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接受中“后阅读”现象的描述与分析 |
张荣翼
|
《求是学刊》
CSSCI
|
2000 |
4
|
|
2
|
《长恨歌》主题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
潘伟利
孙雅琦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
3
|
翻译标准目的论——对等论的突破与发展 |
胡淑琴
|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
2007 |
4
|
|
4
|
《项狄传》形式研究趋向及展望 |
魏艳辉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5
|
超越诗学:论济慈诗文中弥尔顿自由派之形象--文本分析与解读 |
王威
|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
2024 |
0 |
|
6
|
论元散曲对《史记》项羽形象之接受 |
李楠娟
|
《巢湖学院学报》
|
2024 |
0 |
|
7
|
论刘邦《大风》悲歌的生成与接受 |
郭培培
曹旭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2024 |
0 |
|
8
|
作为事件的文学接受 |
潘伍豪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9
|
论梅洛-庞蒂“本己身体的综合”在文学接受中的适用性 |
董惠芳
刘玥竹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0
|
文学接受视角下的词意画研究——以《诗余画谱》为例 |
王晓骊
|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
3
|
|
11
|
鲁迅作品在日本翻译与接受研究综述 |
熊辉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1
|
|
12
|
萧红《呼兰河传》研究述评——从文学批评与接受的角度分析 |
朱念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3
|
三毛作品魅力谈——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解读三毛及其作品 |
郭艳
|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4
|
宋代的文学接受与文学再生产理论——以“夺胎换骨”说为考察中心 |
李鹏飞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1
|
|
15
|
《西京杂记》:王昭君文化形象的初步生成 |
郭勇
张莹莹
|
《三峡论坛》
|
2010 |
2
|
|
16
|
西方文学接受观念的五种类型 |
陈长利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1
|
|
17
|
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 |
胡大雷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8
|
文学接受中的二度创造 |
张智虎
|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9
|
特殊时期的文学翻译与接受——《一个女兵的自传》在20世纪40年代英美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许敏
耿强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
2022 |
1
|
|
20
|
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与演化 |
王福栋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