒电位... 为了提高PEMFC的阳极催化剂活性,降低Pt载量,分别采用甲醛、甲酸钠、连二亚硫酸钠、水合肼4种还原剂通过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Pt/C催化剂;向溶液中加入某种羧酸盐(RCOOM)作为吸附剂,制备Pt/C催化剂;利用粉末微电极的循环伏安研究和恒电位极化研究考核了上述催化剂对H2阳极氧化的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XRD和TEM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甲醛作为还原剂得到的铂催化剂在碳载体上分布均匀,粒径较小,催化性能最好;加入适量吸附剂则使Pt颗粒的平均粒径减小到3 4nm,催化剂性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MFC 铂/碳阳极催化剂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制备方法 粉末微电极 还原剂 吸附剂
下载PDF
纳米材料与微电极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利 蔡新霞 +2 位作者 李华清 郭增军 饶能高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3年第7期526-528,共3页
主要阐述了利用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制作一种新型的微电极集成生物传感器 ,并利用电化学方法在微电极表面固定超微粒的纳米材料 ,检验纳米材料对生物传感器稳定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影响。这种具有纳米尺度效应的生物传感器将在生物医... 主要阐述了利用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制作一种新型的微电极集成生物传感器 ,并利用电化学方法在微电极表面固定超微粒的纳米材料 ,检验纳米材料对生物传感器稳定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影响。这种具有纳米尺度效应的生物传感器将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微电极 生物传感器 MEMS技术 绝缘层 铂黑
下载PDF
微电极在电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倬斌 李元光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95-99,共5页
本文介绍了微电极在电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及优越性;论述了用微电极测定电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 微电极 电化学动力学 稳态伏安法 暂态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