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4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 被引量:114
1
作者 石毓智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41,共8页
本文通过探讨表物体形状量词背后的认知根据 ,揭示汉语量词系统设立的原则。文章指出 ,物体维数的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 ,各维数之间的比例才是形状量词系统设立的认知根据。同时 ,物质性是形状量词的第二位认知基础。此外 ,文章还给出了... 本文通过探讨表物体形状量词背后的认知根据 ,揭示汉语量词系统设立的原则。文章指出 ,物体维数的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 ,各维数之间的比例才是形状量词系统设立的认知根据。同时 ,物质性是形状量词的第二位认知基础。此外 ,文章还给出了二维和三维形状量词的使用函数公式 ,并从绝对量、轨迹方面讨论了形状量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量词 认知基础 维度比例 物质性 轨迹
原文传递
“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 被引量:113
2
作者 孙凝翔 韩松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2-141,共20页
"可供性"(affordance)已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概念脉络复杂且难以把握,传播学对affordance概念的运用往往失之要义。本文梳理了该概念的来源和背景,探索了该概念引入传播学的关键节点,指出了其中的范式变迁... "可供性"(affordance)已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概念脉络复杂且难以把握,传播学对affordance概念的运用往往失之要义。本文梳理了该概念的来源和背景,探索了该概念引入传播学的关键节点,指出了其中的范式变迁与概念转义,并辨析了"可供性"这一译名的问题。本文建议将affordance译为"示能"。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示能"强调了具身性、物质性和主客体对称性三项属性,为媒介研究突破目前困境提供了可能的进路,亦为传播学之转向与重构提供了有利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媒介/技术 示能 具身性 物质性
原文传递
物是人非与睹物思人:媒体与文化分析的物质性转向 被引量:112
3
作者 章戈浩 张磊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103-115,共13页
媒介的'物质性'是我们思考当下数字生活、考察媒体世界、剖析文化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却长期成为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文聚焦于当前正在发生的'物质性转向',梳理各种相关的理论源流和思想派别,在中国语境下对媒介物... 媒介的'物质性'是我们思考当下数字生活、考察媒体世界、剖析文化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却长期成为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文聚焦于当前正在发生的'物质性转向',梳理各种相关的理论源流和思想派别,在中国语境下对媒介物质性范畴做出界定,并讨论它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走向。本文认为,媒介物质性,泛指一切涉及'物'与'物质'的媒介构成、媒介要素、媒介过程和媒介实践,而'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物性也由此重新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媒介 媒介研究 文化分析 传播学
下载PDF
媒介与传播物质性研究:理论渊源、研究路径与分支领域 被引量:55
4
作者 曾国华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24,共19页
在最近一二十年间,物质性(materiality)研究成为多个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其显而易见的跨学科性,物质性研究具有多元的理论源流和研究导向。本文主要关注多个语种的学术界中的媒介性、技术与物质性的理论建构与实践,... 在最近一二十年间,物质性(materiality)研究成为多个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其显而易见的跨学科性,物质性研究具有多元的理论源流和研究导向。本文主要关注多个语种的学术界中的媒介性、技术与物质性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尝试从思想史的视角概述媒介与传播物质性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论路径、学术渊源以及互动关系,从而简要勾勒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演进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物质文化 新物质主义 媒介本体论
原文传递
媒介化研究的“中间道路”:物质性路径与传播型构 被引量:48
5
作者 戴宇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4-112,121,共10页
晚近二十余年,"媒介化"成为了欧洲媒介社会学界超越效果研究范式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基于核心文献的梳理,认为当前国内外学界普遍形成了从"中介化"转向"媒介化"的理论共识,但仍存在着"制度化传... 晚近二十余年,"媒介化"成为了欧洲媒介社会学界超越效果研究范式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基于核心文献的梳理,认为当前国内外学界普遍形成了从"中介化"转向"媒介化"的理论共识,但仍存在着"制度化传统"和"社会建构传统"两条研究路径的分歧。借由当代社会理论中"结构/能动性"的矛盾,我们认为克服媒介化研究现存的分歧在于引入传播研究的"物质性"分析路径。进而借由物质性概念的引入,在中观分析层面,媒介化意味着社会基本联结形式由"型构"转向包含行动者丛、指引框架和传播实践三个基本要素的"传播型构"。本文还就媒介化理论与其余社会理论对话的可能性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 社会理论 物质性 传播型构
原文传递
欺诈的民法规制 被引量:41
6
作者 许德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9,共17页
欺诈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欺诈行为会侵犯他人的意志自由,破坏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任关系,应以法律加以规制,而民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欺诈的构成要件而言,应充分认识到欺诈恶意可导致其他构成要件的放宽:在因受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时,一... 欺诈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欺诈行为会侵犯他人的意志自由,破坏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任关系,应以法律加以规制,而民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欺诈的构成要件而言,应充分认识到欺诈恶意可导致其他构成要件的放宽:在因受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时,一般不要求欺诈内容的实质性;欺诈恶意还可以导致因果关系认定上的放宽。就欺诈的法律效果而言,现行法以恢复原状为目标的安排,难以充分实现法益保护和行为预防的目标,应予改进,强化欺诈撤销后受欺诈人的救济措施,并综合运用返还、侵权和违约赔偿等制度,惩罚欺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诈 实质性 合同撤销 缔约过失 欺诈侵权 恶意抗辩
原文传递
媒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传播、物质性与数字劳动 被引量:40
7
作者 孙萍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53,共15页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播研究过于关注虚拟层面的媒介传输,却忽视了背后物理性的基础设施和政治经济景观。文章试图跳出传播功能主义视角,来论证媒介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并展现传播的物质性特征。本文以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送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播研究过于关注虚拟层面的媒介传输,却忽视了背后物理性的基础设施和政治经济景观。文章试图跳出传播功能主义视角,来论证媒介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并展现传播的物质性特征。本文以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送餐员及其电动车的使用为例,通过田野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电动车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展现物质的传输与交换、社会权力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以及政治话语的抗争与赋权。送餐员与电动车所建构的"人""物"关系凸显了中国数字劳动的形貌与内里,并影响着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政治和中国的社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传播 电动车 数字劳动 媒介
原文传递
论中医整体观的基本特性 被引量:38
8
作者 陈震霖 张硕 +2 位作者 张景明 王苗 王红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48-1351,共4页
整体观是中医学独特的世界观,是中医思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所在。中医学的整体观以气为本原,借助气的恒动性、弥散性、透达性、贯通性搭建了一个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网状交织的时空宇宙模型,是对人体自身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 整体观是中医学独特的世界观,是中医思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所在。中医学的整体观以气为本原,借助气的恒动性、弥散性、透达性、贯通性搭建了一个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网状交织的时空宇宙模型,是对人体自身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统一性的认识。中医整体观认为,整个宇宙世界以气为中介、以人为核心、以时空为轴线,构建了“自然-人-社会”协调为用的宏观统一整体,通过气的升降出入、阴阳的消长转化、五行的生克制化等规律调控着整体的协调平衡。在宏观整体的调控下,人体、自然、社会又分别依照自身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着。中医学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进行疾病防治时,必须在整个时空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各种联系,分析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观 物质性 系统性 恒动性
下载PDF
如何理解算法的物质属性——基于平台经济和数字劳动的物质性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孙萍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9年第3期50-66,共17页
现有研究对于算法的理解仍旧停留在"信息茧房"、"操作黑箱"等技术影响层面,较少对算法的物理属性和实体表征进行理论和实证层面的有效关照。本文以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送餐员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看似虚拟的算法技... 现有研究对于算法的理解仍旧停留在"信息茧房"、"操作黑箱"等技术影响层面,较少对算法的物理属性和实体表征进行理论和实证层面的有效关照。本文以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送餐员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看似虚拟的算法技术实际上带有鲜明的物质性表征。算法物质性不仅指实体的、物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等可触摸层面的意涵,也指围绕算法所展开的空间的、阶层的、关系的和话语的等多元社会因素的交织与互动。作为一种媒介,算法内嵌于平台经济的生产模式下,将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和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桥接在一起,并形成了基于时间、空间、劳动权利等层面下的融合与对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物质性 平台经济 数字劳动
下载PDF
媒介物质性:机器的道德经济 被引量:35
10
作者 格雷厄姆·默多克 刘宣伯(翻译) +1 位作者 芮钰雅(翻译) 曹书乐(校译)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93-102,共10页
构成数字通信环境的机器,其基础设施和组件建立在一系列资源的基础上,这些资源通过生产、维护和处置的链条转化为人工制品/人造物(artefact)。然而,这些日常使用的背景条件仍是大部分主流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文探讨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 构成数字通信环境的机器,其基础设施和组件建立在一系列资源的基础上,这些资源通过生产、维护和处置的链条转化为人工制品/人造物(artefact)。然而,这些日常使用的背景条件仍是大部分主流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文探讨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究盲点,并认为数字技术在高级资本主义组织机构中越来越显著的中心性,加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迅速扩张,将媒介的物质性推向分析的中心,并提出了关于其环境及社会成本的重要伦理问题,并呼唤新的机器道德经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道德经济学 基础设施 机器人学 环境影响 全球生产链 因特网 消费主义
下载PDF
流动性视角下的入藏火车旅行研究:体验、实践、意义 被引量:32
11
作者 吴寅姗 陈家熙 钱俊希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27,共11页
在"流动转向"的背景下,"流动"成为了情感体验、物质和社会关系相互牵连的复杂过程,而交通工具作为一种"流动性技术"也不再仅仅是克服距离的功能性工具,每一种流动方式都被赋予了丰富且独特的意义。同时,... 在"流动转向"的背景下,"流动"成为了情感体验、物质和社会关系相互牵连的复杂过程,而交通工具作为一种"流动性技术"也不再仅仅是克服距离的功能性工具,每一种流动方式都被赋予了丰富且独特的意义。同时,在中国后改革时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入藏旅游成为了一种神圣的、精神的旅程,而不同的入藏方式对这种旅游体验又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入藏火车为案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3种研究方法,从新移动范式的角度研究入藏游客、目的地西藏与青藏铁路沿途景观、入藏火车内部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文章认为,首先目的地西藏的特殊性,使得物质技术以及其运动中相伴的渐变海拔,共同以"高原反应"的特殊形式嵌入游客的身体,致使游客对地方和运动产生了独特的流动性体验,进而赋予了入藏火车以特殊的文化意义。其次,作为视觉体验对象的沿途景观与游客存在着紧密的情感联系,而这种情感体验又在游客的实践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媒介得以生产、维持和流动。另外,入藏火车内部物质空间在流动过程中,扮演着主动参与建构游客流动性体验的角色,这一内部空间的身体、物质设施与物质文化在相互交织和作用中,共同融合成了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和意义的有机整体。再者,游客互动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关系、情感关系和旅行时间关系的生产和变化,促使车厢空间形成了一种具有共同的意识和行为准则的微社区,进而深刻地影响了游客的流动性体验和实践。总而言之,入藏火车旅行是一种"流动的仪式"。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联合情感体验、物质和社会关系3个维度来展开流动性的研究,并尝试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将旅途过程本身,而不是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实用层面上则指出,目的地特殊性、流动的物质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火车旅行 体验 物质 社会关系 西藏
下载PDF
新《证券法》视域下信息披露“重大性”标准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徐文鸣 刘圣琦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78,共9页
“重大性”标准是划定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义务边界的核心要件。美国证券法以“投资者决策有关”作为“重大性”判断的原则性规范,并依赖专业法官在事后适用该规范;而我国证券法长期以来主要以“价格敏感”作为“重大性”的判断标准。新《... “重大性”标准是划定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义务边界的核心要件。美国证券法以“投资者决策有关”作为“重大性”判断的原则性规范,并依赖专业法官在事后适用该规范;而我国证券法长期以来主要以“价格敏感”作为“重大性”的判断标准。新《证券法》重新规范了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重大性”认定标准亟待厘清。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禀赋为基础,结合“价格敏感测试”和“投资者决策测试”,提出判断“重大性”的“新二元理论”。该理论遵循“定量分析优先、定性分析兜底”的思路,一方面能弥补《证券法》列举重大事项产生的监管真空,另一方面能保持“重大性”标准适用的理论一致性,缓解过度依赖监管机构规制信息披露行为的局面,进一步发挥司法审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券法 信息披露 重大性 价格敏感测试 投资者决策测试
下载PDF
从“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福柯、拉图尔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空间——权力议题再阐释 被引量:30
13
作者 戴宇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4,共19页
在20世纪中期"空间转向"铺陈的众多话语中,福柯的"全景敞视"模型与拉图尔的"独景窥视"恰恰标识出两条相异的空间—权力分析路径。借由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之理论脉络的钩沉,本文尝试展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 在20世纪中期"空间转向"铺陈的众多话语中,福柯的"全景敞视"模型与拉图尔的"独景窥视"恰恰标识出两条相异的空间—权力分析路径。借由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之理论脉络的钩沉,本文尝试展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权力分析模型,进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今天重新检索两种理论资源的适用性问题。本文认为,如果说福柯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专注于媒介生产中的信息、话语与文本的"表征式"理论模型的话,那么拉图尔的思想启迪恰恰根植于媒介之"物质性"本身,从而为传播学者重新阐释媒介如何作用于社会空间,产生社会效应提供了全新的"非表征式"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空间—权力 物质性 表征式/非表征式理论
原文传递
“慢”从何来?——数字时代的手帐及其再中介化 被引量:28
14
作者 袁艳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39,共21页
本文从再中介化(remediation)的视角对手帐这一数字时代的所谓"慢媒介"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基于对五个知名手帐品牌的产品分析、有关手帐的线上线下出版物的文本分析、以及对10位手帐爱好者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手帐在中国青... 本文从再中介化(remediation)的视角对手帐这一数字时代的所谓"慢媒介"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基于对五个知名手帐品牌的产品分析、有关手帐的线上线下出版物的文本分析、以及对10位手帐爱好者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手帐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兴起并非对某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或对数字文化的反抗,其实质是在中国高度流动和加速的社会技术语境下、由生产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的新旧媒介再中介化的结果。手帐在数字时代已经发展为一种新旧交织的媒介组合而不是某个单一媒介,与数字媒介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深度融合,看似纸质和手工的技术实则在设计和实操理念中渗透着数字化编码和模块化管理等新媒体语言。至于人们从手帐中所感知到的"慢"和"断",也并非来自纸和笔的固有属性,而是传统书写技术的某些物质性或"痕迹"在数字技术条件下被特定的技术和文化实践"超中介化"的结果,其背后是技术之间、人与技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的生成和转化。本文希望以这一个案开启对数字时代诸多"慢媒介"和"断联"现象的追问,进一步思考媒介化过程中移动与非移动、快与慢、联结与非联结之间吊诡而复杂的关系,发现其中更为深刻的社会和技术变化以及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帐 慢媒介 断联 再中介化 物质性
原文传递
生态城市主义:5种设计维度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杨沛儒 《世界建筑》 2010年第1期22-27,共6页
本文介绍生态城市主义的理论命题及其设计涵意。当代城市可持续的论述应走出城市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形式与流动的关系来联系城市、自然与产业系统并创造共生关系。本文以新加坡、高雄、台南、台北、广州、厦门与南京的城市设计分析案例... 本文介绍生态城市主义的理论命题及其设计涵意。当代城市可持续的论述应走出城市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形式与流动的关系来联系城市、自然与产业系统并创造共生关系。本文以新加坡、高雄、台南、台北、广州、厦门与南京的城市设计分析案例,推衍出生态城市主义的5种设计维度:包含了形式、物质、流动、尺度及时间。这5种维度涉及了空间形式的感觉经验、城市肌理及地景结构的物质表层、生态流动及其环境效应、跨尺度系统复杂性以及时间变迁管理与可持续进程等5方面的空间组织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主义 形式 物质 流动 尺度 时间
下载PDF
符号与物:“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毅衡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2,共8页
人居住的世界,即所谓"人化的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是物与符号混合的世界。正因为物与符号的共存,它们在与人的关系就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首先,符号的确需要物源,但是符号的载体不一定是物,也可以是物的背景上物的缺失... 人居住的世界,即所谓"人化的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是物与符号混合的世界。正因为物与符号的共存,它们在与人的关系就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首先,符号的确需要物源,但是符号的载体不一定是物,也可以是物的背景上物的缺失。因此符号可定义为"可以被理解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正因为符号有物源,符号载体可以变成无意义的纯然物,也可以变成没有物使用性的纯符号。在这两者之间,符号也可以带上不同程度的实用意义与非实用意义。因此,人化的世界上所有的物,都是在一系列的功能中变动的"物—符号"双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意义 物-符号 符号学
下载PDF
中国媒介物质性研究的学术图景及其反思 被引量:24
17
作者 袁艳 陈朝辉 王家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学术界对主流传播学和媒介研究的“非物质性迷思”的反思,以及“新物质主义”理念的兴起,共同推动了“媒介研究的物质性转向”。2010年以来,媒介物质性研究开始被引介到国内,两届媒介物质性研究论坛进一步推动了...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学术界对主流传播学和媒介研究的“非物质性迷思”的反思,以及“新物质主义”理念的兴起,共同推动了“媒介研究的物质性转向”。2010年以来,媒介物质性研究开始被引介到国内,两届媒介物质性研究论坛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媒介物质性研究的发展。除了深度的理论阐释外,论坛还涵盖技术与技术物、传播政治经济、空间与流动性、身体与情感以及媒介生态等多元的研究议题。国内媒介物质性研究发展同时也存在不足,仍需关注其他被遮蔽的议题,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反思研究的局限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研究 物质性 新物质主义 研究范式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人文地理学的交互关系研究——重构、争辩与反思 被引量:23
18
作者 袁超 陈品宇 +1 位作者 孔翔 吴栋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3-596,共14页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被用于诸多学科,对突破地理学中的二元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和比较ANT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发现其时空观具有相通之处。广义对称性原则将ANT与人文地理学链接,使得人文地理学中描述的方法论、自然和物质的...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被用于诸多学科,对突破地理学中的二元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和比较ANT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发现其时空观具有相通之处。广义对称性原则将ANT与人文地理学链接,使得人文地理学中描述的方法论、自然和物质的重要性及网络被重新认识。地理学者对ANT的批判主要围绕社会解释与网络解释、传统批判的合法性、人与非人对称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等方面展开。一些地理学者试图使用拼装(assemblage)思维来弥补ANT的不足,将欲望、虚拟、流等概念补充进来,使之更为贴近现实世界。由于扇贝实验的案例研究对人文地理学者理解与运用ANT影响较大,文章解析了该案例中蕴含的转译逻辑。最后,阐明ANT在经验研究中需要反思之处,并讨论了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对人文地理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二元思维 广义对称性 物质性 拼装
原文传递
证券内幕信息认定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有星 董德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100,共10页
证券内幕信息是内幕交易的核心,确立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是界定内幕交易行为的关键。内幕信息认定标准包括非公开性、确切性和重大性三大要件。我国立法确定的认定标准,表面上似乎无可挑剔,但实际上存在重大缺陷:非公开性标准过于笼统,... 证券内幕信息是内幕交易的核心,确立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是界定内幕交易行为的关键。内幕信息认定标准包括非公开性、确切性和重大性三大要件。我国立法确定的认定标准,表面上似乎无可挑剔,但实际上存在重大缺陷:非公开性标准过于笼统,确切性标准未能建立,重大性标准比较模糊。内幕信息认定标准的重构思路是非公开性和确切性从质的角度甄别内幕信息的内容,重大性则从量的角度取舍内幕信息的范围:非公开性的标准采取形式结合实质的立法模式,要求享有市场消化时间;确切性标准需要强调信息来源的重要性和信息内容的针对性;重大性标准采用在现实背景下相对而言更具实用性的理性投资者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幕信息 认定标准 非公开性 确切性 重大性
下载PDF
地理媒介与第三空间: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维涛 张敏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2-1096,共15页
随着近年地理媒介逐渐兴起,城市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技术物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理学中早先存在的“虚拟/实体”二元论亟需理论革新。作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与地理学研究的“传播转向”的产物... 随着近年地理媒介逐渐兴起,城市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技术物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理学中早先存在的“虚拟/实体”二元论亟需理论革新。作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与地理学研究的“传播转向”的产物,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发展蕴含突破二元论的张力。论文梳理了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议题和研究框架,以期促进国内地理学与媒介传播学者的学术对话,扩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建立在后现代和后人类思潮影响下的动态关系性媒介与空间观之上,以纹理(texture)、移动性、物质性和具身性为核心概念。既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数字媒介与后人类媒介空间性,数字媒介表征和算法逻辑支配下的混合空间政治,以及移动媒介带来的混合空间体验。论文借用“第三空间”概念,将其作为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超越原有二元论的潜在方向,并认为物质性和具身性构成了媒介与空间的本体论联结之处,促进国内跨学科的“媒介—空间”理论建构,为媒介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与传播地理学 地理媒介 纹理 移动性 物质性 具身性 第三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