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间营养物质的扩散通量 被引量:31
1
作者 宋金明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3-50,共8页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生态系中的营养 组份 NO3-N, NO2-N, NH4-N, PO4-P, SiO3-Si及其在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间扩散转 移通量,结果表明:(1)该海域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浓度较...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生态系中的营养 组份 NO3-N, NO2-N, NH4-N, PO4-P, SiO3-Si及其在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间扩散转 移通量,结果表明:(1)该海域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浓度较高,∑N/P礁外间 隙水高于泻湖间隙水,相对而言,泻湖间隙水中缺氮,礁外间隙水中缺磷,礁外 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垂直分布各异。(2)该海域沉积物活性明显高于东中国 海,沉积物中大量营养组份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H4SiO4是礁外界面扩散是最 大的组份,而在泻湖中NO3-或NH4+是最大扩散量的组份,礁外界面H4SiO4, NO3-扩散大于泻湖,这些扩散转移特征由组份本身的性质与环境特性决定; (3)该海域水温高是造成间隙水中营养组份大量产出并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 的主要原因,温度高,沉积物释放出营养组份的表现活化能降低,沉积物的活 性增强,从而释放扩散出大量的营养组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海水界面 南沙海域 营养物质 扩散通量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何桐 谢健 +2 位作者 余汉生 方宏达 高全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61-2368,共8页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远高于上覆水,但两者不具有相同的含量分布趋势.PO43--P、SiO23--Si、NH4+-N、NO2--N和NO3--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9.22、444.99、13.49、20.71、8.99μmol.m-.2d-1.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间隙水中赋存营养盐的浓度并不是其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水 上覆水 营养盐 扩散通量 大亚湾
下载PDF
宜兴市横山水库底泥内源污染及释放特征 被引量:27
3
作者 崔会芳 陈淑云 +3 位作者 杨春晖 唐婉莹 殷鹏 尹洪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00-5409,共10页
为弄清宜兴市横山水库底泥内源污染及释放特征,对水库典型断面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横山水库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78 mg·kg^-1、899 mg·kg^-1和3.1%,内源污染严重,且水库下游沉积物的污染程... 为弄清宜兴市横山水库底泥内源污染及释放特征,对水库典型断面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横山水库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78 mg·kg^-1、899 mg·kg^-1和3.1%,内源污染严重,且水库下游沉积物的污染程度高于水库上游.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铁结合态磷(Fe-P)和铝结合磷(Al-P)是沉积物中的主要结合态磷,分别占总磷的质量分数为28%和39%.底泥活性磷(弱吸附态磷、有机磷以及铁磷之和)平均含量为255 mg·kg^-1,占总磷的质量分数为38%.底泥氮磷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8.0 mg·(m^2·d)^-1和0.60 mg·(m^2·d)^-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磷酸根、氨氮、二价铁的扩散释放通量相关性显著(P<0.05),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矿化可能是底泥氮磷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磷形态 间隙水 扩散通量 释放风险
原文传递
白洋淀夏季入淀区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水质特征及交换通量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甜娜 周石磊 +6 位作者 陈召莹 张紫薇 孙悦 姚波 崔建升 李再兴 罗晓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76-3185,共10页
为揭示白洋淀夏季入淀区上覆水-间隙水氮磷营养盐相互作用,本研究于2019年7月对白洋淀主要6条入淀河流取样,通过分析上覆水、间隙水水质特征以及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评估了营养盐扩散对沉积物与上覆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 为揭示白洋淀夏季入淀区上覆水-间隙水氮磷营养盐相互作用,本研究于2019年7月对白洋淀主要6条入淀河流取样,通过分析上覆水、间隙水水质特征以及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评估了营养盐扩散对沉积物与上覆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水质呈弱碱性;溶解氧(DO)含量较低,为沉积物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提供了厌氧环境;氨氮(NH^(+)_(4)-N)浓度在0.35~1.76 mg·L^(-1),作为主要给水来源的潴龙河淀区最高;硝氮(NO^(-)_(3)-N)浓度在0.75~1.97 mg·L^(-1);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在0.99~2.70 mg·L^(-1),位于自然区的S2瀑河含量最高;溶解性总磷(TDP)浓度在0.03~0.15 mg·L^(-1),靠近居民区的白沟引河含量最高.间隙水氨氮浓度在5.24~10.64 mg·L^(-1),是上覆水体的10倍,内源污染严重;硝氮浓度在0.36~0.79mg·L^(-1);溶解性总氮浓度在5.36~12.02 mg·L^(-1),是上覆水体的5倍;溶解性总磷浓度在0.03~0.3 mg·L^(-1).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发现间隙水污染程度远高于上覆水,各采样点呈现出严重污染状态.对NH+4-N、TDN和TDP进行交换通量分析显示,NH^(+)_(4)-N的扩散通量在1.71~7.43 mg·(m^(2)·d)^(-1),作为保定市纳污河流的府河采样点内源氨氮向上覆水扩散速率最快;TDN的扩散通量除白沟引河较低,其余5个采样点均值达到9.11 mg·(m^(2)·d)^(-1),夏季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低且沉积物-水界面TDN浓度差较大,导致沉积物中含氮营养盐在厌氧条件下大量释放到上覆水中,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萍河采样点TDP的扩散通量是负值表示上覆水体的磷污染物向沉积物聚集的状态,剩余5个采样点的扩散通量范围在0.03~0.16mg·(m^(2)·d)^(-1),表现出磷营养盐向上覆水释放的状态.扩散通量显示内源污染物是上覆水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为有效治理入淀区水质,沉积物氮磷营养盐的清淤处理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入淀区 上覆水 间隙水 水质特征 氮磷营养盐 扩散通量
原文传递
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扩散通量 被引量:15
5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3 位作者 毛玉泽 王巍 施慧雄 焦海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13-2419,共7页
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分4个航次对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34--P)浓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应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 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分4个航次对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34--P)浓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应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中NH4+-N、NO3--N、NO2--N和PO34--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7~11.73、0.01~121.43、0.06~3.79μmol·L-1和0.42~4.16μmol·L-1;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PO34--P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4.00~219.51、4.02~1250.41、0.45~8.70μmol·L-1和3.41~41.87μmol·L-1;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520.73μmol·m-2·d-1和22.33μmol·m-2·d-1,扩散方向总体表现为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每年向养殖系统中输入的DIN和PO34--P量分别约为9.87t和0.32t,表明沉积物是南沙港养殖水域水体氮磷营养盐,尤其是DIN的重要的输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水 间隙水 氮磷 扩散通量 南沙港
下载PDF
河口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分布特征及扩散通量 被引量:14
6
作者 董慧 郑西来 张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5-821,共7页
通过2010年夏季在李村河口潮滩区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研究了孔隙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并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间营养盐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孔隙水营养盐在不同站位间质量浓度不同,呈现出自河口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的分布... 通过2010年夏季在李村河口潮滩区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研究了孔隙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并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间营养盐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孔隙水营养盐在不同站位间质量浓度不同,呈现出自河口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NH4+-N质量浓度为26.21~53.10 mg/L,是孔隙水中营养盐的主要组分。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还原状态下进行,营养盐质量浓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受有机质含量及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改变的综合影响。除NO3--N外其他营养盐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体扩散,沉积物是底层水体营养盐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 孔隙水 扩散通量
下载PDF
硅晶体中点缺陷结合过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乔永红 王绍青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827-4835,共9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硅晶体中的空位和间隙原子的结合过程.研究中采用了Stilliger-Weber三体经验势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分别在低温300K和高温1400K进行弛豫.计算中发现空位和间隙原子倾向于通过<111>方向结合,而&l...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硅晶体中的空位和间隙原子的结合过程.研究中采用了Stilliger-Weber三体经验势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分别在低温300K和高温1400K进行弛豫.计算中发现空位和间隙原子倾向于通过<111>方向结合,而<110>方向上存在着势垒.通过势垒值的计算,对Tang和Zawadzki势垒计算值的差异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空位与间隙原子 扩散 分子动力学方法 结合过程 硅晶体 动力学研究 点缺陷 间隙原子 计算值
原文传递
硅晶体中点缺陷结合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慧娟 陈成 +1 位作者 邓联文 江建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8-300,共3页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硅晶体中空位与间隙原子的结合过程.利用Stillinger-Waber三体经验势函数表征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Verlet积分算法,在VC++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程,进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空位和间隙原子倾向于通过<...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硅晶体中空位与间隙原子的结合过程.利用Stillinger-Waber三体经验势函数表征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Verlet积分算法,在VC++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程,进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空位和间隙原子倾向于通过<111>方向结合,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势垒,势垒值为0.5~1.2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点缺陷 扩散
下载PDF
水源水库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分布特征及扩散通量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廷林 刘飞 史建超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357-4363,共7页
为了阐明水源水库沉积物营养盐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以周村水库为研究对象,探讨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同时采用Fick第一定律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周村水库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的浓度... 为了阐明水源水库沉积物营养盐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以周村水库为研究对象,探讨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同时采用Fick第一定律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周村水库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的浓度为6.47 to 16.82 mg·L^(-1),PO3-4-P的浓度在0.13 to 0.56 mg·L^(-1)之间,均远高于上覆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表明周村水库表层沉积物具有很大的营养盐释放潜能。Fick第一定律的计算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NH+4-N与PO3-4-P的扩散通量分别为62.831 to 133.231和0.364 to 1.271 mg·(m2·d)-1,研究区域中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沉积物是底层水体营养盐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间隙水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扩散通量
原文传递
吉富罗非鱼温棚池塘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界面交换通量 被引量:6
10
作者 魏南 余德光 +5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郁二蒙 龚望宝 李志斐 夏耘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6-728,共13页
利用Peeper(pore water equilibriums)技术采集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整个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然后使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主要营养盐NH4+-N、NO3--N、NO2--N、PO43--P和SO42--S的浓度,从而分析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 利用Peeper(pore water equilibriums)技术采集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整个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然后使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主要营养盐NH4+-N、NO3--N、NO2--N、PO43--P和SO42--S的浓度,从而分析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温棚养殖池塘各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其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处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1)两罗非鱼温棚养殖池塘,4个Peeper实验组在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中各营养盐组间重复性都较好,且各营养盐都有较强的垂直分布规律。NH4+-N主要存在于沉积物间隙水中,从其表面深度0至6 cm间隙水中NH4+-N浓度迅速增高,8 cm后趋于相对稳定;NO3--N主要存在于上覆水中,沉积物0至4 cm间隙水中3NO--N浓度迅速降低;NO2--N浓度在沉积物表层2 cm处出现峰值;PO43--P浓度在沉积物0至4 cm间隙水中浓度迅速增加至最大值,深度超过4 cm浓度有降低趋势;SO42--S主要存在于上覆水中,沉积物0至8 cm间隙水中SO42--S浓度迅速降低。(2)不同深度的水样根据营养盐浓度,各实验组都可聚类为3组差异显著的类群:上覆水组、表层沉积物组(上覆水-沉积物交界面组)和深层沉积物组。(3)通过Fick第一定律估算营养盐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扩散通量得出:NH4+-N和PO43--P为从沉积物间隙水扩散至上覆水中;NO3--N和SO42--S为从上覆水扩散至沉积物中。4个Peeper实验组NH4+-N的扩散通量分别为22.44 mg/(m2·d)、22.93 mg/(m2·d)、50.84 mg/(m2·d)和16.74 mg/(m2·d),为两罗非鱼温棚养殖池塘主要的沉积物内源释放营养盐。与类似研究比较,本研究通量相对较高,表明养殖池塘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SO42--S的扩散通量分别为–87.05 mg/(m2·d)、–164.87 mg/(m2·d)、–77.37 mg/(m2·d)和–91.30 mg/(m2·d),为两养殖池塘沉积物最大的吸收营养盐,表明SO42--S还原可能为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水 上覆水 营养盐 垂直分布 交换通量
下载PDF
Stability and diffusion properties of self-interstitial atoms in tungsten:a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被引量:2
11
作者 CHEN Long LIU YueLin +3 位作者 ZHOU HongBo JIN Shuo ZHANG Ying LU GuangHo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614-618,共5页
Employing a first-principles method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s, stability and diffusion of self-interstitial atoms (SIAs) in tungsten (W). The (111 〉 dumbb... Employing a first-principles method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s, stability and diffusion of self-interstitial atoms (SIAs) in tungsten (W). The (111 〉 dumbbell is shown to be the most stable SIA defect configuration with the formation energy of -9.43 eV. The on-site rotation modes can be described by a quite soft floating mechanism and a down-hill "drift" diffusion process from (110) dumbbell to 〈111〉 dumbbell and from (001) dumbbell to 〈110〉 dumbbell, respectively. Among different SIA configurations jumping to near neighboring site, the 〈111 〉 dumbbell is more preferable to migrate directly to first-nearest-neighboring site with a much lower energy barrier of 0.004 eV. These resuit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W as a candidate plasma facing material in fusion Tokam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GSTEN SELF-interstitial STABILITY diffusion FIRST-PRINCIPLES
原文传递
基于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左龙 雷易鸣 +4 位作者 闫军浩 刘会坡 袁兰 蒲小平 韩鸿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0-365,共6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分子探针示踪技术,研究大鼠深部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引流的规律。结合多孔介质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动力学模型。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丘脑... 目的应用磁共振分子探针示踪技术,研究大鼠深部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引流的规律。结合多孔介质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动力学模型。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丘脑、中脑黑质3组(n=8)。将细胞外示踪剂惰性分子探针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DTPA)2μl分别导入三个脑区细胞外间隙,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采集探针在大鼠脑ISS内的分布与清除过程。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取ISS内示踪分子在大鼠全脑分布的最大分布容积比(Vdmax%)及半衰期(t1/2)。应用经典扩散方程,测量ISS有效扩散系数(D*)、清除率(k’)与局部迂曲度(λ)。结合上述结果及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组织间隙内药代动力模型。结果示踪分子在大鼠不同脑区ISS内的转运分布区域、清除速率各不相同。尾状核Vdmax%和t1/2大于丘脑和黑质(P=0.000)。黑质区D*小于尾状核、丘脑(P=0.021),黑质ISS内迂曲度最大(P=0.280)。丘脑局部k’大于尾状核和黑质区域(P=0.000)。结论钆喷酸葡胺(Gd-DTPA)在大鼠深部脑组织内分布呈分区特征,各分区内药物的分布与清除速率各不相同。脑局部给药需考虑脑内ISS的解剖分区以及各个脑分区的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流动参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间液 细胞外间隙 示踪剂 扩散
下载PDF
氧原子在Al(111)表面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丽静 代秀红 郭建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258-261,共4页
为了研究氧在Al(111)表面的扩散机制,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氧原子在Al(111)表面的外表面和间隙位置的扩散。本研究计算了氧原子在Al原子层的相同间隙层和不同间隙层的扩散势垒,结果发现:氧原子由八面体位置向四... 为了研究氧在Al(111)表面的扩散机制,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氧原子在Al(111)表面的外表面和间隙位置的扩散。本研究计算了氧原子在Al原子层的相同间隙层和不同间隙层的扩散势垒,结果发现:氧原子由八面体位置向四面体位置(包括表面hcp位置向fcc位置)扩散时,同层之间的扩散比层间的扩散势垒要小;表面向内层的扩散过程中,由fcc位置向四面体位置扩算要比由hcp位置向八面体位置扩散容易;讨论了由表面向内层扩散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氧原子 Al(111)表面 间隙位置 扩散
下载PDF
β钛中合金原子与间隙氧的相互作用及氧在β钛合金中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祝令刚 胡青苗 杨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10期544-549,共6页
利用第一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β钛间隙原子氧与合金原子(Nb,Zr,Sn)相互作用以及氧在β钛中的扩散。氧在纯β钛中的扩散研究表明:在0K下,由于β钛在低温下的结构不稳定性,氧在β钛中的稳定位置偏离高对称的八面体间隙位置,其扩散势能... 利用第一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β钛间隙原子氧与合金原子(Nb,Zr,Sn)相互作用以及氧在β钛中的扩散。氧在纯β钛中的扩散研究表明:在0K下,由于β钛在低温下的结构不稳定性,氧在β钛中的稳定位置偏离高对称的八面体间隙位置,其扩散势能曲线为"W"型;随着电子温度的升高,β钛结构稳定性增加,扩散势能曲线趋于抛物线型。合金原子与氧的相互作用能计算结果表明,合金原子与其最近邻八面体中的氧相互排斥,与次近邻氧吸引。从合金原子与氧的化学作用及弹性作用两个角度对相互作用能进行分析。在TiNb中氧倾向于占据周围Ti原子较多且最近邻位置有Ti的八面体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钛合金 第一性原理 间隙扩散 电子温度
下载PDF
氢在Zr(Cr,Fe)2第二相晶体中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云龙 王登京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92-196,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氢原子在Zr(Cr,Fe)2(Fe/Cr=1∶7)晶体中的稳定间隙形成能.采用基于过渡态搜索理论的CI-NEB(climbing image 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预测氢原子在该晶体中的扩散路径及扩散势垒.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氢原子在Zr(Cr,Fe)2(Fe/Cr=1∶7)晶体中的稳定间隙形成能.采用基于过渡态搜索理论的CI-NEB(climbing image 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预测氢原子在该晶体中的扩散路径及扩散势垒.研究结果表明,间隙氢原子在Zr(Cr,Fe)2(Fe/Cr=1∶7)晶体中存在7种四面体间隙位(分别定义为ABCDEFG),7个间隙位均可稳定占据,其中G位点系统最稳定;最可能的扩散路径为B→C→D→E→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Zr(Cr Fe)2晶体 间隙 形成能 扩散
下载PDF
哑铃型氧间隙缺陷在UO2材料内扩散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华阳 王庆宇 李忠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7-662,共6页
以UO2材料为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了哑铃型氧间隙缺陷的扩散行为,研究了几种温度条件下拉伸应变方向和拉伸应变对哑铃型氧间隙缺陷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哑铃型氧间隙缺陷在UO2材料内存在扩散现象且为三维扩散,扩散能力... 以UO2材料为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了哑铃型氧间隙缺陷的扩散行为,研究了几种温度条件下拉伸应变方向和拉伸应变对哑铃型氧间隙缺陷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哑铃型氧间隙缺陷在UO2材料内存在扩散现象且为三维扩散,扩散能力与材料温度和拉伸应变有关。利用模拟结果计算了哑铃型氧间隙缺陷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哑铃型氧间隙缺陷在扩散过程中始终沿〈111〉方向排布;材料体系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拉伸应变越大扩散现象越明显;沿〈111〉方向拉伸应变对哑铃型氧间隙缺陷扩散现象影响最大;无论有无拉伸应变,〈100〉方向始终是哑铃型氧间隙缺陷的主要扩散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UO2材料的辐照损伤效应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间隙原子 扩散
下载PDF
缺陷团簇在α-Zr内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7
作者 周起印 李忠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6-381,共6页
针对目前对于应力条件下材料缺陷演化的认识不足,本文以α-Zr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由4个BS型间隙原子构成的缺陷团簇在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研究了几种温度条件下拉伸应变及晶向对缺陷团簇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 针对目前对于应力条件下材料缺陷演化的认识不足,本文以α-Zr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由4个BS型间隙原子构成的缺陷团簇在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研究了几种温度条件下拉伸应变及晶向对缺陷团簇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应变及晶向均会影响缺陷团簇在α-Zr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缺陷团簇的扩散系数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无应变条件下缺陷团簇在α-Zr材料中发生扩散且是三维扩散;沿[1120]晶向施加拉伸应变时对扩散的影响最明显,[1120]晶向是缺陷团簇主要的扩散晶向,当应变3%时扩散是一维的;应变作用在[1120]和[1100]晶向时,缺陷团簇的迁移能减小,应变作用在[0001]晶向时迁移能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α-Zr材料的辐照损伤效应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间隙原子 拉伸应变 缺陷团簇 α-Zr 扩散 扩散系数 迁移能
下载PDF
强磁场作用下原子扩散行为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丁亮 牛涛 +3 位作者 张艳苓 覃继宁 范同祥 侯红亮 《航空制造技术》 2016年第11期64-68,共5页
在材料电磁过程研究中,有关强磁场在材料扩散连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巨大成果,强磁场下原子扩散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其工业应用提供依据。综述了强磁场对间隙扩散和空位扩散影响的研究结果和机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强... 在材料电磁过程研究中,有关强磁场在材料扩散连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巨大成果,强磁场下原子扩散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其工业应用提供依据。综述了强磁场对间隙扩散和空位扩散影响的研究结果和机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强磁场下扩散连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磁场 间隙扩散 空位扩散 影响机制
下载PDF
TiC陶瓷中H原子扩散行为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19
作者 陈亦杰 胡双林 +1 位作者 周晓松 许灿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1-237,共7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H原子在立方TiC晶格中的结构稳定性及扩散行为。结果表明:H原子在TiC晶格中的最稳定位点位于Ti/C六面体中靠近C原子的C-H(C-HS)位置,H被C原子捕获而形成C-H键,键长1.15A(1A=0.1 nm),零点修正(ZPE)后形成能...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H原子在立方TiC晶格中的结构稳定性及扩散行为。结果表明:H原子在TiC晶格中的最稳定位点位于Ti/C六面体中靠近C原子的C-H(C-HS)位置,H被C原子捕获而形成C-H键,键长1.15A(1A=0.1 nm),零点修正(ZPE)后形成能为1.58 eV;其次是Ti/C六面体中心位置(CS),H原子主要与Ti原子成键,ZPE修正后的形成能为1.75 eV。采用CI-NEB方法计算预测了TiC晶格中H间隙原子的最优扩散路径,即先在Ti/C六面体内沿(110)晶面进行"跳跃"扩散,扩散势垒为0.47 eV;然后以C原子为中心,沿(100)晶面进行两次"旋转"扩散穿越Ti/C原子面,扩散势垒为0.28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H间隙原子 结构稳定性 扩散行为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5
20
作者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1-1218,共28页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是以水层/沉积层物相为基础、具有一定立体尺度的交接面,界面上所发生的由生物积极参与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微小反应和微环境变化,都会对界面附近物质的状态和迁移转化行为产生着复杂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沉积物-水界...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是以水层/沉积层物相为基础、具有一定立体尺度的交接面,界面上所发生的由生物积极参与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微小反应和微环境变化,都会对界面附近物质的状态和迁移转化行为产生着复杂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沉积物-水界面研究1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近20年发展.然后系统介绍了国际上对沉积物-水界面的物理尺度与结构的宏观和微观认识;重点综述了沉积物间隙水的取样、物化性质的多维测定与结构表征、过程的静态和动态模拟等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研究技术与方法;分析和展示了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进展;总结和归纳了在沉积物-水界面过程的模型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定量化、界面过程与湖泊生态环境灾害关系等模型与过程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沉积物-水界面信息获取技术的研发方向、界面物质交换定量化研究的关注点,以及加强模型的应用和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间隙水取样 营养盐 动态模拟 通量估算 扩散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