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人群IRF6基因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黄永清 马敏 +7 位作者 马坚 李亚娣 李迎春 王珑 高军 张雷 乔光伟 石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2013162和rs223537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例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332例,患者父亲243例,患者母亲289例,完整的核心家庭206个。对照组收集正常新生儿...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2013162和rs223537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例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332例,患者父亲243例,患者母亲289例,完整的核心家庭206个。对照组收集正常新生儿17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这2个多态位点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和传递不平衡(TDT)分析。结果:在中国西部人群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唇腭裂组rs2235375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运用传递不平衡研究发现IRF6基因rs2235375位点的G等位基因在唇腭裂患者中存在过传递(P<0.01)。有5种单倍型组合显示有传递不平衡。结论:在中国西部人群中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发生存在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 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下载PDF
唇腭裂相关基因IRF6基因沉默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并抑制上皮间质转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远锋 文杰 +1 位作者 周天鸿 邹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6-303,共8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6(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IRF6)基因突变在单纯型和综合征型唇腭裂中均有报导。然而,其基因突变如何导致了唇腭裂的病理发生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以培养细胞为模型,研究了IRF6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迁移、凋亡以及... 干扰素调节因子6(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IRF6)基因突变在单纯型和综合征型唇腭裂中均有报导。然而,其基因突变如何导致了唇腭裂的病理发生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以培养细胞为模型,研究了IRF6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迁移、凋亡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从而探讨唇腭裂形成的可能的分子病理机制。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IRF6真核过表达载体;设计合成IRF6基因特异siRNA,成功构建IRF6基因沉默和过表达细胞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siRNA-IRF6质粒48 h时,发现IRF6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降低2倍;CCK8法检测转染siRNA-IRF6后,对细胞增殖能力提高1.98倍;划痕法观察转染siRNA-IRF6质粒72 h后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比对照组增强2.36倍;利用Western印迹、qRT-PCR检测EMT标志性分子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发现过表达IRF6后EMT有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E-钙黏着蛋白表达下调3.57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RF6时未发现对细胞凋亡有影响。在体外培养细胞模型中,IRF6基因沉默显著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EMT发生。提示IRF6这一唇腭裂相关基因有可能通过影响上述细胞事件,而导致唇腭裂的病理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干扰素调节因子6 RNA干扰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Associa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IRF6 and TGFA Genes With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in Chinese Patients
3
作者 Ya Shen Yugui Cui +4 位作者 Weidong Wan Xiaoping Zhou Lu Cheng Zuhong Lu Jiayin Liu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9年第1期40-45,共6页
Objective: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 is a common birth defect with unclear etiology. Bo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contribute to NSCL/P. Many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 Objective: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 is a common birth defect with unclear etiology. Bo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contribute to NSCL/P. Many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candidate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is disease.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IRF6) gene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TGFA) gene seem to be crucial in the predisposition of NSCL/ P. Here we evaluated s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loci of TGFA and IRF6 genes in Chinese nuclear families consisting of fathers, mothers and affected offspring with NSCL/P. Methods:Fifty patients of NSCL/P were confirmed by the plastic surgeons. They and their par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with the informed consents. SNPs loci of TGFA and IRF6 genes were analyzed by microarray technology. Some PCR products were randomly chosen and sequenced to check microarray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 type and allele frequency between patient group and parents group were compared. Then a Haplotype Relative Risk(HRR) and 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 were performed. Results:The sequences of randomly selected PCR products were all consistent with the microarray results. All loci were in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genotypes and alleles between patients and their parents. Using HRR and TDT analyses the V274I of IRF6 was associated with NSCL/P, while another SNP locus oflRF6 was not. Strong evidence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as found between the 2 SNP loci of TGFA and disease with the HRR analysis, but not with the TDT analysis. Conclusion:Our study confirms the contribution of IRF6 in the etiology of NSCL/P in populations of Asian ancestry. The association of TGFA with NSCL/P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TGFA)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irf6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下载PDF
宁夏地区IRF6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桂治 郭胜胜 +5 位作者 章根训 王杨洋 马坚 任红旺 李亚娣 黄永清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12期1138-1139,1143,共3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Q49X、F57L和L436V突变位点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宁夏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186例,对照组正常新生儿20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Q49...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Q49X、F57L和L436V突变位点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宁夏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186例,对照组正常新生儿20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Q49X、F57L和L436V突变位点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Q49X、F57L和L436V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地区IRF6基因Q49X、F57L和L436V位点突变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 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 突变
下载PDF
草鱼干扰素调节因子5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许巧情 昌鸣先 +2 位作者 肖凡书 李楠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06-1210,共5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是在研究干扰素转录调控时发现的[1]。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共发现10种干扰素调节因子IRF-1—10。一般认为干扰素调节因子(IRF)通过调节干扰素的表达而行使其抗病毒、应激、免疫调节等功能[2,3]。近年来,研究... 干扰素调节因子是在研究干扰素转录调控时发现的[1]。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共发现10种干扰素调节因子IRF-1—10。一般认为干扰素调节因子(IRF)通过调节干扰素的表达而行使其抗病毒、应激、免疫调节等功能[2,3]。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IRF在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5 草鱼 柱状黄杆菌 表达
下载PDF
IRF8新发移码突变的基因功能分析
6
作者 李乐盈 陈尧 +3 位作者 周维涛 何晨 张端午 钱莉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9-367,共9页
目的对反复肺炎患儿队列病因筛查中发现的干扰素调节因子8基因(interferon regulator factor 8,IRF8)新发突变(c.1266dupA)进行分子细胞水平的功能研究与验证。方法针对IRF8突变序列构建野生与突变蛋白过表达载体,通过质粒转染或构建慢... 目的对反复肺炎患儿队列病因筛查中发现的干扰素调节因子8基因(interferon regulator factor 8,IRF8)新发突变(c.1266dupA)进行分子细胞水平的功能研究与验证。方法针对IRF8突变序列构建野生与突变蛋白过表达载体,通过质粒转染或构建慢病毒感染不同工具细胞,通过q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实验手段检测其表达差异及对下游炎症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结果IRF8野生及突变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且转染效率可观,包装成的慢病毒感染效率亦较高。突变基因IRF8(c.1266dupA)相较于野生型IRF8转录水平降低,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略增大,表达量降低,突变蛋白IRF8mut相对野生型IRF8蛋白核质比增加,IRF8(c.1266dupA)对下游ISRE元件的抑制功能增强。结论IRF8新发移码突变属于功能获得型(gain of function,GOF)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 移码突变 反复感染 转录调控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调控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极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康 瞿建国 +6 位作者 陈吉祥 党胜春 何宋兵 张进 谢嵘 王韵 张建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用IRF5小干扰RNA(IRF5 siRNA)沉默巨噬细胞中IRF5基因表达,观察其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用γ干扰素(IFN... 目的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用IRF5小干扰RNA(IRF5 siRNA)沉默巨噬细胞中IRF5基因表达,观察其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用γ干扰素(IFN-γ)和脂多糖(LPS)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分化,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其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实时定量PCR检测IRF5、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精氨酸酶1(Arg1)和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MR)mRNA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用IRF5 siRNA转染巨噬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RF5、IL-12、TNF-α、i NOS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MMR mRNA的表达,评估其极化状态的改变。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化率达81.7%,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M1型巨噬细胞中IRF5、IL-12、i NOS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2型巨噬细胞,TNF-α亦高于M2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中Arg1、MMR mRNA表达量同M1型巨噬细胞比较显著增高。IRF5 siRNA转染巨噬细胞后,IRF5、IL-12、TNF-α、i NOS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Arg1、MMR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IRF5、IL-12、TNF-α、i NOS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Arg1、MMR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极化状态向M2型巨噬细胞偏移。结论 IRF5对巨噬细胞的极化调控有重要作用,可作为鉴别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的重要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 小干扰RNA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极化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3促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相关探索
8
作者 徐文晖 杨畅 +3 位作者 李瑞卿 卞京 李夏伊 郑磊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11,共11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中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观察IRF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蛋白通路。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中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观察IRF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蛋白通路。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分析IRF3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患者(肾癌、结直肠癌、肝癌、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结直肠癌或肾癌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切片中IRF3表达水平的差异。针对IRF3蛋白的C端残基位点进行改造,构建拟磷酸化IRF3-5D(396/398/402/404/405-D)高表达的HEK-293T细胞。分别在细胞培养12、24 h时,采用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抑制剂进行处理,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IRF3、p-IRF3(Ser386)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NA测序技术探索IRF3-5D高表达与肿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构建野生型IRF3(IRF3-WT)和IRF3-5D过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CT26、COLON26,采用细胞计数法、细胞划痕试验和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TCGA数据分析提示癌组织中IRF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癌症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结直肠癌、肾癌组织中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蛋白表达集中于细胞核内。TBK1抑制剂分别在细胞培养12、24 h时间点作用后,HEK-293T细胞p-IRF3(Ser386)蛋白表达减弱。RNA测序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多个与癌症预后不良相关的蛋白[IRF9、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等]表达水平在IRF3-5D高表达的条件下显著上调。结直肠癌细胞中过表达IRF3-5D,可导致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上调。结论·结直肠癌中IRF3表达水平与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IRF3-5D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内高表达后,促进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此外,IRF3-5D依赖于TBK1介导的IRF3活化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恶性肿瘤 靶向治疗 干扰素调节因子3 TANK结合激酶1 RNA测序
下载PDF
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IRF4和sST2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耀华 顾佩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4-907,共4页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9-01/2021-12期间收治的94例干眼患者作为干眼组,同期选取97例行眼科检查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9-01/2021-12期间收治的94例干眼患者作为干眼组,同期选取97例行眼科检查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记录临床指标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结膜上皮细胞IRF4、sST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泪液IRF4、sST2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IRF4、sST2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干眼组治疗前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IRF4、sST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干眼患者治疗4wk后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IRF4、sST2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干眼患者治疗4wk后BUT、SⅠt显著增加,CFS评分显著降低(P<0.001)。干眼患者治疗前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IRF4、sST2水平与治疗前CFS评分均呈正相关,与治疗前BUT、SⅠt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IRF4、sST2水平均升高,且与干眼临床指标BUT、SⅠt、CFS评分均呈显著相关性,有潜力成为干眼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 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 结膜上皮细胞 泪液
下载PDF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干燥综合征患者Ⅰ型干扰素特征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定其 张开源 +1 位作者 姚心怡 王新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97-190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养阴祛瘀方治疗前后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黏液病毒抗性蛋白1(MxA)、干扰素诱导蛋白44样(IFI44L)3个干扰素(IFN)特征基因mRNA表达与积分的改变,探讨该方的疗效及作用机...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养阴祛瘀方治疗前后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黏液病毒抗性蛋白1(MxA)、干扰素诱导蛋白44样(IFI44L)3个干扰素(IFN)特征基因mRNA表达与积分的改变,探讨该方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31例SS患者分为SS治疗前组和SS治疗后组,18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SS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及实验室指标,通过RT-PCR法检测健康对照、SS患者治疗前后PBMC中IRF7、Mx A、IFI44L mRNA表达,计算Ⅰ型IFN积分,比较其差异。结果:与SS治疗前组比较,SS治疗后组患者ESR、IgG显著下降(P<0.05),SSDAI、中医证候评分、ESSPRI评分显著改善(P<0.05),IRF7、MxA、IFI44L mRNA表达水平及Ⅰ型IFN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益气养阴祛瘀方能够有效改善SS患者的临床症状,下调IRF7、Mx A、IFI44L等IFN基因m RNA表达,调节SS患者整体I型IFN表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益气养阴祛瘀方 干扰素调节因子7 干扰素诱导蛋白44样 黏液病毒抗性蛋白1 Ⅰ型干扰素 基因 疗效
原文传递
TLR4和IRF7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凡尔克·艾合买提江 夏衣达·吐尔逊 +2 位作者 郭文涛 塔来古丽·西仁白克 阿仙姑·哈斯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559-1563,1568,共6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7,IRF7)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疾病患者标本,包括36例...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7,IRF7)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疾病患者标本,包括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Ⅱ-Ⅲ,CINⅡ-Ⅲ)、4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19例因子宫肌瘤手术切除的轻度慢性宫颈炎组织共99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CINⅡ-Ⅲ和CSCC组织中TLR4和IRF7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C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qRT-PCR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和CSCC组织中TLR4及IRF7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51±1.491)、(1.403±0.908)及(21.480±17.010)、(13.830±8.345)。TLR4和IRF7两者均在CSC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其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且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SCC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进行比较,发现TLR4和IRF7蛋白表达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χ2=3.106、3.512,P<0.05),但与临床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χ2=0.420、0.9470、0.268,P>0.05)、(χ2=1.052、0.449、1.159,P>0.05)。在CINⅡ-Ⅲ和CSCC组织中,TLR4和IRF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60,r=0.962,P<0.05)。结论TLR4和IRF7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CSCC发病进程,两者有协同作用,但具体调控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 Toll样受体4(TLR4) 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
下载PDF
TLR3和IRF3在华支睾吸虫感染C3H/HeN小鼠中表达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瀛 颜超 +3 位作者 华慧 李向阳 汤仁仙 郑葵阳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602-605,共4页
目的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初步分析TLR3、IRF3基因在小鼠肝脏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随机选用健康雌性C3H/HeN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建立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第0、1、7、14、28、56、84天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 目的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初步分析TLR3、IRF3基因在小鼠肝脏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随机选用健康雌性C3H/HeN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建立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第0、1、7、14、28、56、84天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收集粪便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脏中Toll样受体(TLRs)中的TLR3和IRF3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自感染后第20~30天检查出华支睾吸虫虫卵;肝脏病理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相比,随着时间的增加,感染组小鼠肝脏汇管区由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反应性增生发展到在该区域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C3H/HeN小鼠模型成功建立.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自感染后第1天起TLR3和IRF3的mRNA表达均升高(P〈0.01),均在第84天开始下降.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C3H/HeN小鼠后可激活TLR3-TRIF途径,提示TLR3-TRIF途径可能在华支睾吸虫致病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C3H HeN小鼠 TLR3 irf3
下载PDF
鸭干扰素因子7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13
作者 邓志超 章程 +4 位作者 罗沛 詹晓芝 江丹莉 阳佑天 刘文俊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06-2616,共11页
【目的】构建樱桃谷鸭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基因CDS区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分析IRF7蛋白结构和生物特性,检测不同组织内IRF 7基因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对鸭天然免疫系统开展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 【目的】构建樱桃谷鸭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基因CDS区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分析IRF7蛋白结构和生物特性,检测不同组织内IRF 7基因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对鸭天然免疫系统开展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扩增樱桃谷鸭IRF 7基因的CDS区,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oly(I∶C)对IRF7蛋白核移位的影响。对IRF 7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相似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线分析预测IRF7蛋白的分子和结构特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组织中IRF 7基因的表达特异性。【结果】成功克隆樱桃谷鸭IRF 7基因CDS区,长1536 bp,共编码512个氨基酸,通过对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大小约为110 ku。Poly(I∶C)处理鸭胚成纤维细胞促使pCMV-C-EGFP-IRF7的核内定位增加。核苷酸相似性结果显示,樱桃谷鸭与绿头鸭和鸡的IRF 7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1%和80.8%,与非洲爪蛙的相似性仅为41.8%。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樱桃谷鸭与绿头鸭和鸡亲缘关系最近,与非洲爪蛙亲缘关系最远。IRF7蛋白表现为结构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主要由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构成。IRF 7基因在各个组织内均有表达,在胆囊中表达量最高,在肺脏中表达量最低。【结论】樱桃谷鸭IRF 7基因的CDS区序列大小为1536 bp,编码512个氨基酸,IRF7蛋白为结构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Poly(I∶C)刺激可引起IRF7发生核移位,该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 蛋白结构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3基因敲除对伪狂犬病病毒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爽 樊爽爽 +7 位作者 常雯茹 丁光绪 郭瑞珍 段利芳 杜永坤 褚贝贝 杨国宇 王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53-1262,共10页
试验旨在研究敲除干扰素调节因子3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复制的影响。使用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IRF3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IRF3-sgRNA,... 试验旨在研究敲除干扰素调节因子3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复制的影响。使用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IRF3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IRF3-sgRNA,转染至HEK293T/17细胞,收获慢病毒并感染PK15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多克隆细胞系,T7酶切鉴定后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PK15-IRF3^(-/-)单克隆稳定细胞系。为验证敲除IRF3基因稳定细胞系是否构建成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RV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病毒复制情况并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结果显示,PK15-IRF3^(-/-)细胞系感染PRV-GFP后PK15-IRF3^(-/-)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强于PK15细胞。感染PRV野毒(PRV-QXX)后PK15-IRF3^(-/-)病毒滴度明显强于PK15细胞,PRV的gE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K15细胞。在mRNA水平检测两种细胞中PRV TK基因的变化也得到相同的结果。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感染PRV-QXX后,PK15细胞中IFN-βmRNA会随着时间增加显著增高(P<0.05),但PK15-IRF3^(-/-)细胞中IFN-βmRNA则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敲除IRF3基因后显著促进PRV的增殖,IRF3在病毒的复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 伪狂犬病病毒(PRV) CRISPR/Cas9
下载PDF
杨梅素调节JAK-STAT-IRF1信号通路对鼻咽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
15
作者 张玉杰 李佳慧 司宇光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4期3717-3721,共5页
目的探讨杨梅素对鼻咽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对JAK-STAT-IRF1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实验:培养人鼻咽癌CNE1细胞并分为对照组、杨梅素L组、杨梅素M组、杨梅素H组和杨梅素H+Broussonin E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Hoechst法检细... 目的探讨杨梅素对鼻咽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对JAK-STAT-IRF1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实验:培养人鼻咽癌CNE1细胞并分为对照组、杨梅素L组、杨梅素M组、杨梅素H组和杨梅素H+Broussonin E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Hoechst法检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验证细胞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磷酸化(p)-Janus激酶(JAK)1、JAK1、p-JAK2、JAK2、p-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STAT)1、STAT1、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蛋白表达。体内实验:建立BALB/c裸鼠鼻咽癌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杨梅素低剂量组、杨梅素中剂量组、杨梅素高剂量组和紫杉醇组,取瘤体并称重,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瘤体Foxp3、RORγt、p-JAK1、JAK1、p-JAK2、JAK2、p-STAT1、STAT1、IRF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杨梅素L、M、H组CNE1细胞增殖能力以及RORγt、p-JAK1/JAK1、p-JAK2/JAK2、p-STAT1/STAT1、IRF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和Foxp3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杨梅素H组相比,杨梅素H+Broussonin E组细胞增殖能力以及RORγt、p-JAK1/JAK1、p-JAK2/JAK2、p-STAT1/STAT1、IRF1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凋亡率和Foxp3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对比,杨梅素低、中、高剂量组Foxp3蛋白表达增加,瘤体质量以及PD-L1、RORγt、p-JAK1/JAK1、p-JAK2/JAK2、p-STAT1/STAT1、IRF1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杨梅素可能通过抑制JAK-STAT-IRF1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鼻咽癌细胞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素 鼻咽癌细胞 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干扰素调节因子1信号通路 免疫逃逸
下载PDF
清热利湿活血方对HBV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作用及对TKB1-IRF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传涛 廖婷婷 +5 位作者 黄群 张技 辜海英 杨鸿 黄晓群 王芳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90-495,共6页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活血方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作用及对肝组织TANK结合激酶1(TKB1)、干扰素调控因子3(IRF3)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建立清热利湿活血方的HPLC指纹图谱。再将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活血方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作用及对肝组织TANK结合激酶1(TKB1)、干扰素调控因子3(IRF3)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建立清热利湿活血方的HPLC指纹图谱。再将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苦参素组,清热利湿活血方高、低剂量组,每组8只。苦参素组小鼠给予灌胃剂量为0.15 g·kg^(-1)·d^(-1)的苦参素混悬液,清热利湿活血方高、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灌胃剂量为7、2 g·kg^(-1)·d^(-1)的清热利湿活血方混悬液,给药共5周。治疗结束后,采用酶链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采用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及肝组织中HBV DNA、TKB1 mRNA、IRF3 mRNA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TKB1、IRF3的蛋白表达。【结果】标定14个特征峰构成清热利湿活血方的指纹图谱,其中1号峰为没食子酸,8号峰为柯里拉京,9号峰为虎杖苷,10号峰为鞣花酸,13号峰为甘草酸,14号峰为齐墩果酸。高剂量清热利湿活血方可减轻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轻度水肿及Kuffer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显著降低HBV转基因小鼠肝脏和血清中的HBsAg、HBV DNA水平(P<0.05或P<0.01),显著增强小鼠TKB1、IRF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清热利湿活血方有抗HBV作用,其抗病毒机制可能与增强TKB1、IRF7 mRNA及蛋白表达,进而影响干扰素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利湿活血方 乙型肝炎病毒 TANK结合激酶1 干扰素调控因子3 转基因小鼠
原文传递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 and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Polymorphism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Overview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17
作者 Jorge Luis Bermudez-Gonzalez Rodrigo Dagio-Cuellar +9 位作者 Cristina Villarreal-Guerrero Ana Gilabert-Garcia Luis Angel Ferral-Barbabosa Joaquin Berarducci Jose Luis Siller-Nava Jose Antonio Luna-Alvarez-Amezquita Javier Iván Armenta-Moreno Nilda Espínola-Zavaleta Erick Alexanderson-Rosas Juan Ignacio Straface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21年第7期332-341,共10页
Heart diseases are the main cause of mortality in Mexico, being coronar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heart disease the most frequent in the country. Its high prevalence makes i... Heart diseases are the main cause of mortality in Mexico, being coronar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heart disease the most frequent in the country. Its high prevalence makes important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study of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the search for prognostic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actors. Different genes and polymorphisms promote atherogene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y affect inflammatory and vascular pathological processe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 (IRF5)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 promo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cytokines release;it could trigger immune reactions and its activating receptors express in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 Besides, polymorphisms in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 are implied with coronary disease, they are found in angiotensinogen (AGT),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 (AT1R), angiotensin II type 2 receptor (AT2R), and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 genes. These genetic polymorph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a prothrombotic stat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 Multiple experimental studies showed that chronic activation of RAAS and chronic expression of IRF5 generates an environment pron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nd autoimmun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tudying these specific gen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ll allow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and possibly the quest for new trea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 (irf5)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 Angiotensinogen (AGT)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 (AT1R) Angiotensin II Type 2 Receptor (AT2R) POLYMORPHISMS
下载PDF
人干扰素调节因子3基因启动子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华国 任伟 +1 位作者 陆超 周国平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32-736,共5页
目的克隆并鉴定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基因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其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BLAST分析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和同源分析不同种系IRF3启动子序列,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定向克隆和酶切亚克隆策略,构建了覆... 目的克隆并鉴定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基因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其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BLAST分析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和同源分析不同种系IRF3启动子序列,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定向克隆和酶切亚克隆策略,构建了覆盖IRF3基因5’侧翼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kb区域的一系列IRF3启动子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体并瞬时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用虫荧光素酶检测报告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结果在人、小鼠的IRF3推断的启动子区域进行同源比较发现,推断的E2F和GATA-1高度进化保守;启动子活性分析表明,IRF3启动子区域定位于主要转录起始位点区域前111~167bp的区域内。采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分析软件分析表明,该区域内存在E2F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167~111bp区存在IRF3启动子的核心调控元件,转录因子E2F可能参与IRF3的转录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 虫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启动子鉴定 转录调控
原文传递
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对TBK-1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周国平 陈吉庆 +2 位作者 吴升华 陈晓禹 陈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3-366,共4页
目的 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protein 1,NS1)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 feronregulatoryfactors,IRF) 3的机制未明,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kinase 1,TBK- 1)能使IRF 3活化,研究NS1是否对TBK -1有抑制作用。方法 亚克隆... 目的 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protein 1,NS1)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 feronregulatoryfactors,IRF) 3的机制未明,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kinase 1,TBK- 1)能使IRF 3活化,研究NS1是否对TBK -1有抑制作用。方法 亚克隆IRF 3、NS1和TBK- 1至pcDNA3.1 flag构建flag IRF 3、flag NS1和flag TBK- 1质粒;用TBK- 1对TBK- 1+NS1以及IRF 3+TBK- 1对IRF 3+TBK- 1+NS1两组实验,分别共转染人胚胎肾上皮2 93细胞,用抗flag抗体作Westernblot分析,鉴定IRF 3、NS1和TBK- 1的表达,观测NS1对TBK 1活化IRF 3的抑制作用;荧光素酶功能分析方法观测NS1对TBK 1诱导的干扰素β(IFN β)启动子pGL- 2B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IRF- 3、NS1和TBK- 1均有高表达。TBK 1能使IRF 3活化,Westernblot分析显示:TBK -1转染的细胞出现迁移较慢的IRF 3Ⅲ和Ⅳ型,NS1共转染可使IRF- 3Ⅲ和Ⅳ型几乎消失;荧光素酶功能分析显示,NS1能抑制TBK- 1活化内源性IRF 3所诱导的IFN -β启动子活性,约为对照组的1 4 ,TBK 1+IRF- 3共转染可使IFN- β启动子活性增高近10 0 0倍,NS1可使TBK -1活化外源性IRF 3所诱导的IFN- β启动子的活性降至对照组的约1 2至1 3。结论 流感病毒NS1可抑制TBK 1所致的IRF 3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非结构蛋白 TBK-1 抑制作用 干扰素调节因子3
原文传递
IRF5与SLE的关系及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文英 廖湘平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已有研究表明IRF5基因多态性与SLE的发病机制相关,IRF5对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多种炎症因子分泌...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已有研究表明IRF5基因多态性与SLE的发病机制相关,IRF5对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多种炎症因子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IRF5与SLE的关系及其在多种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5 系统性红斑狼疮 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