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125
1
作者 金显仕 邓景耀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5-72,共8页
通过1959~1999年间4次按季节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莱州湾渔业资源和优势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虽然季节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 通过1959~1999年间4次按季节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莱州湾渔业资源和优势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虽然季节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但鱼是鱼、黄鲫、斑鱼祭和赤鼻鱼是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自80年代以来已替代了带鱼、小黄鱼成为优势种;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也随时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样性自1959~1982年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外部的扰动特别是捕捞,在中等强度下会使鱼类多样性增加,但过高的捕捞强度又会使多样性下降。目前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简单,处于较不平衡状态,群落演替将继续,在外部扰动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具有较强恢复力的小型中上层种类资源能够很快恢复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演替 渔业资源 莱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被引量:127
2
作者 邓景耀 金显仕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6-82,共7页
莱州湾是黄渤海渔业生物的主要产卵场、栖息地和渤海多种渔业的传统渔场。不同时期按季节进行的拖网试捕调查结果表明 :莱州湾渔业生物的资源量、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95 9、1982、1992~ 1993和 1998年的平均单位网... 莱州湾是黄渤海渔业生物的主要产卵场、栖息地和渤海多种渔业的传统渔场。不同时期按季节进行的拖网试捕调查结果表明 :莱州湾渔业生物的资源量、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95 9、1982、1992~ 1993和 1998年的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 2 5 8、117、77 5和 8 5kg/h ,渔业资源呈现持续衰退的趋势。80年代以来带鱼、小黄鱼等大型底层鱼类为黄鲫、■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 ,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黄渤海连续进行的大规模的中国对虾种苗放流导致其野生群体的遗传杂合度明显下降。在分析了主要渔业资源衰退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保护栖息地环境和渔业生物多样性的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群落结构 保护 渔业生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莱州湾海水中营养盐分布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被引量:75
3
作者 孙丕喜 王波 +2 位作者 张朝晖 王宗灵 夏滨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9-335,共7页
根据2001年5月和9月2个航次莱州湾海区海水营养盐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海水中5项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评价了水质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溶解无机氮的平均浓度为9.80μmol/dm3,2个季节中溶解无机氮以NO3-N浓度为最高,平... 根据2001年5月和9月2个航次莱州湾海区海水营养盐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海水中5项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评价了水质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溶解无机氮的平均浓度为9.80μmol/dm3,2个季节中溶解无机氮以NO3-N浓度为最高,平均为7.61μmol/dm3,占总无机氮的77.65%,是莱州湾海水中的无机氮主要形式;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为0.48μmol/dm3,活性硅酸盐的平均浓度为11.31μmol/dm3。研究发现,莱州湾海水中溶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是12 a前的2.03倍和3.2倍。DIN∶P,Si∶P,Si∶DIN比值分别为69.5,34.2,1.4;因此,磷酸盐为限制因素。按照营养状态指数值,莱州湾海区湾顶近岸海域划分为富营养化区,秋季一旦水文气象等条件适宜有发生赤潮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富营养化 莱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被引量:58
4
作者 吴时国 余朝华 +1 位作者 邹东波 张海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带 莱州湾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3
5
作者 杨建强 朱永贵 +3 位作者 宋文鹏 张娟 张龙军 罗先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面对莱州湾2004年至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域的Ⅰ区和Ⅳ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差"的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较严重,生态受到中度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离标准值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其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鱼卵和仔鱼数量急剧下降。在这两个区域要严格控制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新的污染排放,密切关注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Ⅱ区和Ⅲ区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生态处于中度扰动状况。总体上,2011年和2012年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莱州湾西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结构功能指标法 被引量:47
6
作者 杨建强 崔文林 +1 位作者 张洪亮 徐子钧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63,共6页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属于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尚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来确定指标。本文采用结构功能指标评价分析方法,以莱州湾西部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因子的层次...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属于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尚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来确定指标。本文采用结构功能指标评价分析方法,以莱州湾西部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因子的层次关系和重要度,建立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莱州湾西部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总体属一般,部分海域已达较差状态。经过与实际情况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对比,说明评价结果基本是合理的,证明了所采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结构功能指标法
下载PDF
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50
7
作者 李广楼 陈碧鹃 +2 位作者 崔毅 马绍赛 唐学玺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2-299,共8页
于2002-2003年对莱州湾浮游植物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杳,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22属45种。其中硅藻20属40种,占88.9%;甲藻2属5种,占11.1%... 于2002-2003年对莱州湾浮游植物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杳,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22属45种。其中硅藻20属40种,占88.9%;甲藻2属5种,占11.1%。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0.16×10^4-20642.83×10^4ind/m^3,浮游植物数量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3年8月,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5月。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和丰寓度均较好,可以认为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变动与温度呈显著的TF相关,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单一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由见机磷含量变化范围看(0.18-0.41μmol/L),该水域无机磷为影响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浮游植物 生态特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莱州湾金城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2
8
作者 姜会超 陈海刚 +4 位作者 宋秀凯 刘宁 何健龙 程玲 王月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308-7319,共12页
于2009年和2010年3—12月在莱州湾金城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20个月份的综合调查,共记录到浮游动物75种,分属14个不同大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居多,分别鉴定出22种、20类,占种类总数的29.3%、26.7%,其... 于2009年和2010年3—12月在莱州湾金城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20个月份的综合调查,共记录到浮游动物75种,分属14个不同大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居多,分别鉴定出22种、20类,占种类总数的29.3%、26.7%,其次为水螅水母类,鉴定出11种,端足类、被囊动物、腹足类和栉水母类分别鉴定出6种、4种、4种、2种,其它枝角类、毛颚动物、等足类、糠虾类、磷虾类以及钵水母类各鉴定出1种。主要优势种为强壮箭虫(优势度Y=0.24)、中华哲水蚤(Y=0.13)、墨氏胸刺水蚤(Y=0.07)、以及洪氏纺锤水蚤(Y=0.02)。2009年与2010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比较稳定,同一季节群落结构相似度达到40%以上。浮游动物丰度分别在2009年及2010年的5月份达到最高值951.65个/m3、1348.14个/m3。种类数分别在2009年9月和2010年6月达到最高值48种、40种。多样性指数分别在2009年10月及2010年5月达到最高值2.6、2.7,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水温与浮游动物种类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7(P<0.01)。盐度与浮游动物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484(P<0.05)。透明度、化学耗氧量、pH、叶绿素及总氮总磷等环境参数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浮游动物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莱州湾海域郯庐断裂带活断层探测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志才 邓起东 +8 位作者 杜宪宋 晁洪太 吴子泉 肖兰喜 孙昭民 闵伟 凌宏 杨希海 李长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3-503,共11页
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进行了活断层探测,发现郯庐断裂带主干断裂在第四纪晚期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继承了晚第三纪以来的主要构造活动特点,仍是这一区域的主导性构造.西支KL3断裂由多条高角度正断裂组成,最新活动时代为... 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进行了活断层探测,发现郯庐断裂带主干断裂在第四纪晚期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继承了晚第三纪以来的主要构造活动特点,仍是这一区域的主导性构造.西支KL3断裂由多条高角度正断裂组成,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受到一系列错断晚更新世晚期沉积的北东或近东西向断裂的切割;东支龙口断裂由两段右阶斜列的次级断层组成,沿断裂带不但有明显的晚第四纪断错活动,而且还发育北北东向晚第四纪生长褶皱,表现出明显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活动特征.在山东陆地区也发现了与龙口断裂相对应的安丘—莒县断裂,安丘段由一系列右阶斜列的次级断层组成.从安丘向北至莱州湾凹陷,郯庐断裂带东支活断层构成了一条右旋单剪变形带,每一个次级活断层段相当于带内理论上次级压剪面,在第四纪晚期以来仍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活断层探测 郯庐断裂带 莱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和桑沟湾养殖海区主要营养盐的周年变动及限制因子 被引量:42
10
作者 刘慧 方建光 +2 位作者 董双林 王立超 连岩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7-234,共8页
于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在2个典型养殖海湾——莱州湾和桑沟湾,对其海水中主要营养盐进行了周年监测。结果显示,在莱州湾,总无机氮(TIN)浓度春季最低,冬季最高;活性磷酸盐(PO_4^(3-)-P)浓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活性硅酸盐(SiO_3^(2-)-Si... 于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在2个典型养殖海湾——莱州湾和桑沟湾,对其海水中主要营养盐进行了周年监测。结果显示,在莱州湾,总无机氮(TIN)浓度春季最低,冬季最高;活性磷酸盐(PO_4^(3-)-P)浓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活性硅酸盐(SiO_3^(2-)-Si)浓度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最低;N与P的浓度比[C(N)/C(P)]变化范围为1.145~128.61,年平均值为21.066±22.712。Si与N的浓度比[C(Si)/C(N)]的变化范围为0.000~0.922,年平均值为0.241±0.280。说明Si有可能是该湾主要的限制性元素。在莱州湾,总无机氮(TIN)浓度春季最低,夏季最高;活性磷酸盐(PO_4^(3-)-P)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活性硅酸盐(SiO_3^(2-)-Si)浓度夏季最高,最低值出现在春季和秋季;C(N)/C(P)的变化范围为1.482~149.935,年平均值为18.080±28.854;除夏、秋季部分月份外,N限制的可能性较大。C(Si)/C(N)的变化范围为0.000~2.840,年平均值为0.387±0.609,但大部分时间为0.5以下,表明Si也可能是桑沟湾的主要限制性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桑沟湾 营养盐 限制因子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的富营养化及其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单志欣 郑振虎 +3 位作者 邢红艳 刘晓静 刘晓波 刘义豪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1-46,共6页
通过对多年监测资料的总结、阐述了渤海莱州湾无机氮逐年上升的变化规律及无机氮各组成成分在海域水质环境评价中的指标作用,说明了莱州湾富营养化的程度、范围、形成原因、主要污染源及其对渔业的危害。提出了从渔业自身着手开展生态... 通过对多年监测资料的总结、阐述了渤海莱州湾无机氮逐年上升的变化规律及无机氮各组成成分在海域水质环境评价中的指标作用,说明了莱州湾富营养化的程度、范围、形成原因、主要污染源及其对渔业的危害。提出了从渔业自身着手开展生态治理工程,调整生态结构,是改善渔业环境、恢复水产资源重要途径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富营养化 治理对策 渤海
下载PDF
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环境影响 被引量:45
12
作者 胡宁静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季花 黄朋 杨刚 刘焱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72,共10页
测定了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分数,探讨了它们的分布特征、来源及污染程度,平均值分别为Cu13.3 mg/kg,Zn 59.4 mg/kg,Pb 20.2 mg/kg,Cd 0.081 mg/kg,Cr 57.1 mg/kg,Ni 19.4 mg/kg,As 13.1 mg/kg和Hg 0.053 mg/kg。空间分布上,Cu,... 测定了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分数,探讨了它们的分布特征、来源及污染程度,平均值分别为Cu13.3 mg/kg,Zn 59.4 mg/kg,Pb 20.2 mg/kg,Cd 0.081 mg/kg,Cr 57.1 mg/kg,Ni 19.4 mg/kg,As 13.1 mg/kg和Hg 0.053 mg/kg。空间分布上,Cu,Zn,Pb,Cd,Ni,Cr和Hg东西方向由岸向湾中心质量分数呈递减趋势,北部海域重金属质量分数普遍大于南部海域。富集因子结果表明,Cu,Zn,Cd,Cr和Ni无明显富集,主要来自岩石的自然风化;As和Pb中度富集,既有自然源的贡献,也受到了人为活动的影响;Hg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风险分析显示,全部站位的As及近半站位的Ni质量分数位于效应浓度低值(ERL)与效应浓度中值(ERM)之间,只是偶尔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全部站位的Cu,Zn,Pb,Cd,Hg和Cr(除L10质量分数在ERL与ERM之间)均低于ERL,几乎不会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黄河口外和西北缘近岸海域沉积物的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环境评价 莱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悬浮泥沙分布形态及其与底质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6
13
作者 江文胜 王厚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3,共7页
根据卫星遥感图像和历史观测资料分析 ,莱州湾的高悬浮物浓度区基本在以黄河口为中心的北侧海域 ,而湾顶往往浓度低。 2 0 0 2年 8月针对莱州湾的底质类型、悬浮物粒径分布以及海流、盐度的航次调查资料显示 ,莱州湾的底质类型决定着其... 根据卫星遥感图像和历史观测资料分析 ,莱州湾的高悬浮物浓度区基本在以黄河口为中心的北侧海域 ,而湾顶往往浓度低。 2 0 0 2年 8月针对莱州湾的底质类型、悬浮物粒径分布以及海流、盐度的航次调查资料显示 ,莱州湾的底质类型决定着其悬浮物的分布形态。距黄河口较近的区域底质粒级分布呈明显的双峰结构 ,即一个较粗的峰值和一个较细的峰值 ,而较细的峰值与水体中悬浮颗粒的粒径相近 ;距河口较远站位的底质分布则呈现单峰结构 ,并且底质的粒径较粗。因此 ,在一般潮流作用下 ,河口附近底部沉积物容易形成再悬浮 ,水体中悬浮物浓度较高 ;而距河口较远的区域底部沉积物再悬浮相对困难 ,水体中悬浮物浓度较低。本研究结果对莱州湾悬浮泥沙分布形态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黄河口 悬浮物 再悬浮 粒径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南岸潍河-弥河三角洲:沉积序列和沉积格架 被引量:44
14
作者 薛春汀 丁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2-676,共5页
潍河-弥河三角洲是一个由多条河流共同塑造的三角洲。前三角洲黏土质粉砂是各河流共同贡献的结果;每条河口之外形成各自的三角洲前缘,主要由极细砂组成;河口间湾沉积物是两条相邻河流共同塑造的,主要为黏土质粉砂。由于河口位置的... 潍河-弥河三角洲是一个由多条河流共同塑造的三角洲。前三角洲黏土质粉砂是各河流共同贡献的结果;每条河口之外形成各自的三角洲前缘,主要由极细砂组成;河口间湾沉积物是两条相邻河流共同塑造的,主要为黏土质粉砂。由于河口位置的侧向摆动,三角洲前缘极细砂和河口问湾黏土质粉砂会交替出现。7000aB.P.以来向海进积20~55km,在海岸附近三角州沉积物厚度超过2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潍河-弥河三角洲 沉积序列 沉积格架
下载PDF
莱州湾海域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38
15
作者 谭培功 赵仕兰 +1 位作者 曾宪杰 李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9-446,共8页
以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莱州湾海域水体中22种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为N.D.~32.7ng/L。底层水中的浓度范围为N.D.~11.7ng/L。在该海域... 以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莱州湾海域水体中22种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为N.D.~32.7ng/L。底层水中的浓度范围为N.D.~11.7ng/L。在该海域水体中共检出有机氯农药3种,阻666是水体中主要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物。多氯联苯类在底层水样中检出2种,总浓度范围在4.5~27.7ng/L之间。该海域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是近岸高,离岸低,由近岸向湾外延伸方向依次递减。并对莱州湾表层水中总有机氯农药与海水盐度、氯度、溶解氧和pH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得出总有机氯农药与盐度、氯度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59。方法测定5种有机氯农药化合物的空白加标回收率为97.3%~126.0%,相对标准偏差为2.8%~8.6%;测定5种多氯联苯类化合物的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8.6%~151.8%,相对标准偏差为6.7%~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法 莱州湾 有机氯农药 多氯联苯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莱州湾泥螺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基于AHP的YAAHP软件实现 被引量:41
16
作者 吴文广 张继红 +1 位作者 魏龑伟 方建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01-1610,共10页
以莱州湾西岸外来物种泥螺为例,运用YAAHP软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生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以泥螺完整的生物入侵过程为依据,针对各阶段的关键特性,综合考虑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生活史特征、人为干扰影响因素、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状... 以莱州湾西岸外来物种泥螺为例,运用YAAHP软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生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以泥螺完整的生物入侵过程为依据,针对各阶段的关键特性,综合考虑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生活史特征、人为干扰影响因素、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状况等方面来选取评估指标,设计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设定了"可以引种"、"引种具有一定风险"和"禁止引种"3个风险分级标准,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框架。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专家评分以及必要的调查实验等方法,对风险评估层次结构模型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软件分析的结果显示,"具有一定风险"的权重值最高,为0.507 6,其次为"可以引种",权重值为0.352 2,而"禁止引种"的权重值仅为0.140 2,因此,得出的最终方案为引种具有一定的风险。本研究对占权重值较高的传入风险、定殖风险和扩散风险3项指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指标的权重只影响评估结果的"具有一定风险"和"可以引种"的排列顺序,而不会影响"禁止引种"。因此建议,切勿盲目扩大泥螺的养殖规模,引入之后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生态安全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莱州湾
下载PDF
秋季莱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周红 华尔 张志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0-87,共8页
2006年11月在莱州湾及邻近海域的2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调查。运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邻近海域与渤海中部为2个不同的群落,这2个群落在各类群的... 2006年11月在莱州湾及邻近海域的2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调查。运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邻近海域与渤海中部为2个不同的群落,这2个群落在各类群的丰度、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上有所不同:渤海中部群落以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Ringicula) doliaris)、豆形凯利蛤(Kellia porculu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和塞切尔泥钩虾(Eriopisella sechellensis)为优势种类,而湾内群落则以小亮樱蛤(Nitidotellina minuta)、杯尾水虱(Cythura sp.)、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sinense)和不倒翁虫为代表。莱州湾西部黄河口外的3个站位构成了不同于湾内其它站位的亚群落,该群落主要以日本强鳞虫(Sthenolepis japonica)、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理蛤(Theora lata)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为代表。群落结构的这种差异主要与水深、底盐、底温和底氧的变化有关,同时也受到沉积物Chla含量和异质性系数等沉积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海域的水层环境条件主要与水深和离岸的远近有关,而沉积环境条件特别是粒度组成主要受到黄河的影响,自西向东颗粒由细变粗,异质性增加,粉砂-黏土含量下降。沉积环境梯度的变化及其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莱州湾较渤海中部更加明显。与19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莱州湾及渤海中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总的来说是朝向更小型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比例增加,而体型较大的棘皮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减少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莱州湾 渤海
下载PDF
莱州湾及潍河口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被引量:36
18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1 位作者 柴心玉 钱树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90,共10页
于 1 998年 6月黄河断流期在潍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等专业综合外业调查 .对此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脱镁色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叶绿素a浓度介于 0 0 89~ 5 4 44mg/m3 之间 ,... 于 1 998年 6月黄河断流期在潍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等专业综合外业调查 .对此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脱镁色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叶绿素a浓度介于 0 0 89~ 5 4 44mg/m3 之间 ,平均值为 1 331mg/m3 ;脱镁色素浓度介于 0 1 76~ 3 4 0 2mg/m3 之间 ,平均值为0 90 5mg/m3 .叶绿素a和脱镁色素浓度高密度区分布在小清河口附近、潍河口内及潍河口以外临近海域 .初级生产力介于 1 3 58~ 30 1 54mg/ (d·m2 )之间 ,平均值为6 2 4 9mg/ (d·m2 ) .水柱初级生产力高值区分布在小清河口和 37 30°N ,1 1 9 4 7°E附近 .对水文、化学和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整个调查区 ,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与海区潮汐、光照、磷酸盐、硅酸盐和微型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同氨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作用不明显 ,其中潍河口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分布同潮汐的关系最为密切 .夏季此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酸盐和硅酸盐的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河口 夏季 生物量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脱镁色素 初级生产力 渤海 莱州湾
下载PDF
Long-term changes in the fishery ecosystem structure of Laizhou Bay,China 被引量:38
19
作者 JIN XianShi SHAN XiuJuan +3 位作者 LI XianSen WANG Jun CUI Yi ZUO T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366-374,共9页
Laizhou Bay provides a critical spawning and nursery habitat for many fishery species, including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 cies, such as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and Larimichthys polyactis. The bay is severely stres... Laizhou Bay provides a critical spawning and nursery habitat for many fishery species, including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 cies, such as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and Larimichthys polyactis. The bay is severely stressed due to high fishing pressur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Based on the long-term ecosystem surveys in Laizhou Bay during the main spawning period (May) of most fishery species from 1959 to 2008, the responses of the Laizhou Bay fishery ecosystem were analyzed here, including regime shift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biomass, species diversity, zooplankton, phyto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large-size and high economic value (e.g. Trichiurus haumela, L. polyactis) have been replaced by the short-lived, low-trophic-level planktivorous pelagic species (e.g. Setipinna taty, Engraulisjaponicus) since the 1980s, and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small-sized pelagic fishes have been recently replaced by invertebrates (e.g. Oratosquilla oratoria, Crangon affinis). The biomass of fishery resources declined continuously from 423.6 kg haul 1 h-1 in 1959 to 164.6 kg haul-l h i in 1982, 37.7 kg haul-1 h-1 in 1993, and less than 8 kg haul 1 h-a in 1998-2008. Moreover, th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1959-2006, but showed a slight decline in 2008. Th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increased from 1959 through 1982,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1993, and increased again until 2004. More recently, however, th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very low.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ea bottom temperature (SBT) in May increased by 0.23~C a-~ and 0.16~C a-~, respectively, during 1982-2008. The salinity in May showed large fluctuations and reached its lowest val- ues in 2004 and 2006. The ratio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to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 (DIP) increased. However, the dissolved silicon (DSi):DIP and DSi:DIN ratios decreased to a low level during 1959-2008. These changes seri- ously impacted primary prod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changes fishery ecosystem multi-stress laizhou bay
原文传递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水域线虫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志南 周红 +1 位作者 郭玉清 慕芳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6-444,共9页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 ,对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渤海莱洲湾和渤海中部的线虫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与 1 0年前相比 ,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有了显著的变化。渤海中部的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 (1B型 )增加了 1倍 ,莱洲湾则增加...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 ,对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渤海莱洲湾和渤海中部的线虫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与 1 0年前相比 ,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有了显著的变化。渤海中部的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 (1B型 )增加了 1倍 ,莱洲湾则增加了 5倍 ,表明该海域有机碎屑沉降量的显著增加 .线虫群落在物种、属和科的水平上所作的多元统计图形比较表明 ,在物种和属水平上的图形无显著差异。这说明 ,就线虫而言 ,鉴定到属的样品分析 ,减少了鉴定到种的分类负担 ,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海洋线虫 群落结构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 莱洲湾 渤海 多元统计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