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丁美洲文学翻译与中国当代文学 被引量:6
1
作者 滕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94,共9页
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考察中国大陆在1949-1999年间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翻译与接受,关注这一过程中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揭示翻译与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误读与错位、改写与挪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当代中国的... 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考察中国大陆在1949-1999年间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翻译与接受,关注这一过程中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揭示翻译与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误读与错位、改写与挪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当代中国的文学与历史。同时,本文试图将对拉美文学汉译历史的考察同思考中国的自我想像与世界视野的变迁联系在一起,从而切入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的理论问题,力图避免将翻译与政治、文学与政治相对立的研究思路;相反,论文着意再现的正是翻译与政治之间联结的复杂性,并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恢复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美文学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原文传递
我们需要的大陆(上)
2
作者 张炜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中国近30年来的文学,是一步步走向开放的过程,是与拉美、美国、苏俄、欧洲等文学大陆展开深度交流的过程。作为亲历这一阶段的读者和作家,作者生动回顾了上述各个文学大陆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阅读和创作发生的深刻作用,精细辨... 中国近30年来的文学,是一步步走向开放的过程,是与拉美、美国、苏俄、欧洲等文学大陆展开深度交流的过程。作为亲历这一阶段的读者和作家,作者生动回顾了上述各个文学大陆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阅读和创作发生的深刻作用,精细辨析了在特定语境下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吸引与碰撞、契合与误读、抗拒与回归等微妙反映,由此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拉美文学 美国文学 苏俄文学 欧洲文学
原文传递
选择与阐释:巴尔加斯·略萨在中国的译介 被引量:2
3
作者 侯健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106,共5页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我国的译介开始于1979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拉美文学译介的全过程,对中国作家和读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文以略萨在我国译介的高潮—低谷—新高潮的三个时期为基础,从对...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我国的译介开始于1979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拉美文学译介的全过程,对中国作家和读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文以略萨在我国译介的高潮—低谷—新高潮的三个时期为基础,从对略萨译介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选择、译介中内外因素与选择者的合力与斥力、译界对略萨作品阐释的演进三个方面出发,探析略萨作品在我国的译介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拉美文学 译介 译者
原文传递
拉丁美洲文学的左翼底色--从加莱亚诺谈起
4
作者 李昭明 王卓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1期103-107,共5页
从世界范围内看“左翼文学”,有两大绕不过的地区,其一是中国,另一处则是拉丁美洲。而较之中国左翼文学,拉丁美洲左翼文学有着更为明显的复杂生成基础。拉丁美洲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史、三百余年的被殖民历史交相辉映,使拉丁美洲文... 从世界范围内看“左翼文学”,有两大绕不过的地区,其一是中国,另一处则是拉丁美洲。而较之中国左翼文学,拉丁美洲左翼文学有着更为明显的复杂生成基础。拉丁美洲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史、三百余年的被殖民历史交相辉映,使拉丁美洲文学有了不一样的左翼底色。从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入手,通过整理历史与文学的显性和隐性关系,进而梳理拉丁美洲左翼文学的生成脉络,并在这个基础上审视当今的拉美左翼文学发展现状,重新评判作为研究方向的“拉丁美洲左翼文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文学 左翼文学 加莱亚诺 左翼文学史
下载PDF
论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向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0-46,共7页
宗主国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文化,欧洲文化、土著的印第安文化、黑人带入的黑非洲文化,这四种文化融合成一种崭新的拉美文化,它本质上不是一种国家文化或民族文化,而是一种区域文化,拉美文学也是由若干民族、若干国家构成的、无国界的区域... 宗主国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文化,欧洲文化、土著的印第安文化、黑人带入的黑非洲文化,这四种文化融合成一种崭新的拉美文化,它本质上不是一种国家文化或民族文化,而是一种区域文化,拉美文学也是由若干民族、若干国家构成的、无国界的区域文学。外来化与本土化、后进性与突进性的长时期的矛盾运动,是拉美文学区域形成的基本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文学 区域文学 区域性特征
下载PDF
论波拉尼奥小说的纳粹德国书写
6
作者 张伟劼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97,共7页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在《美洲纳粹文学》《遥远的星辰》《2666》等多部小说中以纳粹德国为题材。在这些小说中,作者或是虚构具有法西斯美学偏好、认同纳粹种族主义思想的拉美作家和艺术家,或是重写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惨案,...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在《美洲纳粹文学》《遥远的星辰》《2666》等多部小说中以纳粹德国为题材。在这些小说中,作者或是虚构具有法西斯美学偏好、认同纳粹种族主义思想的拉美作家和艺术家,或是重写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惨案,对拉美军人独裁政权犯下的罪行、拉美社会潜在的种族主义思想和某些拉美国家政府包庇纳粹战犯的事实进行揭露和批判,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书写拉丁美洲现实、展现人性之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贝托·波拉尼奥 纳粹德国 拉美文学
原文传递
普伊格及其作品《蜘蛛女之吻》国内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心乐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6年第4期33-37,共5页
曼努埃尔·普伊格在当代拉美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后POP派"的领袖人物,他与"后博尔赫斯派"分庭抗礼,却未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重申普伊格的地位并概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拓展拉美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曼努埃尔·普伊格 《蜘蛛女之吻》 拉美文学
下载PDF
《爱之痛》的解析——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小说
8
作者 张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4-79,共6页
本文以新历史小说为视角对《爱之痛》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研究,认为《爱之痛》以多维的视角,揭示了被官方历史所称颂的墨西哥1910年革命的负面影响,质疑了革命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官方历史的真实性及唯一性,从而解构了这场神圣的革命。这... 本文以新历史小说为视角对《爱之痛》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研究,认为《爱之痛》以多维的视角,揭示了被官方历史所称颂的墨西哥1910年革命的负面影响,质疑了革命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官方历史的真实性及唯一性,从而解构了这场神圣的革命。这样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像互文、戏仿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历史作品具有后现代文学的特质,可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小说,即"新历史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斯特尔塔 《爱之痛》 新历史小说 拉丁美洲文学
下载PDF
巴尔加斯·略萨:一只啄食腐肉的“兀鹫”
9
作者 陈春生 张意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24-28,共5页
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人们重新聚焦拉美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略萨以文学介入生活、介入政治,具有小说家与政治家的双重文化身份。他如一只啄食社会腐肉的兀鹫,用文学对抗社会黑暗、腐朽的独裁政治。在对拉美社... 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人们重新聚焦拉美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略萨以文学介入生活、介入政治,具有小说家与政治家的双重文化身份。他如一只啄食社会腐肉的兀鹫,用文学对抗社会黑暗、腐朽的独裁政治。在对拉美社会权力结构精细的描绘中,他以虚构小说的方式将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对举连通;从而在立体的艺术世界中,扫荡着现实社会生活的荒谬,呼唤人类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略萨 拉美文学 政治美学 结构现实主义
下载PDF
现代智利小说的崛起
10
作者 田申 林永伟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9期100-102,共3页
智利小说在现代尤其是二十世纪涌现出很多在拉美和欧洲享有较高声誉的卓越的作家作品,然而因为智利诗歌比小说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两位诗人曾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小说总是掩映在诗歌的光辉之下。揭开智利文学的面纱,将智利小说作为... 智利小说在现代尤其是二十世纪涌现出很多在拉美和欧洲享有较高声誉的卓越的作家作品,然而因为智利诗歌比小说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两位诗人曾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小说总是掩映在诗歌的光辉之下。揭开智利文学的面纱,将智利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作家为纲,对其所属流派、写作手法、主要作品和中国对其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通过梳理智利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家作品及中国对这些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旨在充实我国的国别文学研究,将千里之外的智利小说系统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小说 智利作家 拉美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下载PDF
全球化?本土化?——20世纪拉美文学的二重选择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众议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0,共6页
2 0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的任何一次骚动几乎都伴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 ,只不过时易世移 ,话语略有不同罢了。本文从 2 0年代的“宇宙主义”与“土著主义”之争谈起 ,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为中心 ,探讨了拉美作家对... 2 0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的任何一次骚动几乎都伴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 ,只不过时易世移 ,话语略有不同罢了。本文从 2 0年代的“宇宙主义”与“土著主义”之争谈起 ,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为中心 ,探讨了拉美作家对“全球化”的理解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不同的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化 拉美文学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
下载PDF
谁是赫苏斯?——博尔赫斯《讨论集》的翻译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77-80,共4页
《讨论集》是博尔赫斯出版于1932年的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目前大陆地区的唯一译本收于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卷。本文就该译本的错误进行探讨,主要有:因对语言理解有误造成的单词和句子的翻译错误;文化背景... 《讨论集》是博尔赫斯出版于1932年的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目前大陆地区的唯一译本收于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卷。本文就该译本的错误进行探讨,主要有:因对语言理解有误造成的单词和句子的翻译错误;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以及对主题生疏而导致误译;以及忽略语境所产生的生硬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赫斯 高乔诗歌 翻译 拉美文学
下载PDF
论科塔萨尔《指南手册》中跨体写作的异质性张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博炜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76-83,共8页
在科塔萨尔短篇小说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的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中,作家运用"跨体写作"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主题迥异的生活指南。这些生活指南表面上是实用类文体,实际上却一方面通过融合指涉性语言与诗性语言冲击了... 在科塔萨尔短篇小说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的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中,作家运用"跨体写作"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主题迥异的生活指南。这些生活指南表面上是实用类文体,实际上却一方面通过融合指涉性语言与诗性语言冲击了指南文体的单义性,另一方面又以描述无功利对象的方式消解了指南文体的实用性,最终建构了一种极具异质性张力的实验性文本。同时,作家的这一创作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其写作目的是希望通过陌生化的创作手法,重新唤回读者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引发人们对于机械化现代生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美文学 科塔萨尔 文体实验 跨体写作 张力
下载PDF
试论拉美文学与孤独意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辉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22-24,共3页
孤独是拉美文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这孤独有什么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拉美作家怎样解读孤独。又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孤独,使得拉美文学以锐不可当之势跃居世界文坛的前沿?有必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挖掘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源,探讨拉美文学... 孤独是拉美文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这孤独有什么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拉美作家怎样解读孤独。又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孤独,使得拉美文学以锐不可当之势跃居世界文坛的前沿?有必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挖掘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源,探讨拉美文学与孤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意识 拉美文学 封闭落后 表现形式
下载PDF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15
作者 莫娅妮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17年第1期18-29,共12页
上世纪60、70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文学的构成和走向,而在这一时期出现在世界读者和批评家眼前的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了拉丁美洲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在普通读者之间,甚至某些批评家对于何谓魔幻现... 上世纪60、70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文学的构成和走向,而在这一时期出现在世界读者和批评家眼前的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了拉丁美洲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在普通读者之间,甚至某些批评家对于何谓魔幻现实主义,却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错判。本文从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溯源入手,探讨这一文学手法的基本艺术特征,介绍其代表作家、作品及其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文学 文学爆炸 魔幻现实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