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主义新视角解读硬汉精神——重读《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形象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晓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80-83,共4页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充分展示了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精神,硬汉精神的出发点是父权文化价值观,硬汉孤独的根源在于沟通的失败,而硬汉对个人奋斗的执着则导致他最终一无所获。事实上,硬汉缺乏的正是当今时代呼吁的男女之间平等,...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充分展示了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精神,硬汉精神的出发点是父权文化价值观,硬汉孤独的根源在于沟通的失败,而硬汉对个人奋斗的执着则导致他最终一无所获。事实上,硬汉缺乏的正是当今时代呼吁的男女之间平等,对话与合作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汉形象 硬汉精神 父权文化价值观 海明威
下载PDF
中国戏曲舞蹈的传统审美观 被引量:5
2
作者 冯百跃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0-165,共6页
千百年来历经动荡变迁与世事洗礼的中国戏曲舞蹈以它独有的传统审美特征,深深影响着中国近代古典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它为中国古典舞蹈所提供的严格的程式,虚拟的表现手法,阴柔、阳刚的美妙线条,圆润流畅的曲折变化,完善化了的审美意象,... 千百年来历经动荡变迁与世事洗礼的中国戏曲舞蹈以它独有的传统审美特征,深深影响着中国近代古典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它为中国古典舞蹈所提供的严格的程式,虚拟的表现手法,阴柔、阳刚的美妙线条,圆润流畅的曲折变化,完善化了的审美意象,丰富的舞蹈文化遗存等这些独特的舞蹈参照样式,犹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中国的舞蹈事业茁壮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舞蹈 严格程式 阴柔阳刚 圆润流畅 审美意象
下载PDF
论《诗经·国风》中的男性形象 被引量:1
3
作者 毛振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3-126,共4页
《诗经·国风》中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内涵丰富的男性形象,这些描绘以"德"为评判标准,侧重孔武有力的外在描写,注重威仪之美、德行合一的形象塑造,显现出其对宽厚仁德品质的推崇。男性形象的描绘有其特定的尚德和田猎等... 《诗经·国风》中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内涵丰富的男性形象,这些描绘以"德"为评判标准,侧重孔武有力的外在描写,注重威仪之美、德行合一的形象塑造,显现出其对宽厚仁德品质的推崇。男性形象的描绘有其特定的尚德和田猎等文化成因,寄寓了作者对男性群体特征的审美趋向与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国风 男性形象 德行合一
下载PDF
冯沅君小说研究现状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秀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3-56,共4页
冯沅君是我国五四时期较早开始文学创作也是较早辍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数量虽不多,但在我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冯沅君小说的研究成果并不少,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四类:即主题思想研究、两性视角研究、艺术风格研... 冯沅君是我国五四时期较早开始文学创作也是较早辍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数量虽不多,但在我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冯沅君小说的研究成果并不少,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四类:即主题思想研究、两性视角研究、艺术风格研究、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沅君 视角 男性形象 女性意识
下载PDF
男性:模糊的存在——浅析刘呐鸥小说的男性塑造
5
作者 李安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6期83-84,共2页
作为中国现代派开创者的刘呐鸥,其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的意义,其开创性之一便是男性形象的塑造,小说中的男性大多成为一种模糊的存在,这不仅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挑战,也对现代派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刘呐鸥 新感觉小说 男性形象 模糊
下载PDF
《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他者”形象
6
作者 孔庆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3-66,共4页
在男性视角下,《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是依附性的。女性在剧中的情场、商场和官场的行动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主权地位而存在,是男性作奸犯科的诱因,本身充满了不稳定的自我意识。相对于男性主体地位而言,剧中的... 在男性视角下,《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是依附性的。女性在剧中的情场、商场和官场的行动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主权地位而存在,是男性作奸犯科的诱因,本身充满了不稳定的自我意识。相对于男性主体地位而言,剧中的女性依旧是男性主权话语体系中的"他者",是被边缘化和客体化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男性视角 女性形象 他者
下载PDF
男性:模糊的存在——浅析刘呐鸥小说的男性塑造
7
作者 李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6-58,103,共4页
作为中国现代派开创者的刘呐鸥,其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的意义,其开创性之一便是男性形象的塑造,小说中的男性大多成为一种模糊的存在,不仅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挑战,也对现代派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刘呐鸥 小说 男性形象 模糊
下载PDF
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歌——《白鹿原》中女性形象评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魏汉武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8-71,共4页
在白鹿原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倍受凌辱和压迫,被当作"货物"与"工具",反叛和皈依都难逃悲惨的结局。她们的人生是凄惨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整个白鹿原在男权主义的阴影笼罩下,上演着一幕幕女性悲歌。
关键词 《白鹿原》 男权社会 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下载PDF
直面人生 不卑不屈──浅论《氓》中的弃妇形象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广宇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26-29,共4页
《诗经·氓》是一首较早的弃妇诗,此诗将弃妇置于生活之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里,在与氓的对比、冲突中,揭示其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并以塑造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为手段,猛烈地抨击和批判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具有深... 《诗经·氓》是一首较早的弃妇诗,此诗将弃妇置于生活之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里,在与氓的对比、冲突中,揭示其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并以塑造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为手段,猛烈地抨击和批判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氓》弃妇形象 反叛性格
下载PDF
男性“主体价值观念”演变中的女性形象——从五四到1990年代文学
10
作者 孙淑奇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10-16,共7页
自1917年文学革命起,以西学东渐为背景开始的现代文学创作,随着男性主体价值观念的转变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叙事层面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各具象征含义和符号意义的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30年创作历程中,女性形象几乎都受到作家主体尤其... 自1917年文学革命起,以西学东渐为背景开始的现代文学创作,随着男性主体价值观念的转变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叙事层面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各具象征含义和符号意义的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30年创作历程中,女性形象几乎都受到作家主体尤其是男性作家主体"眼光的过滤",承担着"启蒙与救国"主题叙事功能。自1949年起至1980年代中期,被意识形态化和主体愿景化的女性形象仍然扮演着宏大叙事的角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文主义精神困惑的1990年代到来,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成为叙事的新焦点,就此,女性本体回归于叙事本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男性主体价值观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性别气质的典型意象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潘莉 张毓峰 马美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地性别气质 男性气质 女性气质 旅游意象 隐喻提取
下载PDF
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之变迁及其生产机制
12
作者 蒋科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51-61,共11页
文章通过对2005年和2020年两档代表性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化女性冠军李宇春和刘雨昕的形象对比,剖析偶像形象变化与社会、媒体、粉丝的关系。李宇春作为第一个选秀高峰时期的女性中性偶像代表,强调对女性身体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刘雨昕... 文章通过对2005年和2020年两档代表性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化女性冠军李宇春和刘雨昕的形象对比,剖析偶像形象变化与社会、媒体、粉丝的关系。李宇春作为第一个选秀高峰时期的女性中性偶像代表,强调对女性身体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刘雨昕则展示出第二个选秀高峰时期审美的多样性和性别的灵活性。偶像形象作为一种文本,是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到经济高速发展两个不同社会阶段的产物,从单一的反抗到多元审美的重塑,折射出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媒体深谙这种变化,将偶像形象作为一种“生产性文本”进行构建,以获取最大范围的粉丝和流量;不同粉丝群体对其进行不同的意义解读并促进意义的传播。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形象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中,并由媒体和粉丝共同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偶像 女性形象 性别文化 生产性文本 社会变迁
下载PDF
《周易》中的美学元素
13
作者 张毅 龚小凡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8年第10期206-208,共3页
被称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的《周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太极"情思更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母体结构。枯荣代谢,弥见其新,但《周易》中所包含的美学元素却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 被称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的《周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太极"情思更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母体结构。枯荣代谢,弥见其新,但《周易》中所包含的美学元素却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审美心理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美学 大和之美 刚柔之美 象数之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