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法鉴定基础理论研究 被引量:83
1
作者 汪建成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7,共27页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司法机关指派或当事人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诉讼中的专门性事实问题做出断定的一种活动。它具有法律性、科学性和主观性三个基本特征。人类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是司法鉴定的认识论基础;多元价值的冲突与平...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司法机关指派或当事人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诉讼中的专门性事实问题做出断定的一种活动。它具有法律性、科学性和主观性三个基本特征。人类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是司法鉴定的认识论基础;多元价值的冲突与平衡是司法鉴定的价值论基础;社会分工的精细是司法鉴定的社会学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司法鉴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司法鉴定既有保障案件真实发现的工具价值,又承载着实现公正和效率的程序价值。司法鉴定在延伸裁判者对专门事实的认识能力和补强其它证据的证明力上发挥着重要功能。司法鉴定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鉴定人、鉴定结论和鉴定程序,因此系统、科学、完善的司法鉴定制度应当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鉴定 理论基础 价值 功能 构成
原文传递
以职能权责界定为基础的审判人员分类改革 被引量:80
2
作者 傅郁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30,共19页
审判人员分类改革和法官员额制是在这一轮司法改革中争议最大、困难最多的一个堡垒。法官员额制应当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其前提条件,如果颠倒了这个逻辑顺序,将触动利益的人事关系改革置于明晰各岗位权限责任之前,就... 审判人员分类改革和法官员额制是在这一轮司法改革中争议最大、困难最多的一个堡垒。法官员额制应当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其前提条件,如果颠倒了这个逻辑顺序,将触动利益的人事关系改革置于明晰各岗位权限责任之前,就会引起一场无序的利益混战。本轮改革从宏观到微观涉及体制改革、机制改革、程序改革等环环相扣的各个方面,应当在改革全面铺开之前,认真研究审判辅助人员的职能、权限和责任的定位,及其与员额制法官之间的职权责界分标准,以作为审判人员改革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人员分类改革 法官员额制 审判人员 司法职能 职业保障
下载PDF
论司法责任制 被引量:52
3
作者 张文显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9,共11页
建立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对其他各项司法改革均具有牵引和统领作用。司法责任制的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责任制与司法民主制是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司法责任... 建立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对其他各项司法改革均具有牵引和统领作用。司法责任制的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责任制与司法民主制是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挥合议庭、审判庭、审判委员会以及法官专业会议等司法民主载体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完善以司法民主保证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司法秩序、司法公信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关于司法和司法权、司法的价值和功能、司法规律等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刻论述,为司法责任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司法责任制改革在司法本质和司法规律的轨道上有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责任制 司法规律 司法职能 司法民主
下载PDF
司法解释的前生后世 被引量:48
4
作者 胡岩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51,共14页
抽象性司法解释是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理解这一制度的正当性及其功能是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司法解释的制度起源与功能,作为革命化和行政化的工具,在立法不规范的前提下,司法解释在明晰法律规范、统一法律体系中发挥... 抽象性司法解释是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理解这一制度的正当性及其功能是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司法解释的制度起源与功能,作为革命化和行政化的工具,在立法不规范的前提下,司法解释在明晰法律规范、统一法律体系中发挥重大作用,但同时欠缺制度约束的司法解释也面临功能异化的问题。如何规范司法解释,进而通过规范立法和指导性案例最终替代司法解释,就成为未来司法改革的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 法律体系 法律适用 功能异化
原文传递
论经验法则在司法上的功能与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毕玉谦 《证据科学》 2011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在审判实务上,无论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还是选择适用法律,均离不开经验法则。经验法则在盖然性上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法官对待证事实形成心证的状态,也影响着法官对于证据的自由评价。在认定案件事实上,经验法则与相关证据在功能作用上既相... 在审判实务上,无论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还是选择适用法律,均离不开经验法则。经验法则在盖然性上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法官对待证事实形成心证的状态,也影响着法官对于证据的自由评价。在认定案件事实上,经验法则与相关证据在功能作用上既相互关联,又互为区别。法官自应有一个对经验法则进行发现、认知、选择、判断和采纳的过程,并应密切关注其妥适性,以维护司法的公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法则 司法领域 基本功能 实务应用
原文传递
社会控制:关于司法与社会最一般关系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程竹汝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1-157,共7页
对司法功能的恰当认识是增强有关司法的知识、进行司法改革的理论前提和基础。而司法与社会最一般的功能联系 ,可以诉诸社会控制的概念予以解释。作为历史上由来已久的社会控制形式 ,司法所具有的特点包括了 :它是法律规范与组织化力量... 对司法功能的恰当认识是增强有关司法的知识、进行司法改革的理论前提和基础。而司法与社会最一般的功能联系 ,可以诉诸社会控制的概念予以解释。作为历史上由来已久的社会控制形式 ,司法所具有的特点包括了 :它是法律规范与组织化力量的结合 ;是对个别行为的直接控制与普遍行为的张力控制的结合 ;是法律权威与司法角色行为影响力的结合 ;是公正价值与司法制度的结合。在社会控制体系中 ,司法也居于正式的、专门的、最高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控制 司法功能 作用机制 系统地位
下载PDF
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司法保障 被引量:20
7
作者 邓禾 李旭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37-49,共13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需要加强法治应对。司法是法治的关键手段,有效司法将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司法所蕴含的政治、法律与社会功能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现行司法规范与...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需要加强法治应对。司法是法治的关键手段,有效司法将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司法所蕴含的政治、法律与社会功能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现行司法规范与司法诉讼制度虽能提供一定基础性支持,却也存在规范内容空缺、诉讼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总体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司法应对面临三个层面的问题:一则,现行司法运作存在理念与价值缺陷,具体表现为能动理念与预防性价值不足;二则,司法适用的法律依据缺失,具体表现为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门立法空白及既有立法的规范依据缺陷;三则,碳达峰、碳中和所牵涉问题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分别与司法的地方化、治理手段的割裂化存在矛盾,需要司法协同,但司法协同存在明显的力度不够问题。应通过落实司法的能动理念、健全司法的预防价值、夯实司法适用的法律保障、建构司法协同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司法功能 司法能动 预防性司法 司法协同
下载PDF
我国陪审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计划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75,共8页
在当今中国,陪审制度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蕴与司法功能,而且对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实现审判独立与完善刑事审判程序具有独特的技术功能。只有科学设置陪审制度,上述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制定,是对我... 在当今中国,陪审制度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蕴与司法功能,而且对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实现审判独立与完善刑事审判程序具有独特的技术功能。只有科学设置陪审制度,上述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制定,是对我国陪审制度的重大发展,不过规定仍显简略,且其中的一些条款与陪审制度的本质和规律不尽契合,抑制了陪审功能的发挥。应对我国陪审制度进行实质化改造,保障其功能的充分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审制度 政治意蕴 司法功能技术功能 实质化改造
原文传递
论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实现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学成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83,共4页
良好司法公信力具有维护司法权威、培育法律信仰、促使公民守法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价值功能。从司法自身的内在要求而言,良好司法公信力的形成有赖于司法主体、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公信力。要以加强司法队... 良好司法公信力具有维护司法权威、培育法律信仰、促使公民守法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价值功能。从司法自身的内在要求而言,良好司法公信力的形成有赖于司法主体、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公信力。要以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司法工作机制、提高司法的社会参与度等为突破口来推动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信力 价值功能 形成要素 实现路径
下载PDF
行政复议制度近期可能的改革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莘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200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现行行政复议制度的施行效果不彰,应当对之进行改革。在改革方向上,宜在保留行政复议范围的同时增强其司法性;在具体方案上,目前可以在复议法所容许的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以增强复议制度的准司法性为重点,增强复议机构的独立性,完善复... 现行行政复议制度的施行效果不彰,应当对之进行改革。在改革方向上,宜在保留行政复议范围的同时增强其司法性;在具体方案上,目前可以在复议法所容许的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以增强复议制度的准司法性为重点,增强复议机构的独立性,完善复议程序、复议裁决的作出等程序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复议制度 行政复议范围 改革方向 行政法规 准司法性 复议机构 复议程序 程序规定 复议法
原文传递
论民事执行和解司法审查的本质、功能与效力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群峰 雷运龙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3-160,178,共8页
民事执行和解在实体上可以产生消灭实体法律关系和中断申请执行时效的效力,在程序上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和中止、终结执行程序的效力。民事执行和解的效力来源于执行法院对执行和解的司法审查。这种审查既有对执行当事人意思自治行为的... 民事执行和解在实体上可以产生消灭实体法律关系和中断申请执行时效的效力,在程序上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和中止、终结执行程序的效力。民事执行和解的效力来源于执行法院对执行和解的司法审查。这种审查既有对执行当事人意思自治行为的司法确认性质,也发挥着协调当事人私权和公共利益、法律秩序关系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执行和解 司法审查 意思自治 执行依据
原文传递
审判委员会法律组织学解读——兼与苏力教授商榷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洪涛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52,共7页
组织功能在技术层面上由组织结构保障。审委会纵横交叉的"十字形"组织结构,决定了它不具有以苏力为代表的社会结构与功能论的解决疑难法律问题、抵御行政干预、提高法官素质等"对法官的功能",但具有降低不确定性风... 组织功能在技术层面上由组织结构保障。审委会纵横交叉的"十字形"组织结构,决定了它不具有以苏力为代表的社会结构与功能论的解决疑难法律问题、抵御行政干预、提高法官素质等"对法官的功能",但具有降低不确定性风险的组织功能。这种降低风险的方式是以不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以牺牲司法确定性为代价而获得的,就此而言,审委会是中国法院的一种反司法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委员会 “十字形”组织结构 组织功能 不确定性风险
原文传递
司法政策论要——基于行政诉讼的考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大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9-38,共10页
司法政策作为国家处理司法问题的一种导向或立场、态度,是司法机关所制定的对司法活动进行指引和规范的规则,体现了司法机关对司法活动以及司法机关的角色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实际上是徘徊在法律与司法政策、政... 司法政策作为国家处理司法问题的一种导向或立场、态度,是司法机关所制定的对司法活动进行指引和规范的规则,体现了司法机关对司法活动以及司法机关的角色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实际上是徘徊在法律与司法政策、政府与民众、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利益衡量、价值衡量的过程。司法政策内在本质上兼具了政治性与司法性的特质,外在表现为灵活性、平衡性、统一性、开放性、动态性。司法政策具有指引、补充、协调、创制、试验等功能。由于缺乏稳定、成熟的司法哲学作为支撑,过于强调或突出司法政策对司法实践的作用,会影响法律的权威地位,易对法治建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制定与实施司法政策的核心命题就是要处理法律与司法政策的关系,目前已形成司法政策代替法律、司法政策改变法律、司法政策补充法律这三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政策 司法审查 行政诉讼 内涵 特征 功能 模式
下载PDF
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作用维度”——反思“印证证明模式”的另一种理论框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谢澍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7-200,共14页
“作用维度”是描述、检验和反思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实践样态的切入角度,各模式的变量差异决定其在“作用维度”中呈现的作用效果,进而形塑出多样化的刑事司法实践样态。同时,通过“作用维度”可以连接理论与实践,其中作用效果的区别,... “作用维度”是描述、检验和反思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实践样态的切入角度,各模式的变量差异决定其在“作用维度”中呈现的作用效果,进而形塑出多样化的刑事司法实践样态。同时,通过“作用维度”可以连接理论与实践,其中作用效果的区别,正是界定刑事司法证明模式的评价要素。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处于“经验-规范”“实体-程序”“知识-权力”“认知-行为”四重作用维度之中,以此为指引,“整体主义”证明模式是“印证证明模式”转型的基本方向。当前学界对于“整体主义”证明模式存在理论误读,需要结合“证明过程中的整体性”和“证明模式之作用维度的整体性”加以澄清,并在“作用维度”的理论框架中接纳更多交叉学科的知识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证明 证明模式 作用维度 评价要素 印证 刑事司法
下载PDF
风险社会中的司法权能——司法改革的现代化向度 被引量:9
15
作者 韩德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0-96,共7页
司法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正确定位司法权能,司法权能的定位应紧密联系一定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背景进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已进入风险社会阶段,风险社会的反思现代化性质促成着程序法范式的形成,并内在地要求对司法权能进行新的... 司法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正确定位司法权能,司法权能的定位应紧密联系一定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背景进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已进入风险社会阶段,风险社会的反思现代化性质促成着程序法范式的形成,并内在地要求对司法权能进行新的定位。这种风险社会中的司法权能定位对中国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了推进中国司法改革,应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对司法权能进行合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司法权能 司法制度 现代化 改革 中国
下载PDF
但书规定的司法功能考察及重述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杜治晗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154,195-196,共15页
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是刑法谦抑性的立法宣示,刑法学界对于其司法功能一直存在"出罪功能"与"入罪限制功能"的争论。通过考察裁判文书可见,司法实践将但书规定作为总括性的出罪标准,阻碍了其他出罪事由的... 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是刑法谦抑性的立法宣示,刑法学界对于其司法功能一直存在"出罪功能"与"入罪限制功能"的争论。通过考察裁判文书可见,司法实践将但书规定作为总括性的出罪标准,阻碍了其他出罪事由的正常运用。主张但书规定具有"入罪限制功能"的观点具有正确的犯罪判断观念和定罪方法论,更为可取。在"出罪标准说"与"入罪限制说"的对立图式下,但书规定的独立意义被犯罪构成理论遮蔽,以致产生虚置甚至取消但书规定的倾向。应当克服这一对立图式的局限性,以但书规定为本位,全面考察但书规定实际发挥的司法功能。《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在"入罪限制功能"之外还具有发展出罪事由的"接应功能",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可以妥善利用这一功能发展规范性、开放性、多元化的出罪事由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出罪 但书规定 出罪功能 入罪限制功能 接应功能
原文传递
裁判、和解与法律文化传统——ADR对司法职能的冲击 被引量:13
17
作者 史长青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2,共10页
当ADR裹挟着"和解文化"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司法系统均遭到巨大冲击,正式性司法一头独大的局面被改写。随着国家干预纠纷的手段由暴力强制转向和平协商,司法职能亦由裁判走向和解。无论基于结构性原因抑或传统及意识形态,ADR... 当ADR裹挟着"和解文化"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司法系统均遭到巨大冲击,正式性司法一头独大的局面被改写。随着国家干预纠纷的手段由暴力强制转向和平协商,司法职能亦由裁判走向和解。无论基于结构性原因抑或传统及意识形态,ADR及其和解理念已经进入各国的司法领域,导致审判的衰落与和解的增长以及法官角色的更新与法院性质的嬗变。和解在司法领域的兴起虽具有政治、社会及法律职业等方面的正当性,但司法裁判的价值仍旧不容忽视。可以说,司法职能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正式性司法与非正式性司法相互渗透的历史发展中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司法系统正在从单纯的公力救济领域变成公私合作的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R 司法职能 裁判 和解 法律文化
原文传递
后民法典时代司法解释与案例指导制度功能调适论 被引量:13
18
作者 薛波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76,共18页
民法典实施后如何协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制度之关系,是当前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重大疑题。基于维护民法典的权威性和构建统一法源秩序之需要,防止民法典实施后出现司法解释"掏空"民法典之现象,未被吸收"入典"... 民法典实施后如何协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制度之关系,是当前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重大疑题。基于维护民法典的权威性和构建统一法源秩序之需要,防止民法典实施后出现司法解释"掏空"民法典之现象,未被吸收"入典"的司法解释规则理应一概宣布废止;同时,为保持民法典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可以考虑将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改造为判例制度,但是这一操作模式面临难以克服的理论和现实障碍。目前现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只能是:一方面"限缩"最高院的司法解释权,最高院只能针对民法典规范颁布"细化类"的司法解释,不得再颁布"综合类""创设性"司法解释,将司法解释定位为民法典的"配套"和"辅助"措施;另一方面"拓宽"案例指导制度之功能并对其生成和运作机制进行结构性优化,不再将其局限为一种法律适用技术,将发展和创制法律的重任交由案例指导制度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民商法法源 司法解释 案例指导制度 功能调适
原文传递
公序良俗司法应用之法理分析:功能、理据与实证机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梦娇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2008年以来,公序良俗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快速增加。在当下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至少发挥了三个层次的司法功能:一是发挥了"查明"功能,被用来查明案件事实;二是发挥了"限制"功能,被用来"限制民事行为"... 2008年以来,公序良俗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快速增加。在当下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至少发挥了三个层次的司法功能:一是发挥了"查明"功能,被用来查明案件事实;二是发挥了"限制"功能,被用来"限制民事行为"或"限制规范适用";三是发挥了"适用"功能,被用来直接裁判案件。为了避免公序良俗司法应用的说理陷入无意义的语词循环和主观化、任意化的巢窠,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法理作为公序良俗司法应用之理据。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序良俗"并列使用,或将前者隐含在"公序良俗"中予以使用。为了保障公序良俗司法应用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充分性,必须建立公序良俗司法应用的实证机制:在客观层面,应当确保形成类型化的公序良俗司法应用模式;在主观层面,应当确立一种"可接受性"的裁判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 公序良俗 司法功能 司法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文传递
绿色原则的裁判功能、适用要求及法律效果 被引量:12
20
作者 魏宏斌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59-70,共12页
绿色原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民法基本原则,其进入民法具有重要的理念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民法上关于绿色原则具体制度的建立应当从抽象的社会法的生态主义转向具体民法中私主体的具体的绿色责任承担。而只有当绿色原则具有裁判功能时,... 绿色原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民法基本原则,其进入民法具有重要的理念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民法上关于绿色原则具体制度的建立应当从抽象的社会法的生态主义转向具体民法中私主体的具体的绿色责任承担。而只有当绿色原则具有裁判功能时,才能实现该转向。当下司法实践中,有不少案件早已直接援引绿色原则作为裁判依据,但却因在理论上尚未明晰其适用要求,导致一定程度的适用乱象。绿色原则的司法适用应当遵循节制、准确、必要和适度、说理充分的要求。作为民法中一种限制性原则,在适用的法律效果上,绿色原则将形成对当事人诉权、实体权利的限制或改变,以及因权利义务改变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的限制。司法部门应当对适用绿色原则的法律效果有准确的预见和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原则 司法适用 裁判功能 适用要求 权利限制 法律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