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狂人疯癫世界与常人文明世界——从《狂人日记》看中国现代性的“逼入历史”的命题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93,共9页
细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考察狂人进入历史的机缘问题以及进入之后的选择问题,即可由此“逼”出它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关联。狂人是在常人社会将其视为疯癫之后被逼入自身的历史处境的。正是在现实中的被“吃”,使他真正理解到现实和... 细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考察狂人进入历史的机缘问题以及进入之后的选择问题,即可由此“逼”出它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关联。狂人是在常人社会将其视为疯癫之后被逼入自身的历史处境的。正是在现实中的被“吃”,使他真正理解到现实和历史的“吃人”。对“吃人”的发现使他身处二重危机如果他不能及早地获得“罪的自觉”,只以拯救者身份凌驾世界,有可能成为另一意义上的“吃人”者;如果他及早地获得了“罪的自觉”,又有可能在原恕自己的同时原恕了“吃人”,重新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吃人”者或被“吃”者。中国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在疯癫的罪名下与被“吃”者一同被“吃”;狂人所遭遇的二重危机,也正是现代性自身所面临的危机。避免这二重危机的唯一可能性方式,就是要彻底处身于对他人与自身的双重绝望中,从自身的“罪的自觉”中更深刻地体验着一切“吃人”的罪恶,并把“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作为其“工作”的最终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入历史 狂人 疯癫与文明 现代性
下载PDF
福柯的理性批判思想研究——以《疯癫与文明》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王锟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51-55,共5页
自启蒙以来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伴随着现代性产生的同时,便有一种声音要求对理性精神和主体性原则进行批判,而福柯的理性批判思想则正是这种思潮的当代回音。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以其独特的考古学方法对... 自启蒙以来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伴随着现代性产生的同时,便有一种声音要求对理性精神和主体性原则进行批判,而福柯的理性批判思想则正是这种思潮的当代回音。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以其独特的考古学方法对中世纪末期以来整个疯癫史进行了梳理,并以疯癫群体的实际生存境遇为基础将其划分为文艺复兴时期轻松自在的流浪生活、古典时期被禁闭的监禁生活和现代时期精神病院中的缄默生活这三种形式,指出了理性长期压制社会边缘群体的事实,揭示出了理性的排斥本质。更进一步,福柯对疯癫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在他看来,正是基于对社会非理性因素的不断压抑和排斥,理性才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绝对的主体性地位,并由此展开对启蒙理性自身的反思与批判,实现对理性主体性的怀疑与否定。对于现阶段的人们来说,必须深刻领悟福柯理性批判思想的当代意义,始终坚持以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对待理性,不断培养健全人格、开创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理性批判 《疯癫与文明》
下载PDF
“疯癫与文明”视域下《聊斋志异》非理性人物形象探析
3
作者 耿鑫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39-43,共5页
福柯指出疯癫是一种文明产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极富个性的非理性人物形象,他们因行为怪诞、言语癫狂而遭到封建社会的排斥和打压。然而,这群不合时宜的人,实则是心性纯良、勇敢坚毅、爱憎分明的时代觉醒者。在“疯癫... 福柯指出疯癫是一种文明产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极富个性的非理性人物形象,他们因行为怪诞、言语癫狂而遭到封建社会的排斥和打压。然而,这群不合时宜的人,实则是心性纯良、勇敢坚毅、爱憎分明的时代觉醒者。在“疯癫与文明”的视域下,分析《聊斋志异》中非理性者的性格特点,探寻蒲松龄隐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思想内涵,揭示其塑造非理性人物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与文明 《聊斋志异》 非理性人物
下载PDF
“狂人”形象的文化源流与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气质 被引量:3
4
作者 耿传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五四新文学是以鲁迅《狂人日记》这样的非常态人物和非常态叙事为开端的。这种现代"狂人"的出现,成为新文学呈现其自身文学文化特性的突出标志。《狂人日记》的重要性,在于它于文化鼎革之际通过传统自然人性论与西方浪漫主义... 五四新文学是以鲁迅《狂人日记》这样的非常态人物和非常态叙事为开端的。这种现代"狂人"的出现,成为新文学呈现其自身文学文化特性的突出标志。《狂人日记》的重要性,在于它于文化鼎革之际通过传统自然人性论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结缘,重新激活了疯癫与文明这一古老命题。五四"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即意味着立足于自然人性论的这种道德浪漫主义态度的复兴。五四新文学以唯我论和唯理论的文学形态出现,将为协同性文化所压抑的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追求解放出来,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别开生面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形象 疯癫与文明 新文学 文化气质
下载PDF
疯癫与文明:抗战时期的灾民心态探析——以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华文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9-26,共8页
1942—1943年中国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战事胶着。河南省因气象干旱而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荒,造成哀鸿遍野、生死无依的人间惨象。兵燹旱蝗交乘,生死之际,百态尽现。灾民显露出人类的原始本能,求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的人伦与文明,恐惧... 1942—1943年中国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战事胶着。河南省因气象干旱而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荒,造成哀鸿遍野、生死无依的人间惨象。兵燹旱蝗交乘,生死之际,百态尽现。灾民显露出人类的原始本能,求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的人伦与文明,恐惧绝望之下,甚至做出磨刀向亲朋的举动。然而人类的情感与依恋并未因此而断绝,相反,生死边缘上的情义与关怀更显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民心态 河南大灾荒 抗日战争 疯癫与文明
下载PDF
《疯癫与文明》研究方法新探
6
作者 罗牧原 许斗斗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64-70,共7页
对《疯癫与文明》研究方法的解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福柯所谓的知识考古学所考察的核心概念并不是给定的,而是历史性的、生成性的;词与物的分离是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福柯对于知识型的历史考察为知识考古方法提供了历... 对《疯癫与文明》研究方法的解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福柯所谓的知识考古学所考察的核心概念并不是给定的,而是历史性的、生成性的;词与物的分离是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福柯对于知识型的历史考察为知识考古方法提供了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福柯对疯癫史的考察运用了米尔斯所谓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并通过"词的秩序"与"物的秩序"的统一大大拓展了"社会学想象力"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知识考古学 《疯癫与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