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宋代律敕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孔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7-54,共8页
《宋史·刑法志》说“律恒存乎敕之外” ,引起后人对律敕关系的争论。本文通过唐宋之际法律形式演变的考察 ,认为神宗“更目”后 ,敕均为“刑名敕” ,兼唐代之律 ,可以单独据以断罪。不再求助于律文 ,律也就存在于敕之外。法律系统... 《宋史·刑法志》说“律恒存乎敕之外” ,引起后人对律敕关系的争论。本文通过唐宋之际法律形式演变的考察 ,认为神宗“更目”后 ,敕均为“刑名敕” ,兼唐代之律 ,可以单独据以断罪。不再求助于律文 ,律也就存在于敕之外。法律系统从唐代的律、令、格、式系统逐渐演变成神宗更目后的律、敕、令、格、式系统。《宋刑统》在修改中行之两宋。律敕关系随着编敕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神宗更目后 ,敕具有优先适用权 ,律与敕的关系是新法与旧律的关系 ,新法主要补旧律之不足 ,新法周旧律之未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法制史 律敕关系 《宋刑统》
下载PDF
清代新疆博克达山官方祭祀与王朝秩序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平 何源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120,共8页
清朝平定西域的过程中,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三次以皇帝的名义颁文告祭天山高峰博克达山,其后更将博克达山纳入官方祭祀体系,每岁进行祭祀。博克达山的神圣性有着多重来源,官方祭祀背后,是清朝在进行多元性质统治... 清朝平定西域的过程中,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三次以皇帝的名义颁文告祭天山高峰博克达山,其后更将博克达山纳入官方祭祀体系,每岁进行祭祀。博克达山的神圣性有着多重来源,官方祭祀背后,是清朝在进行多元性质统治的同时,从价值观及仪式方面建立一体化秩序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克达山 官方祭祀 仪式 王朝秩序 清代
原文传递
皇权叙事与秩序构建:康熙御窑瓷中的龙纹研究
3
作者 胡芬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6期104-109,共6页
随着明清时期皇权的高度集中,龙纹作为皇权的象征,在御窑瓷器上的运用日益规范化。本文以康熙御窑瓷中的龙纹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分析、文献研究,来探究影响康熙御窑瓷龙纹样式确立的因素,揭示康熙御窑龙纹与鸱吻、清帝王相之间的内在... 随着明清时期皇权的高度集中,龙纹作为皇权的象征,在御窑瓷器上的运用日益规范化。本文以康熙御窑瓷中的龙纹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分析、文献研究,来探究影响康熙御窑瓷龙纹样式确立的因素,揭示康熙御窑龙纹与鸱吻、清帝王相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御窑 龙纹 皇权 秩序
下载PDF
大西洋立法者之争——从《航海法案》看英第一帝国秩序的变迁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天骄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169,共10页
本文试图通过"立法者"的进路,以大西洋秩序的两次立法者之争为线索,以《航海法案》为分析文本,对英第一帝国秩序的变迁进行解读。第一次立法者之争在英荷之间展开,本文据此剖析英国对大西洋经济秩序的构建;第二次立法者之争... 本文试图通过"立法者"的进路,以大西洋秩序的两次立法者之争为线索,以《航海法案》为分析文本,对英第一帝国秩序的变迁进行解读。第一次立法者之争在英荷之间展开,本文据此剖析英国对大西洋经济秩序的构建;第二次立法者之争发生在英美之间,本文围绕《航海法案》在北美的实施与最终的革命,探讨帝国秩序的瓦解;最后一部分则在前文的基础上,探析海洋帝国所蕴含的"商业"属性与"自由"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立法者 航海法案 帝国秩序
原文传递
1495年“帝国改革”与神圣罗马帝国和平秩序建构之制度困境的反思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银宏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9-130,共12页
为重构帝国的权力秩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得不与帝国阶层妥协,通过在全帝国范围内执行《永久和平条例》、征收"公共芬尼"税、设立帝国最高法院等改革措施来维持帝国内部的和平与秩序。但是,由于神圣罗马帝... 为重构帝国的权力秩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得不与帝国阶层妥协,通过在全帝国范围内执行《永久和平条例》、征收"公共芬尼"税、设立帝国最高法院等改革措施来维持帝国内部的和平与秩序。但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本身自始即存在的诸多制度性缺陷,1495年的帝国改革并未取得较多的预想成果。尽管如此,1495年沃尔姆斯帝国议会所确立的"帝国改革"初步建构起维护帝国和平与秩序的制度化机制,皇帝与邦国诸侯逐渐在改革所确立的制度框架内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为其后帝国和平与秩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95年沃尔姆斯帝国议会 帝国改革 和平秩序 司法国家
原文传递
从三强并立到帝国秩序——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苗中泉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0-88,157-158,共29页
兼用政治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整个西汉时期,东亚地区既不存在朝贡体系,也不存在两极格局。准确地说,这两百年中,东亚政治形势呈现出从多国并立到汉帝国统治其余的演变趋势: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直到... 兼用政治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整个西汉时期,东亚地区既不存在朝贡体系,也不存在两极格局。准确地说,这两百年中,东亚政治形势呈现出从多国并立到汉帝国统治其余的演变趋势: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直到公元前110年左右,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东亚地区乃是多国林立,匈奴、西汉、南粤三强并立的政治格局。随着武帝朝汉廷战略能力的不断提升,汉借由强化内部统治、组建和维持超大规模的战略征伐力量,接连战胜另外两大地区霸权匈奴与南粤,在汉廷周边开始了大规模且基本不受阻挡的帝国扩张,陆续取得对南粤、西南夷、朝鲜、西域诸国和匈奴的帝国统治权。汉廷独大、汉帝国不断战胜、帝国权势急剧扩张,这便是从大约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36年之间整个东亚所呈现出来的基本政治特点。而从公元前36年往后直至西汉政权结束,汉帝国统治已经完全覆盖整个东亚地区,帝国秩序由此形成。汉廷战略能力的急剧提升正是这一演变的直接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国际格局 体系演变 帝国秩序 战略能力
原文传递
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封与贡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兴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册封与朝贡是清季中朝宗藩体制的重要特征。依据宗藩体制,朝鲜国王、世子、王妃均须得到清帝册封;同时,朝鲜国王须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使节到北京朝贡。封与贡既是宗藩体制的礼仪,也是维护宗藩体制的措施。
关键词 册封 朝贡 宗藩体制
下载PDF
退而回到帝国体系,还是进而走向全球善治?——俞可平教授谈全球化时代的帝国研究和全球秩序 被引量:2
8
作者 俞可平 费海汀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3-27,共25页
帝国研究近年来不仅成为国家理论关注的热点,而且事实上成为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全人类而言,只要进行历史的反思,就离不开对历史上那些帝国兴亡经验和教训的反思。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 帝国研究近年来不仅成为国家理论关注的热点,而且事实上成为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全人类而言,只要进行历史的反思,就离不开对历史上那些帝国兴亡经验和教训的反思。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霸权等概念既存在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帝国既是一个由不同属国组成的国家权力体系,也是一个由若干国家组成的等级秩序体系,通常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际秩序体系。帝国产生的根本动因就是夺取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物质利益,这种行为常会被冠以“共同繁荣”、“地区安全”、“生存空间”等名义。从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看,国家产生后必然导致帝国的出现,而对外扩张征服是否有利可图与国内民主法治制度两个因素是避免一个国家从强国走向帝国的关键。对于帝国的兴衰而言,社会政治制度安排往往要比军事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更为重要。帝国体系在世界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和难以割离的政治遗产,人类社会也总会存在对帝国梦想和帝国秩序的怀念。帝国主义虽然将长期存在,但帝国的历史命运已经终结。作为一个趋势的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因此倡导一种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平等的和共赢的全球治理,才是解决全球紧迫问题、应对全球严峻挑战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研究 全球秩序 全球善治 全球治理 民族国家构建
原文传递
帝国秩序与文学关系——前《楚辞》时代屈原赋的传播、诠释与接受 被引量:1
9
作者 郭院林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96-110,共15页
长期以来,屈原赋成为聚讼之的,关于作者、作品真伪争论不休。回到历史场域,坐实早期屈赋接受史,有利于避免在原始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各说各话,臆测推论。该文从学术史角度,界定概念,正本清源,从最初楚文化的政治影响以及刘安、司马迁对屈... 长期以来,屈原赋成为聚讼之的,关于作者、作品真伪争论不休。回到历史场域,坐实早期屈赋接受史,有利于避免在原始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各说各话,臆测推论。该文从学术史角度,界定概念,正本清源,从最初楚文化的政治影响以及刘安、司马迁对屈赋人、文不同侧重关注与诠释内容,讨论屈赋传播所反映的帝国秩序与文学关系。依据史料,我们可以肯定刘安为《离骚》作传,但通过文本细读与社会学分析,可以发现他的《离骚序》是“以意逆志”,为我所用,完全是道家的内涵。司马迁以文传人,做到了“知人论世”。但与其说他是在写史,不如说他在诠释屈赋。诠释过程中挖掘屈原非儒非道的“怨愤”态度,是对人生的质疑,也是司马迁独立思考与个性体现。虽然他们的诠释存在不足,但与大汉帝国秩序密切相关,他们开启了后世屈赋(包括《楚辞》)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帝国秩序 屈原赋 刘安 司马迁
下载PDF
重新审视柏克的政治思想——构建大英帝国的内外秩序
10
作者 李冠杰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8年第4期119-145,199,200,共29页
柏克参与了英国政党精神的再造,并独具匠心地围绕英国宪法构建出了大英帝国的内外秩序。在他的政治观念中,秩序永远是第一位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围绕这一思想,柏克构建了三种秩序。他把自然贵族构成的社会看作是自然社会演变的自然结果... 柏克参与了英国政党精神的再造,并独具匠心地围绕英国宪法构建出了大英帝国的内外秩序。在他的政治观念中,秩序永远是第一位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围绕这一思想,柏克构建了三种秩序。他把自然贵族构成的社会看作是自然社会演变的自然结果,这种社会秩序维系着人类的传统。他重塑了政党的组织原则,力主政党人士应超越个人利益和选区利益,为国家利益服务。他推进大英帝国秩序的构建,强调英国议会对殖民地的监管角色,通过维护一种普遍的正义原则夯实大英帝国统治的根基。某种意义上讲,柏克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秩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蒙·柏克 社会秩序 政府秩序 帝国秩序 自由秩序主义
下载PDF
乌桓三次南迁的历史情境再探
11
作者 张晋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54,共7页
乌桓是古代中国秦汉至魏晋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部族之一,其是汉帝国与匈奴帝国两强并立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乌桓三次南迁的史实无法剥离汉与匈奴两大帝国的存在。乌桓与匈奴新仇旧恨积怨甚深,第一次南迁既有汉帝国对骑... 乌桓是古代中国秦汉至魏晋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部族之一,其是汉帝国与匈奴帝国两强并立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乌桓三次南迁的史实无法剥离汉与匈奴两大帝国的存在。乌桓与匈奴新仇旧恨积怨甚深,第一次南迁既有汉帝国对骑兵需求的原因,也有乌桓逃离匈奴控制的意愿。乌桓的第二次南迁是其正式融入汉帝国边疆秩序的开始。第三次南迁始于乌桓参与东汉末年政治秩序紊乱后的军阀混战,参与混战与再次南迁促进了乌桓与中原其他族群间的交汇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帝国 匈奴 乌桓 骑兵 帝国秩序 军阀混战
原文传递
明初的整治腐败
12
作者 万竹青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18-119,共2页
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古代历代王朝都曾整治贪官污吏,尤其在朱元璋统治的明初,通过制定《御制大诰》、《明律》等法律条文和其他一些行政手段整治腐败,取得一定成效。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终究不能根除腐败,但为我们当前惩治和预防腐... 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古代历代王朝都曾整治贪官污吏,尤其在朱元璋统治的明初,通过制定《御制大诰》、《明律》等法律条文和其他一些行政手段整治腐败,取得一定成效。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终究不能根除腐败,但为我们当前惩治和预防腐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整治腐败 《御制大诰》 《明律》
下载PDF
试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与国家认同——以清朝敕建藏传佛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祁美琴 安子昂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共16页
藏传佛教的王朝化和国家认同是清代宗教同国家关系的重要表征。清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藏传佛教寺庙的政治功效及其在"大一统"王朝进程中的政治价值,由清廷敕令修建了一系列藏系庙宇。这些庙宇分布于中原和藩部,它们构成了代表&... 藏传佛教的王朝化和国家认同是清代宗教同国家关系的重要表征。清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藏传佛教寺庙的政治功效及其在"大一统"王朝进程中的政治价值,由清廷敕令修建了一系列藏系庙宇。这些庙宇分布于中原和藩部,它们构成了代表"国家存在"的特殊政治场域,也体现了边疆地区宗教被纳入中央王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轨迹。清朝统治者通过皇家元素植入和对敕建庙宇的"官衙化"改造,使得这些庙宇兼具朝廷有效治理蒙藏民族及边疆地区的机构职能的同时,也成为清廷主导构建政治认同和藩部首领表达政治认同的场域与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敕建寺庙 清代藏传佛教 王朝化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以天津皇会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侯杰 李净昉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3,共5页
天津皇会区别于一般的天后崇拜,成为天津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皇会在清乾隆年间的兴盛有赖于天津民众对天后的笃信,也有赖于地方经济的繁荣与昌盛.皇会特殊的性质使得众多的社会阶层参与其中,并使得更多的社会群体能够在这一盛大的庙会... 天津皇会区别于一般的天后崇拜,成为天津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皇会在清乾隆年间的兴盛有赖于天津民众对天后的笃信,也有赖于地方经济的繁荣与昌盛.皇会特殊的性质使得众多的社会阶层参与其中,并使得更多的社会群体能够在这一盛大的庙会中实现互动.这一互动的过程也体现出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和协调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社会阶层 地方社会 社会群体 建构 民众 互动 庙会 兴盛 崇拜
下载PDF
《唐人试律说》:纪昀的试律诗学建构 被引量:8
15
作者 彭国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87,共12页
纪昀《唐人试律说》立足于唐代试律诗的评点,而又超越了唐代,超越了一般的评点,上升到试律诗学的理论建构。他对试律诗体进行恰当定位,既承认试律的独特性,又要求以诗歌法则对它加以规范,并从提高作诗者人格与气格、崇尚风骨健笔方面,... 纪昀《唐人试律说》立足于唐代试律诗的评点,而又超越了唐代,超越了一般的评点,上升到试律诗学的理论建构。他对试律诗体进行恰当定位,既承认试律的独特性,又要求以诗歌法则对它加以规范,并从提高作诗者人格与气格、崇尚风骨健笔方面,提升试律体格;他每以感性生命实体为比喻,以毛发、血脉、筋骨、精神为核心范畴,视试律诗为一完备的有机生命体,从而构成其灌注生命精神的试律诗整体观:先全体后工拙;先立意后语句;追求血脉贯通,浑然无迹;在唐代试律的评点中,纪昀建立了各种"法"、"诗法",并从反面提出"非法"、"非诗法"、"非格",进而总结出诸多诗病,但他又能超越具体之法,对那些变化自如、用法于无迹的试律诗歌极口称赞,崇尚"活法"、无法、自然超妙、神似与神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昀 《唐人试律说》 试律诗学 诗体定位 诗格
下载PDF
《钦定宪法大纲》与清末政治博弈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2,共5页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末一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是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大纲的产生自有其合理的一面。虽然大纲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诸多条文仍不乏合理性、进步性和民主性。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确立了根本法的地位,确立了二元制君主...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末一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是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大纲的产生自有其合理的一面。虽然大纲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诸多条文仍不乏合理性、进步性和民主性。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确立了根本法的地位,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了分权模式,初步确立了权利义务观念,与西方宪政初步实现了形式上的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定宪法大纲 博弈 宪政 清末 政治
下载PDF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夏志禹 张亮 赵帮宏 《保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8-23,60,共7页
通过对河北"培训班"培育模式、江苏"太仓班"培育模式、崇州"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培育模式的调研,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需角度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中供给主体的实施效果与需求对象的培育效果。农民因... 通过对河北"培训班"培育模式、江苏"太仓班"培育模式、崇州"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培育模式的调研,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需角度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中供给主体的实施效果与需求对象的培育效果。农民因培育成本过高而对短期的"培训班"积极性较差,该模式中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对农业"后继者"进行的学历教育与对当代农民进行的"干中学"培育模式培育效果显著,农民积极性高。研究得出,政府应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导作用,担任项目规划、任务统筹、公共服务与资金投入的供给者;市场担任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以"分类培训、按需培训"为原则,对农业"后继者"采用学历教育培育模式,对当代农民采用"干中学"培育模式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培训班”培育模式 “太仓班”培育模式 “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培育模式
下载PDF
清朝行政处分制度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艾永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8-163,共6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以刑为主”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往往不注意研究中国古代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清朝的行政法律表明,清朝的行政处分制度已经十分完备,而且行政处分已经独立于刑罚;这种独立...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以刑为主”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往往不注意研究中国古代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清朝的行政法律表明,清朝的行政处分制度已经十分完备,而且行政处分已经独立于刑罚;这种独立是清朝行政法律高度发展、行政法律与刑事法律分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法系不再“以刑为主”的一个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行政处分制度 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法律 刑事法律 处分方式 适用原则 处分程序 法律责任
下载PDF
从“轮台诏”到“盐铁会议”——以《盐铁论》观西汉中后期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 被引量:5
19
作者 任宝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57-61,共5页
从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到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开的"盐铁会议",标志着汉武帝、汉昭帝之际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开始,即由"武折"为主,转为"武折"与"德怀"二者相结合。这一转变自轮台... 从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到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开的"盐铁会议",标志着汉武帝、汉昭帝之际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开始,即由"武折"为主,转为"武折"与"德怀"二者相结合。这一转变自轮台诏肇始,以盐铁会议及桑弘羊被诛标志其完成,既是对前代民族政策的吸收和继承,又是汉前期处理匈奴问题的经验总结,并为后世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轮台诏 盐铁会议 匈奴 民族政策
下载PDF
略论《钦定西藏章程》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牛绿花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6-90,共5页
清乾隆五十八(1793)年,清军击败了入侵后藏地区的廓尔喀军以后,统军主帅福康安根据乾隆授意会同达赖、班禅等制定了《钦定西藏章程》。该章程的实施对清代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分析该章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 清乾隆五十八(1793)年,清军击败了入侵后藏地区的廓尔喀军以后,统军主帅福康安根据乾隆授意会同达赖、班禅等制定了《钦定西藏章程》。该章程的实施对清代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分析该章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对其历史意义略作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定西藏章程》 清朝 西藏 金瓶掣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