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高压政治到“文丐奔竞”——论“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 被引量:25
1
作者 沈松勤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69,共15页
高宗和秦桧为了“绍兴和议” ,在以严刑和峻罚摧残正论、禁锢政敌的同时 ,又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歌功颂德的文化运动。作为决定“绍兴和议”期间文学生态的环境因子 ,这一高压政治既使创作主体锐气顿失 ,灵光耗散 ,卓识幽闭 ,呈现出集体怔... 高宗和秦桧为了“绍兴和议” ,在以严刑和峻罚摧残正论、禁锢政敌的同时 ,又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歌功颂德的文化运动。作为决定“绍兴和议”期间文学生态的环境因子 ,这一高压政治既使创作主体锐气顿失 ,灵光耗散 ,卓识幽闭 ,呈现出集体怔忡症与失语症 ,又诱发了其极易被政治异化的文化“基因” ,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使之奔竞于适应高压政治的以歌功颂德为内涵的话语系统中 ,创作了汗牛充栋的谄诗谀文 ,文坛呈现出一派“弥望皆黄茅白苇”之势 ,成了宋代文学史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和议 宋高宗 秦桧 文化运动 文学生态 政治 话语系统 宋代 文学史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从《南山集》到《虬峰集》──文字狱案与清代文学生态举证 被引量:9
2
作者 严迪昌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3-85,共13页
以戴名世《南山集》与李驎《虬峰集》为个案,辨析自康熙末年至 乾隆后期,祸延百年之文字案狱,威劫天下士心,戕害朝野文人灵智,从而导 致清代文学生态丕变。文学的批判理念的失落,仗马寒蝉态势的构成,正是清 王朝“盛世”对庙堂... 以戴名世《南山集》与李驎《虬峰集》为个案,辨析自康熙末年至 乾隆后期,祸延百年之文字案狱,威劫天下士心,戕害朝野文人灵智,从而导 致清代文学生态丕变。文学的批判理念的失落,仗马寒蝉态势的构成,正是清 王朝“盛世”对庙堂以至山林之士气一并洗劫的恶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集》到《虬峰集》 李驎 戴名世 文字狱 清代
原文传递
网络小说故事空间形态的文学生态性
3
作者 李盛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5,共7页
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网络小说是一种空间性文本,主要建构了拟现实态空间和超现实态空间。拟现实态空间主要指网络小说中以乡村和城市为主的空间形态,其中又分为内向型小空间和外向型跨域大空间两种形态。而超现实态空间主要表现为网络... 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网络小说是一种空间性文本,主要建构了拟现实态空间和超现实态空间。拟现实态空间主要指网络小说中以乡村和城市为主的空间形态,其中又分为内向型小空间和外向型跨域大空间两种形态。而超现实态空间主要表现为网络玄幻小说的“阶梯式空间”、网络盗墓小说的“积木式空间”和网络穿越小说(网络同人小说)的“缺口式空间”。各类空间形态构成了不同的文本形式和审美特征。网络小说的空间形态具有文学生态性,一是内在性地推动了网络类型小说的发展,二是体现为文学的一种空间现代性面孔。深入探究网络小说的故事空间形态,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文学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小说 故事空间形态 文学生态性 空间现代性
下载PDF
论文学研究的生态学隐喻 被引量:6
4
作者 余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4-50,共7页
文学的生态学隐喻(metaphor),即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解释文学以及文学与"文学的环境"(精神圈)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的思想史意义在于它是关于复杂性的学科,它强调了关系论、有机论和整体论。由此,文学研究的生态学隐喻... 文学的生态学隐喻(metaphor),即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解释文学以及文学与"文学的环境"(精神圈)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的思想史意义在于它是关于复杂性的学科,它强调了关系论、有机论和整体论。由此,文学研究的生态学隐喻,意味着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者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学 隐喻 生态美学 生态批评
下载PDF
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生态 被引量:6
5
作者 宋炳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48,共7页
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休戚相关,唇齿联动,当代文学的教育现状是新世纪文学生态危机的集中体现。身处知识膨胀、价值多元和文化转型的时代,开放性的经典教育和当代文学的参与性教育是文学教育的重要两翼。文学教育现状的改变,与新世纪文学... 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休戚相关,唇齿联动,当代文学的教育现状是新世纪文学生态危机的集中体现。身处知识膨胀、价值多元和文化转型的时代,开放性的经典教育和当代文学的参与性教育是文学教育的重要两翼。文学教育现状的改变,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需要人文教育的整体努力,更需要文学各分支学科的通力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教育 解构与重建 文学生态
下载PDF
中晚唐浙东使府文人的佛事活动及其文学效应
6
作者 陈晨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15-26,303,共13页
中晚唐浙东使府文人的佛事活动往往伴随显著的文学效应,因此僧舍寺院便成为其重要的“文学场域”;他们或以诗解禅,或以禅趣入诗,佛禅已成为其精神栖息的理想家园与文学创作资源。由浙东使府文人的佛事活动及其引发的文学效应出发,可从... 中晚唐浙东使府文人的佛事活动往往伴随显著的文学效应,因此僧舍寺院便成为其重要的“文学场域”;他们或以诗解禅,或以禅趣入诗,佛禅已成为其精神栖息的理想家园与文学创作资源。由浙东使府文人的佛事活动及其引发的文学效应出发,可从一个侧面展示中晚唐佛教的世俗化及其对文学的浸润,由此中晚唐文人的生活风尚、特定心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学生态,亦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使府文人 佛事活动 文学效应 文学生态
下载PDF
“文学界面研究”视域下的“文学生态学”新论
7
作者 王文惠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1,共5页
近年来,借助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来研究文学的现象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涌现了文学生态学、文学文化学、文学地理学、文学伦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促进并推动着文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文学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确定在被人类文明进... 近年来,借助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来研究文学的现象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涌现了文学生态学、文学文化学、文学地理学、文学伦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促进并推动着文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文学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确定在被人类文明进程所伤害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将文学批评与科学话语相结合,通过文学文本重新建构自然生态意识的跨学科“界面融合”的批评理论。该理论旨在消解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颠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拯救人类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对自然越加漠视和麻木的危险意识,重构人类在工业文明进程中逐渐失落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想。可以说,“文学生态学”是整合文学和生态学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的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走向界面融合和辩证创新呈现了有价值的实证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研究 文学 文学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
原文传递
探索文人文学传播意识,还原唐代文学传播生态——评黄俊杰《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
8
作者 王毅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1-35,共5页
学者黄俊杰的著作《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打通了文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障碍,开辟了唐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另辟蹊径,将唐代文人的文学传播意识作为研究选题,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传播现象背后文人的明道、存史、弘文、诉请四种意识... 学者黄俊杰的著作《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打通了文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障碍,开辟了唐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另辟蹊径,将唐代文人的文学传播意识作为研究选题,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传播现象背后文人的明道、存史、弘文、诉请四种意识表征形态及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此书具有科学的研究理路,巧妙地将定量分析的统计学方法与传统的文献考证相结合,以“史”的研究目光观照并还原文学传播现象所隐藏的唐代文学生态与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 文学传播意识 定量分析 文献考证 文学生态
下载PDF
桂林“文化城”的文人映像及文学生态 被引量:4
9
作者 高兴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6-142,共7页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气象万千、文人云集,独特的城市景观使文人产生深刻的精神映像,特殊的政治、地理、文化等历史条件造就桂林"文化城"蓬勃多元的文学生态,"文化城"中的作家群落具有强大的精神合力,...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气象万千、文人云集,独特的城市景观使文人产生深刻的精神映像,特殊的政治、地理、文化等历史条件造就桂林"文化城"蓬勃多元的文学生态,"文化城"中的作家群落具有强大的精神合力,文学生产呈现出丰富的美学蕴含。桂林"文化城"的政治、文化和文学生态的内在关联留给后人很多回味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文化城 文人映像 文学生态
下载PDF
“听杨正经弹琴诗”的地域流衍及书写递变
10
作者 马旭彤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4-163,共10页
清初,自称崇祯宫廷乐师的杨正经流落淮安后以演奏“思君”“思亲”的“二操”知名,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诗歌名家陆续参与“听杨正经弹琴诗”的创作,此题以参与人数多、涉及区域广、持续时间久而成为清初值得关注的诗歌现象。... 清初,自称崇祯宫廷乐师的杨正经流落淮安后以演奏“思君”“思亲”的“二操”知名,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诗歌名家陆续参与“听杨正经弹琴诗”的创作,此题以参与人数多、涉及区域广、持续时间久而成为清初值得关注的诗歌现象。“听杨正经弹琴诗”深入文学视野,有赖于时代风气与江南文学、艺术生态的共构,以张养重、王猷定、屈大均等重要创作者为中心,可梳理出其生成及流衍特征。受清初特定地域境遇的制约,“听杨正经弹琴诗”的书写主要集中在商业性城市与动荡不定地区的遗民文人群体,其数量在南北地域中的不均衡与旨趣在南方各区域的演变等,均为一代遗民文人心态起伏之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杨正经弹琴诗 文学生态 文人心态 地域递变
下载PDF
文学交游的自觉与中唐文学生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志辉 《长江学术》 CSSCI 2022年第1期26-36,共11页
从主动性、积极性、持续性、规模性四个维度去衡量中唐文学,可以抽绎出"文学交游的自觉"这个命题。文学交游的自觉渗透到中唐文坛的诸多新现象中。首先是诗文唱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文学互动表现出跨地域、长时段的特点,... 从主动性、积极性、持续性、规模性四个维度去衡量中唐文学,可以抽绎出"文学交游的自觉"这个命题。文学交游的自觉渗透到中唐文坛的诸多新现象中。首先是诗文唱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文学互动表现出跨地域、长时段的特点,文学传播因之呈现网络状。其次是在文人交游过程中,书信被大量运用,书信讨论的内容更丰富多元,以书信论文的现象尤其值得注意;联句唱和在文人交游中呈复兴之态,其形式、风格上发生了新变。最后是文人心态与动机表现出强烈的辩论、竞争色彩。文学交游的自觉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它为中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文学 文人交游 文学生态 文学传播
下载PDF
毕沅幕府与乾隆后期诗坛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213-221,共9页
毕沅幕府是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诗人幕府,乾隆后期重要的诗人、学者几乎都入其幕府或与其有交游。在其幕府的雅集活动中,毕沅以官方指导者的身份影响着文坛风气,他一方面努力维护诗坛的"雅正",另一方面他又和幕宾之间形成了强... 毕沅幕府是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诗人幕府,乾隆后期重要的诗人、学者几乎都入其幕府或与其有交游。在其幕府的雅集活动中,毕沅以官方指导者的身份影响着文坛风气,他一方面努力维护诗坛的"雅正",另一方面他又和幕宾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认同。毕沅幕府沟通了"朝""野"势力,体现了乾隆后期诗坛宗唐、宗宋诗风的融合,并以幕府中"为东坡寿"这一活动,促进了诗坛对宋诗的再认识,是乾隆后期诗坛复杂文学生态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沅 幕府雅集 文学生态
下载PDF
洪亮吉的京师之行与都下文学生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淑岩 马铭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8-148,共11页
乾嘉时期,文人流动极为普遍,流动态势颇为多元,而由家乡到京师的流动当为文人最常态的选择。常州诗人洪亮吉,一生舟车南北,游历四方,曾七入京师,前后寓京八载余,帝都既成就了其人生的巅峰,也将他的仕宦生涯抛到了谷底,京师岁月成为其一... 乾嘉时期,文人流动极为普遍,流动态势颇为多元,而由家乡到京师的流动当为文人最常态的选择。常州诗人洪亮吉,一生舟车南北,游历四方,曾七入京师,前后寓京八载余,帝都既成就了其人生的巅峰,也将他的仕宦生涯抛到了谷底,京师岁月成为其一生最难忘却的记忆。寓京期间,洪亮吉的创作主要收在《卷施阁诗》与《卷施阁文甲集》《卷施阁文乙集》以及部分《更生斋诗》集中,这些创作犹如一组特写镜头,刻录下诗人帝都生活的焦虑、诗酒唱酬的日常以及颂圣纪恩的燃情岁月。此一内容的揭示,在丰富洪亮吉个体研究之同时,亦不失为冰山之一角,由此略可窥见乾嘉时期都下文学生态之一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亮吉 京师文坛 乾嘉文学 文人雅集 文学生态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刍议 被引量:1
14
作者 第环宁 于晓川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1-104,共4页
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尤其如此。若要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知其难、明其旨、得其法、定其体;另一方面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尤其如此。若要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知其难、明其旨、得其法、定其体;另一方面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度重视并正确把握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的民族化、世界化、当代化及文化生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 民族化 世界化 当代化 文化生态
下载PDF
“咸通”以后诗风流变的多元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小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116,共6页
唐懿宗咸通以后,军阀割据,宦寺猖獗,朋党构祸,文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文人命运急剧恶化。在乱世政治文化的持久震荡下,诗人人格发生了多重蜕变,儒道精神与皇权意识丧失殆尽,追名逐利的仕宦人格与避乱出世的隐逸人格皆背"道"... 唐懿宗咸通以后,军阀割据,宦寺猖獗,朋党构祸,文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文人命运急剧恶化。在乱世政治文化的持久震荡下,诗人人格发生了多重蜕变,儒道精神与皇权意识丧失殆尽,追名逐利的仕宦人格与避乱出世的隐逸人格皆背"道"而驰。人格蜕变的多重性决定着诗风流变的多元走向,唐末诗歌或浅切,或鄙俗,或清丽古雅,或苦吟僻涩,清浊俱下而缺乏主流,其轻浅纤微的艺术风貌无疑是唐末诗人凄楚无奈的人格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 文学生态 作家人格 诗风流变
下载PDF
“文笔之辨”与中古文学生态 被引量:2
16
作者 米晓燕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544-548,共5页
中古时期,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创作繁荣,文学创作个性化突出,文学理论初具规模。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对文学体裁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 中古时期,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创作繁荣,文学创作个性化突出,文学理论初具规模。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对文学体裁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这些为"文笔之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文笔之辨"涉及到文学的独立和文体的辨析、文体的意义界定、文体的演进过程等许多重要问题。中古文学生态中的声韵自觉、"公私对举"、文采演进等问题与此密切相关。"文笔之辨"产生在中古文学这个大环境里,并在这个大环境下表现出独特的理论个性,又影响着中古文学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笔之辨 中古文学 文学生态
下载PDF
《盐铁论》与西汉经济转型中的学术及文学生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少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召开以及与此相关的《盐铁论》一书的产生,有着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盐铁政策屡有变化,这必然带来经济形态的转型。这种变化进一步给当时的学术与文学政策带来不同... 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召开以及与此相关的《盐铁论》一书的产生,有着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盐铁政策屡有变化,这必然带来经济形态的转型。这种变化进一步给当时的学术与文学政策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当时学术与文学的生态及消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盐铁论》 学术 文学生态
下载PDF
宋代笔记:文学思想研究的新大陆
18
作者 张瑞君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78-90,共13页
宋代笔记从小说中脱离出来,传奇志异减弱,考证实录增强,实现文体独立,是宋人表述文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与话体文献取得了大致相当的文体功能,重视诗文语义考辨,揭橥诗句源流,渗入理性精神等体现宋学的鲜明特征。宋代笔记呈现明显的动态演... 宋代笔记从小说中脱离出来,传奇志异减弱,考证实录增强,实现文体独立,是宋人表述文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与话体文献取得了大致相当的文体功能,重视诗文语义考辨,揭橥诗句源流,渗入理性精神等体现宋学的鲜明特征。宋代笔记呈现明显的动态演进,可藉之考察宋代文学思想的阶段性特征,为文学思想研究提供新的考察材料与角度;与话体文献的综合参照、对比,得以最大程度还原宋人文学思想的全貌。其注重记述文学发展与政治、思想、经济等的关系,可以使我们以文学生态的视野更好地接近宋人文学思想的生发现场,为文学思想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笔记 文学思想 理性精神 综合参照 文学生态
下载PDF
论清初庄廷鑨《明史》案涉案江浙文士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毓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0-85,共6页
庄廷鑨《明史》案主要打压清初的江浙文士,这些文士博学多闻,节操高尚,构成了当时江浙地区一道亮丽的文苑景观。《明史》案发生后,他们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多惨遭屠戮,著述被禁毁,事迹湮没。但通过搜稽勾勒一些文学文献、史志和文人... 庄廷鑨《明史》案主要打压清初的江浙文士,这些文士博学多闻,节操高尚,构成了当时江浙地区一道亮丽的文苑景观。《明史》案发生后,他们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多惨遭屠戮,著述被禁毁,事迹湮没。但通过搜稽勾勒一些文学文献、史志和文人笔记等零星载述,仍能还原以《明史》案受害者李令皙等13位名士为代表的明清易代之际江浙的人文盛况及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案 文字狱 江浙文士 文学生态
下载PDF
唐代刺史与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玉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唐代的刺史多由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士担任,文人出刺州郡,不仅是朝野迁转的政治活动,也是文学传播的空间流动行为。因此,有着"文人"和"官员"的双重身份的刺史,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刺史在任上的创作,以及刺史对地方文学... 唐代的刺史多由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士担任,文人出刺州郡,不仅是朝野迁转的政治活动,也是文学传播的空间流动行为。因此,有着"文人"和"官员"的双重身份的刺史,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刺史在任上的创作,以及刺史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两个方面考察。在刺史的选拔过程中,文学才能是朝廷考虑的要素之一,中央郎官与州郡刺史的交换任职也是唐代官员迁转的重要准则。刺史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作用巨大,首先,刺史在行政过程中,具体地执行国家的文教政策,对地方士子的求学、仕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直接的决定权。其次,有的刺史本身是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当他们参与到州郡的文学活动时,吸引并凝聚了大批的文士,丰富了地方文坛。第三,作为最高长官的刺史,以诗文吟咏地方州郡的景观风物,宣传了州郡的名声,地域景观藉此完成了经典化、文学化的提升。在塑造地方文学生态的同时,刺史也成就了自身的政绩与文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史 文学生态 科举 文坛 经典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