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气游戏”:网络直播行业的薪资制度与劳动控制 被引量:74
1
作者 徐林枫 张恒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83,共23页
通过研究一个全员皆为网络主播的街头乐队,本文发现网络直播行业的劳动控制模式为“人气游戏”。一方面,人气是劳动考核的重要指标,然而,这一看似客观的数据具有很强的可操纵性,劳资双方都能从假人气中获益,利益得到了调和。劳动者默许... 通过研究一个全员皆为网络主播的街头乐队,本文发现网络直播行业的劳动控制模式为“人气游戏”。一方面,人气是劳动考核的重要指标,然而,这一看似客观的数据具有很强的可操纵性,劳资双方都能从假人气中获益,利益得到了调和。劳动者默许平台方对数据的操控行为,但同时丧失了对劳动成果及其数量的控制权,无法厘清劳动付出与薪资的关系。另一方面,主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气成为平台经济意识形态支配的切入点。强调个人责任的新自由主义工作伦理掩盖了工作不确定性背后的权力关系,即使面对严重剥削,签约主播仍产生了“命运自主”的意识。“人气游戏”揭示了平台经济模式中劳动控制的两大观念基础——劳动极度商品化和薪资红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主播 薪资制度 人气游戏 劳动过程 平台经济
下载PDF
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 被引量:58
2
作者 董晨宇 叶蓁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28,共23页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秀场直播的用户规模达到2.07亿,成为互联网中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既有研究往往借用情感劳动这一概念,聚焦于直播平台与公会如何异化和剥削从业者。然而,这一...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秀场直播的用户规模达到2.07亿,成为互联网中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既有研究往往借用情感劳动这一概念,聚焦于直播平台与公会如何异化和剥削从业者。然而,这一取向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主播作为劳动者的主观体验;另一方面,情感劳动在解释主播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也显现出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基于12个月的数码民族志,通过将"关系劳动"与"平台化"这两个理论视角加以结合,考察了秀场主播如何理解并实践自己与观众在直播间内/外形成的经济关系与亲密关系,并梳理出"标价""区分"和"界限"三种行动策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关系劳动、平台化与秀场主播的主体性这三个概念进行了理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播 数码民族志 关系劳动 平台化 双重不稳定性
原文传递
劳动空间在延伸——女性网络主播的身份、情感与劳动过程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一璇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6-256,共21页
本文以女性网络主播为例,探讨平台劳工的劳动过程与身份认同出现的新变化。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收集田野资料并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在平台的薪资制度、竞争制度、弹性用工模式的作用下,劳动者在平台上的劳动空间之外开辟出"第... 本文以女性网络主播为例,探讨平台劳工的劳动过程与身份认同出现的新变化。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收集田野资料并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在平台的薪资制度、竞争制度、弹性用工模式的作用下,劳动者在平台上的劳动空间之外开辟出"第二层劳动空间"进行隐蔽的情感劳动,并塑造商品化的"人设"以迎合观众的消费需求。其结果是劳动空间被无限扩大、劳动力再生产空间被挤压、劳动者的自我身份被全面商品化。平台技术深刻影响了服务业中的女性劳动者,看似"自由"的平台劳动者实则在牺牲自由的同时面临异常严重的剥削与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主播 平台经济 劳动空间 情感劳动 身份
原文传递
人设奴役与数字劳工——异化理论视角下的直播带货 被引量:24
4
作者 栾轶玫 张雅琦 《传媒观察》 2020年第10期19-26,共8页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起,直播带货成为一个主要的媒体应用,期间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和潜在隐患。本文借助异化理论对直播带货中产生的异化现象,从"直播带货中的主播、受众以及媒介生态"分别是如何被异化的进行分析,提出目...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起,直播带货成为一个主要的媒体应用,期间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和潜在隐患。本文借助异化理论对直播带货中产生的异化现象,从"直播带货中的主播、受众以及媒介生态"分别是如何被异化的进行分析,提出目前直播带货的三大异化倾向:直播主播为"人设"奴役、直播受众成为"数字劳工"、媒介生态因失去多样性而生态失谐。本文以异化理论视角切入对直播生态的未来发展提出预判,从而为"扬弃异化"实现个人与媒介生态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进步找寻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带货 异化理论 人设奴役 数字劳工
原文传递
消费时代新的名利场——明星直播卖货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钟军 蒋芷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121,共8页
直播是当下网络产业领域中的新兴成员,是新媒体网络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星选择在此时加入主播行业混战,并以其独特的身份优势开始逐步影响直播场域的常规秩序。他们开始涉足商业贩卖,取代了网络主播的职业席位,刷新了以往以“网红... 直播是当下网络产业领域中的新兴成员,是新媒体网络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星选择在此时加入主播行业混战,并以其独特的身份优势开始逐步影响直播场域的常规秩序。他们开始涉足商业贩卖,取代了网络主播的职业席位,刷新了以往以“网红”作为中坚力量的网络主播身份。但如此迅捷地对新媒体直播产业进行改造和颠覆,其背后的隐性症候也日渐暴露出来,并引发群体化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明星直播
下载PDF
社交表演:青年游戏男主播的情感劳动与性别操演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婧 伍麟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25-35,共11页
社交表演涉及主播是基于一定目的的情感劳动,受到受众观者目光的方向导引。相对真情实感进行互动沟通而言,游戏主播与第三方队友之间的即时性社交互动表演并非全然无目的,主播为了达到某种直播效果,会刻意引导互动戏剧化走向,而粉丝受... 社交表演涉及主播是基于一定目的的情感劳动,受到受众观者目光的方向导引。相对真情实感进行互动沟通而言,游戏主播与第三方队友之间的即时性社交互动表演并非全然无目的,主播为了达到某种直播效果,会刻意引导互动戏剧化走向,而粉丝受众观者目光的盗猎让其只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内容。消费为女性凝视制造了可能,女性受众通过直播观看也获得了凝视男性客体的权力,这形塑着消费文化中流动着的男性气质,但在娱乐外衣下依旧隐藏着性别秩序中根植的不平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性别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直播 性别操演 情感劳动 表层扮演 观者盗猎
下载PDF
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炳炎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6,13,共7页
在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上,笔者一贯主张应该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当前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要做到既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来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科学理论,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准... 在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上,笔者一贯主张应该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当前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要做到既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来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科学理论,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准确区分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创造;二是准确区分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三是准确扩展生产劳动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价格 财富 劳动价值论 活劳动 生产要素 马克思 价值创造 价值分配 生产劳动 商业劳动 产业劳动
下载PDF
也论物化劳动与创造价值——兼与钱伯海先生商榷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仁德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共5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化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深化与发展应当立于科学的基础上,所谓“突破”,也要符合现实,也要讲究概念与逻辑。“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以理服人。但物化劳动可以增强活劳动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化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深化与发展应当立于科学的基础上,所谓“突破”,也要符合现实,也要讲究概念与逻辑。“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以理服人。但物化劳动可以增强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助推力和催化作用,应当给予公正评价和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价值 劳动价值论 物化劳动 活劳动 资本
下载PDF
商品价值的两种存在形态
9
作者 甄增荣 高钟庭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1,14,共3页
物化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存在形态。是否创造有形物质产品不是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化劳动只是有形商品价值的存在形态。服务劳动是一种商品,活劳动是其价值存在形态。因此,商品价值应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物化劳动形态,另一种是... 物化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存在形态。是否创造有形物质产品不是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化劳动只是有形商品价值的存在形态。服务劳动是一种商品,活劳动是其价值存在形态。因此,商品价值应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物化劳动形态,另一种是活劳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物化劳动 活劳动 服务劳动
下载PDF
基于网络直播的大学生劳动观念培育探析
10
作者 杨鑫欣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49-154,共6页
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总的认识和根本看法。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兴起并迅猛发展,在网络直播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劳动观存在对于劳动意义的认识不足、对于劳动态度的端正不足和对于劳动精神的养成不足等现实问题。优化网络直播影响下大学生劳... 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总的认识和根本看法。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兴起并迅猛发展,在网络直播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劳动观存在对于劳动意义的认识不足、对于劳动态度的端正不足和对于劳动精神的养成不足等现实问题。优化网络直播影响下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培育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更新培育理念,全面理解劳动意义;改进培育方法,积极端正劳动态度;优化培育环境,深入弘扬劳动精神。以便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培育的有效性和时代性,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直播环境下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直播 大学生 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
下载PDF
科学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11
作者 张鑫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2-46,共5页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是否创造价值上。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于它通过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渗透 ,极大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效率 ;通过劳动者的运用和创新变成能动因素 ,提...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是否创造价值上。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于它通过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渗透 ,极大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效率 ;通过劳动者的运用和创新变成能动因素 ,提高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劳动的活力和劳动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价值创造 作用 活劳动 物化劳动 劳动价值论
下载PDF
基于联合生活的成长共同体: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的社会学意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安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6,共7页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化”和“儿童中心”的,但事实上,“活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带有强烈社会学意味的实践教育学,从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分立转向了“儿童作为天生的...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化”和“儿童中心”的,但事实上,“活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带有强烈社会学意味的实践教育学,从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分立转向了“儿童作为天生的社会行动者参与教育联合生活”的教育观。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现代性,颇具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二是其儿童观已非二元对立的“儿童中心论”或“社会本位论”,而是统一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并批判了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的“科学主义”“儿童本位”,认为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幼稚监狱”,助长了放任儿童的“虚假自由”,使得儿童与自然、社会隔离,同时导致教师责任缺失成为“安静的看客”,这对时下的教育也有极大的警示意义;三是其“活教育”课程基于儿童天生的“社会内聚力”,开展教育性劳动,老师和学生作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过一种联合生活,从而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建构,完成个体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鹤琴 活教育 社会内聚力 教育性劳动 联合生活
下载PDF
直播带货劳动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3
作者 赵冰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1-35,共5页
直播带货劳动与一般劳动不同,具有劳动形态灵活和以GMV为导向等营销特性。带货主播通过直播平台裂变式的流量变现、数字场景搭建泛在化时空和情感劳动建构数字化的人设表演等完成劳动过程。资方在带货主播劳动过程中不仅对其身体进行直... 直播带货劳动与一般劳动不同,具有劳动形态灵活和以GMV为导向等营销特性。带货主播通过直播平台裂变式的流量变现、数字场景搭建泛在化时空和情感劳动建构数字化的人设表演等完成劳动过程。资方在带货主播劳动过程中不仅对其身体进行直接剥削和奖惩规训,而且运用平台监控、“人气游戏”等手段制造主播对自我剥削的同意,赢得并掩饰其剩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货直播 平台 劳动控制
下载PDF
IT时代的劳动价值论
14
作者 马千喜 丛雅姿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17-119,共3页
肯定了"科技劳动创造巨大价值"这一观点,这为贯彻"科教兴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拓宽了道路。
关键词 活劳动 物化劳动 科学技术劳动 价值转移 价值形成
下载PDF
悲情叙事、情感劳动与母职韧性:脊髓损伤儿童的“妈妈主播”个案研究
15
作者 裴谕新 涂润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2-22,共11页
通过对四位脊髓损伤儿童妈妈的直播和生活历程三年多的追踪研究发现,妈妈主播们直播最初的动因是为了获取经济回报与排遣康复日常的枯燥乏味,悲情叙事是妈妈主播们突破平台算法限制、获取关注度与虚拟礼物的底层策略,情感劳动表现为满... 通过对四位脊髓损伤儿童妈妈的直播和生活历程三年多的追踪研究发现,妈妈主播们直播最初的动因是为了获取经济回报与排遣康复日常的枯燥乏味,悲情叙事是妈妈主播们突破平台算法限制、获取关注度与虚拟礼物的底层策略,情感劳动表现为满足看客的猎奇、同情甚至是情感剥削。当直播嵌入了康复日常,但经济回报达不到预期时,直播所带来的工具性和情感性资源、溢出原有圈层的异质性社会关系、孩子们获得关怀和自我表达的欣悦感以及自我效能感……这些都成为妈妈主播们在颓势中仍能坚持网络直播的缘由,反映了底层女性对于她们稀缺的文化及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彰显了她们多样的、复杂的、强大的母职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直播 身体呈现 情感劳动
下载PDF
“情与利”:基于抖音三哥及其“电子”兄弟互动的网络民族志考察
16
作者 周云林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23-128,共6页
网络直播作为媒介进化的产物,其功能符合莱文森所总结的愉悦人类感官、满足人类传播要求、消弭时空障碍等特征。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扩大影响力覆盖面,主播们通常“报团取暖”,彼此之间的互动有着高度的利益取向,呈现出草根化、表演化... 网络直播作为媒介进化的产物,其功能符合莱文森所总结的愉悦人类感官、满足人类传播要求、消弭时空障碍等特征。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扩大影响力覆盖面,主播们通常“报团取暖”,彼此之间的互动有着高度的利益取向,呈现出草根化、表演化等特征。本文以抖音大V主播“三哥”及与其关系较为密切的几位主播之间的互动为研究样本,主要采用网络民族志、个案研究法两种质性研究方法,发现几位主播彼此之间以利益和互相牵制的人脉保障其“合作式关系”的长期维系,所谓“兄弟情”则是一种被深度商品化的假性亲密关系。粉丝习惯从这种假性亲密关系的旁观中汲取情感能量,满足自己对理想人际关系与主播人格的想象,由此导致的文化缺失、数字劳工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直播文化生态,消解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亟待整治与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直播 直播带货 网络主播 网络民族志 情感能量 数字劳工
下载PDF
从“在地团结”到“在地组织”乡村直播模式中的组织力量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婷婷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9,120,121,共13页
乡村直播正成为激活乡村社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股新兴力量。在各地乡村直播的经验探索中,如何平衡政府、小资本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成为主要的矛盾诉求。本文在对乡村直播电商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多点田野考察后发现,虽然迫于外部压力“... 乡村直播正成为激活乡村社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股新兴力量。在各地乡村直播的经验探索中,如何平衡政府、小资本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成为主要的矛盾诉求。本文在对乡村直播电商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多点田野考察后发现,虽然迫于外部压力“地方政府+小资本+民间社会”会形成短期的团结合作,但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小资本的逐利性和不稳定性尽显,需要外部的组织性力量对各主体进行规训,形成“地方政府+在地组织+民间社会”的团结模式。从“在地团结”到“在地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与民间社会之间有一定张力,但组织性保障也使团结模式从“自发”走向“自为”,最终形塑了地方社会的直播文化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直播 在地组织 乡村振兴 数字劳动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下网络主播的劳动权益保护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坤 《山东工会论坛》 2024年第4期85-98,共14页
数字经济下,网络主播从业人员的规模不断扩大,有关劳动关系认定的纠纷也在同步增加,这对网络主播的劳动权益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贸然引进“类雇员”制度并不符合我国实际,为网络主播单独立法也会对现有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的... 数字经济下,网络主播从业人员的规模不断扩大,有关劳动关系认定的纠纷也在同步增加,这对网络主播的劳动权益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贸然引进“类雇员”制度并不符合我国实际,为网络主播单独立法也会对现有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应当对传统的劳动关系从属性标准予以调整和解释,使其与新业态用工环境相协调,进而能够适用于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认定。即使不能认定劳动关系,对网络主播的劳动权益保护也需要从违约金、竞业限制补偿金和休息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主播 劳动权益 劳动关系 从属性标准 违约金
下载PDF
流量变现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体育赛事中的数字化劳动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的“村超”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逐原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09,共7页
在数字传播时代,“大众体育+民族文化”的方式已成为激活乡村流量变现的重要密码。民族地区的乡村以体育赛事为媒介,把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融入各种赛事之中,充分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将各数据作为新农资,狂欢式地从事着用“数字传播... 在数字传播时代,“大众体育+民族文化”的方式已成为激活乡村流量变现的重要密码。民族地区的乡村以体育赛事为媒介,把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融入各种赛事之中,充分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将各数据作为新农资,狂欢式地从事着用“数字传播时代乡村的新劳动——直播”,推动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村超”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它抢抓体旅融合的新机遇,让文化邂逅体育,打造了“村+”IP品牌,形成了“超好玩”“超好吃”“超好住”的全产业链“超经济”,走出来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民族地区的乡村应该持续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不断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工作,让体育赛事承载更多的文化元素,持续提升乡村数字化劳动中的品牌价值共创效应,充分释放乡村数字化劳动的活力,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的优质基因,助推乡村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变现 乡村体育赛事 数字化劳动 村超
原文传递
数字劳动、礼物交换与网络消费——中国网络直播经济研究反思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宇 杨素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101,共9页
近年来,中国学者主要围绕网络直播的文化形态、亲密关系、情感劳动、直播主体、带货营销等主题展开讨论。从经济视角出发,网络直播的研究囊括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重要环节,并且聚焦数字劳动的生产与分配、互动交往中的礼物交换... 近年来,中国学者主要围绕网络直播的文化形态、亲密关系、情感劳动、直播主体、带货营销等主题展开讨论。从经济视角出发,网络直播的研究囊括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重要环节,并且聚焦数字劳动的生产与分配、互动交往中的礼物交换、网络营销与消费促进中的社会关联三大方面。对网络直播经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有待于通过不同学科理论之间的相互借鉴,尤其是在注重实证数据和民族志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理论分析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经济 数字劳动 礼物交换 网络消费 民族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