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技术指南的建议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忠敏 黄钢 +3 位作者 陈克敏 程永德 吕中伟 刘建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1-644,共4页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治疗计划系统出现,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如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为更好的规范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放...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治疗计划系统出现,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如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为更好的规范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放射性粒子管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制订该技术指南的讨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 技术指南
下载PDF
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俊杰 修典荣 +3 位作者 冉维强 白静 朱丽红 刘江平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1-443,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22例无法切除晚期胰腺癌患者11例先行胃肠或胆肠短路术,2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前根据CT扫描图像行治疗计划计算需要剂量、需要植入粒子活度和个数。125Ⅰ粒子活度为0...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22例无法切除晚期胰腺癌患者11例先行胃肠或胆肠短路术,2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前根据CT扫描图像行治疗计划计算需要剂量、需要植入粒子活度和个数。125Ⅰ粒子活度为0.40~0.70mCi/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为65~145Gy。粒子针插植,间距1~1.5cm,边缘包括肿瘤外1~1.5cm。Mick枪植入125Ⅰ粒子。粒子间距1cm。5例患者术后4周加三维适形外放疗,2~3Gy/次,5次/周,总吸收剂量39~50Gy,1例加紫杉醇增敏,1次/周,60mg/次,共3次。5例患者术后加健择化疗2周期,每21天为1个周期。结果15例伴有上腹部疼痛患者,粒子治疗后有12例疼痛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明显缓解,有效率93.33%,平均显效时间2~3d。全组患者6例术后因复发而死亡,复发率为27.27%。全组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其中Ⅲ期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50%患者死于远处转移。3例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5颗粒子迁徙到肝脏。未见出血、感染、胰腺炎和胰瘘等并发症。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疼疗效,部分局部晚期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而且并发症发病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 超声引导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 胰腺癌 支架植入术
原文传递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及椎旁肿瘤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皓 王俊杰 +7 位作者 袁慧书 刘晓光 朱丽红 姜玉良 杨瑞杰 姜伟娟 李金娜 田素青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146-148,共3页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椎体及椎旁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椎体及椎旁肿瘤患者(3例原发肿瘤,13例转移瘤)共28个病灶,行CT引导下或者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粒子活度0.5-0.8mCi,每个病灶植入粒子数...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椎体及椎旁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椎体及椎旁肿瘤患者(3例原发肿瘤,13例转移瘤)共28个病灶,行CT引导下或者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粒子活度0.5-0.8mCi,每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7-100颗。肿瘤最小周边剂量(mPD)110-160Gy。术后行质量验证。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6.5个月(5-61个月)。疼痛缓解率93.7%。神经功能恢复或者保留率93.75%。1年局部控制率64%,2年局部控制率50%,3年局部控制率32%,5年局部控制率4%。中位局部控制时间32个月。1年生存率73%,2年生存率59%,5年生存率41%。中位生存期36个月。1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出现截瘫,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单独或联合手术治疗椎体及椎旁肿瘤安全、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介入治疗 椎体及椎旁肿瘤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永强 陈俊英 郭剑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14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于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通过TPS计算出所需粒子数目和总活度,在CT...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14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于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通过TPS计算出所需粒子数目和总活度,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体内。采用的粒子活度为每粒0.5~0.8 mCi,粒子间距为0.6~1.0 cm,植入时避开血管、胰管以及肠管尤其是结肠等重要脏器,粒子植入后随访时间为2~18个月。结果 14例患者粒子植入术后3~7 d,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个月CT复查,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8例,疾病稳定(NC)3例,疾病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64.3%。全组生存时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随访中无胰腺炎、胃肠道出血、放射性肠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在疼痛缓解方面疗效明确,具有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CT引导 125I粒子 组织间植入 疗效
下载PDF
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俊杰 修典荣 +4 位作者 冉维强 刘江平 姜玉良 姜伟娟 李金娜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27例无法切除的晚期胰腺癌,行术中超声引导^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11例行胃肠或胆肠短路术。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肿瘤,利用术中超声...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27例无法切除的晚期胰腺癌,行术中超声引导^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11例行胃肠或胆肠短路术。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肿瘤,利用术中超声探及肿瘤大小、范围,确立进针方向和范围。插植粒子针边界外放1.0~1.5cm,避开血管和胰管,间隔1cm。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粒子间隔1cm。^125Ⅰ粒子活度为0.40~0.70mCi/颗,D90为110~160Gy。6例术后4周加外放疗,2~3Gy/次,5次/周,总剂量39~50Gy。5例术后顺铂+吉西他滨化疗,2~4周期。结果20例伴有上腹部疼痛患者,粒子治疗后有17例疼痛完全或部分缓解,有效率85%,显效时间1~30d,中位起效时间5d。全组局部控制率为74%,Ⅱ+Ⅲ期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15%,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Ⅳ期1年生存率为8%,中位生存时间5个月。3例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5颗粒子迁徙到肝脏。3例术后6周到6个月出现乳糜瘘,2例对症处理后缓解,2例复发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没有感染和胰瘘等并发症。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疼疗效,部分局部晚期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近距离疗法 ^125Ⅰ粒子 组织间植入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经皮胰腺穿刺活检和组织间植入治疗的径路及安全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俞炎平 江海涛 +4 位作者 姚征 夏启荣 洪凤鸣 曾辉 李升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08-612,共5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胰腺穿刺活检和组织间植入治疗的径路及其安全性。方法临床资料较完整的35例cT引导下经皮胰腺穿刺活检患者,病变位于胰腺头部9例,体部20例,尾部6例。病变长径1.2—6cm,平均3.7cm。所用穿刺针直径16~21G,...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胰腺穿刺活检和组织间植入治疗的径路及其安全性。方法临床资料较完整的35例cT引导下经皮胰腺穿刺活检患者,病变位于胰腺头部9例,体部20例,尾部6例。病变长径1.2—6cm,平均3.7cm。所用穿刺针直径16~21G,穿刺径路分别为前径路、左侧径路和后径路等。结果35例患者均行穿刺活检术,共用43针次完成穿刺操作。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31例,炎症性病变2例,疑似肿瘤2例(1例最终确诊为恶性肿瘤,1例为假性胰腺囊肿),诊断准确率为94.3%。有14例患者再行胰腺肿瘤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共用65针次完成操作。35例患者108针次穿刺过程中,直接穿入肿块而不需要穿过重要器官者18例,穿过肝脏2例,穿过胃4例,穿过肠壁10例,穿过肠系膜血管1例。全组行穿刺活检35例43针次,其中胃、肠间隙出血1针次,发生率为2.3%(1/43);而在行穿刺植入的14例65针次中,胃、肠间隙出血4针次,发生率为6.2%(4/6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采用16—18G活检针穿刺18例86针次,其中胃、肠间隙出血4针次,发生率为4.7%(4/86);而20—22G活检针穿刺17例22针次,其中胃、肠间隙出血1针次,发生率为4.5%(1/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结论CT引导下经皮胰腺病变穿刺活检或穿刺植入治疗胰腺肿瘤技术方法可行,且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组织间植入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 被引量:9
7
作者 朱丽红 王俊杰 +7 位作者 袁惠书 冉维强 刘江平 田素清 李金娜 姜伟娟 姜玉良 王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软组织肿瘤共15个病灶(2个原发灶,13个局部复发或转移灶)行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单个病灶植入粒子60颗(7~80颗),粒子活度0.6mCi(0.5~0.8mCi),肿瘤...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软组织肿瘤共15个病灶(2个原发灶,13个局部复发或转移灶)行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单个病灶植入粒子60颗(7~80颗),粒子活度0.6mCi(0.5~0.8mCi),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140~160Gy。术后行质量验证。2个病灶质量验证不满意加行补充外照射,剂量为30、60Gy,分次剂量2.0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3~34个月)。疼痛缓解率83%(5/6)。术后2个月实际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为93%(14/15)。1年及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83%。1年生存率72.9%,2年生存率62.5%,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3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1例死于肺转移,4例死于全身多器官衰竭。1例植入粒子后皮肤破溃未愈合,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单独或联合外照射治疗软组织肿瘤尤其是复发和转移性软组织肿瘤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微创、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放射性^(125)I粒子 组织间种植
下载PDF
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 被引量:9
8
作者 白静 王俊杰 +1 位作者 修典荣 冉维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5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术中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无法切除胰腺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05年2月,我院行开腹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21例。术前根据治疗计划,确定粒子活度和种植粒子个数,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65~110 Gy...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术中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无法切除胰腺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05年2月,我院行开腹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21例。术前根据治疗计划,确定粒子活度和种植粒子个数,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65~110 Gy,每颗粒子活度为0.4~0.5 mC i。超声引导下插入粒子种植针,M ick粒子植入器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数10~75颗。8例粒子植入前或后行胃肠或胆肠吻合术。2例术后行外放疗联合单药吉西他滨化疗。1例术前置入支架,1例术后置入支架。结果15例腹痛中,14例术后1~3 d疼痛即开始缓解,其中7例疼痛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有效率93.3%(14/15);除2例失访外,CR 5例,PR 7例,PD 5例,NC 2例。19例中位生存期5个月,1年生存率26.3%。1例出现乳糜漏,3例粒子移位到肝脏。无胰漏和胰腺炎等并发症。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胰腺癌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补救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125Ⅰ粒子 组织间种植 胰腺癌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椎体及椎旁溶骨性转移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海 李福生 +2 位作者 王亮 杜振广 徐绍年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放射粒子植入在治疗脊柱椎体及椎旁溶骨性转移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患者共35个椎体及椎旁病变行^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术前计划,在CT引导下行^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术后复查CT,进行质量验证。结果27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放射粒子植入在治疗脊柱椎体及椎旁溶骨性转移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患者共35个椎体及椎旁病变行^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术前计划,在CT引导下行^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术后复查CT,进行质量验证。结果2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CT引导下^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每个椎体及椎旁溶骨性病变植入粒子12-50颗,平均39.15颗,放射粒子活度为0.6-0.8 mCi,平均0.73 mCi。^125Ⅰ放射粒子治疗90%肿瘤靶区接受的最小剂量(D90)为90-165 Gy,平均115.03 Gy。27例患者中,部分缓解21例(77.8%),疾病稳定6例(22.2%)。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分分别为(7.81±0.74)分、(2.04±1.10)分和(1.81±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至术后3个月,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由ASIA C级变为ASIA D级12例(44.4%),ASIA C级变为ASIA E级3例(11.1%),ASIA D级变为ASIA E级8例(29.6%),维持ASIA D级3例(11.1%),维持ASIA C级1例(3.7%)。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卡氏评分分别为(66.30±6.88)分、(85.93±9.31)分和(87.91±8.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2.6%和51.9%,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2.6%和55.6%。结论CT引导下^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椎体及椎旁溶骨性转移瘤,能有效缓解局部疼痛,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脊柱 ^125Ⅰ放射粒子 CT引导 组织间植入
原文传递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绍年 李福生 +1 位作者 杜振广 王亮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年第4期338-342,共5页
目的评价^(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骨转移瘤患者共34个病灶,根据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术后将X线片和CT扫描图像输入治疗... 目的评价^(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骨转移瘤患者共34个病灶,根据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术后将X线片和CT扫描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质量验证。观察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和局部病灶的影像学变化。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 3.5个月(2-21个月)。术后2个月对^(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进行评价。患者疼痛评级明显降低(P<0.01),疼痛缓解率为89.2%,其中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局部病灶控制率为91.1%,1年局部病灶控制率为66%。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不适合手术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生长、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方法。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治疗 骨转移瘤
原文传递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俞炎平 《中国肿瘤》 CAS 2013年第5期384-387,共4页
胰腺癌是难治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特点,并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胰腺癌是难治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特点,并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生存质量。全文就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治疗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125I粒子 组织间植入
原文传递
微创伤血糖连续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栗大超 蒲治华 +1 位作者 于海霞 徐可欣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9-277,共9页
连续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外很多机构都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由于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基于组织液测量的微创伤血糖检测技术对人体创伤小,且能实现连续的血糖检测,在技术上容易突... 连续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外很多机构都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由于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基于组织液测量的微创伤血糖检测技术对人体创伤小,且能实现连续的血糖检测,在技术上容易突破,能够较快地在临床上实现,故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发展迅猛.按照检测手段的不同,基于组织液测量的微创伤血糖检测技术主要分为皮下植入式和透皮抽取式两种,故本文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创伤血糖连续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连续检测 微创伤 组织液 皮下植入式 透皮抽取
下载PDF
影像引导^(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欧阳育树 杨志刚 +3 位作者 吴万垠 龙顺钦 邓宏 潘宗奇 《当代医学》 2012年第24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粒子植入技术。方法对32例头颈、胸、腹部及盆腔肿瘤患者实施CT引导下粒子植入术,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DSA引导下胆道粒子植入术。结果随访2~20个月,37例49个实体瘤病... 目的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粒子植入技术。方法对32例头颈、胸、腹部及盆腔肿瘤患者实施CT引导下粒子植入术,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DSA引导下胆道粒子植入术。结果随访2~20个月,37例49个实体瘤病灶完全缓解率为18.37%(9/49),部分缓解率为59.18%(29/49),总有效率为97.96%(48/49),进展1例。未出现放射相关副作用。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具有疗效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 肿瘤
下载PDF
^(103)Pd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丽云 王忠敏 +1 位作者 陈克敏 黄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89-792,共4页
近年来,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正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其植入局部放射剂量高、周围组织剂量低、局部控制率相对较高,并具有操作简单、微创等优点。103Pd是一种新型的放射性粒子,与125I粒子相比,其半衰期较短,... 近年来,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正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其植入局部放射剂量高、周围组织剂量低、局部控制率相对较高,并具有操作简单、微创等优点。103Pd是一种新型的放射性粒子,与125I粒子相比,其半衰期较短,初始剂量较高,更适用于增殖较快的肿瘤组织。本文对其治疗原理、临床应用、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103Pd 组织间植入
下载PDF
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与三管式腔内后装治疗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伟 肖艳 +3 位作者 毛荣虎 娄朝阳 宋恒丽 耿丹丹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292-296,共5页
目的:比较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与三管式腔内后装治疗在宫颈癌后装近距离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后装治疗宫颈癌患者40例,FIGO分期为Ⅰb-Ⅳa期。其中20例患者采用核通Fletch三通道施源器进行三管... 目的:比较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与三管式腔内后装治疗在宫颈癌后装近距离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后装治疗宫颈癌患者40例,FIGO分期为Ⅰb-Ⅳa期。其中20例患者采用核通Fletch三通道施源器进行三管式后装腔内治疗(ICBT),20例患者采用核通Fletch宫腔管联合4针插植进行治疗(IC/ISBT)。在靶区D 90尽量接近600 cGy条件下,评估单次后装治疗靶区适形指数(COIN)、均匀指数(HI)、膀胱及直肠的剂量学差异。结果:IC/ISBT组患者的高危CTV靶区COIN明显高于ICBT组(P=0.000),而HI指数两组患者并无差异(P=0.917)。IC/ISBT组患者膀胱D 1 cm 3和D 2 cm 3剂量明显低于ICBT组( P =0.015, P =0.023)。IC/ISBT组患者直肠D 1 cm 3 剂量明显低于ICBT组( P =0.040),D 2 cm 3 剂量也较ICBT组低( P =0.0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500)。 结论: 腔内联合4针插植治疗较三管式腔内放疗可以显著提高COIN而不改变靶区高剂量区范围和总治疗时间,并降低危及器官膀胱、直肠的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腔内 组织间插植 剂量学
下载PDF
A novel neuroprotective method against ischemic stroke by accelerating the drainage of brain interstitial fluid
16
作者 Jingge Lian Liu Yang +12 位作者 Hanbo Tan Shaoyi Su Leonor Serrano Lopes Fangxiao Cheng Junhao Yan Yu Fu Wanyi Fu Zhaoheng Xie Jianfei Sun Jicong Zhang Zhiqian Tong Yajuan Gao Hongbin Ha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2213-2223,共11页
Ischemic stroke is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stroke determines the outcome of ischemic injury.A recent study has reported an efficient method,epidural arterial impla... Ischemic stroke is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stroke determines the outcome of ischemic injury.A recent study has reported an efficient method,epidural arterial implantation(EAI),for accelerating interstitial fluid(ISF)drainage,which provide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clear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ECS).In this study,the method of EAI was modified(m-EAI)to control its function of accelerating the ISF drainag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following ischemic attack.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m-EAI on ischemic stroke was evaluated with the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rat model.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IL-1β,IL-6,and TNF-α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activating m-EAI at 7 d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ischemic attack in tMCAO rats,accompanied with decreased infarct volume and improved neurological function.This study consolidates the hypothesis of exacerbated ischemic damage by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treat encephalopathy via brain ECS.Further research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whether m-EAI combined with neuroprotective drugs could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n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stroke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 interstitial fluid modified epidural arterial implantation
原文传递
Review of minimally invasiv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echnology & instruments 被引量:2
17
作者 YU Haixia LI Dachao XU Kexin 《Instrumentation》 2016年第4期55-68,共14页
Continuous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s important for the diagnosis,treatment,and study of diabetes. many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working on this subject in recent two decades. Glucose concentration in interstitial flu... Continuous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s important for the diagnosis,treatment,and study of diabetes. many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working on this subject in recent two decades. Glucose concentration in interstitial flui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Minimally invasive continuous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glucose detection in interstitial fluid develops rapidly and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from the patients and the doctors,due to its instantaneous real-time display of glucose level,"24/7"coverage,and the ability to characterize glycemic var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most of th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echnolog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method and transdermal extraction method. This paper review 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s. The mainly remained challeng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esent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stitial fluid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transdermal extraction
下载PDF
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宁厚法 张凤莲 +2 位作者 崔新江 曹贵文 邢辉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6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行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先利用TPS系统制订治疗计划,然后在CT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植入后CT扫描观察粒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行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先利用TPS系统制订治疗计划,然后在CT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植入后CT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之后每月CT复查,观察病灶大小变化,并记录患者疼痛情况变化,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25例中5例肿瘤完全缓解,11例肿瘤局部部分缓解,5例病灶无变化,4例因局部进展并其他部位转移死亡,局部控制率为64%。疼痛缓解明显。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减轻腹部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125I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淋巴结转移瘤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慧芳 王振豫 +4 位作者 周志刚 江波 吕传剑 周建中 王庆国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56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实施放射性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组织间植入,先利用TPS制定计划,然后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组织间...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56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实施放射性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组织间植入,先利用TPS制定计划,然后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及中人氟安,植入后即行CT扫描观察粒子在淋巴结内的分布情况,之后每个月进行CT复查分析其疗效。结果56例行粒子植入术后粒子在瘤内分布满意,短期有效率98.2%(55/56),其中CR 96.4%(54/56),PR 1.8%(1/56),NC1.8%(1/56),PD 0%(0/56)。结论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是治疗淋巴结转移瘤的效果可靠、操作安全、副作用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导向 ^125Ⅰ 中人氟安 组织间植入 淋巴结转移瘤
下载PDF
Formation of Vacancy-Type Dislocation Loops in Hydrogen-Ion-Implanted Fe–Cr Alloy 被引量:1
20
作者 Yu-Feng Du Li-Juan Cui +1 位作者 Wen-Tuo Han Fa-Rong Wan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566-572,共7页
Fe-10 at.%Cr alloy was implanted with hydrogen 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followed by annealing at high temperatures.The annealing process made the defects develop into large dislocation loops. The nature of the disloc... Fe-10 at.%Cr alloy was implanted with hydrogen 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followed by annealing at high temperatures.The annealing process made the defects develop into large dislocation loops. The nature of the dislocation loops formed after annealing was studied by the evolution of loops under in situ electron irradiation in high-voltage electron microscope.It indicated that only interstitial-type loops were observed when annealed at 550 °C and below, but vacancy-type loops started to form at the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600 °C.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tudy of our group, the presence of chromium element made the formation temperature of vacancy-type loops higher than that in pure iron. The effect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form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vacancy-type loops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implantation interstitial-type LOOPS Vacancy-type LOOPS Fe–Cr ALLOY High-voltage electron microscop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