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 被引量:58
1
作者 严绍璗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0年第3期1-14,共14页
文学的发生学是关于“文学”生成的理论,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范畴,它更加关注的是文学内在运行的机制,从而阐明每一种文学文本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内在逻辑。本文以文学的发生学为基点,详细地讨论了构成文学的发... 文学的发生学是关于“文学”生成的理论,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范畴,它更加关注的是文学内在运行的机制,从而阐明每一种文学文本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内在逻辑。本文以文学的发生学为基点,详细地讨论了构成文学的发生学的“文化语境”的三个层面,并指出文本的“变异”机制是文学的发生学的重要内容,而“文明社会”中的文学文本中的大多数都是“变异体”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比较文学 文学样式 文化语境 发生学 独特 文明社会 三个层面 构成 变异
全文增补中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肖家燕 庞继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193-200,共8页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素是人名隐喻赖以生成的环境因素,也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文化语境一样,制约着人名的文学解读与翻译。文化和文学语境交织存在,有时会发生冲突。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为霍译本的人名意译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并赋予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评价以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境 人名隐喻 英译 《红楼梦》
下载PDF
文学语境与成语翻译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传彪 黄荣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4,共5页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它是以再现作品的...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它是以再现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为指归的,成语翻译也同样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成语翻译 文学语境
下载PDF
文学意境与景观空间的耦合研究——以重庆古代“八景”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杜春兰 王婧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6期101-106,共6页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世界观。本文以重庆古代"八景"为例,阐述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的耦合关联,认为文学意境通过审美心理作用于景观空间,而空间通过行为引导带动文学意境。最后,总结重庆"八景"特征,力求给未来山水城市的诗意性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八景” 文学意境 景观空间
下载PDF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被引量:8
5
作者 姜秋霞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6-58,共3页
本文着重对比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翻译转换中词义层面的不同选择及不同的语境参照体系,论述了语境概念中显性语境与隐形语境及其辩证关系,初步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 词典翻译 文学翻译 转换 显性语境 隐形语境
下载PDF
文学语境的维度构建及其理论融通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杰 《江汉学术》 2024年第4期96-106,共11页
“语境诗学”的理论构建与多媒介时代的文艺现实相契合,也与21世纪文艺理论的学术趋势相一致。“文学语境”的概念界定为维度构建规定了基本内涵,即其关系性、意义性和场域性。中西方文论中语境观念的迭代形成了文学语境的四个内在维度... “语境诗学”的理论构建与多媒介时代的文艺现实相契合,也与21世纪文艺理论的学术趋势相一致。“文学语境”的概念界定为维度构建规定了基本内涵,即其关系性、意义性和场域性。中西方文论中语境观念的迭代形成了文学语境的四个内在维度:“文内语境”强调文学作品内部结构的有机性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语境域;“情境语境”关注的是文学意义发生的“现场性”语境维度;“世界语境”指与文学作品价值相关的非语言性语境维度;“间性语境”则是在不同语境维度间形成的“组成性”“变化性”和“关系性”的关联语境。语境维度之间并非“关节式”的“衔接”关系,而是“流水式”的“相通”关系。这种关系在强调整体性、生命性和直觉性的中国古典诗学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本体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境 文内语境 间性语境 情境语境 世界语境 文气说
下载PDF
新媒介文学景观与文学的物质性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才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新媒介文学以文字、影像、网络语言为媒介,突破以文字为本的传统文学形式,形成文字、声音和图像相互关联的文学形态,其逻辑起点是以媒介为基点来认识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和表意符号。文学具有物质性,媒介的物质基础决定语言的符号系统,... 新媒介文学以文字、影像、网络语言为媒介,突破以文字为本的传统文学形式,形成文字、声音和图像相互关联的文学形态,其逻辑起点是以媒介为基点来认识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和表意符号。文学具有物质性,媒介的物质基础决定语言的符号系统,以及文学创作和接受的社会情境。超文本、遍历文学、数字文学、电子文学是新媒介文学的诸种理论表述,新媒介文学形成了印刷文本、影像文本和网络文本交叉融合的复合文本形态。数字文学情境出现了三种明显的倾向,其一为商业化、产业化,其二为社交化、社群化,其三为文学的审美特性从语言文字向画面影像层面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文学 物质性 文本形态 文学情境
下载PDF
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策略 被引量:5
8
作者 戴志霍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文学名著在我国被反复重译,每个时期的译本透露当时的语言、出版、文学风尚、读者要求和总的社会文化情况。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译者并非处在一种理想化情形下,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翻译。... 文学名著在我国被反复重译,每个时期的译本透露当时的语言、出版、文学风尚、读者要求和总的社会文化情况。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译者并非处在一种理想化情形下,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翻译。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翻译界一般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通过对比研究分别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可以揭示译者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主要倾向于哪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及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否最终会占上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化语境 翻译策略
下载PDF
空间的逻辑——文学语境空间层域的内部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4,共9页
作为语言学的语境被分为三层: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文学作为艺术的语言也相应地可以分为文学作品语境、文学情景语境与文学文化语境。文学作品语境层是文学语境的核心;文学文化语境层是另外两层语境的最终依靠;文学情... 作为语言学的语境被分为三层: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文学作为艺术的语言也相应地可以分为文学作品语境、文学情景语境与文学文化语境。文学作品语境层是文学语境的核心;文学文化语境层是另外两层语境的最终依靠;文学情景语境作为中间层域衔接内外两个语境层。文学情景语境层之中的文学媒介语境、文学话语情态语境和文学功能语境都承担着文学作品语境与文学文化语境之间的衔接功能。文学情景语境的这三个维度并非截然分离而存在,它们之间又互相关联,互为语境而存在,甚至互相内嵌于对方。这三个维度互相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整个文学语境成为一个有机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境 层域结构 衔接功能 语境核心
下载PDF
论文学活动的文学语境与历史语境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慧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7-101,共5页
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文学语境常常被等同于历史语境。从实践主体与现实环境的构成关系看,文学语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文学活动提供条件与可能性,同时发生制约作用的相对独立的具体场所,它与历史语境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关键词 文学活动 文学语境 主体 历史语境
下载PDF
文学语境的实践表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杰 《阅江学刊》 2014年第3期134-141,共8页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对文学语境的具体实践。文学语境的此种具体实践所趋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正耦合了康德对艺术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境 语境实践 文学活动 文学话语 文学审美
下载PDF
论纸窗题诗的物质性背景与文学情境
12
作者 李成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101,共12页
纸窗题诗是中国古代一个颇具华夏文化特色的诗歌题写传统。题诗于窗,其与题壁、壁帖近似的物质性背景,包括纸窗的题写即时性、观看便利性以及窗纸的可移动性;所独具的物质性背景则包括纸窗的光影特性、纸窗是沟通窗内与窗外的连接点等... 纸窗题诗是中国古代一个颇具华夏文化特色的诗歌题写传统。题诗于窗,其与题壁、壁帖近似的物质性背景,包括纸窗的题写即时性、观看便利性以及窗纸的可移动性;所独具的物质性背景则包括纸窗的光影特性、纸窗是沟通窗内与窗外的连接点等等。尤其重要的是,单扇窗的有限空间和多扇窗的叠加空间有机统一,单扇窗窗纸的尺幅限制了题窗诗的篇幅以短句、绝句为主,而多扇窗的叠加空间则催生了组诗的出现。回归古人“题诗于窗”的文学现场,可发现题窗诗的文学情境一方面表现在“偶然欲书”式的率性而为,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刻意为之”的经典化制作--或访人不遇而留题,或赋予题窗诗某种箴铭、教化之功能。从唐代开始,“题诗于窗”情境便在俗文学如小说、戏曲中迁移,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书写格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诗于窗” 纸窗 物质性 文学情境
下载PDF
井上靖“西域创作”的文学发生学考察
13
作者 牟学苑 孟博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8-14,共7页
本文试从文学发生学的视角对井上靖“西域创作”的文化语境进行解析,探讨其发生缘起。从文化语境的文化氛围层面来看,日本战后出版界对于大众文学的需求,文学求新求变的内生动力以及当时日本读者的阅读期待都为“西域创作”的发生提供... 本文试从文学发生学的视角对井上靖“西域创作”的文化语境进行解析,探讨其发生缘起。从文化语境的文化氛围层面来看,日本战后出版界对于大众文学的需求,文学求新求变的内生动力以及当时日本读者的阅读期待都为“西域创作”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而从创作者的认知形态的意义上来看,井上靖特殊的经历和对于西域相关文学作品、学术成果的接受是其“西域创作”发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上靖 西域创作 文学发生学 文化语境
下载PDF
思想史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阐释——问题、路径与窗口 被引量:4
14
作者 葛桂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61,共7页
将文学经典置于思想史的场域中考察,或利用思想史的角度理解文学经典,不同于运用单一理论方法讨论文学文本的阐释策略。思想史语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1)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如何凸显在我们现在的精神生活中;2)我们思考这些价值观念的基... 将文学经典置于思想史的场域中考察,或利用思想史的角度理解文学经典,不同于运用单一理论方法讨论文学文本的阐释策略。思想史语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1)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如何凸显在我们现在的精神生活中;2)我们思考这些价值观念的基本方式;3)反思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文学经典所作出的一系列选择。从思想史视野切入文学经典阐释,便于:1)揭示经典产生及传播过程中的精神价值,2)反思文学史上某些作品的"被经典化"问题及其意识形态功能,3)对照现有文学经典史,找寻文学思想史上的失踪者,4)感知文学交流进程中那些思想史文本的独到价值。一句话,文学文本只有在思想史语境中才能更好地确认其价值与意义。拓展经典阐释的学术思想空间,以思想史语境式的解读与分析,得出有益于当下社会及人生的启示价值,才能称得上是有生命力的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阐释思路 思想史语境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语境的功能及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芦文辉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9-61,共3页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涉及到多种文化元素,若要准确翻译文学作品,就必须全面了解文化语境。文章对语境的含义和分类以及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限制功能、解释功能、补充功能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并阐述了语境在...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涉及到多种文化元素,若要准确翻译文学作品,就必须全面了解文化语境。文章对语境的含义和分类以及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限制功能、解释功能、补充功能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并阐述了语境在与历史、习语、宗教相关翻译中的作用,希望以此全面探究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语境 功能及作用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的李华生平考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思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57,共6页
李华为有唐一代文宗,曾受到广泛的尊崇。李华《吊古战场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华的《含元殿赋》长达三千余言,为唐代第一大赋。李华善于诗歌创作,并有独具特色的历史观。李华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大家。通过比较《唐书》和《... 李华为有唐一代文宗,曾受到广泛的尊崇。李华《吊古战场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华的《含元殿赋》长达三千余言,为唐代第一大赋。李华善于诗歌创作,并有独具特色的历史观。李华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大家。通过比较《唐书》和《新唐书》中的李华传,我们可以确认李华为唐代重要文人的历史地位。李华所处的时代之特殊性,对其人格产生了扭曲和影响。为李华编撰简明年谱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它有助于将李华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时空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学 文章学家 历史语境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原作之死:《金瓶梅》英译的去经典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齐林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9-48,共10页
《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与贡献在中西学界均得到公认,但因涉性描写屡遭禁毁,在普通读者眼中沦为色情文学的代名词。这种去经典化的现象在其英译过程中也有体现。文章通过考察20世纪英美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其文学审查制度,对该书的... 《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与贡献在中西学界均得到公认,但因涉性描写屡遭禁毁,在普通读者眼中沦为色情文学的代名词。这种去经典化的现象在其英译过程中也有体现。文章通过考察20世纪英美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其文学审查制度,对该书的英译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从英语世界的东方主义审美、翻译传统、出版生态和阅读政治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金瓶梅》在英译过程中的商品化、庸俗化和政治化现象,并对其去经典化的过程、机制和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译文诞生于目标语境并首先为目标语境服务,因此其对原作的解读和改编并不单纯以原著的经典性为准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英译 文学审查 去经典化 商品化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的文艺美学思想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00-103,共4页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波澜,显得亮丽而光彩;在鉴赏论中,“隐”是读者追寻的意义空白,“秀”是使读者惊醒、感奋的美丽诗句。从文化语境来看,“隐”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体现,“秀”是魏晋以来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文艺美学 文化语境
下载PDF
夏日漱石《我是猫》的文体特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志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7-190,共4页
文章从叙事视角和修辞手法出发,解读幽默讽刺小说《我是猫》,阐述作者与主人公"猫"的叙事视角的不断切换、辞格的巧妙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揭示作者创作中情感和意图的宣泄过程,探讨文体及文体语境的一般研究方法。
关键词 《我是猫》 文体 语境
原文传递
文学语境中的称呼语翻译研究:身份视角 被引量:3
20
作者 段燕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4-73,共10页
文章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红楼梦》《儒林外史》及其杨宪益夫妇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文学语境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在试图努力忠实原文,但在意义和口吻上... 文章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红楼梦》《儒林外史》及其杨宪益夫妇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文学语境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在试图努力忠实原文,但在意义和口吻上都一定程度地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这导致称呼语所蕴含的"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进行翻译时应在充分考虑读者认知语境的基础上,借助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学科知识,采取适当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呼语翻译 身份 《红楼梦》 《儒林外史》 文学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