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7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学典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共21页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新汉学 学术史 社会经济史 古史辨 梁启超 胡适
下载PDF
对中华民族(国民)凝聚轨迹的理论解读--从梁启超、顾颉刚到费孝通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大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5,共10页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超将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到清代和民国的结果命名为"中华民族",顾颉刚和费孝通在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上,对其属性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无论是顾颉刚所言"无形中",还是费孝通对顾颉刚"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观点的进一步阐述,都各自既有合理性,也有待完善之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从引发的讨论看,"民族"只是表象,实则涉及东西方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的对接问题,而"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能否解释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的历史及带给中国的影响,则是引发争论的关键。讨论进而提出:摆脱"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阈,重新构建适合阐述中华大地政权更迭和人群凝聚交融轨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界应该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国民) 梁启超 顾颉刚 费孝通 话语体系
下载PDF
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 被引量:23
3
作者 汪荣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29,共10页
现代学者大都将梁启超的史学以欧战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期,认为无论在史观与方法上,前后两期绝异。梁启超前期提倡进化史观、启蒙精神以及科学的史学,而后期则放弃进化史观,转而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为了检视梁氏史学是否可以绝然... 现代学者大都将梁启超的史学以欧战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期,认为无论在史观与方法上,前后两期绝异。梁启超前期提倡进化史观、启蒙精神以及科学的史学,而后期则放弃进化史观,转而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为了检视梁氏史学是否可以绝然划分为前后两期,我们有必要参照中外学子的研究成果,并按梁氏原著,观察现代史学走向,深入探讨梁氏史学的本质、意义及其转变。其实,欧战对梁氏的影响并不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悲观,他的史学思想固然有所改变,但也有持续。晚年他因寄身学院,有更多时间从事读书与写作,史学知识与日俱增,后期可以说是前期的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史学的拓荒者,主要贡献有二:其一,引进西方的史学概念与方法;其二,凭所知之西方史学知识批判与评论中国传统史学,促使中国史学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进化史观 史学方法 史学现代化
下载PDF
论公民伦理——兼谈梁启超的“公德”、“私德”问题 被引量:20
4
作者 廖申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88,共6页
公民伦理是人们在公共生活或公共交往中可以相互地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即诉诸于对于他人的恰当的尊重的态度和出于这种态度的恰当的行为习惯。公民关系的自然基础是由兄弟关系引申的同邦人关系。公民伦理只在同陌生人的关系对人们成... 公民伦理是人们在公共生活或公共交往中可以相互地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即诉诸于对于他人的恰当的尊重的态度和出于这种态度的恰当的行为习惯。公民关系的自然基础是由兄弟关系引申的同邦人关系。公民伦理只在同陌生人的关系对人们成为重要的生活关系,人们对陌生人的排斥心理已经基本消除,并且把他(们)当做与自身地位同等的公民而相互对待时才是生活的伦理。梁启超曾试图用“私德”、“公德”概念分析私人生活、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生活的不同准则含义,但由于没有引入对交往的分析,使得这两个概念一个变得过于宽泛,一个变得过于褊狭,都不具有分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伦理 梁启超 私德 公德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民族观念初步确立的历史考察——以梁启超为中心的文本梳理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喜所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43,共5页
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直接为中国现代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革命党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则成为新的民族理念不可或缺的载体。理论探讨和政治实践的不期而遇,使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在中... 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直接为中国现代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革命党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则成为新的民族理念不可或缺的载体。理论探讨和政治实践的不期而遇,使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生根。“中华民族”符号的提出和认同,以及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探讨和追求,是其最基本的思维路向和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观念 民族国家 粱启超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被引量:21
6
作者 周国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0-117,共8页
梁启超和钱穆同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在体例渊源、写作宗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它们成书的时代背景,揭示近代学风的嬗变对两书的影响,深入探讨造成它们差异的原因,并以这两种学术史... 梁启超和钱穆同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在体例渊源、写作宗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它们成书的时代背景,揭示近代学风的嬗变对两书的影响,深入探讨造成它们差异的原因,并以这两种学术史的写法为视角,附论近代学风的内在转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学术史 学术史研究 梁启超 钱穆
下载PDF
法家第三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思想史解释 被引量:21
7
作者 喻中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9,共7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宏大的主题,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予以解释。在法家思想的演进历程中,管子、韩非代表的法家是第一期法家。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陈启天代表的法家是第二期法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法家是第三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宏大的主题,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予以解释。在法家思想的演进历程中,管子、韩非代表的法家是第一期法家。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陈启天代表的法家是第二期法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法家是第三期法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作为法家第三期思想的集中表达。法家第三期与法家第一期、法家第二期都强调法治、富强,因而可以共享法家之名,但是,由于法家第三期与执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兴起于和平与发展居于世界主流的时代,因而与前两期法家又具有明显的区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虽然是一个法学问题,但它的实际指向远远超越于法学的领域与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家 梁启超 韩非
原文传递
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尚小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2,共8页
日本史学家浮田和民所著《史学通论》 ,是一部广征博引西方诸家之说 ,同时又有自己识断的、以进化史观为指导的较为系统的新史学理论著作。梁启超在《新史学》等专论中所阐述的基本史学理论 ,实际上主要是从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中有... 日本史学家浮田和民所著《史学通论》 ,是一部广征博引西方诸家之说 ,同时又有自己识断的、以进化史观为指导的较为系统的新史学理论著作。梁启超在《新史学》等专论中所阐述的基本史学理论 ,实际上主要是从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中有选择地移植过来的。 2 0世纪初的梁启超在新史学的理论建设方面 ,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创见 ,因此 ,将其视为中国新史学理论的奠基人或创立者 ,是不准确的。当然 ,梁氏的移植并非完全照搬照抄 ,而是有所归纳 ,并结合中国旧史弊病有所演绎 ,这就使其《新史学》等专论所宣传的新史学思想更条理、更易为中国学界所接受 ,并且有了针对性。正因为如此 ,梁氏在中国新史学发展史上 ,有着无人能够取代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田和民 《史学通论》 梁启超 《新史学》 新史学思想
下载PDF
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 被引量:18
9
作者 夏晓虹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636-640,共5页
吴趼人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向被视为由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代表作。吴氏的不少小说 ,也是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连载。从有关史料看 ,吴趼人不仅于 1 90 4年在日本招待过梁启超 ,而且他的小说《胡宝玉》... 吴趼人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向被视为由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代表作。吴氏的不少小说 ,也是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连载。从有关史料看 ,吴趼人不仅于 1 90 4年在日本招待过梁启超 ,而且他的小说《胡宝玉》从题目、构思以至章节设计与梁启超的《李鸿章》均有相似之处 ,明显受到梁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趼人 梁启超
下载PDF
近代中国“武侠”再造与“武德”型塑之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启超 戴国斌 段丽梅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7,共8页
武术运动作为一项"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文化事业,在国民身体与精神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武德"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内容的实然与应然,影响着民族精神... 武术运动作为一项"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文化事业,在国民身体与精神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武德"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内容的实然与应然,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发扬,也深具探讨价值。通过分析梁启超"武侠观",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话语"中对"武侠"形象的重新诠释,展示"武德"价值塑造的历史谱系。研究认为:1)近代中国的"武侠"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历史延续,而是发生了适应时代的"重构",其承载的"武德"也相应发生了新的价值"型塑";2)梁启超从价值观、国家观、审美观3个方面,将"以武犯禁"、"为独夫死,报恩仇"、"一二侠"的"儒墨不载"的"游侠"形象,改造为"尚武进取"、"爱国爱民"、"全民尚武"的"国之栋梁"的"民族英雄"形象,完成了"武侠"由"重私义"的独立个体到"尚公义"的集体精神意象的形象重构;3)"武侠"新形象促进了国民"文武审美的复归"、"民族尊严的觉醒"、"社会责任的自觉",完成了"武德"价值塑造,凝聚了国民精神,形成了现代武德"爱国、进取、担当"的基本面貌;4)近代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武德"价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成为国民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 梁启超 武德 民族精神 武术教育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钱穆论衡 被引量:18
11
作者 任锋 《中国政治学》 2019年第2期51-69,216,共20页
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梁启超是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以启蒙为志向的西学引进奠立了这门学科的现代基础。作为现代立国者的实践成熟催... 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梁启超是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以启蒙为志向的西学引进奠立了这门学科的现代基础。作为现代立国者的实践成熟催生了任公中晚期的启蒙反思,对于政治学内在的历史与文明维度加以自觉维系则构成历史政治学的现代源头之一。钱穆极力表彰梁启超的所谓"晚年契悟",更加系统地依据中国历史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比较政治意味的学术思想概念和论题,形成了基于中国文明自觉的现代政治学论衡。在现代共和语境下发展历史政治学,需要在政治实践与历史传统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实现更有创获意义的二次启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现代学术传统 梁启超 钱穆 双重源头
原文传递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邬国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0,共26页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与日本学术资源中介的关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实证的方法,经具体的对勘比照,探研其与浮田和民《史学原论》、《西洋上古史》及其他日本史家与史著的关联,通过众多的例证与比喻的分析,以更明晰地揭示其...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与日本学术资源中介的关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实证的方法,经具体的对勘比照,探研其与浮田和民《史学原论》、《西洋上古史》及其他日本史家与史著的关联,通过众多的例证与比喻的分析,以更明晰地揭示其思想形成的知识背景,阐明其新史学的来源具有多元采撷的特征,从而在更广阔的语境中予以把握,厘清其间复杂的关联与思想脉络。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今天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史学 日本 学术资源 多元特征
下载PDF
流入到近代中国的日语借词——梁启超作品中的日语借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运博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7-40,共4页
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为主要调查资料 ,从宏观角度 ,考察梁启超作品中日语借词在中日两国语言史上的语源。进而通过明确词语间借用关系 ,探明梁启超在日语借词融入现代汉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梁启超 日语借词 现代汉语
下载PDF
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越 《河北学刊》 2001年第6期111-114,共4页
梁启超后期的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既与他本人退出政坛专事学术有关系 ,也与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学术思潮对他的直接影响有关系。同时 ,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反映。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固然多变 ,但... 梁启超后期的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既与他本人退出政坛专事学术有关系 ,也与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学术思潮对他的直接影响有关系。同时 ,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反映。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固然多变 ,但其中所贯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史学思想 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政治状况 学术思潮
下载PDF
权利概念的移植交流史 被引量:14
15
作者 林来梵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2-417,共16页
权利概念在近代中国的移植,构成该概念在近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段移植交流史。与许多法政概念不同,“权利”一语率先创生于中国,再为日本所引进,这一点可在日本历史文献中找到第一手依据,但考详其具体的移植回路,权利概念对中国而言也可... 权利概念在近代中国的移植,构成该概念在近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段移植交流史。与许多法政概念不同,“权利”一语率先创生于中国,再为日本所引进,这一点可在日本历史文献中找到第一手依据,但考详其具体的移植回路,权利概念对中国而言也可视为一个特别的“回归词”。权利概念的移植在近代中日两国并无足够深厚的基础,为此,该概念在输入之时,即注定成为一个“不当的用语”,并使原有内涵在移植过程发生意义变迁。梁启超对权利概念的移植居功甚伟,其自由权利观的形成不仅标志着权利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初步落定,同时也是中日两国法政概念移植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移植交流史 梁启超 自由权利观 国家主义
原文传递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文玖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3,共6页
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该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本文梳理了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从事该学科研究的重要学者之间的师承关系,涉及到... 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该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本文梳理了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从事该学科研究的重要学者之间的师承关系,涉及到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蒙文通、朱谦之、金毓黻、刘节、白寿彝等众多著名学者,对比了中国史学史学科前后两个阶段的共同点、不同点,并指出其中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 学术系谱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社会维度--梁启超《论译书》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11
17
作者 苏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0,共5页
运用社会学思想和翻译社会学理论可以实现《论译书》的现代阐释。研究发现,《论译书》已经初步论及翻译社会学理论中有关文化资本及其转换要素、赞助人、规范等核心概念的一些基本命题,为中国传统译论开辟了社会维度,成为中国传统译论... 运用社会学思想和翻译社会学理论可以实现《论译书》的现代阐释。研究发现,《论译书》已经初步论及翻译社会学理论中有关文化资本及其转换要素、赞助人、规范等核心概念的一些基本命题,为中国传统译论开辟了社会维度,成为中国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转化的过渡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译论 社会维度 梁启超 论译书
下载PDF
王学与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演变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2-69,共8页
1904-1905年,梁启超相继发表了几部阐扬阳明之学的论著,将王学作为转变其新民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在1904年后的新民学说中,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放弃了以前输入欧美文明以铸造国民“公德”的思想。梁氏以对“新学青年”私德... 1904-1905年,梁启超相继发表了几部阐扬阳明之学的论著,将王学作为转变其新民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在1904年后的新民学说中,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放弃了以前输入欧美文明以铸造国民“公德”的思想。梁氏以对“新学青年”私德之批判,将新民学说的矛头对准其论敌革命党人。同时,其政治观念的变化,日本思想界对他的影响,等等,也是他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学说 王学 “新学青年”
下载PDF
关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几点质疑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宏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6-114,共9页
“经世”的词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本来是非常明确的,历经2000余年而无歧义,从不与“致用”一词搭配使用。自从梁启超开始使用后,“经世致用”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现代许多学术论著中。在研究清代学术思潮时,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在嘉庆、道... “经世”的词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本来是非常明确的,历经2000余年而无歧义,从不与“致用”一词搭配使用。自从梁启超开始使用后,“经世致用”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现代许多学术论著中。在研究清代学术思潮时,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股“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并且产生了一个“经世派”,不仅如此,还把这种“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后的“师夷制夷”相联系。其实,不仅“经世致用”的提法不妥,而且“经世派”存在的现实根据也不足,就连“经世”观念与“师夷制夷”之间的历史逻辑联系也是值得怀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世 通经致用 梁启超 经世致用 经世派
下载PDF
“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越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102,共9页
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中国史叙论》表现为"建设"大于"批判";《新史学》表现为"批判"大于"建设"。两者都以建设中国的新史学为共同... 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中国史叙论》表现为"建设"大于"批判";《新史学》表现为"批判"大于"建设"。两者都以建设中国的新史学为共同目标。"新史学"思潮涵盖了许多不同政治取向、却都看重史学的社会功能并且要求改变旧史学面貌的多数进步学人。"新史学"思潮以批判旧史学为特征,但是其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努力和撰述新型中国通史的尝试等学术建树,亦不应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新史学”思潮 梁启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