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2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 被引量:32
1
作者 陈蕴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9-147,共9页
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重要的文化产物,是一整套文化的象征系统,它所反映的历史与时代精神是服装作为符号的本质内涵。中山装因由孙中山设计并率先穿着而得名,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推广孙中山崇拜而成为公务员制服。在国家权力的推广... 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重要的文化产物,是一整套文化的象征系统,它所反映的历史与时代精神是服装作为符号的本质内涵。中山装因由孙中山设计并率先穿着而得名,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推广孙中山崇拜而成为公务员制服。在国家权力的推广与影响之下,中山装在全国各地广为流行,逐渐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服。中山装具有规训身体的重要政治功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山装是时代的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力图通过推广国家服装重塑中国人的身体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装 国家权力 流行 身体政治
原文传递
植树节与孙中山崇拜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蕴茜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90,共15页
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这是植树与纪念孙中山、宣传国民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是仪式与实践共同构成的象征符号。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植树仪式与植树实践,将孙中山精神与树木的生命特性相结合,并赋予植... 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这是植树与纪念孙中山、宣传国民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是仪式与实践共同构成的象征符号。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植树仪式与植树实践,将孙中山精神与树木的生命特性相结合,并赋予植树活动继承、弘扬总理遗教的政治象征意义,让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孙中山的集体记忆,接受国民党意识形态教化。国民党利用纪念日来塑造孙中山形象,使孙中山形象传入民间,体现出政治统治技术上娴熟、隐蔽的特征。植树节在推广孙中山崇拜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使植树造林成为全国性运动,而孙中山符号也在植树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树节 国民党 社会动员 孙中山崇拜
原文传递
以行政区域统驭国内民族——抗战前国民党对少数民族的基本策略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思机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75,109,共11页
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主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以区域选举为主或主要强调区域属性,不兼采民族代表制,目的之一是防止按民族区别特殊优遇会刺激其独立的民族意识,埋下民族分离的制度根源。部分少数民族认为只有专门规定本族国大代表名额,甚... 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主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以区域选举为主或主要强调区域属性,不兼采民族代表制,目的之一是防止按民族区别特殊优遇会刺激其独立的民族意识,埋下民族分离的制度根源。部分少数民族认为只有专门规定本族国大代表名额,甚至实行单独选举,才能保障自身权益;他们纷起抗争的同时,不断强化各自的民族特性。国民党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将类似利益诉求纳入既定规范。国民党的制度设计有其维护民族与国家统一的合理成分,却也难免导致少数民族的参政机会和权益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成为双方日渐疏离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 行政区域 少数民族 国民大会
原文传递
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 被引量:16
4
作者 江沛 迟晓静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及苏俄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党治”理念,为此后中国国民党执政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国”体制。1927年4月,伴随着南京国民政... 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及苏俄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党治”理念,为此后中国国民党执政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国”体制。1927年4月,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全国统一,中国国民党继续实施其“党国”体制。“党国”体制的核心在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以党的意识形态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党政双轨制”的权力管理体系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模式。这一独具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既是西方政党政治理念特别是苏俄政党体制进入中国政坛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党体制及理念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理念与利益的分化,“党国”体制不仅形成了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国民党统治体系内党、政、军利益纷争的根源,也由于党、政两条管理系统并存且关系滞碍而导致行政成本倍增,进而演变为中国国民党政治制度上的一大顽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民党 党国体制 “党政双轨制” 孙中山 苏俄政党体制
下载PDF
从“客观”到“观察”:储安平对1947年前后中国政局的观感与析评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玉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9-74,共6页
通过当时《客观》和《观察》杂志主笔储安平的论政时文,展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对1947年前后国、共、自由主义阵营三方和美国政府的观感与析评,以及藉此透递出的政局变迁信息。储安平的观察表明:作为社会政治变迁动力的边缘势力逐渐走向... 通过当时《客观》和《观察》杂志主笔储安平的论政时文,展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对1947年前后国、共、自由主义阵营三方和美国政府的观感与析评,以及藉此透递出的政局变迁信息。储安平的观察表明:作为社会政治变迁动力的边缘势力逐渐走向中心和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实际政治运作,也影响着未来社会的政治走向;既是正统衰落、边缘上升的表像,也是这一表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安平 国民党 共产党 自由主义阵营 美国政府 政局变迁
下载PDF
“九合一”选举及其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林冈 王晓笛 《台湾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3,共14页
论文分析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的结果、原因及其对岛内政党政治的影响。国民党此次在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乡镇市民代表和村里长选举中的得票率和席次分配均明显领先民进党。两党以外的第三势力唯有柯文哲当选台北市... 论文分析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的结果、原因及其对岛内政党政治的影响。国民党此次在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乡镇市民代表和村里长选举中的得票率和席次分配均明显领先民进党。两党以外的第三势力唯有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但在县市议员以下层次的选举中则有所长进。选举结果反映了台湾民众对民进党执政状况的强烈不满,特别是中间选民在"韩流"和网络媒体的催化下,出现了大规模的板块挪动。这次选举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的"二合一"选举结果,增加台湾政党再次轮替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合一”选举 政党政治 国民党 民进党 第三势力 中间选民
原文传递
光复初期台湾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 被引量:9
7
作者 程朝云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6年第2期57-65,共9页
日据时期的台湾与1945年前的中国大陆各自拥有不同的农民组织经验,这两种经验在光复初期的台湾交集。国民政府在接收台湾后不久,即依据大陆“农会政治,合作社经济”的原则,将台湾最大的农民组织——农业会划分为农会与合作社两种组织,... 日据时期的台湾与1945年前的中国大陆各自拥有不同的农民组织经验,这两种经验在光复初期的台湾交集。国民政府在接收台湾后不久,即依据大陆“农会政治,合作社经济”的原则,将台湾最大的农民组织——农业会划分为农会与合作社两种组织,使得光复初期的台湾农民组织陷入分分合合的纠葛之中,直至1949年台湾省政当局重新将其合并。在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出在国民党的政治版图中,台湾的地位日渐重要,台湾农民组织的地位也日渐重要。在糅合两种农民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当政者促成了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性功能的新农会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组织经验 农会 合作社 国民党
下载PDF
《野玫瑰》论争试探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岚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3期163-173,共11页
论争是40年代发生在国统区的 一场规模较大的文艺论争。围绕陈铨的剧作《野玫瑰》,有人拥护,有人赞赏,有人批判… …本文拟通过对这一论争全过程的完整叙述,来剖析论争背后所蕴藏的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 斗争。
关键词 王立民形象 政治斗争 文艺论争 汉奸形象 法西斯主义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陈铨 戏剧 《野玫瑰》
下载PDF
党绅纠葛与代际竞逐:安徽蒙城的地方精英与县域政治(1927—1934)
9
作者 张江波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53,共15页
从微观视域出发,将代际问题纳入到党绅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增进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治的理解。在皖北的蒙城县,清末、辛亥以来形成了以绅派为主导的强人政治。进入1920年代,随着旅外学生陆续返乡,青年势力逐渐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从微观视域出发,将代际问题纳入到党绅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增进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治的理解。在皖北的蒙城县,清末、辛亥以来形成了以绅派为主导的强人政治。进入1920年代,随着旅外学生陆续返乡,青年势力逐渐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入国民党而实现了“党化”的青年与绅派围绕政治、教育等地方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由于蒙城的政绅合谋、党部分裂等原因,无论在“毁党案”还是“李铭勋贩毒案”中,党权始终势弱。绅派依靠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通过代际竞逐继续保持优势。一些青年人的理想抱负因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而无法实现,实则孕育了革命的种子。蒙城的故事表明,县域政治既深受上层宏观政治的影响,同时也与地方社会的微观政治逻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党绅关系 代际关系 地方精英 蒙城
原文传递
全民族抗战新论——兼谈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会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2,共6页
由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所取得的时代性进步是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基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作用不是领导的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 由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所取得的时代性进步是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基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作用不是领导的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构建科学的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宪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现代史的新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必需。中国现代史学科必须厘清中国现代史的思路、主线,应给辛亥革命和...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现代史的新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必需。中国现代史学科必须厘清中国现代史的思路、主线,应给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以恰当的历史定位,不能忽视北洋历史的研究及对北洋时期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必须深化和拓展抗战史研究领域。如何认识国共两党关系及其改造中国的不同方案,是构建中国现代史学科新体系的关键。深化中国现代史研究,应坚持史料第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历史的连续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原则,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情感性和现实性统一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史 辛亥革命 北洋政府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国共关系
下载PDF
试析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持久战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尹艳辉 栾雪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18,共4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中国共产党及广大民众的强烈抗日要求,国民党提出了持久消耗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及执行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决定了这种抗战政策又存在许多缺点和不...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中国共产党及广大民众的强烈抗日要求,国民党提出了持久消耗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及执行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决定了这种抗战政策又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通过对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的形成、内容、特点、实施绩效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说明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 持久消耗战略
下载PDF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国葬制度(1927—1949)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柏耀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9,共10页
国葬是国家授予逝者的一种特殊荣典,具有追崇往者、激励来兹的重要功用。20世纪30年代,以“党国”政要谭延闿的逝世为契机,南京国民政府接连制订颁布了《国葬法》《国葬仪式》和《国葬先哲逝世日纪念典礼条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规整... 国葬是国家授予逝者的一种特殊荣典,具有追崇往者、激励来兹的重要功用。20世纪30年代,以“党国”政要谭延闿的逝世为契机,南京国民政府接连制订颁布了《国葬法》《国葬仪式》和《国葬先哲逝世日纪念典礼条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规整的国葬制度。据统计,自1927年至1949年间,有23人及1个烈士群体被国民党政权颁令国葬。然而,由于时局政局动荡、政府力量薄弱等原因,大部分人徒具国葬之“名”而无国葬之“实”。应该说,国葬制度本身确有表彰逝者、激励国民为国贡献的潜在作用,但从社会舆论对国葬制度的评价反馈来看,宏大华丽的仪式场景大多只能显示政要们所享有的身后哀荣,实际上难以产生对国民党政权建构统治合法性及凝聚人心的政治仪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葬 南京国民政府 国民党 政治仪式
下载PDF
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的成长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代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7-52,共6页
目前,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理论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党在早期军事斗争和反共军事运动中就有了游击战术思想,并部分地付诸实践。游击战术思想用在抗日方面,“九一八”事变至抗战爆发处于酝酿与尝试阶段,1938... 目前,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理论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党在早期军事斗争和反共军事运动中就有了游击战术思想,并部分地付诸实践。游击战术思想用在抗日方面,“九一八”事变至抗战爆发处于酝酿与尝试阶段,1938年1月汉口会议时初步形成,1938年底正式确立并在其后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抗日 游击战术
下载PDF
试论中国国民党“政党领军”模式的确立及其发展演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巴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81-84,共4页
政党领军模式的出现反映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欲建立一支与旧军队相区别的新式武装的情绪,也反映了党在军队中影响的现实。它为整合国家军政关系、改革军制、建设现代武装力量、消除地方割据、完成政治统一诸多问题发挥了重大的历... 政党领军模式的出现反映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欲建立一支与旧军队相区别的新式武装的情绪,也反映了党在军队中影响的现实。它为整合国家军政关系、改革军制、建设现代武装力量、消除地方割据、完成政治统一诸多问题发挥了重大的历史性作用。其发展演变更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军政关系的曲折演变提供了器物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民党 政党领军 以党治军 以军制党
下载PDF
试论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体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金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40,共6页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常会、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国民政府都享有立法权,而真正负责从事立法的机关则是立法院,国民党通过多种途径和不同渠道参与立法,从而保障了国民党...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常会、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国民政府都享有立法权,而真正负责从事立法的机关则是立法院,国民党通过多种途径和不同渠道参与立法,从而保障了国民党的意志渗透到法律之中,可谓是法从党出了。这是国民党立法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立法 中国国民党 立法院 中央政治会议
下载PDF
国民党退台初期台湾地区财政转型述论
17
作者 汪小平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2期35-46,共12页
国民党退台初期,财政状况严重失衡,经费主要用于军事开支。国民党当局利用美援、税收、债券等手段平衡收支,为了获得美国援助,不惜牺牲财政独立性,又强征“防卫捐”才勉强实现收支平衡。这种服务于军事的“战时财政”严重拖累经济建设... 国民党退台初期,财政状况严重失衡,经费主要用于军事开支。国民党当局利用美援、税收、债券等手段平衡收支,为了获得美国援助,不惜牺牲财政独立性,又强征“防卫捐”才勉强实现收支平衡。这种服务于军事的“战时财政”严重拖累经济建设。到了1950年代末期,台湾地区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国民党当局转变传统的财政观念,积极利用减税、奖励投资等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台湾地区经济由此获得发展动力,开始步入发展的轨道。由于两岸和平前景的存在,财政转向不仅发展了台湾地区经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遇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冒险行为,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财政 财政转型 国民党 经济改革
下载PDF
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 被引量:5
18
作者 文红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6,共8页
1949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告失败的国民党政权从大陆退出。南京国民政府在其执政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始终表示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施政宗旨,在土地问题上为赢取民众支持,同样宣传以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为核心,并在各阶段推出多项... 1949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告失败的国民党政权从大陆退出。南京国民政府在其执政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始终表示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施政宗旨,在土地问题上为赢取民众支持,同样宣传以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为核心,并在各阶段推出多项土地政策。这些土地政策虽也包含若干进步因素,且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统治基础的封建性与反封建的目标取向之间的根本矛盾,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被大大扭曲,其土地政策基本归于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孙中山 土地政策
下载PDF
共产国际解散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及应对策略研究
19
作者 郭瑞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4期147-150,共4页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国共两党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中国共产党首先肯定共产国际解散的积极意义,并强调共产国际的解散不会影响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而国民党顽固派以此为契机,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在舆论上大...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国共两党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中国共产党首先肯定共产国际解散的积极意义,并强调共产国际的解散不会影响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而国民党顽固派以此为契机,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在舆论上大肆造谣诋毁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频繁制造摩擦。对此,中共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在舆论上坚决反击,揭露国民党的错误论调,在军事上积极防御,随时准备迎击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这些策略既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错误言论,争取了舆论主动,成功抵制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又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示了共产党人应对各种危机的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国际解散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应对策略
下载PDF
台湾地区选举政治与政党重组发展前景初探——基于2024年选举结果的分析
20
作者 林冈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2期33-46,共14页
基于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探讨该地区选举政治变化与政党重组前景。根据以往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阵营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结合政党重组的分析概念,展望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探讨该地区选举政治变化与政党重组前景。根据以往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阵营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结合政党重组的分析概念,展望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国民党在2024年立法机构选举中扭转败局,民众党作为第三势力强势崛起,为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两种可能性。如果国民党在下次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中获胜,台湾地区行之有年的两党体系可望得以延续,也就不会发生严格意义的政党重组;如果民众党在未来选举中继续得分,则意味着台湾地区可能从两党政治走向多党政治。台湾地区是否会发生公认的政党重组现象,还要根据国民党和民众党在未来选举中的表现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举 政党政治 政党重组 国民党 民进党 民众党 第三势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