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IL-33、TNF-α、IL-6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55
1
作者 林梅 张冬雪 +1 位作者 刘志强 王左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5-259,共5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的浓度。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群共218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 目的检测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的浓度。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群共218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牙周炎患者的血清中IL-33、TNF-α、IL-6的浓度。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中度及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IL-33显著降低(P<0.01),而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TNF-α显著升高(P<0.01),中度及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IL-6浓度显著升高(P=0.042,P<0.001)。结论血清中TNF-α、IL-6浓度与牙周组织炎性反应呈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提示牙周炎活跃期的一个信号分子,而IL-33浓度与牙周组织炎性反应呈负相关关系,在慢性牙周炎病理过程中可能具有保护协调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慢性牙周炎
下载PDF
四君子汤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33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2
作者 彭洪 林中超 祝秀华 《中医药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7-41,共5页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33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每组各30例,中药组给予四君子汤加减方,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疗程均为8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33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每组各30例,中药组给予四君子汤加减方,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疗程均为8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镜下肠黏膜改善情况、药物的安全性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3含量的变化。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在改善腹胀、脓血便、发热、腹泻等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在缓解腹痛、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溲赤方面疗效与西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镜下黏膜疗效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西药组在受试期间均未观察出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白细胞介素-33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中药组血清白细胞介素-33含量较西药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四君子汤加减方能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其可能机制是抑制白细胞介素-3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君子汤加减方 溃疡性结肠炎 白细胞介素-33
下载PDF
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3和33、趋化因子PARC/CCL-18的影响 被引量:39
3
作者 徐延峰 杜威萍 +1 位作者 骆志成 沈海莲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比较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23、IL-33及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趋化因子配体18(PARC/CCL-1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U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比较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23、IL-33及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趋化因子配体18(PARC/CCL-1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U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8d,对比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L-23、IL-33及趋化因子PARC/CCL-18水平的变化。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组有效53例(88,33%),对照组有效37例(61.67%),两组比较,χ^2=15.35.P<0.01。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23、IL-33、PARC/CCL-18水平分别下降至(87.72±22.16)ng/L、(95.94±18,27)ng/L、(85.93±27.34)μg/L,均低于对照组[(104,21±32.05)ng/L、(106,27±20.93)ng/L、(95.72±30.28)μg/L],t值分别为3.26、4,03、3.93.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结论枸地氯雷他定治疗CU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可能的机制为降低机体免疫反应,减少趋化因子对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雷他定 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33 枸地氯雷他定 PARC/CCL-18
原文传递
白介素25、33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1
4
作者 李玲玲 张玉杰 +3 位作者 尹利莎 董大群 安荣真 张俊花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自介素(IL)-25、IL-3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慢性荨麻疹患者93例,健康人对照30例。慢性荨麻疹组口服氯雷他定治疗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L-25、IL-33水平,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治...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自介素(IL)-25、IL-3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慢性荨麻疹患者93例,健康人对照30例。慢性荨麻疹组口服氯雷他定治疗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L-25、IL-33水平,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IL-25、IL-3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IL-25、IL-33水平分别为(139.86±28.48)、(91.95±21.88)n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14.41±34.00)、(79.80±30.72)ng/L,慢性荨麻疹患者IL-25、IL-3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和〈0.05),且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和0.42,均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口服氯雷他定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81.72%,患者IL-25表达水平为(116.48±21.94)ng/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33表达水平为(90.88±20.62)ng/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5、IL-33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25 氯雷他定
原文传递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改善作用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唐颖 丛中凰 +1 位作者 李晓丹 许力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FN-γ、IL-33、IL-17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改善及上述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4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和吸入组各20例,健康...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FN-γ、IL-33、IL-17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改善及上述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4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和吸入组各20例,健康对照2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吸入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160μg+福莫特罗4.5μg,每日2次吸入,疗程均为2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33、IL-17、IFN-γ水平及肺功能情况,比较哮喘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常规组和吸入组患者血清IL-33、IL-17、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F和FEV1/FVC均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和吸入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33、IL-17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EF和FEV1/FVC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吸入组血清IL-33、IL-17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PEF和FEV1/FVC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和吸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γ、IL-33、IL-17水平在哮喘患者体内明显增高,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可有效降低IL-33、IL-17水平,改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福莫特罗 支气管哮喘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17 γ-干扰素 肺功能
下载PDF
血清IL-33和sST2表达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侯丽娟 李玉华 +3 位作者 王宏伟 段树鹏 李伟伟 申保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13-151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白细胞介素-33(IL-33)、丙氨酸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慢性HBV感染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白细胞介素-33(IL-33)、丙氨酸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慢性HBV感染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医院内行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检测血清sST2、IL-33、ALT、AST指标水平,对慢性HBV感染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测,进行纤维化程度评估分期。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sST2、IL-33、ALT、AST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10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结果:11例F0期、27例F1期、26例F2期、22例F3期、14例F4期。其中肝纤维化75例、肝硬化14例,分别占75.00%、14.00%;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sST2、IL-33、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指标水平最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ST2、IL-33、ALT、AST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ST2、IL-33、ALT、AST水平与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反映肝纤维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白细胞介素-33 丙氨酸转氨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乙型肝炎病毒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原文传递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IL-25和IL-33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玲玲 牛玲娟 +3 位作者 张莉 夏磊 赵永娜 豆银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6-910,共5页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血清白细胞介素(IL)-25、IL-33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MPP患儿为MPP组,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血清白细胞介素(IL)-25、IL-33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MPP患儿为MPP组,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120名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检测两组的肺功能指标[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呼出75%潮气量时的瞬间流速与潮气呼气峰流速比(TEF25/PTEF%)]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25、IL-33]、嗜酸性粒细胞(EOS)相关因子水平[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Eotaxin]。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PP患儿血清IL-25、IL-33及Eotaxin与肺功能指标及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MPP组患儿TNF-α、IL-4、IL-25及IL-33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PP组患儿ECP、CysLTs及Eotaxin各EOS相关因子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PP组患儿VT、tPTEF/TE及TEF25/PTEF%各肺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25、IL-33及Eotaxin均与VT、tPTEF/TE及TEF25/PTEF%各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且IL-25、IL-33均与Eotaxin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MPP患儿血清IL-25、IL-33及Eotaxin水平存在异常升高,且与患儿肺功能情况关系密切,三者在MPP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白细胞介素-25 白细胞介素-33 嗜酸细胞趋化因子 肺功能
原文传递
支气管哮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8
作者 冯湘平 赵辉 陆强 《国际呼吸杂志》 2013年第15期1170-1173,共4页
目前认为Th1/Th2型免疫应答失衡,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免疫学机制。最近研究发现,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许多因素有关。综述如下:吸烟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Th17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哮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3... 目前认为Th1/Th2型免疫应答失衡,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免疫学机制。最近研究发现,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许多因素有关。综述如下:吸烟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Th17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哮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33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介导作用。MicroRNA的主要功能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对机体生长、发育以及疾病发生过程调控。骨形成蛋白参与多种组织的纤维化进程,Gremlin是一种骨形成蛋白拮抗剂,探讨其在哮喘中的分布及作用,为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哮喘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TH17细胞 白介素33 MICRORNA 骨形成蛋白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支气 管哮喘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33、IFN-γ表达与Th1/Th2平衡失调 被引量:25
9
作者 汪矗 罗壮 +1 位作者 郑圆圆 孙士波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33(IL-33)、干扰素-γ(IFN-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观察COPD患者辅助T细胞(Th)1/Th2平衡失调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0例COPD患... 目的探讨白介素-33(IL-33)、干扰素-γ(IFN-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观察COPD患者辅助T细胞(Th)1/Th2平衡失调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加重期55例(急性加重组),稳定期55例(稳定组),另外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清中IL-33、IFN-γ的水平,并分析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患者的Th1/Th2状态。结果COPD急性加重组和稳定组患者血清中IL-33、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组患者血清中IL-33、IFN-γ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COPD急性加重组IFN-γ/IL-33比值低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而稳定组IFN-γ/IL-33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33与IFN-γ共同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发生及发展过程。COPD患者存在Th1/Th2免疫平衡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白介素-33 干扰素-Γ 辅助/T细胞
原文传递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IL-33水平的检测及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孙博文 唐颖 +1 位作者 李晓丹 许力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5-398,共4页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的水平,探讨其与哮喘患者肺功能、免疫球蛋白E(IgE)的关系及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实验组,均行肺功能及IgE水平检测,依据血清IgE水...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的水平,探讨其与哮喘患者肺功能、免疫球蛋白E(IgE)的关系及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实验组,均行肺功能及IgE水平检测,依据血清IgE水平将哮喘患者分为IgE升高组(n=25)和IgE正常组(n=25),另外选取20名健康对照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血清IL-33水平,比较健康者和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及临床控制期血清IL-33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分析IL-33水平与肺功能和IgE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gE升高组患者血清IL-33高于IgE正常组(P<0.05);临床控制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低于急性发作期者(P<0.05),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33与患者FEV1和PEF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413,P=0.003;r=-0.504,P<0.001);哮喘临床控制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与患者FEV1和PEF亦呈负相关关系(r=-0.386,P=0.006;r=-0.324,P=0.022)。结论:IL-33作为一种炎性因子参与了哮喘的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并可能加剧哮喘患者肺功能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白细胞介素33 肺功能 免疫球蛋白E
下载PDF
合并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33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陈永林 王云霞 +2 位作者 潘金勇 刘莹 谷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51-54,共4页
目的检测合并支原体感染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IL-17)、白细胞介素(IL-33)的水平,探讨其与支原体感染疾病严重程度及肺炎支原体(MP)-DNA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大叶性肺炎并行肺泡灌洗术的74例患儿,根据免... 目的检测合并支原体感染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IL-17)、白细胞介素(IL-33)的水平,探讨其与支原体感染疾病严重程度及肺炎支原体(MP)-DNA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大叶性肺炎并行肺泡灌洗术的74例患儿,根据免疫荧光定量MP-DNA结果,其中合并支原体感染62例,无支原体感染12例,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法(CPIS)将合并支原体感染组分为轻症组(49例),重症组(13例),再根据胸腔B超结果将轻症组分为合并胸腔积液组(16例)、无胸腔积液组(33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儿BALF中IL-17、IL-33的水平。结果 IL-17、IL-33在合并MP感染的大叶性肺炎患儿BALF中不同程度表达,重症组BALF中IL-17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儿BALF中IL-17与MP-DNA滴度呈正相关(r=0.391,P<0.05);轻症组无胸腔积液组患儿BALF中IL-33水平高于合并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患儿BALF中IL-17可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及MP-DNA滴度,BALF中IL-33升高可能有助于减轻胸膜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性肺炎 支原体感染 BALF IL-17 IL-33 儿童
下载PDF
血清SP-D、IL-17、IL-33与重症肺炎患儿肺损伤程度的关系及判断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静 汤昱 +1 位作者 赵二要 陈超辉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第6期89-92,2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白细胞介素-17(inte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33(inteleukin-33,IL-33)水平与重症肺炎患儿肺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8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14... 目的探讨血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白细胞介素-17(inte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33(inteleukin-33,IL-33)水平与重症肺炎患儿肺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8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148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病例组,7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比较两组儿童血清SP-D、IL-17、IL-33水平,并分析3项指标与病例组患儿急性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的相关性,以及在重症肺炎患儿治疗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SP-D、IL-17、IL-3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儿童治愈出院121例,死亡27例。治愈组患儿的血清SP-D、IL-17、IL-33水平,APACHEⅡ、LPS评分均低于死亡组患儿(P<0.05)。重症肺炎患儿血清SP-D、IL-17、IL-33水平与APACHEⅡ、LP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SP-D、IL-17、IL-33预测患儿的治疗结局的AUC值分别为0.712、0.803、0.877。结论血清SP-D、IL-17、IL-33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重症肺炎患儿肺损伤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患儿治疗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33 重症肺炎 肺损伤 预后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33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司永华 王美玲 +4 位作者 高阳 刘丽颖 李冠慧 王荣 魏红艳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目的观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33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的变化,探讨RSV致毛细支气管炎向反复喘息转化的潜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RSV致毛... 目的观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33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的变化,探讨RSV致毛细支气管炎向反复喘息转化的潜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RSV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3例(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反复喘息患儿32例(反复喘息组)和定期体检婴儿30例(健康对照组)。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反复喘息组患儿分别于入院48 h内、对照组于首次体检时(入选时)、入选后2个月、入选后3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8、IL-33,采用多重呼吸技术检测FeNO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法分析FeNO水平与IL-33、IL-18水平的相关性。结果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反复喘息组入选时、入选后2个月和入选后3个月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89±1.54)和(14.86±5.54)ng/L比(7.26±3.25)ng/L、(13.74±4.16)和(15.45±5.75)ng/L比(7.28±3.56)ng/L、(11.38±6.21)和(14.86±5.28)ng/L比(7.18±3.41)ng/L],而且反复喘息组明显高于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反复喘息组入选时、入选后2个月和入选后3个月IL-3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68±5.25)和(13.14±5.01)ng/L比(3.69±1.61)ng/L、(15.68±4.16)和(15.11±5.24)ng/L比(3.28±1.56)ng/L、(13.87±6.21)和(14.11±5.14)ng/L比(3.18±1.41)ng/L],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入选时IL-33水平明显高于反复喘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喘息组入选时、入选后2个月和入选后3个月FeNO水平明显高于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健康对照组[(13.14±4.47)ppb比(1.89±1.54)和(7.26±4.25)ppb、(14.75±5.15)ppb比(7.74±4.16)和(7.28±4.12)ppb、(13.68±5.62)ppb比(11.38±6.21)和(7.18±3.41)ppb],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入选时FeNO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入选后3个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细支气管炎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33 呼出气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3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杨东霞 李娜 +1 位作者 张晓琳 王琪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3-496,共4页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血清IL-18和IL-33水平的变化,探讨IL-18和IL-33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中一重度哮喘急性发...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血清IL-18和IL-33水平的变化,探讨IL-18和IL-33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中一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30例作为哮喘组,体检中心的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无吸烟史。哮喘组患者均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80mg/d)治疗3~5d,同时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1~2周。分别检测哮喘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L-18和IL-33的水平,同时检测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粒细胞(EOS)数量及肺功能[包括FEV,占预计值%(FEV。%)]等,比较哮喘组治疗前后IL-18和IL-33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IgE、EOS和FEV,%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治疗前血清IL-18和IL-33水平[分别为(300±181)ng/L和(208±95)ng/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8±45)ng/L和(143±3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7和3.51,均P〈0.05),与IgE和EOS变化一致(t值分别为5.76和5.24,均P〈0.05)。哮喘组治疗后血清IL-18和IL-33水平[分别为(183±83)ng/L和(148±77)ng/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2和12.09,均P〈0.05),与IgE和EOS变化一致(t值分别为11.87和4.56,均P〈0.05),但哮喘组治疗后FEV。%水平为(814-16)%,高于治疗前的(5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18和IL-33分别与IgE和EOS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FEV,%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IL-18和IL-33在哮喘急性发作过程中具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33 血清
原文传递
补肾活血方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中IL-13、IL-33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冯晓玲 李强 +3 位作者 李嘉玮 尚平 李杨 张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625-630,共6页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方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分两部分:两部分试验均选自2016年1月~2017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就...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方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分两部分:两部分试验均选自2016年1月~2017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第一部分:选取妊娠6~8周的15例URSA的妊娠失败患者(URSA组)和15例正常妊娠行人工流产妇女(非URSA组),观察其蜕膜组织IL-13受体(IL-13R)和IL-33受体(IL-33R)mRNA的含量;第二部分:选取60例URSA妊娠患者,用简单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补肾活血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地屈孕酮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3、IL-33含量及孕酮(P)、雌二醇(E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含量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作随访。【结果】(1)URSA组患者蜕膜组织中IL-13R、IL-33R mRNA的含量低于正常人流的非URSA组(P<0.01)。(2)经4周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试验组的临床保胎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IL-13、IL-33含量和P、E2、β-HCG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试验组的升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随访情况:对60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试验组2例保胎失败,8例未分娩;对照组8例保胎失败,10例未分娩。(5)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因服补肾活血方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补肾活血方能够明显提高URSA患者的IL-13、IL-33和P、E2、β-HCG等有效指标水平,改善患者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白细胞介素-13 白细胞介素-33 补肾活血方
原文传递
IL-17、IL-5、IL-4、IL-33等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旭央 张冰 胡莉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4期98-101,106,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82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82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组(45例)、缓解期组(3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缓解期组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第1秒用力呼气量佣力肺活量(FEV,FVc)、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均显著高于急性发作组(P〈0.01)。急性发作组IL-17、IL-5、IL-4、IL-6、IL-8、IFN-y、IgE值均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IL-2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IL-17、IL-5、IL-4、IL-8、IFN—Y、IgE值显著高于对照组,IL-2显著低于对照组(JP〈0.05)。三组CD3+.CD4+,CD4+/CD8+定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组CD3+、CD4+、CD47CD8值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患者的CD3+、CD4+,CD47CD8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哮喘患者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急性发作期患者与缓解期患者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肺功能指标差异显著,提示免疫功能紊乱、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与哮喘发作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5 哮喘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L-33、sST2、MCP-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劲 骆仲榆 +1 位作者 陈刘镇 林沛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7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及其受体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慢...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及其受体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单纯慢性乙肝患者67例(慢性乙肝组),合并肝衰竭38例(肝衰竭组),同期选择50名无肝脏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IL-33、sST2以及MCP-1水平,并根据Ishak病理评分对慢性乙肝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定,比较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的上述指标表达情况。结果慢性乙肝组与肝衰竭组的IL-33、sST2与MCP-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肝衰竭组的IL-33、sST2与MC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轻度肝纤维化组比较,中度肝纤维化组、重度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的IL-33、sST2与MCP-1均升高,且重度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IL-33、sST2与MCP-1水平高于中度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IL-33、sST2与MCP-1水平高于重度肝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慢性乙肝组患者IL-33、sST2与MCP-1与Ishak评分呈正相关(r = 0.573、0.728、0.654,P < 0.05)。结论血清IL-33、sST2与MCP-1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病情加重有评估预测作用,对患者开展血清指标检验有助于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细胞介素-33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3在脓毒症中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常玓 贾佳 臧彬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 通过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感染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单盲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 目的 通过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感染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单盲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40例,并根据全身感染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器官功能不全,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组3组;按28d预后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同期选择ICU11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患者入ICU3h内、24h、5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降钙素原(PCT)、IL-33、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33受体sST2水平,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同时记录患者转归、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脓毒症患者IL-33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IL-33诊断感染的价值。结果脓毒症患者人ICU时血浆IL-33较健康对照组及SIRS组明显升高(ng/L:15.43±7.22比0.67±0.24、1.25±1.09,均P〈0.01),PCT较SIRS组明显上升[μg/L:52.23(19.69,73.37)比1.22(0.69,3.73),Z=-2.447,P〈0.001]。-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3组患者随病情加重,APACHEI/评分、PCT、IL-33逐渐升高,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逐渐延长(P〈0.05或P〈0.01)。脓毒症患者人ICU3h内、24h、5d血浆IL-33水平(ng/L)分别为15.43±7.22、11.82±6.16、5.55±2.25(F=4.823,P=0.004);人ICU3h内,IL-33与APACHEⅡ评分(r=0.351,P=0.031)、PCT(r=0.412,P=0.005)、IL-6(r=0.535,P=0.030)、IL-18(r=0.674,P=0.030)、TNF-α(r=0.250,P=0.030)、sST2(r=0.620,P〈0.001)及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脓毒症 降钙素原
原文传递
血清白细胞介素-33及鳞状细胞癌抗原联合诊断宫颈癌的价值 被引量:19
19
作者 郝尚辉 秦海霞 +4 位作者 赵淑珍 朱利红 张彦 尹山兰 华彩红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 IL-33)、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和CA125水平变化,分析其...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 IL-33)、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和CA125水平变化,分析其相关性及血清IL-33联合SCCA诊断宫颈癌的价值。方法 224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同期85例体检健康女性(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IL-33、SCCA、CEA、CA19-9和CA125水平;分析血清IL-33水平与宫颈癌临床特征的关系;Pearson法分析血清IL-33与SCCA、CEA、CA19-9和CA125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IL-33联合SCCA诊断宫颈癌的效能。结果宫颈癌组血清IL-33[(284.13±35.74)μg/L]、SCCA[(12.31±1.98)μg/L]、CEA[(6.65±1.94)μg/L]、CA19-9[(48.92±6.34)u/mL]和CA125 [(45.97±12.27)u/m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56.06±23.77)μg/L、(0.41±0.13)μg/L、(2.11±0.56)μg/L、(13.85±3.18)u/mL、(12.01±6.13)u/mL](P<0.05);血清IL-33水平在Ⅱb~Ⅲ期宫颈癌患者[(320.41±34.78)μg/L]高于Ⅰ~Ⅱa期者[(261.93±23.81)μg/L](P<0.05),在低、中、高分化者依次降低[(307.85±16.43)、(286.47±21.23)、(260.55±18.31)μg/L](P<0.05),在鳞癌患者[(291.31±39.76)μg/L]和腺癌患者[(278.56±48.41)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血清IL-33水平与SCCA呈正相关(r=0.557,P=0.024),与CEA(r=0.736,P=0.421)、CA19-9(r=0.411,P=0.087)和CA125(r=0.621,P=0.319)无线性相关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以311.59μg/L为最佳截断值,诊断宫颈癌的AUC为0.837(95%CI:0.748~0.966,P<0.001),灵敏度为85.4%,特异度为78.5%;血清SCCA以13.04μg/L为最佳截断值,诊断宫颈癌的AUC为0.745(95%CI:0.707~0.858,P<0.001),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80.7%;血清IL-33联合SCCA诊断宫颈癌的AUC为0.919,灵敏度为94.2%,特异度为83.3%。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IL-33、SCCA、CEA、CA19-9和CA125水平增高,血清IL-33与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与SCCA表达呈正相关,IL-33及SCCA联合检测对宫颈癌有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白细胞介素-33 鳞状细胞癌抗原 癌胚抗原 糖链抗原19-9 糖链抗原125
原文传递
Role of the IL-33-ST2 axis in sepsis 被引量:18
20
作者 Hui Xu Heth R. Turnquist +1 位作者 Rosemary Hoffman Timothy R. Billiar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2017年第1期50-60,共11页
Sepsis remains a major clinical problem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 new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re characterized,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ir roles in sepsis. Interleukin 33(IL-33) is a recently desc... Sepsis remains a major clinical problem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 new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re characterized,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ir roles in sepsis. Interleukin 33(IL-33) is a recently described member of the IL-1 family that is widely expressed in cells of barrier tissues. Upon tissue damage, IL-33 is released as an alarmin and activates various types of cells of both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 through binding to the ST2/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 complex. IL-33 has apparent pleiotropic functions in many disease models, with its actions strongly shaped by the local microenvironment. Recent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a role for the IL-33-ST2 axis in the initiation and perpetuation of inflammation during endotoxemia, but its roles in sepsis appear to be organism and model dependent.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the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IL-33/ST2 axis in sep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SIS interleukin-33 ST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