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学家译注中的文化形象建构——以《离骚》的三种译注为例 |
魏家海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7
|
|
2
|
屈原与韩国诗人金时习之比较 |
吴绍釚
|
《东疆学刊》
|
2003 |
3
|
|
3
|
《离骚》两个英译本的文学特征翻译比较分析 |
彭家海
樊琳
|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
2016 |
6
|
|
4
|
《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 |
曾凡
钱宗武
|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5
|
《离骚》的分段研究综述 |
施仲贞
周建忠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0 |
5
|
|
6
|
《离骚》英译的符号美学分析 |
陈奇敏
|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1
|
|
7
|
《离骚》的主线意象及其寓意 |
董芬芬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8
|
论翻译中的符号意指移位——以霍克思英译《离骚》为例 |
陈奇敏
|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
2024 |
0 |
|
9
|
处境、心态与话语特色——再论《离骚》的创作时间 |
唐旭东
|
《云梦学刊》
|
2024 |
0 |
|
10
|
从《离骚》英译看杨宪益早期翻译伦理观 |
胡琴
刘孔喜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7 |
4
|
|
11
|
《离骚》“朝……夕……”句式与文本逻辑探源 |
张靖林
程莎钦
|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2
|
“女媭”考辨 |
甄桢
|
《云梦学刊》
|
2024 |
0 |
|
13
|
论《离骚》对西汉文人创作之影响 |
张艺馨
|
《鹿城学刊》
|
2024 |
0 |
|
14
|
《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及其与楚文化的关系 |
方崇婧
徐柏青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4
|
|
15
|
《离骚》“三后”即新蔡简“三楚先”说——兼论穴熊不属于“三楚先” |
宋华强
|
《云梦学刊》
|
2006 |
4
|
|
16
|
回忆与想象:论《离骚》的时间意识 |
施仲贞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3
|
|
17
|
试论两汉时期围绕屈原及《离骚》产生的序体文学作品 |
崔瑞萍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8
|
《离骚》结构述评及新论 |
刘聚晗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3
|
|
19
|
《离骚》中“美人”之新论 |
施仲贞
周建忠
|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20
|
《离骚》与屈原之集——以《楚辞》成书研究为中心 |
程海翔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