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考略 被引量:8
1
作者 汤开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123-131,共9页
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是伴随着天主教的在华传播而来 ,本文借助于大量的中西文材料 ,探讨了天主教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史实。西方传教士直接将海外的宗教艺术品带入中国是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的重要方法 ;而在中国内地刊刻和复制天主教... 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是伴随着天主教的在华传播而来 ,本文借助于大量的中西文材料 ,探讨了天主教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史实。西方传教士直接将海外的宗教艺术品带入中国是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的重要方法 ;而在中国内地刊刻和复制天主教艺术品 ,则是西洋美术在中国内地更为普遍的传播方法。同时 ,在天主教美术作品广泛传播的同时 ,西洋美术理论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艺术 时代 清代 西方艺术 传教士 艺术传播
下载PDF
唐宋词集“副文本”及其传播指向——以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水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6-53,共8页
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理解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唐宋词集副文本大致包括:封面、标题、牌记、序跋、题词、目录、正文、注释、插图、评语、附录等,这些副文本所包蕴的内涵各... 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理解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唐宋词集副文本大致包括:封面、标题、牌记、序跋、题词、目录、正文、注释、插图、评语、附录等,这些副文本所包蕴的内涵各不相同,在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有所差别,因此,其传播指向也有区别,能从不同角度起到扩大正文本的传播效果、拓展正文意义空间的直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副文本 明末清初 文学传播 意义解释
下载PDF
明末清初“金陵胜景图”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吕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8,共12页
明末清初,以"金陵胜景图"为主的实景山水成为金陵画家创作最突出的题材。随着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不同画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金陵胜景图"的创作背景、目的、胜景的选择与组合、内涵、意境、甚至风格之间都存... 明末清初,以"金陵胜景图"为主的实景山水成为金陵画家创作最突出的题材。随着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不同画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金陵胜景图"的创作背景、目的、胜景的选择与组合、内涵、意境、甚至风格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可以寻找出清初遗民情结在"金陵胜景图"中的聚散与消长,及其背后蕴藏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而总结出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胜景图 明末清初 遗民情结
下载PDF
清初忠勇王黄芳度殉节部将生平与家世考
4
作者 刘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8-63,共6页
黄梧之子黄芳度袭封海澄公,于康熙十四年与部将张济、陈谦、戴鏻、黄芳名、黄翼在漳州殉节,获赠忠勇王。《圣祖实录》将“张济”“戴鏻”误作“张琼”“戴邻”,《清史稿》以讹传讹。张济、黄芳名、黄翼是客家后裔,戴鏻来自“河老”族群... 黄梧之子黄芳度袭封海澄公,于康熙十四年与部将张济、陈谦、戴鏻、黄芳名、黄翼在漳州殉节,获赠忠勇王。《圣祖实录》将“张济”“戴鏻”误作“张琼”“戴邻”,《清史稿》以讹传讹。张济、黄芳名、黄翼是客家后裔,戴鏻来自“河老”族群。张济是黄梧侄婿,与晚明名宦张一栋同族;戴鏻出身明代军籍科举世家,其父戴玑是洪承畴旧部;黄芳名是黄梧长兄黄桓子、黄芳度堂兄;黄翼是黄梧族侄,随黄梧投清,屡立战功,其子黄廷金有父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芳度 黄梧 海澄公 名将 明末清初
下载PDF
方以智对晚明清初学风的批判:以《易余》为中心
5
作者 高海波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76-84,182,共10页
晚明至清初,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风俗夷陵、道德堕落的现象。与此相伴,儒佛二教都出现了“玄虚”之病。在阳明后学左派中,四无说大行其道,消解了阳明学的道德内涵,与禅学合流;在佛学内部,也出现了强调顿悟、不立文字、鄙弃经教的... 晚明至清初,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风俗夷陵、道德堕落的现象。与此相伴,儒佛二教都出现了“玄虚”之病。在阳明后学左派中,四无说大行其道,消解了阳明学的道德内涵,与禅学合流;在佛学内部,也出现了强调顿悟、不立文字、鄙弃经教的风潮。方以智在《易余》中对当时的世风和学风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当时的世风已经到了廉耻丧尽的地步,根本原因是由当时虚无、混沦、高妙的学风造成的。阳明学的“现成良知”说、“无善无恶”说及禅宗中过分强调顿悟而轻修学的思想即是其具体表现。儒佛两家的这种学风导致了伦理秩序的虚无、社会秩序的失范以及佛教的衰落。方以智强调“格致交践”“阳统阴阳”“善统善恶”,重视礼乐,主张好学知耻、经世致用,在体用关系上强调体用交互等思想都与其对晚明清初学风、世风的矫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清初 方以智 《易余》 学风 世风 虚无
原文传递
论明末清初武将精英参加云贵军事平叛活动及其影响
6
作者 杨承友 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7-31,共5页
明末清初,中华大地政权林立,暗流涌动,各种社会势力在进行重新洗牌和组合,这是一个呼唤英雄并且产生英雄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云贵因地处我国西南部,军事战略地位凸显,尤其成为多股势力角逐之所。武将精英以时代发展为依归,以维护国家统... 明末清初,中华大地政权林立,暗流涌动,各种社会势力在进行重新洗牌和组合,这是一个呼唤英雄并且产生英雄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云贵因地处我国西南部,军事战略地位凸显,尤其成为多股势力角逐之所。武将精英以时代发展为依归,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己任,听从朝廷召唤,积极参加云贵各种军事平叛活动,如邓子龙设计平“五开卫兵变”、刘綎勇猛征播建奇功、赵良栋平吴叛乱创头功。这些军事平叛活动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云贵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推进了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丰富了云贵武将精英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武将精英 军事平叛
下载PDF
30年来国内明末清初翻译高潮研究概况——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数据源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邵莉 李书仓 《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4-97,共4页
明末清初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30年来,学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日趋增多,对翻译高潮的动因、表现形式、翻译方法等要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史料挖掘不足、理论基础薄弱、研究相对滞后等问题。
关键词 翻译史 明末清初 翻译方法 主题词 数据库 翻译理论
下载PDF
王铎(1593-1652)与集王字碑 被引量:3
8
作者 薛龙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2,共7页
自唐高宗朝僧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成后,集王成为一时风气,影响波及北宋,后渐趋式微。明末清初金石学振起,古代集王字碑的发现、著录与评价是其内容之一。在这一学术史背景下,北方地区的一些碑志中出现集王风气的复兴。王铎就是其间... 自唐高宗朝僧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成后,集王成为一时风气,影响波及北宋,后渐趋式微。明末清初金石学振起,古代集王字碑的发现、著录与评价是其内容之一。在这一学术史背景下,北方地区的一些碑志中出现集王风气的复兴。王铎就是其间一位关键人物,除了他本人书碑常准绳于古代集王字碑之外,亦影响了身边一些友人,他甚至还为友人介绍刻工。王铎参与集王字碑的兴趣,与其《圣教序》研究者的角色、尊崇二王的书学取径以及较量前贤的心理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铎 集王字碑 明末清初 金石学 《圣教序》
下载PDF
恨无图史记贤臣:葛征奇考 被引量:2
9
作者 何永智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0-64,共5页
葛征奇是明清鼎革之际一位近乎湮没无闻的历史人物,结合地方志资料与文集、笔记等,对其生平、为官事迹等问题进行勾稽与爬梳。葛征奇追随明亡殉节的史事之所以不为官修志书所载而埋没于坊间私家史著,与明清易代之际政治环境及言论氛围... 葛征奇是明清鼎革之际一位近乎湮没无闻的历史人物,结合地方志资料与文集、笔记等,对其生平、为官事迹等问题进行勾稽与爬梳。葛征奇追随明亡殉节的史事之所以不为官修志书所载而埋没于坊间私家史著,与明清易代之际政治环境及言论氛围之严峻不无关系。葛征奇的个人悲剧是明清鼎革之际明遗民遭际的侧面反映,亦可由此窥见易代时期清廷与明遗民对易代史解读权的争夺,以及官修史志与坊间私著在历史书写间一直存在的矛盾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征奇 明清鼎革 李因 遗民
下载PDF
明末清初皖北地区的秩序变乱与重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宁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168,共9页
明代皖北地区的地方政治呈现出以官府为主导的单轨特点,表面的稳定下蕴藏着变乱的隐患。明末战乱重创了官府权威,引发了空前的社会混乱,朝廷派遣官军进驻皖北,并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建立了战时统治秩序。依靠官军的保护,皖北州县有限地... 明代皖北地区的地方政治呈现出以官府为主导的单轨特点,表面的稳定下蕴藏着变乱的隐患。明末战乱重创了官府权威,引发了空前的社会混乱,朝廷派遣官军进驻皖北,并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建立了战时统治秩序。依靠官军的保护,皖北州县有限地恢复了社会统治,但也因为供给军需、兵民冲突等问题,出现了新的社会危机。甲申之变后,弘光朝廷无法控制四镇军阀,皖北爆发兵乱,致使战时秩序崩塌、地方统治瓦解,民心士气亦由此尽丧。清军顺利占领皖北地区以后,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重建了由官府权威主导的社会统治秩序,以相似的路径终结了明末以来的乱局,获得了民心的顺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皖北 社会秩序 官军
下载PDF
“求同”与“存异”:明清之际儒学社会性格的转变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86,共14页
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是传统儒家士人的最终职志,因此他们必须时时与他们的行道对象——同处于此世的社会大众保持联系。这种联系与儒学的内在逻辑和外缘环境两方面同时相关。在不同时代,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是变动不居的,儒家与社会大众... 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是传统儒家士人的最终职志,因此他们必须时时与他们的行道对象——同处于此世的社会大众保持联系。这种联系与儒学的内在逻辑和外缘环境两方面同时相关。在不同时代,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是变动不居的,儒家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变动而表现为接纳大众或疏远大众两种倾向,即所谓"求同"和"存异"两种社会性格。明清之际,儒学的理论重心出现了从"道在人心"到"道在六经"的转移,同时又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和明清鼎革剧变的外缘环境中。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儒学的社会性格从主动地"求同"转变成为有意识地"存异",从主动地接纳大众调整为有意识地与大众保持距离。以往的研究通常将清代考据家埋首故纸、不问世事的姿态解释为政治压力的结果。这自有其依据。但是如果把考据家的不问世事理解为始终与一般大众的世界保持一种距离的话,那么他们的表现也许就不全是因为政治压力的"被动"姿态,而更是一种"主动"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儒学 道在人心 道在六经 遗民文化
下载PDF
明末清初客家、福佬移民台湾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重光 《嘉应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9,共5页
关于闽粤汉人移民台湾,福佬人比客家人早到台湾,还是晚的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仔细查找汉文文献来看,康熙末年台湾客家、福佬移民的比例已有不同。明郑时期已有大批客家人迁台,康熙四十几年以后又掀起客家人迁台的高潮。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客家 福佬 台湾地区 移民
下载PDF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佳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翻译的内容和形式上看,体现了中西文化平等且平和的交流,其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应归结为经济原因。这种翻译活动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是双向的。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对外文化交流 经济因素 翻译活动
下载PDF
晚明清初豪杰人格的渐次形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赖玉芹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3,191,共9页
孔子的"圣人"人格理想在中国古代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宋儒提出由"醇儒成圣"和由"豪杰成圣"两种途径,前者居于主流,而明代阳明学兴起后豪杰人格逐渐受到推崇,到清初豪杰人格最终形成。本文将呈现晚明清初豪... 孔子的"圣人"人格理想在中国古代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宋儒提出由"醇儒成圣"和由"豪杰成圣"两种途径,前者居于主流,而明代阳明学兴起后豪杰人格逐渐受到推崇,到清初豪杰人格最终形成。本文将呈现晚明清初豪杰人格形成的过程,分析王阳明、王畿、泰州学派、李贽、复社豪杰和清初遗民人格理想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展现儒学士人在社会剧变中勇于任道、明道济世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清初 理想人格 王阳明
原文传递
从方志、宗谱管窥明晚期至清早期龙泉窑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净贤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本文通过梳理方志、宗谱以及口碑等材料,结合窑址采集标本和博物馆藏品,并参考重要传世品,初步探讨了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龙泉窑青瓷的面貌。研究表明,明代中期以来庆元县竹口窑场逐渐成为龙泉窑的一处生产中心,并在明代晚期至清代... 本文通过梳理方志、宗谱以及口碑等材料,结合窑址采集标本和博物馆藏品,并参考重要传世品,初步探讨了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龙泉窑青瓷的面貌。研究表明,明代中期以来庆元县竹口窑场逐渐成为龙泉窑的一处生产中心,并在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这一时段生产出一类胎体厚重、釉水青透、多以折枝花卉纹装饰的青瓷器,其中的精品可能还曾进入宫廷。这一时期的竹口窑场极有可能由许氏窑户经营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 许氏宗谱 明晚期至清早期 龙泉窑 竹口窑场
原文传递
古典戏曲理论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关于明末清初《西厢记》结局三类意见的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天星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84-187,37,共5页
明末清初,关于王实甫《西厢记》的结局,在明朝中叶开始的第五本是"续作说"的基础上,曾引起较广泛的讨论。从传统美学、社会人生的角度来看,可把这场讨论中提出《西厢记》的结局意见分为三个相互混融的类型。本文认为这三个类... 明末清初,关于王实甫《西厢记》的结局,在明朝中叶开始的第五本是"续作说"的基础上,曾引起较广泛的讨论。从传统美学、社会人生的角度来看,可把这场讨论中提出《西厢记》的结局意见分为三个相互混融的类型。本文认为这三个类型属于当时戏曲"案头化"和戏曲理论由重品"曲"向重论"剧"倾向的范畴;其中包含的对团圆之趣的突破、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则反映了古典戏曲结局处理理论向近代演进的趋势,在深层上反映出中国叙事理论和创作由传奇向写实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西厢记》 结局 意见 叙事 演进
下载PDF
明末清初王朝更替时期的潮汕社会政治与民生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二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3-38,95,共6页
明末清初的潮汕社会,清王朝尽管在中心区域大体已控制局面,但具体到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由于南明小朝廷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军事首领,并未甘心臣服新的异族王朝,加上本来不少地方已有的寇盗力量,更有当地反清复明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心理。... 明末清初的潮汕社会,清王朝尽管在中心区域大体已控制局面,但具体到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由于南明小朝廷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军事首领,并未甘心臣服新的异族王朝,加上本来不少地方已有的寇盗力量,更有当地反清复明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心理。明清军事力量互相攻杀,形成拉锯混乱的局面,尤其蔓延于东南部海上,一时难以控制,这使新王朝的统治者颇为头痛,于是便有禁海乃至迁界等牺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等政治高压措施来作为对策。由此而使潮汕社会政治经济和民生遭受重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王朝更替时期 潮汕地区 社会政治 民生
下载PDF
明末清初青花山水的隐逸思想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祖京 《陶瓷研究》 2022年第3期136-138,共3页
明末清初的时间节点比较特殊,正是两个朝代相互更迭的时间段。而正是由于政局的交换,导致部分文人墨客隐世而居,隐逸思想在新的社会中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在特殊时代出现的思想也对青花山水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明末清初的青花山水进... 明末清初的时间节点比较特殊,正是两个朝代相互更迭的时间段。而正是由于政局的交换,导致部分文人墨客隐世而居,隐逸思想在新的社会中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在特殊时代出现的思想也对青花山水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明末清初的青花山水进行研究,探索其时代性质与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 山水 明末清初 隐逸
下载PDF
诗心、画艺与哲思的交汇——论明遗民徐枋题画诗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19
作者 温世亮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21-27,共7页
如果从文化角度进行观照,明遗民文学具有多元交合的特点,折射出时代的光环。徐枋以其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饮誉于明遗民之林。其实,徐枋的诗歌创作尤其是题画诗同样富有时代的特质,蕴藉着忠孝相通的情感,展示出三教会通的思想,... 如果从文化角度进行观照,明遗民文学具有多元交合的特点,折射出时代的光环。徐枋以其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饮誉于明遗民之林。其实,徐枋的诗歌创作尤其是题画诗同样富有时代的特质,蕴藉着忠孝相通的情感,展示出三教会通的思想,构建了诗画相彰的艺术,从而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其在"吴门隐逸诗人群"的突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遗民 徐枋 题画诗 文化意蕴
下载PDF
明末清初朝鲜移民金氏新达理家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4-138,共5页
明末,朝鲜人金氏新达理率其子弟归顺后金。其家族后人因多有功绩而任要职于清,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金氏家族作为朝鲜移民未遗失朝鲜人的民族记忆,他们恋慕朝鲜方物,常亲自或命人前往朝鲜致祭祖坟,并为朝鲜周旋事务。然与... 明末,朝鲜人金氏新达理率其子弟归顺后金。其家族后人因多有功绩而任要职于清,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金氏家族作为朝鲜移民未遗失朝鲜人的民族记忆,他们恋慕朝鲜方物,常亲自或命人前往朝鲜致祭祖坟,并为朝鲜周旋事务。然与朝鲜交涉中,始终效忠于清朝,对清朝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某种程度上讲,金氏家族也是跨境民族的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朝鲜移民 新达理 金氏家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