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光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110,共6页
"明治精神"是夏目漱石首创,指伴随着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而来的那种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然而在那个并未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开化的时代,这种精神总是与"孤独的悲哀"和"怀疑的地狱"... "明治精神"是夏目漱石首创,指伴随着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而来的那种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然而在那个并未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开化的时代,这种精神总是与"孤独的悲哀"和"怀疑的地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是整个现代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夏目漱石在其小说中对处于社会动荡转型期的明治时代做了充分且深刻的描写,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清醒的日本作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明治时代 明治精神 日本小说
下载PDF
从“Religion”到“宗教”——明治前期日本人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被引量:8
2
作者 渡边浩 商兆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共7页
本文旨在讨论19世纪后半期,日本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理解欧美的"religion",以及当这个词被译作"宗教"后,日本人又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词汇。根据外国使节的观察,当时的日本人尤其是上层社会有关"religion"... 本文旨在讨论19世纪后半期,日本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理解欧美的"religion",以及当这个词被译作"宗教"后,日本人又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词汇。根据外国使节的观察,当时的日本人尤其是上层社会有关"religion"的意识甚为薄弱;明治时代前往欧美学习的日本人,也震惊于西方"religion"的繁盛。在明治初期众多"religion"的译词当中,"宗教"一词最终脱颖而出。"宗教"一词意指拥有"宗旨"形式的"教",或者各种各样"宗"派的"教";其中的"教",来源于儒学意义上的"教化"。基于江户时代的传统以及当时追求"文明"的需求,明治知识分子将"宗教"视作维持臣民道德的工具而加以特别重视,出现了有关日本应当采纳何种宗教的种种讨论。这些探索最终导致了明治天皇制国家的成立。这一体制是拥有中国思维模式的明治知识分子以西方为榜样构造出来的,是一种将中国与西方风格折衷而形成的奇特的"教育·宗教"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明治时代 明治天皇制国家
原文传递
日本明治时期的汉语教师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顺洪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0,共6页
本文选择了明治时期七位著名汉语教师,对他们从事汉语学习和汉语教育的生涯,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介绍,通过本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历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 明治时期 汉文汉学 汉语教育 北京官话
下载PDF
明治时代天皇权威的重建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卓 郑辟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116,共10页
经过幕末的"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天皇重新回到日本政治舞台。明治维新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权着力重振天皇与皇室权威,致力于消除以往天皇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穷困潦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了重... 经过幕末的"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天皇重新回到日本政治舞台。明治维新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权着力重振天皇与皇室权威,致力于消除以往天皇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穷困潦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了重塑天皇与皇室在官民中的形象、让天皇重归民众视线、大力扩充皇室财产等一系列措施。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明治政权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把权力式微的千年皇室与原本文弱的明治天皇打造成实实在在的日本最高统治者,使其成为日本近代史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时代 天皇形象 天皇权威 皇室财产
下载PDF
明治时期日本人的中国游记文献综述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明杰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3年第5期55-60,共6页
明治时期,有众多日本官民以各种名目和渠道前往中国,不少人还留下了统称为"游记"的见闻记录。据作者十余年的收集和考察,现已确认此时期的游记多达百余种。本文旨在介绍和考察明治时期主要都有哪些组织和个人航渡中国,并撰写... 明治时期,有众多日本官民以各种名目和渠道前往中国,不少人还留下了统称为"游记"的见闻记录。据作者十余年的收集和考察,现已确认此时期的游记多达百余种。本文旨在介绍和考察明治时期主要都有哪些组织和个人航渡中国,并撰写了游记,这些游记又主要有哪些类型,具有什么价值等。由于当时日本人的中国之行,总体上与日本的大陆扩张政策相关,因此,这就决定了其游记大多不同于纯粹以访古探胜、欣赏大自然为目的而做的"观光记",而是以调查和探知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风俗等为目的的"探察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时期 日本人 游记 文献
原文传递
从模仿绘画到图案设计的日本近代染织艺术 被引量:5
6
作者 赵云川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5-43,共9页
日本明治中期,染织工艺的目标是把绘画作为创意的灵感来源,或作为工艺图样的摹本,并力求尽可能地把染织工艺品表现得像绘画本身一样。这种将传统的绘画性因素与外来技术密切结合所呈现出的风格,被冠以"明治格调"的称谓。然而... 日本明治中期,染织工艺的目标是把绘画作为创意的灵感来源,或作为工艺图样的摹本,并力求尽可能地把染织工艺品表现得像绘画本身一样。这种将传统的绘画性因素与外来技术密切结合所呈现出的风格,被冠以"明治格调"的称谓。然而,过分地忠实于绘画原形,势必会造成忽视工艺特点的弊病。故而工艺界开始出现了"要重视适合于工艺的图案"的呼声。"图案"1这一概念的确立,使得工艺品的制造过程分为"设计"和"加工"两个阶段,人们能够在实际加工之前的图案阶段就决定或把握作品面貌,从而使染织工艺品的制造也能够选择像近代工业一样的"分工化"途径。这种包含着现代设计内涵的"图案",在近代日本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时期 染织 绘画 图案 设计
下载PDF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之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春燕 谭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327,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本建立起来的,因而该时期两国学校体育的制度、内容等外在形式极为相似,但其实施状况及发挥的作用却大相径庭。认为差异的原因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不同策略,以及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学习外国学校体育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以后中国引进外国学校体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明治时期 学校体育 中日 学校体育制度
下载PDF
19、20世纪之交日本两次遣美使团比较研究
8
作者 林兴磊 《西部学刊》 2024年第8期127-130,共4页
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每当日本遭到外来民族的冲击时,它总能及时审时度势,全方位地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德川幕府末期和明治初期,世界处于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为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免于淘汰,幕府将军和明... 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每当日本遭到外来民族的冲击时,它总能及时审时度势,全方位地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德川幕府末期和明治初期,世界处于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为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免于淘汰,幕府将军和明治天皇都曾派遣使节赴美学习。经过比较分析发现,万延遣美使节团和岩仓使节团这两次遣美行动在背景与条件、目的与动力、结果与成效上存在差异,但在挽救国家命运和对外扩张意识的发展上又存在相似之处。日本通过向美派遣使节团,深入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迅速“脱亚入欧”,经济发展,军备增强,最终由一个封建小国一跃成为列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幕府 明治时代 遣美使节
下载PDF
明治时期日本音乐文化变迁对清末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冯长春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3期62-66,共5页
日本明治时期的音乐文化变迁及其经验,对清末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清末"学校音乐教育"和"乐歌编创与集体唱歌"兴起,以及"对西方音乐倍加推崇"和"音乐学学科... 日本明治时期的音乐文化变迁及其经验,对清末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清末"学校音乐教育"和"乐歌编创与集体唱歌"兴起,以及"对西方音乐倍加推崇"和"音乐学学科萌生"等几个方面。对明治期日本音乐文化变迁经验的学习与借鉴,促进了近代中国音乐的历史转型和"新音乐"文化的滥觞,音乐与音乐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化的重视和有效发挥,同时也彻底改变了自唐以来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格局与角色定位———由长期以来的以中为师转而变为以日为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时期 音乐文化变迁 清末 中国音乐文化 以日为师
下载PDF
日本明治时代《玉篇》类字典的版本与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平 李凡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26-140,共15页
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日本学者编写的汉文辞书多达190余种,而以《玉篇》命名的汉文字典有53种。该类字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53种以《玉篇》命名的日本汉文字典,内容包括版本、作者、体例、内容、馆藏等信息。该批材料的版本目... 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日本学者编写的汉文辞书多达190余种,而以《玉篇》命名的汉文字典有53种。该类字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53种以《玉篇》命名的日本汉文字典,内容包括版本、作者、体例、内容、馆藏等信息。该批材料的版本目录整理具有系统性和首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明治时代 《玉篇》 字典 版本 价值
下载PDF
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升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1,共12页
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 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策。深受汉文化浸染的汉学者的北京之行多充溢感伤情调。这种失落源于以帝都萧索破落的景观为表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孔教在近代中国的失效以及"礼仪之邦"国民的鄙俗化堕落等等。带着北京之行获得的高度文化自信和"彼消此长"的自得,为实现对华文化侵略,他们开始了理论及实践层面的谋划与探索。文化侵略之外,领土、经济利益等层面的诉求使日本对华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中,福泽谕吉等重要文化人剑指北京的"扼喉"之论,对战事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甲午战后,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走上了与西方列强联手侵华的道路,近代北京也因此被强制地染上了"世界色彩",并因其具"咽喉"意义,遂成为列强在华利益争衡的枢纽。《辛丑条约》中有关列强在京驻兵等条款以及作为治外法权地"国中国"的东交民巷,都使中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遭遇极大的挑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抹灭的国耻,也极大地左右了大正、昭和时期来京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时期 日本 文化人 北京书写 北京形象 文化侵略
下载PDF
日本近代初期的汉文教育研究——对《明治汉文教科书集成》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丽丽 龙慧星 金香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7期129-131,共3页
日语中的所谓“漢文”,即指“运用中国古文书写的诗和散文,以及日本人借用其形式创作的诗文的总称。”[1]19从明治时代以前的汉文学习及汉文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定位中不难发现,汉文在日本社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直至进入明治维新时期... 日语中的所谓“漢文”,即指“运用中国古文书写的诗和散文,以及日本人借用其形式创作的诗文的总称。”[1]19从明治时代以前的汉文学习及汉文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定位中不难发现,汉文在日本社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直至进入明治维新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汉文教育在日本社会所处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通过对《明治汉文教科书集成》考察,深入剖析这种变化的历史及逻辑根源,对认识和理解近代中日关系及中国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时期 《明治汉文教科书集成》 汉文教育
下载PDF
日本近代职业教育演进分析
13
作者 于洪洋 巴鼎元 《东北亚学刊》 2023年第6期133-144,150,共13页
明治时期,日本全面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实业兴教”的目标得以实现,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争不可或缺的内容。大正时期,民主主义的思潮席卷各个领域,初等职业教育开始建立产学制度,中... 明治时期,日本全面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实业兴教”的目标得以实现,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争不可或缺的内容。大正时期,民主主义的思潮席卷各个领域,初等职业教育开始建立产学制度,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军国主义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断加强。进入昭和初期,战时经济的刺激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策改革带来了职业教育的革新,日本迎来军国主义职业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但这种改革最终导致军国主义职业教育面临危机甚至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职业教育 明治时期 大正时期 昭和时期 军国主义
下载PDF
日本明治时期农业科技近代化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红 衣保中 《现代日本经济》 CSSCI 2011年第3期55-61,共7页
在近代化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对欧美农业科技的大力引进和吸收完成了传统农业科技向近代农业科技质的转变,包括近代农学理论的建立、耕作技术近代化、近代生物技术的运用... 在近代化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对欧美农业科技的大力引进和吸收完成了传统农业科技向近代农业科技质的转变,包括近代农学理论的建立、耕作技术近代化、近代生物技术的运用、近代化学技术的运用、农机具近代化、农业科技体制近代化等,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为日本近代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较好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农业科技 近代化 明治时期 本土化
下载PDF
日本平民教育的典范——寺子屋的教育观浅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超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遗产,起源于民间,也成长、壮大于民间。虽然有局限性和保守性等封建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寺子屋教育观是深入贴近社会背景与平民需求的,这点连明治初期从西方引进的教育模式都无法彻底替代。寺子屋办学的自... 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遗产,起源于民间,也成长、壮大于民间。虽然有局限性和保守性等封建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寺子屋教育观是深入贴近社会背景与平民需求的,这点连明治初期从西方引进的教育模式都无法彻底替代。寺子屋办学的自由性、实用性、启发性,以及贴近平民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教育观等,可以说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平民对受教育的纯朴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子屋 平民教育 江户时代 教育观
下载PDF
日本明治时期“中国文学史”的发生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莉 《长江学术》 CSSCI 2022年第2期81-89,共9页
“中国文学史”如何在日本发生这一问题,学界关注较多却暂未见深入探讨。“中国文学史”著述在日本发生,是诸多要素交错影响的结果。明治时期文学观念的近代嬗变为中国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叙述内容模板,西方史学方法论的导入为其提供了叙... “中国文学史”如何在日本发生这一问题,学界关注较多却暂未见深入探讨。“中国文学史”著述在日本发生,是诸多要素交错影响的结果。明治时期文学观念的近代嬗变为中国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叙述内容模板,西方史学方法论的导入为其提供了叙述范式,而明治时期对传统学问的回归、和汉的对立以及西方中国学的刺激则为“中国文学史”发生提供了可能。这一现象可说是近代日本在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下,对传统学问的自省及内部调整的结果,也意味着近代日本“中国文学史”学科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时期 中国文学史 文学观 史学方法
下载PDF
从《浮云》和《金色夜叉》的主人公形象试论日本明治社会的特征
17
作者 潘静惠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78-179,182,共3页
日本近代文学当中,明治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当属最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巨著,《浮云》《金色夜叉》《青梅竹马》等就代表了日本明治时期小说的成就。通过明治时期《浮云》和《金色夜叉》的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认知日本明治社会... 日本近代文学当中,明治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当属最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巨著,《浮云》《金色夜叉》《青梅竹马》等就代表了日本明治时期小说的成就。通过明治时期《浮云》和《金色夜叉》的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认知日本明治社会的特征是本论文的要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文学 《浮云》 《金色夜叉》 明治社会
下载PDF
明治时期日本人眼中的李鸿章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玉立 《职大学报》 2013年第1期98-101,124,共5页
明治时期,日本人眼中的李鸿章纵使再有才华,不过是腐朽、破败清朝的代表而已。不过,明治时期,关于李鸿章的著作在日本地大量出现,说明了李鸿章在当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之高。
关键词 明治时期 日本人 李鸿章 内政外交 形象
下载PDF
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与佛教——以“大逆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匡伶 《日本问题研究》 2021年第2期72-80,共9页
“大逆事件”是日本政府利用国家强权压迫社会主义力量的典型事件,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日本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社会各阶层中产生的广泛影响。从该事件中的佛教社会主义者的形成机制看,社会主义理想与佛教... “大逆事件”是日本政府利用国家强权压迫社会主义力量的典型事件,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日本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社会各阶层中产生的广泛影响。从该事件中的佛教社会主义者的形成机制看,社会主义理想与佛教教义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是佛教徒亲近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因,但对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认可度及参与度则受经济与社会地位、宗派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该事件后,日本佛教教团进一步向政权靠拢,明治政府则加强了对佛教教团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社会主义运动 日本佛教 明治时期 大逆事件
下载PDF
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处境恶化——日本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社会根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晓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新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大力推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待遇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相应提高,处境并未相应改善,反而呈现待遇越来越差、处境越来越恶化的趋势,煤矿、铜矿、纺织... 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新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大力推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待遇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相应提高,处境并未相应改善,反而呈现待遇越来越差、处境越来越恶化的趋势,煤矿、铜矿、纺织等行业工人和广大农民劳动环境十分恶劣、受剥削过于严重、生活状况异常悲惨的信息不断见诸各类媒体,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也被社会主义者揭露出来,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构成了日本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明治时期 经济发展 劳动者处境 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