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接受中“后阅读”现象的描述与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荣翼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1期88-94,共7页
“后阅读”不是后期的阅读或阅读之后的状况,而是一种与普通阅读不同的阅读。其相异点在于:它不强调阅读中的求知,它不关注作者状况,它不相信关于作品的所谓正解。由此引致了“后阅读”的若干特征,它包括:双向性阅读目标,三重对话框架,... “后阅读”不是后期的阅读或阅读之后的状况,而是一种与普通阅读不同的阅读。其相异点在于:它不强调阅读中的求知,它不关注作者状况,它不相信关于作品的所谓正解。由此引致了“后阅读”的若干特征,它包括:双向性阅读目标,三重对话框架,四个基本步骤。论文在对“后阅读”作出描述之后,对它进行了理论分析,尤其是对它在文化上的性质进行了批判。这种理论上的研讨对于整个文学研究理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阅读"现象 文学接受 双向性阅读目标
下载PDF
《长恨歌》主题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被引量:4
2
作者 潘伟利 孙雅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长恨歌》主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看,继承了之前作品主题;其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创作环境和自身经历共同促成了主题多样;其三,从文... 《长恨歌》主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看,继承了之前作品主题;其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创作环境和自身经历共同促成了主题多样;其三,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是文字符号的多义性和接受的个体性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多样 文学传承 文学创作 文学接受
下载PDF
翻译标准目的论——对等论的突破与发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胡淑琴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9-62,共4页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充分"的翻译标准。这是对传统译论中"对等"标准的突破和发展,对于翻译实践...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充分"的翻译标准。这是对传统译论中"对等"标准的突破和发展,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更有效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 目的论 充分 接受美学 翻译类型
下载PDF
《项狄传》形式研究趋向及展望 被引量:5
4
作者 魏艳辉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50,共9页
国内外对《项狄传》的形式解读是当前斯特恩研究的主导方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评论界分别从哲学、宗教与文化三方面对《项狄传》的形式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项狄传》的形式研究传统。但已有研究往往从作者意图出发对艺术... 国内外对《项狄传》的形式解读是当前斯特恩研究的主导方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评论界分别从哲学、宗教与文化三方面对《项狄传》的形式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项狄传》的形式研究传统。但已有研究往往从作者意图出发对艺术形式进行考察,导致对读者接受维度的忽略。从文学接受视角来看《项狄传》形式风格的形成,是斯特恩评论进一步深入的可行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恩 《项狄传》 形式研究 文学接受
原文传递
超越诗学:论济慈诗文中弥尔顿自由派之形象--文本分析与解读
5
作者 王威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2期106-128,共23页
本文以济慈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弥尔顿自由派之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塑造手法。济慈主要通过将弥尔顿与历史中、同时代以及浪漫主义时代的自由派代表人物并置,指出其相似点,来达到形象构建的目的。弥尔顿的自由派形象虽然以诗歌和散... 本文以济慈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弥尔顿自由派之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塑造手法。济慈主要通过将弥尔顿与历史中、同时代以及浪漫主义时代的自由派代表人物并置,指出其相似点,来达到形象构建的目的。弥尔顿的自由派形象虽然以诗歌和散文等文学形式呈现,但同样也是济慈的政治立场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实现相关解读,有利于理解济慈诗文的政治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弥尔顿 形象 自由派 文学接受
下载PDF
论元散曲对《史记》项羽形象之接受
6
作者 李楠娟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6-71,共6页
《史记·项羽本纪》塑造了项羽这一极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英雄形象,为后世项羽形象之接受提供了历史基础。至元代散曲家笔下,对项羽形象的接受,显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颠覆性重塑,表现出一种普遍而消极反抗的基调。这种迥异于前代的... 《史记·项羽本纪》塑造了项羽这一极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英雄形象,为后世项羽形象之接受提供了历史基础。至元代散曲家笔下,对项羽形象的接受,显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颠覆性重塑,表现出一种普遍而消极反抗的基调。这种迥异于前代的艺术基调与文学接受,是王朝统治者带来的文化冲击、政治变迁带来的个人价值的虚空、科举之路的中断带来的传统信仰的失落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促成的。个人价值的虚空使得元代文人走向历史虚无,进而否认俗世价值观,隐逸成为元代文人寻求自我价值重建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元散曲 项羽 文学接受 元代
下载PDF
论刘邦《大风》悲歌的生成与接受
7
作者 郭培培 曹旭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129-148,共20页
一般认为,刘邦追击叛将英布,途中路过家乡沛地,与家乡父老欢宴时创作的《大风歌》是一首衣锦还乡、志得意满的欢愉之歌。但其实,彼时的刘邦面临着内有叛军、外有异族的安邦忧患;有太子柔弱、忠臣难继的治国之忧;又有年老体衰、旧疾难愈... 一般认为,刘邦追击叛将英布,途中路过家乡沛地,与家乡父老欢宴时创作的《大风歌》是一首衣锦还乡、志得意满的欢愉之歌。但其实,彼时的刘邦面临着内有叛军、外有异族的安邦忧患;有太子柔弱、忠臣难继的治国之忧;又有年老体衰、旧疾难愈的生命之嗟;凡此种种,都让《大风歌》凝结为一首忧虑萦绕、难以消解的悲情之歌。平民出身的“马上皇帝”即兴所作的这首三言歌,在孝惠帝朝用于原庙祭祀,自东汉蔡邕录入《琴操》后,广泛流传于琴曲。同时,这首楚辞体诗歌以自身丰富的内涵及其背后蕴含的高祖还乡故事,也在后世咏史诗中广为传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歌》 悲歌 文学接受
原文传递
作为事件的文学接受
8
作者 潘伍豪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2-114,共13页
传统观点将文学接受视为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还原或文本对读者的影响,这缩减了接受活动的复杂性与现实性。在事件论视域下,接受作为文本与读者的遭遇事件而发生。冒牌读者与开放性文本是接受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接受作为事件发掘出接受者... 传统观点将文学接受视为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还原或文本对读者的影响,这缩减了接受活动的复杂性与现实性。在事件论视域下,接受作为文本与读者的遭遇事件而发生。冒牌读者与开放性文本是接受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接受作为事件发掘出接受者同一自我之中的他者,造就一个新的自我的同时生成通向现实的另一条路径。接受者回返到现实得以生成的过去,动摇现实的存在根基与确定性,重置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创造出新的知觉对象与知觉方式。接受作为事件揭示了意义生产之非重复性和不可还原性,释放出接受活动中的偶然性、不可能性和非现实性,由此走向一种非决定论的文学接受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事件 现实 虚构 偶然
下载PDF
论梅洛-庞蒂“本己身体的综合”在文学接受中的适用性
9
作者 董惠芳 刘玥竹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4-39,69,共7页
“本己身体的综合”是梅洛-庞蒂知觉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身体既是自为的,也是可感的。“本己身体的综合”是一种知觉间的综合,身体的知觉时刻处于身体整体的背景中。这一理论在文学接受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身体的投射功能为... “本己身体的综合”是梅洛-庞蒂知觉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身体既是自为的,也是可感的。“本己身体的综合”是一种知觉间的综合,身体的知觉时刻处于身体整体的背景中。这一理论在文学接受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身体的投射功能为文学接受中的“本己身体的综合”奠定了生理基础,使接受者的身体能够将自己置于想象的处境中。又由于语言与身体的同构性,身体在文学接受中进行“本己身体的综合”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文学语言背后不可见的含义。文学接受中的“本己身体的综合”得以实现主要依赖于:一是符号所予的知觉习惯,二是作为算法的语言符号系统具有确定性,三是符号的表达与联想功能。这一理论中的身体加强了文学的在世属性,也让文学接受回归到作品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本己身体的综合” 文学接受 知觉现象学
下载PDF
文学接受视角下的词意画研究——以《诗余画谱》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晓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49-53,共5页
作为晚明徽派版画的代表作,《诗余画谱》集词、画、书于一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词意画集。同时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诗余画谱》所选词作在词人、题材和风格上都表现出与当时宋词选集不尽相同的选择标准和审美旨趣,体现了刊印者从绘画... 作为晚明徽派版画的代表作,《诗余画谱》集词、画、书于一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词意画集。同时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诗余画谱》所选词作在词人、题材和风格上都表现出与当时宋词选集不尽相同的选择标准和审美旨趣,体现了刊印者从绘画角度对宋词的独特接受方式,同时也折射出晚明以新安文化为代表的徽派文化的深刻影响。《诗余画谱》不仅是"诗画一律"艺术思想的又一现实蓝本,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宋词接受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余画谱》 词意画 文学接受
下载PDF
鲁迅作品在日本翻译与接受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日本文学界 翻译文学 海外传播 文学接受
下载PDF
萧红《呼兰河传》研究述评——从文学批评与接受的角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19-122,共4页
《呼兰河传》所受到的不同待遇的原因,除了有特定历史的文学观念的因素,还有 对于萧红的创作起点的误解。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 期待视界 萧红 《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
下载PDF
三毛作品魅力谈——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解读三毛及其作品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艳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2-54,共3页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再度解读三毛及其作品,揭示三毛作品备受读者青睐的内在原因,从中探究三毛作品蕴含的鲜明时代烙印、独特人生感悟和愈久弥新的审美接受魅力,彰显其价值新意。
关键词 三毛 接受美学 文学生产 文学接受 文学流通
原文传递
宋代的文学接受与文学再生产理论——以“夺胎换骨”说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鹏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20,共12页
“夺胎换骨”说的形成可以上溯至中唐时期诗人皎然的诗学。为容纳中唐诗风的变化以及江南诗风的特色,实现大唐文化秩序感的重建,皎然突破与重建了盛唐的诗学框架。在美学策略上,皎然以古为新,对前代诗歌进行再发现和重新阐释:树立新的... “夺胎换骨”说的形成可以上溯至中唐时期诗人皎然的诗学。为容纳中唐诗风的变化以及江南诗风的特色,实现大唐文化秩序感的重建,皎然突破与重建了盛唐的诗学框架。在美学策略上,皎然以古为新,对前代诗歌进行再发现和重新阐释:树立新的文学大师为典范,创立新的美学趣味,提出化俗为新的策略和点化的技法;以法为核心,从步骤、程序至诗学规范,最终臻于可与大唐风范和中华文化正脉的美学境界相匹配。这些都为宋人对前代文学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型。欧阳修、苏轼的禁体物语诗歌实验,以散文化笔法取代诗歌直接描写所咏物(主题)的传统,侧重对当下情境的书写而非引用读者熟知的典故,从借代、点化入手,实现诗歌语汇陌生化。他们以另一种“夺胎换骨”的方式,悬置了对历史的回溯,体现了向儒家人本主义价值观回归的强烈观念。黄庭坚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提升至诗法总则的高度,成为宋诗创立风格的根本原则。“夺胎换骨”说在南宋诗学中最终完成,成为诗人进行美学创造和文化创新的基本法则,南宋文化精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对汉文化核心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夺胎换骨 宋韵 文学接受 文本再生产
下载PDF
《西京杂记》:王昭君文化形象的初步生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勇 张莹莹 《三峡论坛》 2010年第2期31-34,共4页
一部昭君文学史也是一部昭君接受史。在这个接受的链条上,《西京杂记》占有重要的位置。借助于这部著作,王昭君的文化形象得以初步生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的性质为"小说家言",是文学创作;二是情节设定为"画工... 一部昭君文学史也是一部昭君接受史。在这个接受的链条上,《西京杂记》占有重要的位置。借助于这部著作,王昭君的文化形象得以初步生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的性质为"小说家言",是文学创作;二是情节设定为"画工之祸",奠定了后世昭君故事的情节基础;三是主人公从历史人物演变为文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京杂记》 王昭君 文学接受
下载PDF
西方文学接受观念的五种类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长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88-97,共10页
西方文论史经历了五次范式转移,不同的文艺范式蕴含着不同的接受观念。"模仿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向本体世界追寻的"诚意谛听";"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具有理性旨归的趣味阅读;"表现说"... 西方文论史经历了五次范式转移,不同的文艺范式蕴含着不同的接受观念。"模仿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向本体世界追寻的"诚意谛听";"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具有理性旨归的趣味阅读;"表现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追求自由精神的体验借鉴;"客观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以审美自律为特征的精神补偿;"接受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主张多元价值的对话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类型 文艺范式 诚意谛听 趣味阅读 体验借鉴 精神补偿 对话交流
下载PDF
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40-146,共7页
考察建安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亦可发现建安时期诗歌发展的新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建安文学新观念、新面貌,大致有四:其一,拟乐府创作的兴盛,引发五言诗创作的兴盛,新文体成全了建安诗歌的兴盛。其二,赠答诗的普及令诗歌成为人际交流的工... 考察建安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亦可发现建安时期诗歌发展的新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建安文学新观念、新面貌,大致有四:其一,拟乐府创作的兴盛,引发五言诗创作的兴盛,新文体成全了建安诗歌的兴盛。其二,赠答诗的普及令诗歌成为人际交流的工具,文学接受对象的明确,促使诗歌创作具有“种种应酬”的新面貌。其三,文学集团与创作平台的建立,有组织的集体创作,令“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得以形成。其四,文学交流的盛行,引发作家相互评论作品,作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促发文学批评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乐府 五言诗 文学接受 创作平台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文学接受中的二度创造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智虎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51-55,共5页
读者不仅是文学接受活动的中心,而且作为历史性存在他也是对文学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一支重要力量。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是通过四种主要形态得以实现。从对这四种形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对整个文学活动具... 读者不仅是文学接受活动的中心,而且作为历史性存在他也是对文学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一支重要力量。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是通过四种主要形态得以实现。从对这四种形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对整个文学活动具有积极而巨大的建构作用。所以,欲论及作家文学创造推陈出新的根源,从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二度创造入手应是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隐在的读者 读者的二度创造 二度创造的具体形态
下载PDF
特殊时期的文学翻译与接受——《一个女兵的自传》在20世纪40年代英美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敏 耿强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2年第1期148-156,共9页
在20世纪40年代特殊的战争时期,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场历史的机缘。该时期的外译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译者崔骥英译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译作自1943年首次出版至1948年经历了6次印刷,第一次实现了... 在20世纪40年代特殊的战争时期,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场历史的机缘。该时期的外译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译者崔骥英译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译作自1943年首次出版至1948年经历了6次印刷,第一次实现了在英美大众读者中的传播。本文回到历史现场,聚焦中国文学现代早期域外传播与接受现象,探讨影响译作取得良好接受效果的环境、文类、译者因素。研究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有以下思考和启示:丰富了早期译介史,探索了中国译者的作为空间;剖析了战时中国译者“异国情调”的成因,肯定了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突出了译者的读者意识在中国文学接受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文学接受 中国译者 崔骥 《一个女兵的自传》英译
原文传递
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与演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福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5期55-57,64,共4页
李广将箭误射进石头的故事家喻户晓,实际上,经过材料对比再加上对司马迁创作风格的了解,可知李广射石的故事系司马迁改编自西汉初韩婴所记录的一个熊渠子射石的故事,即他把熊渠子的故事放到了李广身上并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史记·... 李广将箭误射进石头的故事家喻户晓,实际上,经过材料对比再加上对司马迁创作风格的了解,可知李广射石的故事系司马迁改编自西汉初韩婴所记录的一个熊渠子射石的故事,即他把熊渠子的故事放到了李广身上并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写成之后,李广射石的故事就被人们不断解读、接受,《汉书》《搜神记》《西京杂记》以及一些唐诗进而又对李广射石的故事进行改编,使李广射石的故事变得愈加形象而生动。这些改编很明显体现了文学接受的主动性,即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往往会对文学形象进行不自觉的改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广射石 文学接受 改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