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庙底沟文化与璧的起源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炜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4,共5页
本文结合史籍中关于璧的记载及目前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璧的相关认识,对璧等器物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近年来高陵杨官寨、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遗址发现的璧、琮类器物以及彩陶图案中的相关题材,认为璧等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 本文结合史籍中关于璧的记载及目前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璧的相关认识,对璧等器物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近年来高陵杨官寨、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遗址发现的璧、琮类器物以及彩陶图案中的相关题材,认为璧等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礼器在中原地区可能为本土起源,它们发生的时代也许可以追溯到庙底沟文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起源
下载PDF
陕西华阴兴乐坊遗址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 被引量:17
2
作者 胡耀武 张昕煜 +2 位作者 王婷婷 杨岐黄 胡松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9-406,共8页
通过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C、N)分析,揭示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是动物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之一.关中地区,是庙底沟文化(约5500年前)的主要核心分布区域之一.目前,对该地区和该时间段内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 通过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C、N)分析,揭示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是动物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之一.关中地区,是庙底沟文化(约5500年前)的主要核心分布区域之一.目前,对该地区和该时间段内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本文对陕西兴乐坊遗址出土动物与人骨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并对其中4个猪骨进行AMS-14C测年.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野生动物(獐、青羊、梅花鹿)栖息于C3类的植被环境,家养动物(猪、狗)和人,则主要以C4类为食.3个猪个体的年代为5449~5300 cal.B.P.,而1个猪个体年代偏晚(4089~3985 cal.B.P.),其同位素数据也异于其他个体.结合该遗址的植物考古资料(粟和黍具有高的出土概率),认为:家养动物(猪和狗)饲喂了大量以粟类作物的副产品或者人类的残羹冷炙(粪便).根据食物链从生产者至消费者的同位素分馏效应(δ13 C值约富集1‰,δ15N值约富集3‰~5‰),比较了先民与野生动物以及家养动物的同位素数据,发现先民与猪的δ13 C和 δ15N值的差异最小(0.2‰和1.9‰),这反映了先民的肉食资源应主要源于家猪.家猪的饲养和管理,为庙底沟文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此外,1例梅花鹿角具有偏正的δ13C值(-13.2‰),暗示发达的粟作农业还为先民尝试驯养其他野生动物(如鹿)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乐坊遗址 庙底沟文化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家养动物饲养模式 粟作农业
原文传递
庙底沟文化渊源探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薛新明 宋建忠 《中原文物》 2003年第2期14-17,29,共5页
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2 0世纪 90年代初 ,在山西省翼城的枣园遗址和北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我们的研究 ,枣园文化北橄遗址一至四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枣园文化晚期与关... 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2 0世纪 90年代初 ,在山西省翼城的枣园遗址和北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我们的研究 ,枣园文化北橄遗址一至四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枣园文化晚期与关中地区的半坡文化早期同时 ,庙底沟文化是以晋南、豫西地区枣园文化以来的传统文化为主体 ,接受了西部半坡文化的部分先进因素而形成的 ,东庄一期是北橄遗存与半坡文化融合的产物 ,庙底沟文化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半坡文化 枣园文化 北橄遗存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试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利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0,共8页
本文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墓地内出土随葬陶器的类型学研究,横向对比以往庙底沟文化重要遗址中的相关发现,认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应属庙底沟文化。同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认定其绝对年代约Cal3637~Cal2920.BC,基本与环壕年代相当。这是... 本文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墓地内出土随葬陶器的类型学研究,横向对比以往庙底沟文化重要遗址中的相关发现,认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应属庙底沟文化。同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认定其绝对年代约Cal3637~Cal2920.BC,基本与环壕年代相当。这是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对于庙底沟文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墓地 庙底沟文化 绝对年代
下载PDF
辐与辏:史前中原文化优势的确立——兼论早期中国与华夏文明观的形成 被引量:8
5
作者 曹兵武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6期15-25,共11页
从三代到唐宋,国家人口、政治与文化中心基本上没有远离从西安至开封、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这种历史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长期过程,其中庙底沟化和二里头化是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两次奠基性文化整合和提升运动,它们... 从三代到唐宋,国家人口、政治与文化中心基本上没有远离从西安至开封、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这种历史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长期过程,其中庙底沟化和二里头化是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两次奠基性文化整合和提升运动,它们使得中原地区在相对独立的几个早期区域性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中脱颖而出,并影响到中国早期文明的天道观、人文观以及国家与意识形态结构。本文以农业村落的诞生为起点,追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基底上区域性文化传统在早期中国形成、演变、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中原中心的历史过程,并试图解释此一过程赋予的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华夏文明起源 庙底沟化 二里头化 分封制度
下载PDF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T0534发掘简报 被引量:7
6
作者 薛新明 +20 位作者 郑媛 武卓卓 周翔 张立强(整理) 赵潇雅(整理/绘图) 王俊蓉 景雅琴 次鹏翔 韩婧 温卓尔 王子涵 王飞虎 李德金 侯帅辉 高肖肖 吴悠 李典 崔雅竹(整理) 石吉彤(整理) 刘泽鹏(绘图) 王乐(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11,F0003,共10页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是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史前庙底沟文化、西王村类型、东下冯类型,以及东周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及其遗物,其中以庙底沟文化时期和东周时期更为丰富。T0534...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是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史前庙底沟文化、西王村类型、东下冯类型,以及东周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及其遗物,其中以庙底沟文化时期和东周时期更为丰富。T0534是布设的100个探方其中之一,内含9个灰坑单位,除H359时代为庙底沟文化时期外,其余均属于东周。灰坑内出土的遗物都较为典型,基本能侧面反映该遗址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其中,H359器类完整,出土的大型彩陶器,造型规整,纹饰华丽,是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彩陶精品,为了解史前社会的彩陶艺术、制陶技术、文化信仰等内容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遗址 庙底沟文化 彩陶 东周遗存
下载PDF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庙底沟文化H408发掘简报 被引量:5
7
作者 樊温泉 宋海超 苏明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38,F0003,共13页
2002年,为配合国道310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北部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灰坑和窖穴,其中以庙底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本文以H408为例对庙底沟文化内涵进行介绍。
关键词 庙底沟遗址 庙底沟文化 H408
原文传递
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南方两湖地区的传播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仁湘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7-74,66,共9页
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 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 传播 庙底沟文化 两湖地区
下载PDF
从半坡型鱼纹的演变看庙底沟型彩陶纹样的来源 被引量:5
9
作者 高会卓 张玮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9年第6期129-131,共3页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仰韶文化划分的众多种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而其中鱼纹是它们所共有的。通过对比二者的纹样造型及演变过...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仰韶文化划分的众多种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而其中鱼纹是它们所共有的。通过对比二者的纹样造型及演变过程发现,庙底沟文化中趋向于图案化、几何化的纹样如花瓣纹、叶片纹等与半坡类型中的鱼形纹样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纹饰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原始人们对于色彩、图案等的审美追求,也表达了原始人们的精神情感和文化特征。对半坡与庙底沟文化中纹样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感受本民族文化,不断寻找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设计语言为我们所用,为民族设计注入新鲜血液重焕生命力具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彩陶 鱼纹 演变 设计 象征
原文传递
再审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年代关系——以叠压打破和共存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永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89,共16页
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史上有两大“学案”经久未决,一是夏商周考古中成汤居毫的地望,一是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关系。关于前者,自20世纪70年代末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发表后,郑州二里冈早商城址为成汤灭夏后... 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史上有两大“学案”经久未决,一是夏商周考古中成汤居毫的地望,一是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关系。关于前者,自20世纪70年代末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发表后,郑州二里冈早商城址为成汤灭夏后所建都城——毫之“郑毫说”渐成学界的主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叠压打破关系 共存关系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庙底沟遗址动物遗存的鉴定与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一婷 李婷 樊温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本文从种属与数量、测量尺寸、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骨骼发现率、骨表痕迹与异常等方面对庙底沟遗址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先民的肉食资源获取方式属于"开发型",饲养家猪为主,偶尔也狩猎野猪、鹿科动... 本文从种属与数量、测量尺寸、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骨骼发现率、骨表痕迹与异常等方面对庙底沟遗址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先民的肉食资源获取方式属于"开发型",饲养家猪为主,偶尔也狩猎野猪、鹿科动物、鸟类,捕捞软体动物和鱼类。针对不同的动物,先民采取不同的利用策略。结合以往研究发现庙底沟文化在动物资源利用方面有较强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遗址 庙底沟文化 动物遗存
原文传递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F1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媛 武卓卓 薛新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2,共8页
桃园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桃园村东南与襄汾县邓庄镇寺头村北交界处。2016年7月—12月,为配合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中在Ⅱ区发现一处房址(F1),根据其形制及出土物的比对分析,认为... 桃园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桃园村东南与襄汾县邓庄镇寺头村北交界处。2016年7月—12月,为配合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中在Ⅱ区发现一处房址(F1),根据其形制及出土物的比对分析,认为该房址是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的典型遗存。它的发现为晋南地区仰韶中期房屋建筑形制、技术、功能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遗址 仰韶中期 庙底沟文化 半地穴房址
原文传递
陕西高陵杨官寨考古与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炜林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63,74,共13页
庙底沟文化遗存的发现史与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一样漫长,早在100年前安特生发掘仰韶村时就发现了这类遗存,其后李济先生在西阴村的发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庙底沟遗址、泉护村遗址等考古工作,使学界对庙底沟文化的特征、年代等有了更为... 庙底沟文化遗存的发现史与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一样漫长,早在100年前安特生发掘仰韶村时就发现了这类遗存,其后李济先生在西阴村的发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庙底沟遗址、泉护村遗址等考古工作,使学界对庙底沟文化的特征、年代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百年的考古工作证明,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史前一支最强势的考古学文化,考古界有关早期中国的阐释,很大程度上都与庙底沟文化相关,但这些理论的依据,主要是基于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影响力,而庙底沟文化的聚落与墓地,长期以来并不清楚。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庙底沟文化聚落与墓地的研究提供了契机。相信随着关中地区相关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推动庙底沟文化本身的研究进程,同时对深刻认识和理解庙底沟文化及关中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庙底沟文化 杨官寨遗址 中国文明
原文传递
庙底沟文化“大房子”功用的新认识
14
作者 王炜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2,共8页
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半地穴式五边形大房子是庙底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功用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本文通过对这类建筑的内部结构、周边遗存及相关因素的重新梳理,认为它很可能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彩陶制作相关联。半地穴式五边形... 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半地穴式五边形大房子是庙底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功用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本文通过对这类建筑的内部结构、周边遗存及相关因素的重新梳理,认为它很可能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彩陶制作相关联。半地穴式五边形大房子和“华山玫瑰”等具有礼器性质的彩陶基本同生共灭,这种正相关关系的探索为认识庙底沟文化的聚落结构和史前中国社会的复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五边形大房子 绘制彩陶 社会复杂化
下载PDF
山西离石吉家村遗址发掘报告
15
作者 张海蛟 刘吉祥 +2 位作者 刘鹤婷(绘图) 李海龙(照相) 樊娇凤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16-27,共12页
吉家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的东川河北岸,发现了属于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的五边形房址2座,出土遗物主要有彩陶罐、小口尖底瓶等。这是继2019年离石德岗遗址发现五边形房址后,吕梁山区又一次发现五边形房址,对研究吕梁山腹地仰韶... 吉家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的东川河北岸,发现了属于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的五边形房址2座,出土遗物主要有彩陶罐、小口尖底瓶等。这是继2019年离石德岗遗址发现五边形房址后,吕梁山区又一次发现五边形房址,对研究吕梁山腹地仰韶时期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石 吉家村 庙底沟文化 五边形房址
下载PDF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H85发掘报告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炜林 杨利平 +10 位作者 叶娃 安珂 殷宇鹏 胡珂 王转 高盼 刘军幸 李钦宇 张涛 张伟 郭小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9,共17页
201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杨官寨遗址环壕东北角联合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掘遗迹中包含一座堆积复杂、遗物丰富的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根据遗迹结构、堆积状况,推测该灰坑应为一处具有居住性质的新... 201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杨官寨遗址环壕东北角联合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掘遗迹中包含一座堆积复杂、遗物丰富的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根据遗迹结构、堆积状况,推测该灰坑应为一处具有居住性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环壕东北角 庙底沟文化 灰坑
下载PDF
古代植物的医药功能初探: 以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H85出土植物遗存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丽雅 杨利平 +4 位作者 叶娃 殷宇鹏 刘晓媛 赵志军 王炜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6-498,共13页
植物考古学界多以研究古代农业经济及其发展演变为主,鲜有对其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个灰坑内出土植物遗存的组合特点和量化特点分析,探讨了古代植物的医药功能。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联合发掘的西安市... 植物考古学界多以研究古代农业经济及其发展演变为主,鲜有对其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个灰坑内出土植物遗存的组合特点和量化特点分析,探讨了古代植物的医药功能。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联合发掘的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H85是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坑底的生土台结构和烧烤草拌泥处理壁面的现象显示其早期功能可能与居住有关。前人仅对H85 B12层以上出土植物遗存进行过研究,研究显示第⑧~B12层与居住生活关系密切。此次采集的浮选土样合并相同单位后共计21份,不仅包括第①~B12层样品,还包括最底层的第B14层样品(采样缺少B13层)。此次浮选发现了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大豆(Glycine max)、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草木樨属(Melilotus sp.)、胡枝子属(Lespedeza sp.)、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夏至草(Lagopsis supina)、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以及植物鳞茎(bulk)等20余个种属的植物遗存。H85最底层比较集中地发现了禾本科(Gramineae)杂草、猪毛菜、植物鳞茎、夏至草、秃疮花和泥胡菜等植物。其中,夏至草、秃疮花、泥湖菜的药用价值需要被重视,可能与调节妇女生理机能密切相关,禾本科杂草暗示了铺垫坑底行为的存在,据此推断H85不仅作为房子被使用过,并且其功能可能还具有一定特殊性,这是初次对史前人类的原始医疗情况进行探讨,从医药考古的角度看具有重要意义。量化统计分析还显示,粟、黍是重要的日常口粮,大豆应被利用,胡枝子属、草木樨属这样的小型豆科植物可能与牲畜饲料关系密切。综上,H85出土植物遗存不仅反映了遗迹功能,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杨官寨先民在饮食、家畜饲养和原始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H85 庙底沟文化 植物考古 植物医药功能
原文传递
“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少玉”对应的黄帝宗教改革——论史前庙底沟文化发展扩张的根源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义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85-93,共9页
分析杨址"少玉"现象,并根据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关于中国史前文明诞生存在"两个模式"的论断、杨址相关考古及文献资料,提出黄帝在杨址时期即已进行原始巫教教义改革,把改善民生放在社会治理的首位,使庙底沟文化迅速... 分析杨址"少玉"现象,并根据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关于中国史前文明诞生存在"两个模式"的论断、杨址相关考古及文献资料,提出黄帝在杨址时期即已进行原始巫教教义改革,把改善民生放在社会治理的首位,使庙底沟文化迅速崛起,且促其彩陶上的花图腾广泛传播,为"早期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后来,颛顼和帝喾持续推进从黄帝开始的民本化改革,为中国文明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都邑 杨官寨遗址 庙底沟文化 宗教改革
原文传递
山西夏县崔家河遗址H4清理简报
19
作者 崔俊俊(文/摄影) 曾彩婷(绘图) 吴倩倩(绘图)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F0002,共13页
夏县崔家河遗址是一处现存面积至少50万平方米的仰韶时期遗址,在2021年调查过程中清理了灰坑H4,出土大量遗物,属典型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其中一件彩陶鱼纹盆,纹饰精美,鱼纹生动形象,同时期罕见,为彩陶及仰韶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 崔家河遗址 庙底沟文化 彩陶鱼纹盆
原文传递
半坡和庙底沟文化中的鱼形纹样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跃之 王美艳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第4期92-98,共7页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的中华史前文化中占居重要位置。仰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彩陶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其鱼形纹样则是这两者所共有也是极富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纹饰。特意将仰韶文化中的半...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的中华史前文化中占居重要位置。仰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彩陶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其鱼形纹样则是这两者所共有也是极富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纹饰。特意将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鱼纹的造型特征和发展变化进行对比,能够发现这一变化过程是由最初的写实、生动与形象的多样化表示逐步向图案化、格律化、规范化方向演化;对演变花瓣纹的全新解释是鱼纹鳃部与线条的重组;通过探讨获得了鱼纹内在的象征意义是对未来事物的好奇和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鱼形纹样 发展变化 象征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