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口服尼可地尔观察 被引量:28
1
作者 樊泽元 简新闻 季汉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慢/无复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口服尼可地尔的效果。方法将110例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包...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慢/无复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口服尼可地尔的效果。方法将110例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5 mg口服,3次/d,连用30 d。两组患者PCI后即刻和72 h、30 d行心电图检查,计算心梗相关导联指高ST段回落>50%峰值发生情况两组患者PCI后即刻和6、14、18、24、48 h抽外周血,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两组患者发病后入院即刻和PCI术后24 h、72 h、7 d及30 d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两组患者发病后入院即刻、PCI术后7 d和PCI术后30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两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和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即刻、24 h、48 h、72 h、4d、5d、6d、7 d及30 d,观察组分别有28例(50.91%)、38例(69.09%)、54例(98.18%)患者,对照组分别有24例(43.64%)、34例(61.82%)、49例(89.09%)心电图相关导联抬高ST段回落>50%峰值。观察组组PCI术后即刻、72 h及30 d心电图相关导联抬高ST段回落>50%峰值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PCI术后24 h内血清CK峰值浓度分别为(1205±113)、(1520±221)IU/L,CK-MB峰值浓度分别为(192±23)、(238±25)μg/L,两组相比,P均<0.05。PCI术后30 d观察组血浆BNP水平及LVEDD、LVESD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LVEF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7 d两组上述指标相比(P均>0.05)。观察组PCI术后30 d内发生恶性心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肌损伤 心功能 恶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下载PDF
24h动态心电图联合NLR值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0
2
作者 邹华丽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598-602,共5页
目的:探究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QT间期变异性(QTV)]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96例(AMI组)及同期本院体检正... 目的:探究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QT间期变异性(QTV)]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96例(AMI组)及同期本院体检正常志愿者60例(对照组)纳入研究,AMI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恶性组(38例)与非恶性组(58例)。对所有研究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并比较HRV、QTV指标及NLR值变化,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RV、QTV指标及NLR值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价值。结果:AMI组SDNN、SDNN-index、SDANN-index、r MSSD、24h-QTV、Day-QTV、Night-QTV、NLR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除r MSSD外,SDNN、SDNN-index、SDANN-index、24h-QTV、Day-QTV、Night-QTV、NLR值均显著低于非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ROC曲线分析提示,HRV、QTV指标联合NLR值预测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更高,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2)。结论:HRV、QTV指标联合NLR值可预测AMI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H动态心电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血浆NT-proBNP和总胆固醇浓度联合预测心脏瓣膜病病人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春芝 赵鑫 郭士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浓度联合预测心脏瓣膜病病人恶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arrhythmia,MA)的价值。方法以心脏瓣膜病病人168例作... 目的探讨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浓度联合预测心脏瓣膜病病人恶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arrhythmia,MA)的价值。方法以心脏瓣膜病病人16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ELISA)检测对照组和研究组术前(T_0)、术后1 d(T_1)、3 d(T_2)、1周(T_3)和1个月(T_4)的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统计研究组随访2年期间MA的发生情况,并根据其MA发生情况分为MA组(n=18)和非MA组(n=150)2个亚组,比较2组围术期的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心脏瓣膜病病人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预测其MA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围术期的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均升高;与T_0比较,研究组T_1、T_3和T_4的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均降低(P<0.05)。研究组MA发生率为10.71%(18/168),且MA组围术期的血浆T-proBNP和TC水平均高于非MA组(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以728.28 pg/m L和4.15 mmol/L为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临界值时AUC=0.884(95%CI:0.791~0.936),ROC上MA病人17例,灵敏度为94.44%,曲线下非MA病人148例,特异度为98.67%,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1%、89.47%和99.33%,心脏瓣膜病病人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联合预测其MA的价值良好。结论心脏瓣膜病病人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均较高且两者联合预测其MA的价值良好,这可能与NT-proBNP与病人心功能损伤相关和TC调节心脏电解质平衡作用相关,因此心脏瓣膜病病人血浆NT-proBNP和TC浓度可能用于其MA的预测从而为其预后改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 胆固醇 预测 心脏瓣膜病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周利 张婷 刘思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0期1-3,10,共4页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并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及其...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并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及其管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情况、生存质量以及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抢救初步成功率、抢救完全成功率以及生存质量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窦性心律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及其管理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呼吸、心律等恢复正常,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 护理干预
下载PDF
校正后Tp-Te间期和校正后QT间期及Tp-Te/QT比值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美婷 刘宏 汤日宁 《中国医药》 2021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后QT间期(QTc)、Tp-Te/QT比值在早期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3例... 目的探讨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后QT间期(QTc)、Tp-Te/QT比值在早期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3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后24 h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30例)和对照组(73例),并根据患者溶栓后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9例)和存活组(94例)。根据患者发病3 h内第1份心电图资料,比较恶性心律失常组和对照组Tp-Tec、QTc、Tp-Te/QT比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p-Tec、QTc、Tp-Te/QT比值对患者溶栓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Tp-Tec、QTc、Tp-Te/QT比值均高于对照组[(128±8)ms比(123±8)ms、(438±13)ms比(430±14)ms、(0.31±0.05)比(0.23±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Tp-Tec、QTc、Tp-Te/QT比值均高于存活组[(131±9)ms比(122±9)ms、(452±11)ms比(434±11)ms、(0.27±0.06)比(0.2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p-Te/QT比值预测急性STEMI患者溶栓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曲线下面积高于Tp-Tec和QTc(0.884比0.605、0.773)。Tp-Tec的截点值为124.22 ms,QTc的截点值为440.60 ms,Tp-Te/QT比值的截点值为0.29。Tp-Te/QT比值的预测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9.04%。结论Tp-Tec、QTc、Tp-Te/QT比值均有助于早期预测急性STEMI患者溶栓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中以Tp-Te/QT比值预测价值最高。三者均与不良预后存在一定关联,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评估患者预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变化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汪凤琴 张凯 +2 位作者 齐治平 王泽元 姚矾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6期808-813,共6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变化,并分析其与恶性心律失常(MA)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医院AMI患者160例,设为AMI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60例,设为健康组。根据AMI患者是否发生MA分为MA组、NMA组。...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变化,并分析其与恶性心律失常(MA)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医院AMI患者160例,设为AMI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60例,设为健康组。根据AMI患者是否发生MA分为MA组、NMA组。比较AMI组、健康组平面QRS-T夹角;比较MA组、NMA组平面QRS-T夹角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MI患者发生MA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QRS-T夹角对MA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160例AMI患者中31例发生MA(19.38%)。AMI组QRS-T夹角大于健康组(P<0.05)。MA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构成比、碎裂QRS波构成比均高于NMA组,平面QRS-T夹角大于NMA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中性粒细胞计数高、右冠状动脉病变、碎裂QRS波、平面QRS-T夹角大均是AMI患者发生MA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QRS-T夹角预测MA发生的最佳截断点为91.38°,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65%、79.07%、79.38%,AUC为0.803。结论 AMI患者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增大,是AMI患者发生MA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MA的发生有较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平面QRS-T夹角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率变异性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鹏 李古月 《中国医药》 2017年第5期691-694,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和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和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急性心肌梗死后直接进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用药后直接进行急诊PCI术,观察组除常规用药外,在进行急诊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3min内静脉推注,随后以0.15μg/(kg·min)持续泵入36h。比较2组患者术后48h和术后30d的HRV指标[时域分析指标包括24h内全部正常心率周期计算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平均RR间期计算的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心率周期相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正常心率周期相差值〉50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PNN50);频域分析指标包括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低高频比例]和MVA发生率。结果2组术后30d的SDNN、SDANN、rMSSD、PNN50与术后48h比较[对照组:(84±6)ms比(58±6)m8、(88±4)ms比(72±5)ms、(49.7±2.6)ms比(28.1±2.0)ms、(7.8±1.7)ms比(6.1±0.6)ms;观察组:(96±7)ms比(67±6)ms、(102±6)ms比(80±4)ms、(56.3±1.8)ms比(35.2±2.2)ms、(12.6±2.1)ms比(9.8±0.8)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48h、术后30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30d的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低高频比例与术后48h比较[对照组:(327±47)ms^2比(197±31)ms^2、(252±20)ms^2比(107±5)ms^2、(1.71±0.27)比(1.99±0.41);观察组:(556±56)ms^2比(233±36)ms^2、(412±42)ms^2比(169±6)ms^2、(1.47±0.15)比(2.51±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48h、术后30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率变异性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3 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电图参数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永慧 王小玲 +2 位作者 原文龙 王蕾 屈艳玲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265-27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心电图参数变化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心电图参数变化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实施PCI治疗的193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72h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38例、对照组155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12h内的25-(OH)-D3、hs-CRP、血清电解质、血常规指标、血脂指标、心肌酶学指标,并对患者PCI术后实施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校正Tp-e间期(Corrected Tp-e interval,Tp-ec)、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指标与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组患者的血清hs-CRP、Tp-ec测定值、Qtd测定值、碎裂QRS波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MYO)、K+、Mg 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TnI、CK-MB、K+、hs-CRP、Tp-ec、Qtd增高,碎裂QRS波阳性会显著增大STEMI患者PCI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P<0.05);血清25-(OH)-D3水平增高会降低STEMI患者PCI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P<0.05)。结论:STEMI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hs-CRP增高、PCI术后Tp-ec、Qtd增高、出现碎裂QRS波会增大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3 超敏C反应蛋白 动态心电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术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碎裂QRS波对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瑞平 张勇 万真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考虑冠心病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92例,根据患者入院后前3 d...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考虑冠心病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92例,根据患者入院后前3 d内心电图有无fQRS波将其分为两组,其中fQRS波阳性组271例,fQRS波阴性组221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fQRS波阳性组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高于fQRS波阴性组(86.7%比66.1%,χ~2=29.718,P<0.001),fQRS波阳性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也高于fQRS波阴性组(8.1%比3.2%,χ~2=5.379,P=0.02)。结论 fQRS波对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冠状动脉疾病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斌 田兆兴 +1 位作者 郑亚安 郭治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收治的CH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人院时...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收治的CH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人院时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或Ⅱ级以上、且病程≥6个月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RD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RDW、LVEF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DW、LVEF对CHF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226例CHF患者,男性148例,女性78例;年龄26-91岁,平均(61.52±13.27)岁;住院时间14-21d,平均(17.5±3.5)d;102例患者(45.13%)住院期间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心脏病病因、血管紧张素受体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血钾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恶性心律失常组RDW明显增大[(13.28±1.07)%比(12.87±1.32)%,t=2.531,P=0.012],LVEF明显降低(0.425±0.116比0.458±0.104,t=2.249,P=0.026),心功能Ⅱ级患者比例显著降低(4.90%比19.35%,X^2=10.451,P=0.000)、Ⅳ级患者比例显著升高(57.84%比41.13%,X^2=6.264,P=0.011)。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与RDW呈显著正相关(r=0.758,P=0.023),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19,P=0.019)。RDW、LVEF评估CHF患者院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95%可信区间(95%CI)=0.839-0.925]、0.903(95%CI=0.866.0.941)。RDW最佳截断值为14.2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力衰竭 慢性 恶性心律失常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胺碘酮控制后安全转送病房5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军 冯树行 +2 位作者 赵雪生 崔岩 高燕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22-92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心律失常经静脉滴注胺碘酮控制后安全转送病房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6-01~2008-06期间急诊AMI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实施除颤、静滴胺碘酮控制后,"绿色通道"转运,记录急诊停留时间及运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心律失常经静脉滴注胺碘酮控制后安全转送病房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6-01~2008-06期间急诊AMI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实施除颤、静滴胺碘酮控制后,"绿色通道"转运,记录急诊停留时间及运送到病房的时间。结果50例AMI伴恶性心律失常48例纠正或控制后,通过"绿色通道"转运心内科或导管室,急诊停留时间20~45 min,平均28.5 min;去病房途中8~13.5 min,平均9.3 min。结论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抑制作用,可减少AMI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降低入院途中发生猝死风险。因此,静脉用胺碘酮可以替代利多卡因成为一种有效、安全在转运途中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送 急诊 恶性心律失常 复苏 胺碘酮
下载PDF
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范鹏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6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MA)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7.2...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MA)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7.24±3.14)岁;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72 h内MA发生情况并分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24 h正常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时间(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24 h QT间期变异性(QTV)],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评估AMI患者PCI治疗后MA的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80例AMI患者PCI治疗后,术后72 h内经评估,27.50%(22/80)发生MA,72.50%(58/80)未发生MA。MA组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患者占比为63.64%(14/22),高于非MA组36.21%(2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资料(性别、梗死部位、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A组SDNN、SDANN-index、24 h-QTV值分别为(73.76±10.07)ms、(67.14±6.76)ms、(18.69±4.15)ms,均低于非MA组(84.47±10.75)ms、(73.38±6.84)ms、(23.53±3.0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SDNN、SDANN-index、24 h-QTV单独及联合检查评估AMI患者PCI后MA均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均>0.7,其中联合检查评估价值最高。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对评估AMI患者PCI治疗后AMI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动态心电图 恶性心率失常
下载PDF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识别与处理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松云 鲁志兵 +5 位作者 余锂镭 黄兵 廖凯 萨仁高娃 阳康 江洪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常可在短期内导致严重后果,应早期识别、早期处理。目前关于恶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尚无完全统一的急诊处理规范,Trappe新提出的"5A"及"BCD"治疗策略覆盖了缓慢型及快速型恶性心律...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常可在短期内导致严重后果,应早期识别、早期处理。目前关于恶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尚无完全统一的急诊处理规范,Trappe新提出的"5A"及"BCD"治疗策略覆盖了缓慢型及快速型恶性心律失常,是恶性心律失常急诊治疗的新概念、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心律失常 识别 处理 5A BCD
下载PDF
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唐龙 符莹莹 +2 位作者 陈新军 武东 刘丹平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3期-,共4页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80例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组(88例)给予胺碘酮,联合用药组(92例)给予胺碘酮和阿托伐他汀,观察并记录两组...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80例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组(88例)给予胺碘酮,联合用药组(92例)给予胺碘酮和阿托伐他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性因子,随访资料,评价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治疗前,两组TNF-α,IL-6,hs-CRP水平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TNF-α,IL-6,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用药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胺碘酮组;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随访6个月期间,两组在频发室性早搏、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功能恶化上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死亡率明显低于胺碘酮组。结论 :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阿托伐他汀 非缺血性心衰 恶性心律失常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早期心电图参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及不良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侯莹 朱晓晴 +2 位作者 王秀玲 潘青 张立君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8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心电图参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及不良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济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发生组和未... 目的探讨早期心电图参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及不良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济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早期心电图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MI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基于早期心电图指标对AMI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效能;随访观察30 d,根据患者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评估早期心电图指标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00例AMI患者中,41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归为发生组,其余59例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者归为未发生组;两组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9、2.038、2.025,P<0.05);两组Tp-Te间期、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水平及碎裂QRS波(fQRS)、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比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χ^(2)=2.047、3.538、5.101、2.006、5.017、8.212,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p-Tec、QTc、fQRS波、RBBB为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OR(95%CI)=1.034(1.001~1.069)、1.085(1.040~1.132)、6.380(1.152~35.334)、5.376(1.013~32.474),P<0.05];ROC曲线显示,Tp-Tec、QTc、fQRS波、RBBB对AMI恶性心律失常联合预测AUC 0.846(95%CI=0.760~0.910,P<0.05);随访观察30 d,28例患者出现死亡为死亡组,其余72例为存活组,ROC曲线显示,Tp-Tec、QTc、fQRS波、RBBB对AMI预后联合预测AUC 0.892(95%CI=0.814~0.945,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予以心电图监测,并关注Tp-Tec、QTc、fQRS波、RBBB心电图特征有利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对预后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恶性心律失常 碎裂QRS波
下载PDF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顺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26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在恶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6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13例和B组13例,A组单纯采用静脉注射进行治疗,B组采用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胺碘... 目的:探讨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在恶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6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13例和B组13例,A组单纯采用静脉注射进行治疗,B组采用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胺碘酮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复发率低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A组,同时患者满意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采用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胺碘酮进行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静脉注射 口服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心率变异性联合Tp-Te间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富文 刘炎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21期2967-2970,共4页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联合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对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联合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对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分为阳性组34例和阴性组46例,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24 h动态心电图,计算出心率变异性和Tp-Te间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二者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SDNN)[(59.56±17.84) s vs(72.89±17.04) s]、全程中每5 min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50.41±17.99) s vs (70.52±15.30) 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1.71±16.36) ms vs (35.52±10.82) ms]比较,阳性组明显小于阴性组,而Tp-Te间期明显增大[(110.82±17.98) ms vs (95.83±10.82)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DNN敏感度为0.588,特异度为0.565,Tp-Te间期的敏感度为0.647,特异度为0.652,两者联合敏感度为0.824,特异度为0.522。结论心率变异性及Tp-Te间期对CHF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均有预测价值,两者联合可弥补单项指标预测的局限性,提高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率变异性 TP-TE间期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入院血清hs-CRP与STEMI患者PCI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弘 陆炜 +1 位作者 应飞 严颖 《心电与循环》 2017年第4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入院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CI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63例STEMI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的中位数分为A组(≤12.5mg/L,n=80... 目的探讨入院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CI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63例STEMI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的中位数分为A组(≤12.5mg/L,n=80例)及B组(>12.5mg/L,n=83例);按照PCI后是否发生MVA分为MVA组(n=40例)和非MVA组(n=123例)。采用Log is tic回归方程分析血清hs-CRP与MVA发生的关系。结果 A组与B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糖、NT-p ro BNP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B组MVA发生率(33.7%)高于A组(15.0%)(χ2=7.721,P=0.006);MVA组中血清hs-CRP水平[(14.5±3.0)mg/L]显著高于非MVA组[(10.3±2.7)mg/L](t=8.31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血清hs-CRP水平(OR=2.107,95%CI:1.189~3.089,P<0.05)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V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血清hs-CRP水平增高的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VA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振经 李飞 吴世才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5期760-761,共2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恶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评估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恶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评估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的治疗副反应发生。结论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明确,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门冬氨酸钾镁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钾波动的危害及干预策略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冲(综述) 李月红(审校)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6-389,368,共5页
恶性心律失常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无尿、透析液低钾、透析间期钾蓄积可引起MHD患者的血钾波动,心脏电生理不稳定性增加,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存在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尤甚。MHD患者血钾稳态... 恶性心律失常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无尿、透析液低钾、透析间期钾蓄积可引起MHD患者的血钾波动,心脏电生理不稳定性增加,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存在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尤甚。MHD患者血钾稳态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就MHD患者血钾波动的危害及干预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